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之有理,“作”之有效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heng198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合作学习成为一种“家常”的学习方式,而a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常常流于形式,缺乏科学性和高效性。从课堂观察的视角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细致研究,并分别从教师、学生的角度加以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观察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009
  在《现代汉语词典》上,“小组”被注解为“为工作、学习上的方便而组成的小集体”。“合作”被注解为“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单向的机械灌输或双向的被动问答的教学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际之间的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教学模式,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激发学生团队竞争意识,促进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从而改善传统教学现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提倡“生本”教育的今天,小组合作学习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并被无数一线教师所推崇。但在实际教学中,实施好“小组合作学习”并非易事。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例子,比如,教师抛出问题后立刻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学生独立思考空间的缺失造成了交流肤浅的现象;小组交流时有组长“一言堂”的现象;小组合作完成一组习题时,大家各做各的,做完没有交流而是端坐等待,给课堂教学留下效率盲区;等等。这种把“小组合作”仅仅当作一种形式而为之的“伪合作”,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关注“小组合作学习”,势必要关注学习小组是否“合之有理,作之有效”!鉴于此,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堂观察,寻找影响“合作学习”效率的因素,探寻“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模式和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观察手记
  观察课堂: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
  执教教师:沈老师
  观察地点:涟水县实验小学
  观察背景:2015年2月24日,上午第二课,“涟水县实验小学数学学科名师工作室”课题组第一次研究活动
  观察内容: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观察角度:鉴于上面所提到的课堂中出现的“伪合作”现象,本次观察将从两个角度进行,分别是教师角度和学生角度。
  从教师的角度,主要观察以下几个方面:
  1.有没有给小组合作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
  2.合作学习的问题是否科学、合理,并具有小组合作的必要性?
  3.是否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
  4.学生合作时,教师是否有参与动作?
  5.有没有对小组合作的成效进行评价?
  从学生的角度,主要观察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分工是否明确?
  2.在本小组合作结束,而教师没喊“停”的这段时间里,小组成员的动态。
  3.合作过程中,小组中不同层次学生的表现。
  三次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次】观察思考(如图1)
  你认为“优秀员工奖”应该给谁?为什么?
  【第二次】角色体验(1)
  出示“文峰商场2005~2010年平板、液晶电视销售量”统计图(如图2)。
  假如你是文峰商场的经理,平板电视的销量直线下降,是否可以考虑不进平板电视了?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第三次】角色体验(2)
  我们每人手中都一份统计图(如图3),仔细观察手中的统计图,假如你是,你会怎么做?
  小提示:
  (1)小组交流时先说清统计的内容,两条折线分别代表什么,它们的变化趋势怎样。
  (2)在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同时,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
  纵观这三次小组合作学习,是“合之有理,作之有效”的!
  本课小组合作设计的分析
  从教师的角度分析:
  1.合作学习的问题是否科学、合理,并具有小组合作的必要性?
  “小组”合作主要立足于通过个人努力不能或无法很好解决的问题,或者学生意见不统一,可以引发争论的内容。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和内容都有合作学习的必要。有了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还要进行精心的设计,才能激发学生“合作”的内部愿望。
  沈老师设计的三次合作学习都具备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其中第一次和第二次交流的问题“你认为优秀员工奖应该给谁?为什么?”和“平板电视的销量直线下降,是否可以考虑不进平板电视了?”都是具有争议的话题。
  第一次交流的问题,有的学生认为应该给张丽,因为她的进步大;有的学生则认为应该给王刚,因为从“销售量”上来看,王刚更胜一筹。学生均言之有理,教师没有强求统一。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提出“如果评选优秀进步奖,你觉得应该给谁?”使得学生有了一致的选择。
  第二次交流的问题,有的学生认为可以考虑不进平板电视,而有的学生却认为可以继续进,因为即使销量下降,少进一些也还是有点赚头的。另外,交流中的角色体验也属于学生意见不统一的内容。
  沈老师对这几个适合“合作”的内容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每一次交流前均关注了分析统计图的几个要素:关注“点”,能说出具体哪个量;关注“面”,能看出整体的变化趋势;关注“比”,将同一张图中的两种量进行比较。正是对这几个要素的分析,支撑了学生合情而多样的推理,才使得学生意见不统一而有争议。   2.有没有给小组合作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
  每一次合作学习前,教师都应该提出具体的目标和明确的要求,这样学生才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该怎么做,才能确保“合作有序,作之有效”。由于本节课中的几次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些不同想法的交流和碰撞,所以教师的要求也是简明扼要: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同桌有意见的可以纠正或补充。这样也就从另一个角度对学生提出了“听、想、说”的要求。
  3.是否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
  合作虽是小组成员间的合力互助学习,但也应该具有“独立”的东西。知名教师康建华的博文中提到“学生合作中要注重三独立:独立思维、独立操作、独立人格”。本节课沈老师在三次合作中均注重了“独立思维”,能够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应该说,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小组合作交流,能够提升交流的质量,产生“碰撞”的效应。
  4.学生合作时,教师是否有参与动作?
  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应该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调控课堂教学的角度讲,可以收集学生当中的做法和想法,用于支持后面的教学过程;从引导学生合作的角度讲,可以应时应景地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与倾听、质疑与求异、接纳与放弃、宽容与帮助、评价与创新、求助与提高,以此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合作。
  沈老师在学生合作的时候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她面带微笑巡视,并参与到每一个小组中,利用一个教师对合作交流的积极态度来影响学生。
  5.有没有对小组合作的成效进行评价?
  教师的积极评价能促进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沈老师没有对这几次的小组合作交流作出评价,但个人觉得评价也不是每一节课都要“亮”出来的,其中分寸可以灵活把握,但注意不要过多强调小组内某一位学生的表现,因此削弱小组的合力。
  从学生的角度分析:
  1.合作分工是否明确?
  合作学习是指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本节课没有过多复杂的小组合作操作性学习,仅限于交流不同的想法,所以分工是否明确便不容易观察。但是从学生在交流时候的表现还是可以看出“分工”还是明确的,一个学生说,另外的学生就在认真听,并且思考。这是一种“自觉”的分工合作。
  2.合作过程中,小组中不同层次学生的表现
  合理的小组基本都有优、中、困三个层次的学生,如果学生在合作时不能“融入”小组,小组内交流很少,基本停留在独立思考的层面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那么小组合作就形同虚设。沈老师的课堂中,被观察的学生在合作交流时均能做到“按序不争抢”,“认真倾听”并辅助于点头、微笑、注视、指认等多种行为,反映了“健康的小组机制和合作理念”。
  3.在本小组合作结束,而教师没喊“停”的这段时间里,小组成员的动态
  在很多课堂里,我都有这样一种体会:一些小组的合作早早就结束了,在别的小组还没有结束的时候,他们就“坐等”,形成课堂效率的盲区,这也反映了学生不会倾听,不会碰撞,不会交流。试想如果学生能多倾听、善碰撞、会交流,而不是各自说各自的,是不是会缩小这样的盲区?
  本节课的三次交流中均没有出现这样的盲区,学生有很多的想法,并积极地从图中寻找支持想法的论据,每个人也都在认真地倾听。
  通过以上观察,以及学生在集体交流中“百家争鸣”式的回答,可以看出这节课上的小组合作是“合之有理,作之有效”的。
  本课小组合作设计的再思考
  因为小组合作学习也同时具备“补充完善”的作用,而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时,涉及的因素颇多,如要根据图例描绘出不同的线型,图中的两种量要逐种依次描点连线以免混乱,要在每个点的旁边标上数据,等等,学生往往顾此失彼。在根据下表补充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就我附近的8位学生中,就有3位连成了同一种线型。
  2006~2010年全国汽车、电动车销售总量统计表
  建议在这个地方安排小组合作讨论,根据组员绘制的统计图,说说绘制时要注意什么,并在此基础上完善统计图。
  综合以上观察与分析,小组合作教学只要设计好任务,明确分工,制定好规则,并进行有效调控,就一定能走出“伪合作”的误区,得到好的学习效果!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摘 要]教材不仅是教学教具,也是教师钻研学问、追求知识本质的媒介。不同版本的教材设计有所差异,各有优势,教师要善于求同存异,取精用弘,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版本;对比;结构;体系;简算;异同;构架;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2-0038-01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最根本凭据,那么怎样吃透教材呢?本文
我市为中西部边远贫困地区之一,因经费紧缺、工学矛盾等困难和问题,乡村教师培训一直处于既“走不出去”也“请不进来”的困境,致使全市乡村教师存在专业发展滞后、校长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今年《教育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建立健全乡村教师成长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高质量开展乡村教师全员培训,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加强县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县级教师发展
[摘 要]“综合与实践”是引导学生进行高效能的数学思维活动,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文章以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摆一摆,想一想”为例进行课例探究,通过层层递进和形式丰富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和位值的概念知识,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位;位值;有效探究;数学思维  “综合与实践”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
[摘 要]教师需要建立必要的教学序列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数学概念构建的认知规律,基于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设计教学,使学生学得更轻松,获得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分阶段 概念教学 有序性 平行四边形 思维规律 内涵 表象 认知序列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034  综观目前的数学教学,不少教师认为概念教学不如计算与应
[摘 要]“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教材中的特有章节,旨在科学、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形成“学策略、懂策略、用策略”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探寻解题的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唤醒学生的策略意识,注重策略的有效运用,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策略的优势和形成过程,更好地掌握策略的内涵,从而灵动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策略意识;解题能力;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
[摘要]生本位课堂提了很多年,但很多时候只被当作一句空头口号。以“圆的认识”的教学为例,教师只要事先探明学情,做好预设,那么在课堂上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则退居幕后运筹帷幄,实现生本位课堂。  [关键词]生本位;圆的认识;活动;自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29-0072-02  德意志先哲海德格尔曾说:“教师,他得
[摘要]“教什么”和“怎么教”一直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对这两个方面的把握应该遵循“深浅之道”:教学内容的深浅选择应遵循教学目标和知识内容的本质;教学路径应遵循学生认知基础和认知规律的由浅入深。以“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在“深”“浅”之间进行转化,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呈现由“浅”而及于“深”,又因“深”而归于“浅”的教学。  [关键词]教什么;怎么教;深浅之道  [中图分类号]G62
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良好的沟通能力不可或缺。不管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单位里,我们都无法避免与人互动,而良好的互动必须建立在有效的沟通之上,否则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和情绪都无法准确地传达给交流的对象。“我真的无法理解他的想法。”“你为什么就不懂我?”“小李每天在忙什么?神神秘秘的。”诸如此类的想法都可归因在“自我揭露”与“他人回馈”不足而导致的无效沟通上。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瑟夫·鲁夫特(Jose
[摘要]对梯形有关概念的二次开发设计进行教学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根据二次开发设计进行教学的教学效果显著地好于按教材进行的教学,可使学生学习梯形的有关概念变得简单、容易,学生感到学习轻松快乐,掌握得更好。最后提出了实现数学知识和生活有机融合及探究活动应以促进学生积极动脑为主的建议。  [关键词]二次开发;教学实验;梯形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 要]面积的概念是抽象的,而且面积的教学涉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是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建构意义。因此,教师应合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过程的安排,将面积概念的教学最优化。  [关键词]面积 学情 教材 有效建构 认知起点 教学节点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