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岁月为百代之过客,逝去之年亦为旅人。于舟楫上过生涯,或执马鞭更而终其一生之人,日日生活皆为旅行。
一年一次的祭神,是农村过年不可缺少的习俗之一。很多年没有回老家的我和爸爸,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就起床准备东西,点心,水果,香火,一样不能少。爷爷跟在屁股后面,前后叮嘱着,生怕忘带了什么,惹得神仙们不高兴。早起,按部就班,规规矩矩,这也是农村一种经久不衰的习惯,是所有以双手为生的人们坚持的信念,也是他们创造财富的保证。这是第一件让人觉得“有趣”的事情。
七点半出发,八点就到了老家。沿途是已经挖了半截的土坡,侧面还有原始工具——锄头切下去的纹理,围绕着公路,像在守护,又像是无处安放。越往前走,前方模糊的山的轮廓就越来越清晰,太阳在山后露出比三分之一还少的身体,仁慈又平和。橙黄色的阳光并不着急照耀下来,它在自己的左右扩散着,像丝带不规则的摆放着,却有触及不到的美丽。灰蒙蒙的雾气忽远忽近,遮挡住太阳,神秘而清新。
下车后,村子里有几户人家在大门外用柴火烧炕,也许是因为常年烧炕的缘故,大多数人都能巧妙地避开烟雾,少许不听话的烟缕一小股一小股地偷袭人的眼睛,眼睛似乎也习惯了这种战争,渗出两滴眼泪假装示弱。烟雾向上飘扬、散开,在不高的地方消失不见,在青色的天空下和空气缠绕着逃走。烧炕的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大都只剩下一个人了。“有趣”的是所有有炕的房间都在一个家的前院,所以炕门才能通往大门外面。这不是为了消散烟雾,而是住炕的都是家里的老人。老人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自然是一家中的长老,住在前院显得尊贵。也许是因为平时太寂静,车的声音响了两下,街边的人都走过来瞧瞧。
“哎哟,多少年没见,都长这么大了,个子这么高,这么白,像她妈得很。”
“父女俩回来了,到底是不一样了啊,你看多乖的。”
纷沓而来的夸赞让人忍不住从心底快乐,倒不是因为夸赞,而是因为那不吝啬的语言和真实的表达。这是第三件“有趣”的事情。让人不禁感到好奇的是,这些人怎么那么真诚,那么不吝啬地夸赞别人。那真诚不带有任何犹豫和磕绊,说出口便能让人相信。
寒暄之后,便紧张地忙活起来。爸爸按照爷爷的叮嘱,把所有东西按规矩摆放好后,开始举行仪式,虔诚且敬畏。这期间,我不敢加重呼吸,这场仪式既神圣,又让我带着充满怀疑的距离感。
中午时分,阳光大片大片的抛在院子中,明亮温暖。宽敞的空间没有丁点的逼仄,阴影和透亮被安排得合理,不显突兀。太阳和风商量好要让人们舒服一样,温度是属于冬天的,但又让人不由地对春天充满向往。终于结束了所有的事情,我和爸爸出门准备回家。门口聚集了三四个人,准备吃饭的时间,也是一上午结束农活的休息时间。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招待我们父女俩去他家吃饭:“两碗饭的事,跟我回去吃。”“别回去了,在我家吃饭,还能让你们父女俩饿着?”言语里没有一丝虚情假意。两个人坐在门前花坛的水泥台上,一个人坐着吱吱响的小木凳,还有一个人双手插在裤兜里,戴着起皮的棉皮帽,黑色的皮三三两两地绽开,露出黃色的棉。大概十分保温吧,我心想着。
一个爷爷双手交错着放进另外一个袖筒里,袖筒严丝合缝地遮住了他所有的皮肤。他也戴着一顶帽子,一顶鸭舌帽,帽子前沿斜在耳朵一侧,这样就不挡住眼睛了。没有鸭舌帽的时尚感,也覆盖了一层薄薄的土灰,却也十分暖喝。他穿着大棉袄,无所顾忌地靠着院墙,说起话来带着不容置疑的口气。“去给你们端几个凳子来坐。” “就坐在这就行了,还讲究什么。”坐在水泥台的老乡说。他的手里拿着一个用了几十年的烟管,锃光瓦亮的,烟管上挂着烟袋,看起来倒是十分好用。戴鸭舌帽的爷爷起身,转身之间就从他家提了几个小板凳出来。
父亲笑着接过板凳,几个人坐下来后谈论着过年的事情,我仔细听着他们的有趣话语。过年期间自然就说到了压岁钱。几个人说着,笑着,调侃着,讲道理着,劝说着。“压岁钱就全给孙子了,咱们留钱没什么用,给孩子,让孩子好好学习,钱这个东西不能抠门,你们说对吧?”“是这个理,但是你不能给多,买了电脑,买了这个买了那个,都玩了,顾不上学习。”“你儿子叫你去管管孙子,你去享享福,也给人家管管孙子嘛!小学毕业也能辅导小学生嘛!哈哈哈。”“我儿子他妈去了。我去干啥,我不给人家添乱,去的人多,儿子儿媳操心多,再说我现在半截入土了,咱们以前学的现在都不用了,人家时代不一样了。”嘻哈笑着,天南海北地谈论着,从孙子到儿子,从儿子到儿子的工作,从儿子的工作到国家经济形势,再到几十年前的事情。家常琐事到国家大事,无所不说,听着都是零零散散的,但是其中蕴含着它自有的逻辑和道理,有趣得很。
准备回家时,我和爸爸坐上车,沿原路返回,没有道别,老乡们就坐在那里,安静地看着我们远去。那丰富的空间和阳光,也静静地待在那里。这世上有趣的事情太多了,真正有趣的事情往往体现在最朴实的人身上,那是一种洗尽铅华的简洁,相较于复杂的人情世故,它太干净,所以最容易牵引人们裂开嘴的笑容。最朴素的道理就是这样,被复杂的世界忽略,却被简单的世界铭记。
一年一次的祭神,是农村过年不可缺少的习俗之一。很多年没有回老家的我和爸爸,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就起床准备东西,点心,水果,香火,一样不能少。爷爷跟在屁股后面,前后叮嘱着,生怕忘带了什么,惹得神仙们不高兴。早起,按部就班,规规矩矩,这也是农村一种经久不衰的习惯,是所有以双手为生的人们坚持的信念,也是他们创造财富的保证。这是第一件让人觉得“有趣”的事情。
七点半出发,八点就到了老家。沿途是已经挖了半截的土坡,侧面还有原始工具——锄头切下去的纹理,围绕着公路,像在守护,又像是无处安放。越往前走,前方模糊的山的轮廓就越来越清晰,太阳在山后露出比三分之一还少的身体,仁慈又平和。橙黄色的阳光并不着急照耀下来,它在自己的左右扩散着,像丝带不规则的摆放着,却有触及不到的美丽。灰蒙蒙的雾气忽远忽近,遮挡住太阳,神秘而清新。
下车后,村子里有几户人家在大门外用柴火烧炕,也许是因为常年烧炕的缘故,大多数人都能巧妙地避开烟雾,少许不听话的烟缕一小股一小股地偷袭人的眼睛,眼睛似乎也习惯了这种战争,渗出两滴眼泪假装示弱。烟雾向上飘扬、散开,在不高的地方消失不见,在青色的天空下和空气缠绕着逃走。烧炕的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大都只剩下一个人了。“有趣”的是所有有炕的房间都在一个家的前院,所以炕门才能通往大门外面。这不是为了消散烟雾,而是住炕的都是家里的老人。老人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自然是一家中的长老,住在前院显得尊贵。也许是因为平时太寂静,车的声音响了两下,街边的人都走过来瞧瞧。
“哎哟,多少年没见,都长这么大了,个子这么高,这么白,像她妈得很。”
“父女俩回来了,到底是不一样了啊,你看多乖的。”
纷沓而来的夸赞让人忍不住从心底快乐,倒不是因为夸赞,而是因为那不吝啬的语言和真实的表达。这是第三件“有趣”的事情。让人不禁感到好奇的是,这些人怎么那么真诚,那么不吝啬地夸赞别人。那真诚不带有任何犹豫和磕绊,说出口便能让人相信。
寒暄之后,便紧张地忙活起来。爸爸按照爷爷的叮嘱,把所有东西按规矩摆放好后,开始举行仪式,虔诚且敬畏。这期间,我不敢加重呼吸,这场仪式既神圣,又让我带着充满怀疑的距离感。
中午时分,阳光大片大片的抛在院子中,明亮温暖。宽敞的空间没有丁点的逼仄,阴影和透亮被安排得合理,不显突兀。太阳和风商量好要让人们舒服一样,温度是属于冬天的,但又让人不由地对春天充满向往。终于结束了所有的事情,我和爸爸出门准备回家。门口聚集了三四个人,准备吃饭的时间,也是一上午结束农活的休息时间。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招待我们父女俩去他家吃饭:“两碗饭的事,跟我回去吃。”“别回去了,在我家吃饭,还能让你们父女俩饿着?”言语里没有一丝虚情假意。两个人坐在门前花坛的水泥台上,一个人坐着吱吱响的小木凳,还有一个人双手插在裤兜里,戴着起皮的棉皮帽,黑色的皮三三两两地绽开,露出黃色的棉。大概十分保温吧,我心想着。
一个爷爷双手交错着放进另外一个袖筒里,袖筒严丝合缝地遮住了他所有的皮肤。他也戴着一顶帽子,一顶鸭舌帽,帽子前沿斜在耳朵一侧,这样就不挡住眼睛了。没有鸭舌帽的时尚感,也覆盖了一层薄薄的土灰,却也十分暖喝。他穿着大棉袄,无所顾忌地靠着院墙,说起话来带着不容置疑的口气。“去给你们端几个凳子来坐。” “就坐在这就行了,还讲究什么。”坐在水泥台的老乡说。他的手里拿着一个用了几十年的烟管,锃光瓦亮的,烟管上挂着烟袋,看起来倒是十分好用。戴鸭舌帽的爷爷起身,转身之间就从他家提了几个小板凳出来。
父亲笑着接过板凳,几个人坐下来后谈论着过年的事情,我仔细听着他们的有趣话语。过年期间自然就说到了压岁钱。几个人说着,笑着,调侃着,讲道理着,劝说着。“压岁钱就全给孙子了,咱们留钱没什么用,给孩子,让孩子好好学习,钱这个东西不能抠门,你们说对吧?”“是这个理,但是你不能给多,买了电脑,买了这个买了那个,都玩了,顾不上学习。”“你儿子叫你去管管孙子,你去享享福,也给人家管管孙子嘛!小学毕业也能辅导小学生嘛!哈哈哈。”“我儿子他妈去了。我去干啥,我不给人家添乱,去的人多,儿子儿媳操心多,再说我现在半截入土了,咱们以前学的现在都不用了,人家时代不一样了。”嘻哈笑着,天南海北地谈论着,从孙子到儿子,从儿子到儿子的工作,从儿子的工作到国家经济形势,再到几十年前的事情。家常琐事到国家大事,无所不说,听着都是零零散散的,但是其中蕴含着它自有的逻辑和道理,有趣得很。
准备回家时,我和爸爸坐上车,沿原路返回,没有道别,老乡们就坐在那里,安静地看着我们远去。那丰富的空间和阳光,也静静地待在那里。这世上有趣的事情太多了,真正有趣的事情往往体现在最朴实的人身上,那是一种洗尽铅华的简洁,相较于复杂的人情世故,它太干净,所以最容易牵引人们裂开嘴的笑容。最朴素的道理就是这样,被复杂的世界忽略,却被简单的世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