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志公先生曾指出:教师的任务并不单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自己去学。对于这一点,叶圣陶先生曾有一个很有启发性的比喻:“扶着小孩走路,目的是要他学会走路,而不是替他走路。要是我们辛辛苦苦叫出来的一些离开老师就走不成路的学生,无论我们曾经传授给他们多少宝贵的知识,我说那教育还是失败。”而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占据讲台喋喋不休:一时代背景,二作者简介,三内容分析,四写作特点等等,净是些条条框框,理智解析。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的多,学生实践少,把有思想、有情感、能动发展的学生当成容器,注之,灌之。学生(学习的“主体”)的退位,教师(本应是“教练”)的登台——学生主体地位的错位是种种弊端的根源。
如何扭转呢?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应该是我们重新定位语文教学的行动指南。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把学生引入主体角色
赞科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态,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活泼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会给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情景,起到引人入胜、激发兴趣的作用。例如在讲《天上的街市》一课时,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牛郎织女的故事吗?(指名学生概述这个故事)刚才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深深地相爱着的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划出的天河相隔着,只有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才能鹊桥上相会一次。这是多么痛苦的生活啊!同学们一定希望牛郎织女在天河中自由地骑着牛儿来往吧。我国著名诗人郭沫若早在80多年前,凭借自己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把这种美好愿望写进了自己美丽而迷人的诗篇——《天上的街市》。”
这样,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就营造出最佳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热情,为下一阶段积极主动地学习作好铺垫。
情境的创设,终极目的是考虑“人”——学生的因素(而不单纯是知识因素),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教师把学生引入主体角色的重要一环。
2.少讲多读,读中感悟,确立学生的主体角色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读”是“写”的基础,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古代学者十分重视读书,如南宋著名的教育家朱熹主张多读书,做到熟读成诵,他指出:“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因此语文教学的重点必须从内容的理解转移到语言行为的实践上来,摒弃那种“围绕内容、重复内容、”的教学形式,因为教师再好的“讲解”,再好的“提问”,再好的“板书”都是教师教的行为,不是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动手、动口、动脑,对语言文字去实际地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问一问,说一说,要让学生真正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句式的优美、篇章的严谨,不读,不反复多次地读,只靠“分析讲解”,是不可能领会到的。只有多读、熟读,说话和写作才可能得心应手,古人说的“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学生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确立,靠的是教师,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是,要变单纯的“知识讲解”为多方创设“教学情境”;化消极的“灌输”为积极的交流。凡是学生自己能读懂的要放手让学生自读;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尽管说的尚且不好),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始终是组织者,学生始终是实践者;教师的着眼点始终是学生,而不单是知识本身;教学目标主要放在培养人、发展人上,而不单是放在传授知识、掌握知识上。这样做确保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确有所得,而且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而且学得了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是对学生的解放,是兴趣的解放、权力的解放,交给学生的是自主、是责任而不是放任。
3.鼓励评价,体验成功,发展主体角色
教育领域的教学评估活动不同于物质生产领域的产品平静活动。产品评价的目的在检验合格率,淘汰次品;而教学评价不仅是一个理性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情感过程,让学生在鼓励性评价中,感受成功的乐趣,从而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投入新的学习。这正鼓励性评价策略的基础。
传统教学评价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着眼与结果,以“评分数定等级”为目的,这种只看结果而忽略学习品质的评价,对师生双方的后继教学活动很少有什么积极作用,甚至给学生带来焦虑、抵触情绪和消极情感。
有这样一份资料:美国一位教师问学生:“一只鸡有几条腿?”一位学生举手回答:“两条腿。”教师马上予以肯定:“很好,你的观察能力很强。”学生满足的坐下。教师接着问:“你们还有别的看法吗?”(这一问往往被我们看成是多余的)。又一位学生回答说:“应该是五条或六条。”老师问:“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学生说:“我看见肯德基店里都是一盘子一盘子鸡腿,如果一只鸡不是长五、六条腿的话,哪会有那么多鸡腿呢?”教师仍马上肯定:“很好,你的联想能力很强。”学生(答错的学生)也满足地坐下。
这一资料给我们启发很大,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应着眼于结果,而应着眼于过程,着眼于这一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品质。这种鼓励性的教学评价是对学生认知积极性的有效强化,让学生时刻感受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乐学情绪。这是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的又一体现。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的评价观应是: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保护、激励学生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写“真话文”,尽管格调不够高雅,只要是真情流露;鼓励学生写“活水文”,尽管思想不够成熟,只要能反映生活的真实;鼓励学生写“时代文”,尽管观察不够敏锐,只要能溶入时代的洪流。而不应一味地追求所谓“立意”,所谓“表现手法”,导致学生作文中假话连篇。
这种鼓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愉快、自信地投入新的创作中,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促进了主体角色的全面发展。
在语文教学这块阵地上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只要我们抱着科学的态度,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既研究传统语文教学,也研究当前的实际情况;既研究教材,也研究学生,特别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那么语文教学必将走出困境,迎来又一个春天。
收稿日期:2012-07-18
如何扭转呢?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应该是我们重新定位语文教学的行动指南。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把学生引入主体角色
赞科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态,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活泼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会给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情景,起到引人入胜、激发兴趣的作用。例如在讲《天上的街市》一课时,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牛郎织女的故事吗?(指名学生概述这个故事)刚才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深深地相爱着的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划出的天河相隔着,只有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才能鹊桥上相会一次。这是多么痛苦的生活啊!同学们一定希望牛郎织女在天河中自由地骑着牛儿来往吧。我国著名诗人郭沫若早在80多年前,凭借自己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把这种美好愿望写进了自己美丽而迷人的诗篇——《天上的街市》。”
这样,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就营造出最佳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热情,为下一阶段积极主动地学习作好铺垫。
情境的创设,终极目的是考虑“人”——学生的因素(而不单纯是知识因素),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教师把学生引入主体角色的重要一环。
2.少讲多读,读中感悟,确立学生的主体角色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读”是“写”的基础,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古代学者十分重视读书,如南宋著名的教育家朱熹主张多读书,做到熟读成诵,他指出:“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因此语文教学的重点必须从内容的理解转移到语言行为的实践上来,摒弃那种“围绕内容、重复内容、”的教学形式,因为教师再好的“讲解”,再好的“提问”,再好的“板书”都是教师教的行为,不是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动手、动口、动脑,对语言文字去实际地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问一问,说一说,要让学生真正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句式的优美、篇章的严谨,不读,不反复多次地读,只靠“分析讲解”,是不可能领会到的。只有多读、熟读,说话和写作才可能得心应手,古人说的“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学生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确立,靠的是教师,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是,要变单纯的“知识讲解”为多方创设“教学情境”;化消极的“灌输”为积极的交流。凡是学生自己能读懂的要放手让学生自读;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尽管说的尚且不好),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始终是组织者,学生始终是实践者;教师的着眼点始终是学生,而不单是知识本身;教学目标主要放在培养人、发展人上,而不单是放在传授知识、掌握知识上。这样做确保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确有所得,而且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而且学得了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是对学生的解放,是兴趣的解放、权力的解放,交给学生的是自主、是责任而不是放任。
3.鼓励评价,体验成功,发展主体角色
教育领域的教学评估活动不同于物质生产领域的产品平静活动。产品评价的目的在检验合格率,淘汰次品;而教学评价不仅是一个理性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情感过程,让学生在鼓励性评价中,感受成功的乐趣,从而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投入新的学习。这正鼓励性评价策略的基础。
传统教学评价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着眼与结果,以“评分数定等级”为目的,这种只看结果而忽略学习品质的评价,对师生双方的后继教学活动很少有什么积极作用,甚至给学生带来焦虑、抵触情绪和消极情感。
有这样一份资料:美国一位教师问学生:“一只鸡有几条腿?”一位学生举手回答:“两条腿。”教师马上予以肯定:“很好,你的观察能力很强。”学生满足的坐下。教师接着问:“你们还有别的看法吗?”(这一问往往被我们看成是多余的)。又一位学生回答说:“应该是五条或六条。”老师问:“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学生说:“我看见肯德基店里都是一盘子一盘子鸡腿,如果一只鸡不是长五、六条腿的话,哪会有那么多鸡腿呢?”教师仍马上肯定:“很好,你的联想能力很强。”学生(答错的学生)也满足地坐下。
这一资料给我们启发很大,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应着眼于结果,而应着眼于过程,着眼于这一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品质。这种鼓励性的教学评价是对学生认知积极性的有效强化,让学生时刻感受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乐学情绪。这是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的又一体现。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的评价观应是: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保护、激励学生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写“真话文”,尽管格调不够高雅,只要是真情流露;鼓励学生写“活水文”,尽管思想不够成熟,只要能反映生活的真实;鼓励学生写“时代文”,尽管观察不够敏锐,只要能溶入时代的洪流。而不应一味地追求所谓“立意”,所谓“表现手法”,导致学生作文中假话连篇。
这种鼓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愉快、自信地投入新的创作中,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促进了主体角色的全面发展。
在语文教学这块阵地上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只要我们抱着科学的态度,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既研究传统语文教学,也研究当前的实际情况;既研究教材,也研究学生,特别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那么语文教学必将走出困境,迎来又一个春天。
收稿日期:2012-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