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的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提法亲切,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对广大人民群众包括小学生具有显著的引导、凝聚和激励作用。小学生是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把“中国梦”融入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对引领他们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践行者、理论信仰者、制度拥护者具有重大意义。如何在实践中把“中国梦”融入小学生思想教育之中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路径入手。
一、找准突破点,让小学生树立起人生梦想
小学是播种人生梦想的最佳时期,孩子们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向往,这种梦想将推动他们奋斗不息。对小学生进行人生梦想教育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爱护他们的自尊心入手,尽量给他们讲一些朴素的做人的道理。小学生是很容易从人们活生生的表现或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中受到鼓舞和教育的,所以就要根据不同的年龄用不同的语言给孩子们讲一些故事,让他们辨别出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在此基础上,做出递进式的引导,使学生逐渐明白有梦想才能有真正的生活,这种梦想就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就是成长中最强大的动力。对学生进行人生梦想教育,要采取体验式教育模式,具体操作程序为:
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教师从实际生活情境入手,把人生愿望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主要方法有:以语言描述或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创造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利用照片、图形、事物或模型等。
②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讨论。让学生自己提出短期、中期和长远的愿望,使学生体会到对美好事物憧憬的快乐;然后,让学生相互讨论和交流,以培养学生自信心。
③尝试引导,深入思考。启发学生联想、猜测、类比、归纳、推理等,引导学生认识到那些梦想是合理的,是可以实现的,那些是不切实际的,是无法实现的;那些梦想是受人欢迎的,那些梦想是不被他人接受的。
④总结、梳理并逐渐固化梦想追求。教师在上述活动后,引导学生对梦想进行完整的、准确的描述、小结。通过作文、演讲、绘画、表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清晰化梦想,从而形成心理动力模型。
二、抓住结合点,引导小学生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
有梦想,就意味着对明天充满了追求与渴望,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与向往。有梦想,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只有祖国富强、民族振兴,每个人才会享有人生出彩、梦想实现的机会。小学生生活在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时代,把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民族梦想紧密结合,就能够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和祖国一起梦想成真。对小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必须走进小学生的心理世界,将宏大的中国梦化为若干层面的梦想,并进一步细化成贴近个体实际的梦想,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知识,长大后报效祖国人民。可从以下方面具体引导。
①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理想影响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帮助学生形成对理想的追求,就是要不断进行正面熏陶,激励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要经常用民族英雄、各行各业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来教育和启发小学生,通过形象伟岸、品德优秀的榜样人物的感化,培养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亲近感、热爱感,使学生的美好梦想逐渐由模糊变清晰,由抽象变具体,从而树立起远大理想。
②教育引导学生练就过硬本领。学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应该把学习作为主要的任务。要引导学生理解到,国家的强大,依靠每个中国人的努力和奉献。要经常性地用近代中国惨遭列强蹂躏的史实教育学生,让学生理解到“落后就要挨打”,从而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使之成为激励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的力量。可开展“筑梦进行时”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将梦想付诸实践。
③教育引导学生锤炼高尚品格。学生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希望。要通过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引导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中国历史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明,从而培养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形成汇集点,凝聚“中国梦”教育的合力
提升对小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实效,关键是要合力推进。合力是在时间的纵向推进和空间的横向要素集成中形成的。在纵向推进中,要将“中国梦”的内涵、精神实质贯穿小学生思想教育始终,根据小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思想、心理、行为特征,通过不同方式、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解决好学生的环境适应与行为养成、知识学习与思维发展、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培养等问题。在横向要素集成中,要注重抓住校园文化的熏染感知、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化和日常行为的固化等关键教育环节,在校园、社会等学生生活成长的各个环境中,全面营造“中国梦”教育氛围。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社区阅读栏、农村宣传栏等各种媒介,高密度、全方面、多层次进行“中国梦”宣传,让“中国梦”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时时有教育、处处有引导的良好育人环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一、找准突破点,让小学生树立起人生梦想
小学是播种人生梦想的最佳时期,孩子们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向往,这种梦想将推动他们奋斗不息。对小学生进行人生梦想教育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爱护他们的自尊心入手,尽量给他们讲一些朴素的做人的道理。小学生是很容易从人们活生生的表现或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中受到鼓舞和教育的,所以就要根据不同的年龄用不同的语言给孩子们讲一些故事,让他们辨别出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在此基础上,做出递进式的引导,使学生逐渐明白有梦想才能有真正的生活,这种梦想就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就是成长中最强大的动力。对学生进行人生梦想教育,要采取体验式教育模式,具体操作程序为:
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教师从实际生活情境入手,把人生愿望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主要方法有:以语言描述或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创造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利用照片、图形、事物或模型等。
②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讨论。让学生自己提出短期、中期和长远的愿望,使学生体会到对美好事物憧憬的快乐;然后,让学生相互讨论和交流,以培养学生自信心。
③尝试引导,深入思考。启发学生联想、猜测、类比、归纳、推理等,引导学生认识到那些梦想是合理的,是可以实现的,那些是不切实际的,是无法实现的;那些梦想是受人欢迎的,那些梦想是不被他人接受的。
④总结、梳理并逐渐固化梦想追求。教师在上述活动后,引导学生对梦想进行完整的、准确的描述、小结。通过作文、演讲、绘画、表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清晰化梦想,从而形成心理动力模型。
二、抓住结合点,引导小学生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
有梦想,就意味着对明天充满了追求与渴望,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与向往。有梦想,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只有祖国富强、民族振兴,每个人才会享有人生出彩、梦想实现的机会。小学生生活在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时代,把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民族梦想紧密结合,就能够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和祖国一起梦想成真。对小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必须走进小学生的心理世界,将宏大的中国梦化为若干层面的梦想,并进一步细化成贴近个体实际的梦想,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知识,长大后报效祖国人民。可从以下方面具体引导。
①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理想影响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帮助学生形成对理想的追求,就是要不断进行正面熏陶,激励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要经常用民族英雄、各行各业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来教育和启发小学生,通过形象伟岸、品德优秀的榜样人物的感化,培养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亲近感、热爱感,使学生的美好梦想逐渐由模糊变清晰,由抽象变具体,从而树立起远大理想。
②教育引导学生练就过硬本领。学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应该把学习作为主要的任务。要引导学生理解到,国家的强大,依靠每个中国人的努力和奉献。要经常性地用近代中国惨遭列强蹂躏的史实教育学生,让学生理解到“落后就要挨打”,从而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使之成为激励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的力量。可开展“筑梦进行时”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将梦想付诸实践。
③教育引导学生锤炼高尚品格。学生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希望。要通过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引导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中国历史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明,从而培养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形成汇集点,凝聚“中国梦”教育的合力
提升对小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实效,关键是要合力推进。合力是在时间的纵向推进和空间的横向要素集成中形成的。在纵向推进中,要将“中国梦”的内涵、精神实质贯穿小学生思想教育始终,根据小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思想、心理、行为特征,通过不同方式、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解决好学生的环境适应与行为养成、知识学习与思维发展、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培养等问题。在横向要素集成中,要注重抓住校园文化的熏染感知、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化和日常行为的固化等关键教育环节,在校园、社会等学生生活成长的各个环境中,全面营造“中国梦”教育氛围。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社区阅读栏、农村宣传栏等各种媒介,高密度、全方面、多层次进行“中国梦”宣传,让“中国梦”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时时有教育、处处有引导的良好育人环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