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1.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司马懿一生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生前显赫的司马懿,死后的评价,从永嘉之祸开始,就争议很大,直到现在,不管是史学界还是民间,依然众说纷纭。
三国时代喜欢给人取绰号,与“卧龙”、“凤雏”等美好的绰号不同,司马懿的外号是“冢虎”。
冢是坟墓。冢虎是盘伏在冢中的猛虎,用以比喻待时而起的大才之人,这一外号符合司马懿隐忍持重,令人可怖的性格形象。
清人王鸣盛在谈及司马懿時,说:“(司马懿)少壮则为魏画篡汉策,及老又为子孙定篡魏策,兴亡若置棋,亦可叹矣。”
王鸣盛的这个评论,代表了很大一部分持“阴谋论”者对司马懿的看法。
就是说司马懿背信弃义,曹家的江山被司马一族取而代之;他是一个彻头彻尾处心积虑的野心家,尽管他没有拿下曹氏的江山,没有当上皇帝,但为他的孙子篡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官修的《晋书》中,载有李世民写的评价司马懿的史论。李世民说:“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
研究你的用兵策略,怎么会在辽东、上庸如此干净利落,一见到诸葛亮就变得拖泥带水了呢?你辅佐曹氏数代君王,为什么前期忠心耿耿而后来却目无君上呢?
在大唐皇帝李世民看来,司马懿就是不忠,是存心毁了魏的江山社稷,是奸臣贼子。
至于说到司马懿“狼顾之相”,那是曹操说的,是说司马懿能像狼一样,把头四周转动,能转向后看。这其实和诸葛亮看蜀国魏延头上长着反骨一样。
其实,曹操又有什么资格说这样的话?若司马懿是乱臣贼子,那么曹操自己呢?曹丕呢?再曹魏政权又是怎么得来的呢?
02.
司马懿是高阳之子重黎的后裔,远古至商朝世代袭承夏官这一职位,到了周朝,夏官改称司马。周宣王时,先祖程伯休父平定徐方有功,恩赐司马为族姓。司马懿的十二世祖司马卬随项羽灭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内。汉朝时成为河内郡,司马家族世代居住在此地。
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祖父司马儁为颍川(今河南禹州)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当时号称司马八达。
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少年时期就胸怀谋略。东汉末年,司马懿生于乱世,“常慨然有忧天下心”。搁当下,就是一典型的愤青。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举他为上计掾。曹操此时正任司空,听到他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汉朝国运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身体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
司马懿这一演戏,就上了瘾。后来抵抗诸葛亮北伐,他仍然用上了这一招。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为丞相以后,使用强制手段征召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若复盘桓,便收之”。司马懿畏惧,只得就职。
然而曹操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并不真正使用他。
03.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出场很迟,事实上,他比诸葛亮还大两岁。在曹操手下,他很有耐心地潜伏着,在静静等待机会。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
黄初元年(220年)十一月,曹丕登皇帝位,史称魏文帝。登基后,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驾崩,享年四十岁。临终时,令司马懿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
年近50岁的司马懿迎来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候。他在诸葛亮北伐中原之际与诸葛亮斗智斗勇,最终以一己之力,阻断了号称“卧龙”的诸葛亮北进一统中原的愿望,使得“卧龙”含恨龙归九天,星落秋风五丈原。
04.
公元227年六月,蜀汉的丞相、大名鼎鼎的“卧龙”诸葛孔明准备北伐中原了。在北伐中原之前,诸葛亮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已经投降曹魏的蜀将孟达。孔明是这样构想的,孟达为人言行反复无常,如果逼他谋反,则对于蜀汉攻魏极为有利。于是诸葛亮便暗中与孟达通信,让他叛魏;同时派郭模到和孟达有矛盾的申仪处诈降,有意泄露其事。孟达闻此泄露,马上准备马上起兵。没有想到申仪将此事密告司马懿。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怕孟达突然发难,给他去信,佯装信任,以此蒙骗了孟达,于是孟达就不准备那么迅速起兵了。争取到了时间,司马懿用八天急行军包围了孟达城池。孟达见状,方知受骗上当,但为时已晚。魏军入城,擒斩孟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这就是著名的仲达斩孟达的故事。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开始了他第一次挥军北伐。从此时至234年冬,七年间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
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进攻武都、阴平,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太和四年(230年),魏明帝决定兴师伐蜀。升司马懿任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大司马曹真一起伐蜀。八月,魏明帝命曹真率主力由长安入子午谷,左将军张郃出斜谷,司马懿自荆州溯汉水出西城,将兵分三路会攻汉中。司马懿从西城开拓道路,水陆并进,沿着沔水逆流而上,直达朐忍,攻克新丰县,驻军丹口,后遇大雨班师。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司马懿一生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生前显赫的司马懿,死后的评价,从永嘉之祸开始,就争议很大,直到现在,不管是史学界还是民间,依然众说纷纭。
三国时代喜欢给人取绰号,与“卧龙”、“凤雏”等美好的绰号不同,司马懿的外号是“冢虎”。
冢是坟墓。冢虎是盘伏在冢中的猛虎,用以比喻待时而起的大才之人,这一外号符合司马懿隐忍持重,令人可怖的性格形象。
清人王鸣盛在谈及司马懿時,说:“(司马懿)少壮则为魏画篡汉策,及老又为子孙定篡魏策,兴亡若置棋,亦可叹矣。”
王鸣盛的这个评论,代表了很大一部分持“阴谋论”者对司马懿的看法。
就是说司马懿背信弃义,曹家的江山被司马一族取而代之;他是一个彻头彻尾处心积虑的野心家,尽管他没有拿下曹氏的江山,没有当上皇帝,但为他的孙子篡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官修的《晋书》中,载有李世民写的评价司马懿的史论。李世民说:“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
研究你的用兵策略,怎么会在辽东、上庸如此干净利落,一见到诸葛亮就变得拖泥带水了呢?你辅佐曹氏数代君王,为什么前期忠心耿耿而后来却目无君上呢?
在大唐皇帝李世民看来,司马懿就是不忠,是存心毁了魏的江山社稷,是奸臣贼子。
至于说到司马懿“狼顾之相”,那是曹操说的,是说司马懿能像狼一样,把头四周转动,能转向后看。这其实和诸葛亮看蜀国魏延头上长着反骨一样。
其实,曹操又有什么资格说这样的话?若司马懿是乱臣贼子,那么曹操自己呢?曹丕呢?再曹魏政权又是怎么得来的呢?
02.
司马懿是高阳之子重黎的后裔,远古至商朝世代袭承夏官这一职位,到了周朝,夏官改称司马。周宣王时,先祖程伯休父平定徐方有功,恩赐司马为族姓。司马懿的十二世祖司马卬随项羽灭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内。汉朝时成为河内郡,司马家族世代居住在此地。
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祖父司马儁为颍川(今河南禹州)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当时号称司马八达。
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少年时期就胸怀谋略。东汉末年,司马懿生于乱世,“常慨然有忧天下心”。搁当下,就是一典型的愤青。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举他为上计掾。曹操此时正任司空,听到他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汉朝国运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身体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
司马懿这一演戏,就上了瘾。后来抵抗诸葛亮北伐,他仍然用上了这一招。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为丞相以后,使用强制手段征召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若复盘桓,便收之”。司马懿畏惧,只得就职。
然而曹操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并不真正使用他。
03.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出场很迟,事实上,他比诸葛亮还大两岁。在曹操手下,他很有耐心地潜伏着,在静静等待机会。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
黄初元年(220年)十一月,曹丕登皇帝位,史称魏文帝。登基后,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驾崩,享年四十岁。临终时,令司马懿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
年近50岁的司马懿迎来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候。他在诸葛亮北伐中原之际与诸葛亮斗智斗勇,最终以一己之力,阻断了号称“卧龙”的诸葛亮北进一统中原的愿望,使得“卧龙”含恨龙归九天,星落秋风五丈原。
04.
公元227年六月,蜀汉的丞相、大名鼎鼎的“卧龙”诸葛孔明准备北伐中原了。在北伐中原之前,诸葛亮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已经投降曹魏的蜀将孟达。孔明是这样构想的,孟达为人言行反复无常,如果逼他谋反,则对于蜀汉攻魏极为有利。于是诸葛亮便暗中与孟达通信,让他叛魏;同时派郭模到和孟达有矛盾的申仪处诈降,有意泄露其事。孟达闻此泄露,马上准备马上起兵。没有想到申仪将此事密告司马懿。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怕孟达突然发难,给他去信,佯装信任,以此蒙骗了孟达,于是孟达就不准备那么迅速起兵了。争取到了时间,司马懿用八天急行军包围了孟达城池。孟达见状,方知受骗上当,但为时已晚。魏军入城,擒斩孟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这就是著名的仲达斩孟达的故事。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开始了他第一次挥军北伐。从此时至234年冬,七年间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
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进攻武都、阴平,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太和四年(230年),魏明帝决定兴师伐蜀。升司马懿任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大司马曹真一起伐蜀。八月,魏明帝命曹真率主力由长安入子午谷,左将军张郃出斜谷,司马懿自荆州溯汉水出西城,将兵分三路会攻汉中。司马懿从西城开拓道路,水陆并进,沿着沔水逆流而上,直达朐忍,攻克新丰县,驻军丹口,后遇大雨班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