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实际情况,一些地区初中阶段地理不作为中考科目,学生对地理的学习不重视,造成地理基础非常差,进入高中后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为了使学生能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加快课堂教学改革,探究优化的教学模式,为此,试着将“分层次教学法”运用到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
1 了解差异,学生分层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智能、体能、心理、实际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以及地理成绩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建档。在此基础上,将全班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三组等级,对优等生不厚爱,对后进生不轻视。通过这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氛围,培养团结奋斗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与此同时,师生共同建立起对教学的乐观主义态度和真诚的教学信心,防止“优等生骄傲自满,中等生得过且过,后进生心灰意冷”等不良情绪的发生。
2 针对差异,目标分层
在分等定级之后,依据大纲的要求,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智力结构特点,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例如高中地理“海水运动”的分层目标如下:对后进生,让其掌握海水运动的3种主要形式,洋流的成因类型和分布规律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中等生,在后进生目标的基础上,能使教材中的“静态”知识变为“动态”知识,让“死”图“活”起来,并能绘制洋流运动模式图,理解寒暖流名称、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优等生,在前两级的目标基础上,能熟练运用本节知识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如最佳航线的选择,航海时间的选定等)。对后进生,多给予一定的时间消化吸收,对于基础知识掌握扎实之后,在此基础上提高要求。
3 面向全体,施教分层
不同层次的学生地理基础有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大小强弱之别,教学过程中如果对每个学生都执行同一标准,势必导致“强者兴趣过剩,弱者畏难扫兴”。施教分层是根据班级的具体学情,以班级学生能接受的程度为基础,确定一节课知识的教学起点、教学量、教学进度,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因人施教。它改变应试教育那种“少数尖子撑场面,多数学生作陪客”的被动局面。“区别对待,分层施教,全员参与,共同进步”,这样既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又能因人而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施教分层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一些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1)备课要做到既“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补困”。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强化目标意识,做到课前揭示各层次的学习目标,课终检查是否达到目标。另一方面要把握课堂提问策略,让各类学生有回答问题均等机会。如讲授“洋流分布规律”时,提问中等生,“洋流分布规律是什么?它是怎样影响地理环境的?并画出某一海域洋流模式图进行说明。”目的是利用他们认识上的不足,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时或概括总结知识时,发挥优等生的优势,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如讲完中低纬洋流分布规律时,优等生总结概括为:“南北半球,各有环流,北顺南逆,东寒西暖”。还有的优等生把中低纬洋流的分布规律形象地概括为数字“8”,即北半球为顺时针,南半球为逆时针,可谓形象生动,开发智能,令人回味无穷;在巩固练习时,检查后进生的理解程度,及时查缺补漏,帮助全体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使他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3)作业设计分层。一是发展深化题,即根据优等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的一些思考性和创造性较强的题目,以利于对知识的强化,并适当加码,扩大深度;二是练习巩固题,即根据中等生设计的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较强的题目,以利于对知识的同化;三是放缓坡度题,即根据后进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基本的、简单的、易于模仿的题目,以促进知识的内化和熟化。
4 阶段调整,评价分层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导向,激励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起点为标准的相应评价,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学习自信心,成为他们不断进取的动力和催化剂。对后进生采取表扬评价,并对进步明显的提高一个层次,寻找闪光点,肯定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消除自卑,品尝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对中等生,针对成绩采取激励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取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在阶段考查、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等级进行必要的组别调整,建立动态的分等定级机制。对有退步的,一次可提醒、鼓励,下次仍跟不上的则降低一个层次。这样不但可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与不足,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作者单位:河北省玉田县林南仓中学)
1 了解差异,学生分层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智能、体能、心理、实际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以及地理成绩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建档。在此基础上,将全班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三组等级,对优等生不厚爱,对后进生不轻视。通过这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氛围,培养团结奋斗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与此同时,师生共同建立起对教学的乐观主义态度和真诚的教学信心,防止“优等生骄傲自满,中等生得过且过,后进生心灰意冷”等不良情绪的发生。
2 针对差异,目标分层
在分等定级之后,依据大纲的要求,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智力结构特点,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例如高中地理“海水运动”的分层目标如下:对后进生,让其掌握海水运动的3种主要形式,洋流的成因类型和分布规律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中等生,在后进生目标的基础上,能使教材中的“静态”知识变为“动态”知识,让“死”图“活”起来,并能绘制洋流运动模式图,理解寒暖流名称、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优等生,在前两级的目标基础上,能熟练运用本节知识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如最佳航线的选择,航海时间的选定等)。对后进生,多给予一定的时间消化吸收,对于基础知识掌握扎实之后,在此基础上提高要求。
3 面向全体,施教分层
不同层次的学生地理基础有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大小强弱之别,教学过程中如果对每个学生都执行同一标准,势必导致“强者兴趣过剩,弱者畏难扫兴”。施教分层是根据班级的具体学情,以班级学生能接受的程度为基础,确定一节课知识的教学起点、教学量、教学进度,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因人施教。它改变应试教育那种“少数尖子撑场面,多数学生作陪客”的被动局面。“区别对待,分层施教,全员参与,共同进步”,这样既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又能因人而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施教分层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一些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1)备课要做到既“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补困”。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强化目标意识,做到课前揭示各层次的学习目标,课终检查是否达到目标。另一方面要把握课堂提问策略,让各类学生有回答问题均等机会。如讲授“洋流分布规律”时,提问中等生,“洋流分布规律是什么?它是怎样影响地理环境的?并画出某一海域洋流模式图进行说明。”目的是利用他们认识上的不足,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时或概括总结知识时,发挥优等生的优势,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如讲完中低纬洋流分布规律时,优等生总结概括为:“南北半球,各有环流,北顺南逆,东寒西暖”。还有的优等生把中低纬洋流的分布规律形象地概括为数字“8”,即北半球为顺时针,南半球为逆时针,可谓形象生动,开发智能,令人回味无穷;在巩固练习时,检查后进生的理解程度,及时查缺补漏,帮助全体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使他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3)作业设计分层。一是发展深化题,即根据优等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的一些思考性和创造性较强的题目,以利于对知识的强化,并适当加码,扩大深度;二是练习巩固题,即根据中等生设计的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较强的题目,以利于对知识的同化;三是放缓坡度题,即根据后进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基本的、简单的、易于模仿的题目,以促进知识的内化和熟化。
4 阶段调整,评价分层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导向,激励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起点为标准的相应评价,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学习自信心,成为他们不断进取的动力和催化剂。对后进生采取表扬评价,并对进步明显的提高一个层次,寻找闪光点,肯定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消除自卑,品尝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对中等生,针对成绩采取激励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取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在阶段考查、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等级进行必要的组别调整,建立动态的分等定级机制。对有退步的,一次可提醒、鼓励,下次仍跟不上的则降低一个层次。这样不但可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与不足,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作者单位:河北省玉田县林南仓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