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想集团(HK 0992)收购IBM PC业务已过去一年多,这一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并购的典型案例激起了各界的争论,毁誉者相持不下。在“中国企业CEO课程”中,带着自身经验的各位学员,同样对此有着各自的评价。
吴鹰(UT斯达康CEO):联想收购时并没有足够的现金来支付,就找人借钱,财务顾问在中间拿管理费,而背后的smart money(编者注:smart money是指那些有经验的投资商或善于赌博的人经管投资的钱;有时,smartmoney可以直接指这些人)就借钱给联想,不仅可以拿到利息收入,还占了一部分联想的股份。如果把这些成本都考虑进去,联想这次收购的成本远比公开的数字大,所以海外普遍认为这是联想“吃亏”的生意。
王兵(鼎天资产董事长):像新桥的确控制了联想不少股权,甚至是有关选择CEO的权力。但我觉得这些东西要从长远来看,这些资金最终是要赚钱退出的,而联想这个企业的价值是长期的,主要投资者仍然来自于香港和内地,联想控股也是最大的股东。从产业贡献角度来看,中国企业现在也确实需要大规模收购国际品牌的操作经验。
联想在这次并购中,利用高盛的资源配置能力,利用私募基金的钱,还利用了IBM之前的高管团队,之后又从DELL请来新的CEO,然后通过他们再去裁外籍雇员、降低成本,还要培养本土的年轻干部。我觉得这些都是不错的。 冯仑(万通地产董事长):我曾跟柳总(柳传志)探讨过这个事儿。柳总讲最后决策时考虑的主要是文化冲突问题,财务方面大家都会算,就那么几笔账,但是文化整合要是失败了,前面的账可能都白算了。最后他们的决定大概有三条:第一,一开始中国员工尽可能不要去跟人发生冲突第二,就是学习,像杨元庆有一半的时间在美国上班,联想也不断派人到美国去学习;第三,王兵刚才也讲了,那些基金投资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要把股价做上去,这就需要业绩也上去。几年后,他们退出去以后,联想就能完全主导这家公司了,也避免了一开始的文化冲突。
吴鹰:其实我是非常为联想这次收购叫好的。大概是1997年时,联想曾提出了三个大方向,分别是国际化的联想、技术的联想、服务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到去年以前可以说是失败了,把业务卖给了亚信,包袱扔了出去,短期内很难再实现了;而这次收购呢一举两得,就是“国际化的联想”和“技术的联想”都达到了。
但要说到等smart money几年后退出就可以完全接过来,这是有很大风险的,因为smart money是很“坏”的,甚至比一个坏董事还要坏,很可能杨元庆撑不到那个时候,smart money不让你撑,有这种可能性。PC业务本身竞争很激烈,想把业绩做好非常困难,IBM PC就像水龙头大开着,联想的水龙头原本就拧得很小,他就认为可以把IBM那里的水龙头也拧紧一点,现在也奏效了。可是投资者要看的是你的市场份额在增加,这光靠节约成本很难做。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IBM PC确实有技术,如果能把这一块转移到中国就是很大的成果,因为高科技企业最大的成本是研发,美国比中国要高几倍。
我觉得在这种收购中,可以利用smart money来做,但决不能让他们有控制权,宁愿成本高一些,那还可以赚回来,失去控制权风险就很大,甚至可能将企业拆了去卖,只要高于他们当初的投入就行。
江南春(分众传媒CEO):我想资本的目的还是图利,他就必须把业绩做上去。在一个理性的市场上,如果业绩上不去,最终不能实现图利的目的,所以这些股东的利益跟企业利益基本还是一致的。具体说到这个案例,私募基金要拆了联想去卖的可能性很小,联想毕竟只有PC这一项主业,所以我想他们还是要想方设法去提升业绩,当然包括换CEO。但是从操作者的角度来看,像柳总作风一向都很强悍,他和杨元庆都可以说是中国最一流的选手,我觉得包括新桥在内的那些资本并没有那么强的操控力,所以不必太担心。
傅成玉(中海油总经理):我想补充一下,私募基金在本质上应该跟公司利益一致,但有时候并不是这样。基金看的都是短期,做业务一定是长期,一件事可能三五年内不需要做,但十年后就该做,你现在做不做?基金可能就会说,不该做。他们毕竟不懂行业,看数字则很明白,非常精明,不想在你企业里长远地呆着。
回头来看联想这个案例,我相信柳传志做这件事时一定会考虑将来会怎么样;其次是怎么样才能让成本更低,在成本不能更低的时候还要不要做,不管它多高,只要将来能够回报我,那就不算高;另外就是在长期战略和每年的策略上他也应该有考虑。我们公司也做过类似的操作,所以我说无论外界怎么去评论,都不如柳总最清楚,他做的事他最有数。
文鸣旭(四环医药董事长):我个人认为这次收购短期看没什么问题,长期风险巨大。回到最基本的业务层面,计算机的利润来源于三方面,芯片、软件和制造。在芯片和软件这两方面IBM都没有任何强项并入PC这边,只是加工制造,所以联想收购以后确实可以裁人,把钱挪到中国来弥补前面两个弱项。但是芯片和软件在计算机里占的价值越来越大,所以短期的成本空间你也就只有两三年时间来挤压,长期看你必须还要整合其他资源才行。
郭广昌(复星集团董事长):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博弈。IBM要卖掉PC业务,在这个行业里的联想当然要去看看,还有别的买家。在这一多方博弈里,不管买家出价高还是低,IBM都是划算的,它是亏损的,应该倒付钱才对。对于联想来说,买下这个业务是有价值的,无非价格高低问题,而IBM正好甩掉包袱,所以两者之间有巨大的利益吸引力,但是第三方插足的影响究竟多大,这个柳总要权衡,最后才能报出一个认为合适的价格。
项兵(长江商学院教授):我觉得定价高低就不要再辩论了。中国企业现在和将来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就是三段选手对九段选手。我们历史上第一次一个三段收购了一个九段,应该怎么办?这是柳总必须考虑的。我认为联想三五年内培养不出一个团队来接管全球业务,能用10年时间做到就不错了。收购容易,接管太难,接管就是“以我为主”,这样中国企业会出大问题的。所以联想的思路就应该是“以夷制夷”,让他们之间有制衡。
董玉哲(海融控股董事长):我觉得没必要去指责私募基金,无利不起早,这是他们的工作。对于联想,为什么必须要去收购呢?我想要从战略方面去考虑。比如在硬件成本上,以前联想向INTEL采购CPU,价格就比DELL贵,因为你不是一个量级的。那收购以后,量上去了,联想就第一次拿到了跟DELL一样的价格。另外一点,联想先走出了这一步,虽然成功没有保证,但是最有希望,国家会在很多方面给予支持,比如获得奥运会赞助资格。所以我对联想还是比较乐观的。
吴鹰(UT斯达康CEO):联想收购时并没有足够的现金来支付,就找人借钱,财务顾问在中间拿管理费,而背后的smart money(编者注:smart money是指那些有经验的投资商或善于赌博的人经管投资的钱;有时,smartmoney可以直接指这些人)就借钱给联想,不仅可以拿到利息收入,还占了一部分联想的股份。如果把这些成本都考虑进去,联想这次收购的成本远比公开的数字大,所以海外普遍认为这是联想“吃亏”的生意。
王兵(鼎天资产董事长):像新桥的确控制了联想不少股权,甚至是有关选择CEO的权力。但我觉得这些东西要从长远来看,这些资金最终是要赚钱退出的,而联想这个企业的价值是长期的,主要投资者仍然来自于香港和内地,联想控股也是最大的股东。从产业贡献角度来看,中国企业现在也确实需要大规模收购国际品牌的操作经验。
联想在这次并购中,利用高盛的资源配置能力,利用私募基金的钱,还利用了IBM之前的高管团队,之后又从DELL请来新的CEO,然后通过他们再去裁外籍雇员、降低成本,还要培养本土的年轻干部。我觉得这些都是不错的。 冯仑(万通地产董事长):我曾跟柳总(柳传志)探讨过这个事儿。柳总讲最后决策时考虑的主要是文化冲突问题,财务方面大家都会算,就那么几笔账,但是文化整合要是失败了,前面的账可能都白算了。最后他们的决定大概有三条:第一,一开始中国员工尽可能不要去跟人发生冲突第二,就是学习,像杨元庆有一半的时间在美国上班,联想也不断派人到美国去学习;第三,王兵刚才也讲了,那些基金投资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要把股价做上去,这就需要业绩也上去。几年后,他们退出去以后,联想就能完全主导这家公司了,也避免了一开始的文化冲突。
吴鹰:其实我是非常为联想这次收购叫好的。大概是1997年时,联想曾提出了三个大方向,分别是国际化的联想、技术的联想、服务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到去年以前可以说是失败了,把业务卖给了亚信,包袱扔了出去,短期内很难再实现了;而这次收购呢一举两得,就是“国际化的联想”和“技术的联想”都达到了。
但要说到等smart money几年后退出就可以完全接过来,这是有很大风险的,因为smart money是很“坏”的,甚至比一个坏董事还要坏,很可能杨元庆撑不到那个时候,smart money不让你撑,有这种可能性。PC业务本身竞争很激烈,想把业绩做好非常困难,IBM PC就像水龙头大开着,联想的水龙头原本就拧得很小,他就认为可以把IBM那里的水龙头也拧紧一点,现在也奏效了。可是投资者要看的是你的市场份额在增加,这光靠节约成本很难做。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IBM PC确实有技术,如果能把这一块转移到中国就是很大的成果,因为高科技企业最大的成本是研发,美国比中国要高几倍。
我觉得在这种收购中,可以利用smart money来做,但决不能让他们有控制权,宁愿成本高一些,那还可以赚回来,失去控制权风险就很大,甚至可能将企业拆了去卖,只要高于他们当初的投入就行。
江南春(分众传媒CEO):我想资本的目的还是图利,他就必须把业绩做上去。在一个理性的市场上,如果业绩上不去,最终不能实现图利的目的,所以这些股东的利益跟企业利益基本还是一致的。具体说到这个案例,私募基金要拆了联想去卖的可能性很小,联想毕竟只有PC这一项主业,所以我想他们还是要想方设法去提升业绩,当然包括换CEO。但是从操作者的角度来看,像柳总作风一向都很强悍,他和杨元庆都可以说是中国最一流的选手,我觉得包括新桥在内的那些资本并没有那么强的操控力,所以不必太担心。
傅成玉(中海油总经理):我想补充一下,私募基金在本质上应该跟公司利益一致,但有时候并不是这样。基金看的都是短期,做业务一定是长期,一件事可能三五年内不需要做,但十年后就该做,你现在做不做?基金可能就会说,不该做。他们毕竟不懂行业,看数字则很明白,非常精明,不想在你企业里长远地呆着。
回头来看联想这个案例,我相信柳传志做这件事时一定会考虑将来会怎么样;其次是怎么样才能让成本更低,在成本不能更低的时候还要不要做,不管它多高,只要将来能够回报我,那就不算高;另外就是在长期战略和每年的策略上他也应该有考虑。我们公司也做过类似的操作,所以我说无论外界怎么去评论,都不如柳总最清楚,他做的事他最有数。
文鸣旭(四环医药董事长):我个人认为这次收购短期看没什么问题,长期风险巨大。回到最基本的业务层面,计算机的利润来源于三方面,芯片、软件和制造。在芯片和软件这两方面IBM都没有任何强项并入PC这边,只是加工制造,所以联想收购以后确实可以裁人,把钱挪到中国来弥补前面两个弱项。但是芯片和软件在计算机里占的价值越来越大,所以短期的成本空间你也就只有两三年时间来挤压,长期看你必须还要整合其他资源才行。
郭广昌(复星集团董事长):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博弈。IBM要卖掉PC业务,在这个行业里的联想当然要去看看,还有别的买家。在这一多方博弈里,不管买家出价高还是低,IBM都是划算的,它是亏损的,应该倒付钱才对。对于联想来说,买下这个业务是有价值的,无非价格高低问题,而IBM正好甩掉包袱,所以两者之间有巨大的利益吸引力,但是第三方插足的影响究竟多大,这个柳总要权衡,最后才能报出一个认为合适的价格。
项兵(长江商学院教授):我觉得定价高低就不要再辩论了。中国企业现在和将来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就是三段选手对九段选手。我们历史上第一次一个三段收购了一个九段,应该怎么办?这是柳总必须考虑的。我认为联想三五年内培养不出一个团队来接管全球业务,能用10年时间做到就不错了。收购容易,接管太难,接管就是“以我为主”,这样中国企业会出大问题的。所以联想的思路就应该是“以夷制夷”,让他们之间有制衡。
董玉哲(海融控股董事长):我觉得没必要去指责私募基金,无利不起早,这是他们的工作。对于联想,为什么必须要去收购呢?我想要从战略方面去考虑。比如在硬件成本上,以前联想向INTEL采购CPU,价格就比DELL贵,因为你不是一个量级的。那收购以后,量上去了,联想就第一次拿到了跟DELL一样的价格。另外一点,联想先走出了这一步,虽然成功没有保证,但是最有希望,国家会在很多方面给予支持,比如获得奥运会赞助资格。所以我对联想还是比较乐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