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趣图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jkxq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岁月为百代之过客,逝去之年亦为旅人。于舟楫上过生涯,或执马鞭更而终其一生之人,日日生活皆为旅行。
  一年一次的祭神,是农村过年不可缺少的习俗之一。很多年没有回老家的我和爸爸,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就起床准备东西,点心,水果,香火,一样不能少。爷爷跟在屁股后面,前后叮嘱着,生怕忘带了什么,惹得神仙们不高兴。早起,按部就班,规规矩矩,这也是农村一种经久不衰的习惯,是所有以双手为生的人们坚持的信念,也是他们创造财富的保证。这是第一件让人觉得“有趣”的事情。
  七点半出发,八点就到了老家。沿途是已经挖了半截的土坡,侧面还有原始工具——锄头切下去的纹理,围绕着公路,像在守护,又像是无处安放。越往前走,前方模糊的山的轮廓就越来越清晰,太阳在山后露出比三分之一还少的身体,仁慈又平和。橙黄色的阳光并不着急照耀下来,它在自己的左右扩散着,像丝带不规则的摆放着,却有触及不到的美丽。灰蒙蒙的雾气忽远忽近,遮挡住太阳,神秘而清新。
  下车后,村子里有几户人家在大门外用柴火烧炕,也许是因为常年烧炕的缘故,大多数人都能巧妙地避开烟雾,少许不听话的烟缕一小股一小股地偷袭人的眼睛,眼睛似乎也习惯了这种战争,渗出两滴眼泪假装示弱。烟雾向上飘扬、散开,在不高的地方消失不见,在青色的天空下和空气缠绕着逃走。烧炕的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大都只剩下一个人了。“有趣”的是所有有炕的房间都在一个家的前院,所以炕门才能通往大门外面。这不是为了消散烟雾,而是住炕的都是家里的老人。老人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自然是一家中的长老,住在前院显得尊贵。也许是因为平时太寂静,车的声音响了两下,街边的人都走过来瞧瞧。
  “哎哟,多少年没见,都长这么大了,个子这么高,这么白,像她妈得很。”
  “父女俩回来了,到底是不一样了啊,你看多乖的。”
  纷沓而来的夸赞让人忍不住从心底快乐,倒不是因为夸赞,而是因为那不吝啬的语言和真实的表达。这是第三件“有趣”的事情。让人不禁感到好奇的是,这些人怎么那么真诚,那么不吝啬地夸赞别人。那真诚不带有任何犹豫和磕绊,说出口便能让人相信。
  寒暄之后,便紧张地忙活起来。爸爸按照爷爷的叮嘱,把所有东西按规矩摆放好后,开始举行仪式,虔诚且敬畏。这期间,我不敢加重呼吸,这场仪式既神圣,又让我带着充满怀疑的距离感。
  中午时分,阳光大片大片的抛在院子中,明亮温暖。宽敞的空间没有丁点的逼仄,阴影和透亮被安排得合理,不显突兀。太阳和风商量好要让人们舒服一样,温度是属于冬天的,但又让人不由地对春天充满向往。终于结束了所有的事情,我和爸爸出门准备回家。门口聚集了三四个人,准备吃饭的时间,也是一上午结束农活的休息时间。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招待我们父女俩去他家吃饭:“两碗饭的事,跟我回去吃。”“别回去了,在我家吃饭,还能让你们父女俩饿着?”言语里没有一丝虚情假意。两个人坐在门前花坛的水泥台上,一个人坐着吱吱响的小木凳,还有一个人双手插在裤兜里,戴着起皮的棉皮帽,黑色的皮三三两两地绽开,露出黃色的棉。大概十分保温吧,我心想着。
  一个爷爷双手交错着放进另外一个袖筒里,袖筒严丝合缝地遮住了他所有的皮肤。他也戴着一顶帽子,一顶鸭舌帽,帽子前沿斜在耳朵一侧,这样就不挡住眼睛了。没有鸭舌帽的时尚感,也覆盖了一层薄薄的土灰,却也十分暖喝。他穿着大棉袄,无所顾忌地靠着院墙,说起话来带着不容置疑的口气。“去给你们端几个凳子来坐。” “就坐在这就行了,还讲究什么。”坐在水泥台的老乡说。他的手里拿着一个用了几十年的烟管,锃光瓦亮的,烟管上挂着烟袋,看起来倒是十分好用。戴鸭舌帽的爷爷起身,转身之间就从他家提了几个小板凳出来。
  父亲笑着接过板凳,几个人坐下来后谈论着过年的事情,我仔细听着他们的有趣话语。过年期间自然就说到了压岁钱。几个人说着,笑着,调侃着,讲道理着,劝说着。“压岁钱就全给孙子了,咱们留钱没什么用,给孩子,让孩子好好学习,钱这个东西不能抠门,你们说对吧?”“是这个理,但是你不能给多,买了电脑,买了这个买了那个,都玩了,顾不上学习。”“你儿子叫你去管管孙子,你去享享福,也给人家管管孙子嘛!小学毕业也能辅导小学生嘛!哈哈哈。”“我儿子他妈去了。我去干啥,我不给人家添乱,去的人多,儿子儿媳操心多,再说我现在半截入土了,咱们以前学的现在都不用了,人家时代不一样了。”嘻哈笑着,天南海北地谈论着,从孙子到儿子,从儿子到儿子的工作,从儿子的工作到国家经济形势,再到几十年前的事情。家常琐事到国家大事,无所不说,听着都是零零散散的,但是其中蕴含着它自有的逻辑和道理,有趣得很。
  准备回家时,我和爸爸坐上车,沿原路返回,没有道别,老乡们就坐在那里,安静地看着我们远去。那丰富的空间和阳光,也静静地待在那里。这世上有趣的事情太多了,真正有趣的事情往往体现在最朴实的人身上,那是一种洗尽铅华的简洁,相较于复杂的人情世故,它太干净,所以最容易牵引人们裂开嘴的笑容。最朴素的道理就是这样,被复杂的世界忽略,却被简单的世界铭记。
其他文献
一  在早期的北极叙事中,戴维斯对因纽特人的礼貌和尊重是独一无二的。他发现他们“是非常温顺的人,没有心机,言行一致……”他第二次航行时回到了同样的地点;他们彼此很快就认了出来,他受到了非常热烈的欢迎。  第二天早晨,船员们被同一群人吵醒,他们站在船员们前一天站的小山丘上。因纽特人打着鼓跳着舞,在向来客致意。  与因纽特人相遇两天之后,戴维斯横渡以后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海峡,向西北航行到坎伯兰湾;他根据
期刊
今夕何夕?今夕元夕。新年伊始,第一个月圆之夜。  一场烟花正缤纷上演,在空中耀眼地铺展。我站在繁华之外,看你在繁华中穿梭。  东风已来,百花未开,却在今夜,吹开了千树繁花,无边无际的夜色,被击退到世界的边缘。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玉树琼枝,你的眼中满是绚丽。烟花在空中绽放,花瓣轻洒,如星光点点,如情话依依。 烟花起,烟花落,起起落落间,是烟花倾尽生命的绽放。你凝眸的这一刻,是烟火用一生完成的对美
期刊
多奇妙,在我们都追寻不到的过去,曾也有像现在一样实实在在的点滴;在稗官野史都记不到的历史里,曾也有世人再也寻不回的分秒。  近来浅读幼安《青玉案·元夕》,不知怎的,总觉得自己成了遗落在南宋上元灯节时夜市一角的珠翠,那繁华又带着些许苍凉的感觉,当真让人恍若隔世。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淳熙元年,上元灯节,夜。那一晚烟火升腾,纷飞流转
期刊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城墙外金戈铁马,强敌压境;京城内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我站在这里,眼睛温暖而湿润。  冬夜渐暖,温润的微风抚开了万树银花,吹落点点光华。宝马雕车,香风相送。凤箫凄吟,玉壶流光。鱼龙花灯温柔飞舞。美人闺秀满头珠翠,笑语盈盈。我孑然一身,孤独而凄迷,脸上挂着哀戚的笑。手持金樽,晃着手中酒液,一饮而尽,酒不醉人人自醉。我也盼放下心事哀愁,在玉壶凤箫里大醉一场。 
期刊
我们的眼前五彩斑斓,我们的心里、梦里却被一种平凡的色泽填满。如果人有灵魂,这就是温柔的底色。千万次,在五光十色迷乱了目光之时,这是所见的唯一。就像“梦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恍惚的情绪多么常见,它偏爱独行者,偏爱灯影幢幢衬出的游子的背影。离乡的人寻觅热闹,最终于人潮汹涌之地感受到最深的孤单。只有思念,在使他心尖发痒的同时安抚了他。  清明节放假,我没有回家,因为并没有非回
期刊
大雁之塔  我很小的时候就曾经与一帮小伙伴凑了钱,登上大雁塔扶栏雀跃,几乎整个西安城都收入眼底了,往东看是韩森寨高高的烟囱和传说的韩信坟,往北看是灰蒙蒙的城墙和钟楼的金顶,往西看是稀疏的楼宇和一块块绿油油的麦田,往南看一条山脊像横卧的巨蟒,不动声色地携着万千感慨在向前游动,往下看更是别样风情了,慈恩寺被一院压着一院的陋屋包裹得严严实实,就像众生依偎着取经归来的高僧。  如今这千年塔刹是愈发精致了,
期刊
今岁元夕,花灯如昼,翠华千盏,浮香万重。东风携几缕游丝暖意舒展云端,乐音招摇直入长街尽头。  当我读到《青玉案·元夕》的时候,面前徐徐展开的,便是这样一幅画卷。  那一番蓦然相逢的缱绻之意,总让我忍不住屏息轻声念之品之,仿佛画卷上的青灯繁星、轻风暖意生动跃于眼中耳旁。一千年的岁月过去,这份浪漫仍能随词句侵入我的肌骨,直入心间。  自小对辛弃疾的词很是熟悉,世人称颂其多为豪放派之代表,以“苏辛”并称
期刊
叹息着寻遍千春,你寻见了什么?  月光洒在你单薄的外衣上,映着你单薄的心。  寻·笼下彩  元夜无情。  东风轻入半卷的竹帘,刮着你轻摇的两袖,吹来灯会上喧嚣的烟酒味,吹着你的脸颊,没有泪,如焦的愁似散非散。  独坐在窗边你暗忖着要去灯会上看看。  莫夜时分,灯会依河而办,熟悉的东风将元宵的灯火吹得恍如千树花开,轻轻睁开蒙眬双眸的,眼帘下似乎划过了几颗流星。华丽的雕花马车香气撒满了车水马龙的青石板
期刊
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2,或依势以干非其类3,出技以怒强4,窃时以肆暴5,然卒迨于祸6。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临江之麋7  临江之人畋8,得麋麑9,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10。自是日抱就犬11,习示之12,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13。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14,抵触偃仆15,益狎16。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17
期刊
陈 楠  陈楠 20世纪80年代生人,籍贯河北。毕业于西北大学,古代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和语言学教学工作,兼任出版社古籍编审。  说起寓言,人们一下子就会想起狐狸吃葡萄,想起《伊索寓言》了。其实寓言在中国出现得很早,先秦散文如《孟子》《庄子》《韩非子》中有了一些,但是一直是附属文字,阐述全篇的观点、说理或加以评论,终未能独立成篇。随着思想的发展,思辨的发展,逻辑思维逐步深化,系统性的理论著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