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与具备完善的商业开发和经营能力的欧美职业俱乐部相比,中超俱乐部依然处在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在中国传统俱乐部高投入、高成本、无利润模式盛行之时,未来与国际接轨的“产业足球”“职业俱乐部”将如何拓展?在不久前出台的中国足球“远景规划”中,未来10至20年间,中国“职业联赛组织和竞赛水平将达到亚洲一流”水平,将“推动职业俱乐部建立现代治理结构”。放眼中超,目前各大俱乐部除了疯狂烧钱之外,尚无法实现“自我造血”功能。而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俱乐部又是如何运营及持续盈利的呢?
模式单一,“去企业化”是难题
2016年赛季,中超职业俱乐部有16支,中甲俱乐部16支,乙级俱乐部16支,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结构更为单一的所谓的青少年部乐部。从运行机制的角度分析,最接近职业俱乐部标准的无疑是当前水平最高的中超俱乐部。经过长达22年的曲折发展,中国职业化俱乐部模式已由最初阶段的“体委与企业联办”的运行机制,发展成为产权相对清晰、责任相对明确、政企基本分开的企业化俱乐部机制。然而,与具备完善的商业开发和经营能力的欧美职业俱乐部相比,中超俱乐部依然处在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此前很多年,在中国足坛,很多所谓的职业俱乐部其实都被投资人当做企业赚钱、广告营销的工具,哪个城市给的优惠政策多,球队就搬迁到哪个城市,不仅无法培养忠实的球迷,更是造成了俱乐部有奶便是娘的现状,而中甲联赛这种现象尤为严重。如今,职业联赛开展了22年,如何“去企业化”的问题依然是摆在职业俱乐部的一道难道。
时至今日,中超绝大多数俱乐部都是单一股东,单一投资人,即便是有所谓股份制俱乐部,也基本上都是由最大股东说了算。地方体育局拥有部分股权的俱乐部也存在,但基本上没有话语权,更别提个人入股职业俱乐部。针对这种现象,在国家层面的远景规划中,明确提出“引导有实力的知名企业和个人投资职业足球俱乐部、赞助足球赛事和公益项目,发挥支持足球事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拓宽俱乐部和足球发展资金来源渠道。俱乐部所在地政府可以以足球场馆等资源入股俱乐部”,也就是说,一旦以场馆入股俱乐部,职业俱乐部今后使用场馆将可能免费,然后门票等收益按照股权比例分配,平时场馆也可以面向社会,产生效益,这对于俱乐部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毕竟租赁场馆的费用不菲。
同时,国家还鼓励具备条件的俱乐部逐步实现去企业化名称,也就是说,向国外俱乐部学习,如拜仁慕尼黑俱乐部,无论赞助商是谁,俱乐部和球队的名称永远都不会变,都是拜仁慕尼黑,加强了球迷的归属感,更有利于打造真正的百年俱乐部。
对此,江苏舜天俱乐部高层曾向笔者表示:“多元化投资入股主要还是要看具体的细则,但是作为集团投资足球,出发点和宗旨就是为了回报社会,也不会因为更改名字就不搞足球俱乐部,舜天俱乐部不仅仅是一家足球俱乐部,还肩负着社会责任,打造百年俱乐部是所有职业足球人的梦想。而对于去企业化这个问题,现阶段可能还比较困难,目前中国足球的市场化职业化环境还不是太好,俱乐部造血系统还不够完善,主要还是靠赞助、冠名等招商行为,赞助商这一块是大头,赞助商出钱以后,肯定希望有所回报,主要是在广告效应上,如果完全抛弃这一块,目前来说可能还不太现实。当然,像国外俱乐部那种模式,中性化俱乐部名称我们也有所了解,但这是建立在时间的积累上,需要一步一步来实现。”
客观地讲,近六年来随着中国足坛较入深入地打假反腐,随着以恒大为代表的实力企业强势打造职业俱乐部,中国职业足球确实大有改变。可从另一方面看,以企业营销形式的“资本投入”也给职业俱乐部发展带来一些不利因素,如何“去企业化”问题迫在眉睫。
以2014赛季为例,在中超16家俱乐部中,竟然有14家俱乐部属于房地产公司或相关联系紧密的企业。房企,俨然成了中国足球的“财神爷”。然而,令人深思的是,在企业挥金如土、疯狂砸钱的背后,究竟给中超留下什么?就算中超重现20年前那样的热度又怎样?其实,从22年前走上职业化发展道路开始至今,中国足球的失败早已证明了一切。如今,当中国地产企业一窝蜂似地入主中超,和十几年前那些烟酒企业赞助商又有什么区别呢?
可见,“房地产足球”的强势出现,对中国足球带来的是福音,也是警钟。有业内人士表示,几年前正是中国足球的低潮期,按照常理投资方应该收缩资金,挤压泡沫,帮助中国足球回归理性重建秩序。但是房地产企业却大肆砸钱,不仅有悖足球发展规律,也抬高了足球俱乐部运行成本,加剧各地足球俱乐部的“贫富差距”,会让其他领域有投资足球意向的民营企业望而却步。业内有人认为,“像恒大的金元政策,会对小俱乐部带来极大的冲击,甚至影响其生存。”此外,房地产业受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极大,一旦楼市陷入低迷,这些房企还能否坚持每年投入巨资玩“烧钱游戏”,还是个未知数。早前,也有足球界资深人士坦言,“房地产足球”在未来几年很可能经历一次洗牌。“没有一个行业光砸钱没产出却能一直继续的,中国足球最后还是要回归正常的运转体系。”
这不,中超刚过三个赛季,随着地产行业滑入低谷,很多俱乐部随即出现问题:降级的降级、欠薪的欠薪,转让的转让。去年年初,更是传出了重庆力帆俱乐部老板尹明善因不堪经济重负,准备零转让俱乐部。更让尹老板意想不到的是,即使在如今中超联赛异常火爆的时代,他的球队居然还卖不上价钱。“其实现在的中超壳是有价无市”,有业内人士透露,尹明善本来以为,中超如今的红火,中超壳的代价肯定会超过过去。至少可以参考一年前大连阿尔滨对大连实德的收购价格。但接触了一圈下来,他们发现真正有心买球队而且玩得起的买家微乎其微,“很多企业即使买得起,也很难养得起,如今动辄每年两三亿的投入,除非那种有地方政府力推而且政策支持的企业,否则没人敢冒这个风险来接一支中超队。”后来,在当地政府出面斡旋的情况下,重庆力帆勉强支撑下去。可是,这从侧面恰恰折射出中国职业俱乐部的业余和脆弱。
正是“伪职业”“企业主导”的运营模式深深伤害了中国足球。过去几年,中超球市是被炒火了,中超公司也开始有钱赚了,有点水平的国内球员居然都是千万富豪了,但对于更多中超俱乐部来说,依然还处于“小米加步枪”的时代。如果没有了俱乐部母体公司的直接投资供血,没有任何一家中超俱乐部可以独立生存。近两年,无论是北上广足球高调冲击亚冠也好,还是中超联赛上座率高居亚洲第一也好,谁也无法改变中国足球还是在“广告足球”和“行业足球”圈中徘徊的事实。 由此可见,“去企业化”问题不解决,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就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说难听一点,它们就是财大气粗的企业行业的营销工具和傀儡。
此外,中国足坛欠薪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不仅中乙、中甲有俱乐部欠薪,就连一些中超俱乐部都不能按时发放薪水。此前也发生过多起球员到劳动局申诉俱乐部欠薪的事件,不少球员也为了能够得到更高的薪水,而与俱乐部签订阴阳合同。同时,不少球员的转会费高得惊人,甚至可以比肩欧洲高水平球员的转会身价。对此,上海上港俱乐部总经理隋国扬在上港总部向笔者表示:“合同透明对俱乐部是好事,要从制度上去体现,把合同真正规范起来,通过规范合同来解决阴阳合同以及欠薪问题。至于球员现在身价虚高的问题,也是因为现在在中超俱乐部层面上,某些位置的球员,特别是好球员稀缺,转会费高涨,这也是迫于无奈。只有制定完善的制度才能够把虚高的转会费降下来,工资总额管理对于俱乐部执行起来肯定是一件好事,这样也能够节约俱乐部的支出。”
金元非万能,职业化任重道远
中超俱乐部究竟何时能迈入“产业足球”时代?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依然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客观上讲,地产老板许家印掌管的恒大集团给中国足球俱乐部发展带来的影响巨大:职业足球必须做到政企分开,必须遵重市场规律,必须有不能“越雷池一步”的严苛管理制度。在恒大,“铁腕”与“狼性文化”被演绎到了极致。表现出来的便是目标明确、有序高效、执行力惊人。如今,这种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被完全移植到了足球俱乐部。从入主足球开始,许家印便以市场化手段将俱乐部按照企业管理模式来运营,以欧美成熟俱乐部的职业体制为标杆,并且运营、管理权责清晰。
恒大足球俱乐部董事长刘永灼在刚接手俱乐部时便表示:许主席特别对俱乐部提出两点务必要落实的要求。一是务必要关爱每一个球员、每一个俱乐部员工;二是要用铁的手腕治理俱乐部,从严管理,一定要尽全力建设好恒大足球俱乐部。值得一提的是,刘永灼在恒大地产集团没有涉足足球前,也同样没有任何足球经历。试问一个先后毕业于上海华东师大、武汉科技大学,获工商管理学士学位和工程管理硕士学位的文弱书生,会有多深的足球背景呢?但他却明白如何去管理自己的团队,让里皮这样的世界名帅心甘情愿地为他服务,让孔卡这样的球星默默无闻地为之效劳,凭借这一点就够了。而反观曾经的中国足协,同样是外行领导内行,却常常处于一种权力纷争之中——大嘴一张,就是典章制度;狂言一出,就能规划未来。说一套,做一套,让人心寒不已,令中国足球一地鸡毛。
与低效、无能的足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是“外行”的刘永灼却在过去的几年中,用自己绝对的忠诚和极强的执行力,缔造了恒大俱乐部今天的辉煌。在整个俱乐部的架构当中,刘永灼并行于里皮,但作为老板许家印的代表,他的位置相当微妙,特别是如何平衡自己和球队之间的关系,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刘永灼以自己的方式在整个中超俱乐部中树起了前所未有的职业标杆。
在俱乐部管理上,恒大没有套用任何中国俱乐部的模式或经验,而是迅速将欧洲俱乐部的管理运营方式移植到自己身上。用许家印的话说:“中国足球有什么成功经验?有经验为什么搞成这样?”曾率队夺得过世界杯、欧冠冠军和顶级联赛冠军的里皮,是公认的世界级名帅,但在当时的恒大俱乐部中,里皮更喜欢“manager(经理)”这个称呼,他不仅负责球队日常的训练比赛,还负责整个比赛团队的架构设计和建设。在恒大,里皮更像是一位器械工程师,他和自己的团队负责寻找每一个适合这部机器的零件,然后再亲手安装、调试,维持这部精密机器的高速运转。
此前,曾有日本记者向里皮发问:“作为世界超级名帅,你为什么愿意选择一家中国俱乐部来执教?”言外之意,里皮来中国就是为了赚钱。后来,里皮私下向意大利媒体朋友表示:“当所有人都以为我来中国是为了赚钱时,我要告诉他们是错的。”事实证明,在老板许家印的宽容和信任下,在整个俱乐部保障团队的高效支持下,里皮如同恒大的“大脑”,他拥有巨额奖金的分配权,同时以高超的执教能力和人格魅力,平衡着球队内部各方面的利益。里皮在球队管理中的公允性,是球员从内心服从他的基础,“里皮最令人信服的地方就是,他做事能一碗水端平,让所有人服气”。
规范而职业的合作,注定了里皮和恒大的双赢。里皮帮助恒大实现了走向亚洲足坛巅峰的梦想,而许家印也帮助里皮实现了自己的职业足球梦想。里皮用自己的专业和学识,第一次让中国足坛领教了真正的职业足球。由此可见,能够请来里皮,绝对是许家印的一个成功而专业的大手笔。假如不是里皮,无人能驾驭恒大;假如没有里皮,也不会给广州恒大带来这么强的观赏力、战斗力。
可见,以恒大为代表的高投入、市场化、企业化运作的俱乐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确是促进了中国职业俱乐部的发展,然而在取得进步的同时,“疯狂投入”背后留下诸多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其中最严重、也是最可不思议的问题,各大俱乐部无视职业化和市场化规律,无视俱乐部的盈利能力。
近几年,随着国家层面对足球运动的重视,中超各大俱乐部也开始疯狂投入。去年初,国际足联据其转会系统数据,中超以约1亿美元的价格位列FIFA各会员协会国、地区联赛转会费总支出榜第10位,这也是中国顶级职业联赛首次进入该榜十强之列。其实,早在2011年恒大地产决定入主职业足球俱乐部时起,中国诸多财大气粗企业开始涉入中超。当时,在16家中超俱乐部中,居然有15家俱乐部与地产企业有关,一批有实力的地产商开始热衷于足球,中超联赛的地产背景越发浓厚,以恒大、建业、浐灞、绿城、宏远等多家俱乐部为代表的“地产热钱”角力中超,使得当时的赛场俨然成为地产热钱疯狂角力的舞台。
为此,曾有很多人质疑,在中国地产业发展形势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之下,众多地产商不顾一切纷纷投身足球,究竟动机何在?像恒大这种“疯狂砸钱”的运作模式明显背离了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发展方向。
在中国传统俱乐部高投入、高成本、无利润模式盛行之时,未来与国际接轨的“产业足球”“职业俱乐部”将如何拓展?在不久前出台的中国足球“远景规划”中,未来10至20年间,中国“职业联赛组织和竞赛水平将达到亚洲一流”水平,将“推动职业俱乐部建立现代治理结构”。放眼中超,目前各大俱乐部除了疯狂烧钱之外,尚无法实现“自我造血”功能。而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俱乐部又是如何运营及持续盈利的呢?
模式单一,“去企业化”是难题
2016年赛季,中超职业俱乐部有16支,中甲俱乐部16支,乙级俱乐部16支,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结构更为单一的所谓的青少年部乐部。从运行机制的角度分析,最接近职业俱乐部标准的无疑是当前水平最高的中超俱乐部。经过长达22年的曲折发展,中国职业化俱乐部模式已由最初阶段的“体委与企业联办”的运行机制,发展成为产权相对清晰、责任相对明确、政企基本分开的企业化俱乐部机制。然而,与具备完善的商业开发和经营能力的欧美职业俱乐部相比,中超俱乐部依然处在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此前很多年,在中国足坛,很多所谓的职业俱乐部其实都被投资人当做企业赚钱、广告营销的工具,哪个城市给的优惠政策多,球队就搬迁到哪个城市,不仅无法培养忠实的球迷,更是造成了俱乐部有奶便是娘的现状,而中甲联赛这种现象尤为严重。如今,职业联赛开展了22年,如何“去企业化”的问题依然是摆在职业俱乐部的一道难道。
时至今日,中超绝大多数俱乐部都是单一股东,单一投资人,即便是有所谓股份制俱乐部,也基本上都是由最大股东说了算。地方体育局拥有部分股权的俱乐部也存在,但基本上没有话语权,更别提个人入股职业俱乐部。针对这种现象,在国家层面的远景规划中,明确提出“引导有实力的知名企业和个人投资职业足球俱乐部、赞助足球赛事和公益项目,发挥支持足球事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拓宽俱乐部和足球发展资金来源渠道。俱乐部所在地政府可以以足球场馆等资源入股俱乐部”,也就是说,一旦以场馆入股俱乐部,职业俱乐部今后使用场馆将可能免费,然后门票等收益按照股权比例分配,平时场馆也可以面向社会,产生效益,这对于俱乐部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毕竟租赁场馆的费用不菲。
同时,国家还鼓励具备条件的俱乐部逐步实现去企业化名称,也就是说,向国外俱乐部学习,如拜仁慕尼黑俱乐部,无论赞助商是谁,俱乐部和球队的名称永远都不会变,都是拜仁慕尼黑,加强了球迷的归属感,更有利于打造真正的百年俱乐部。
对此,江苏舜天俱乐部高层曾向笔者表示:“多元化投资入股主要还是要看具体的细则,但是作为集团投资足球,出发点和宗旨就是为了回报社会,也不会因为更改名字就不搞足球俱乐部,舜天俱乐部不仅仅是一家足球俱乐部,还肩负着社会责任,打造百年俱乐部是所有职业足球人的梦想。而对于去企业化这个问题,现阶段可能还比较困难,目前中国足球的市场化职业化环境还不是太好,俱乐部造血系统还不够完善,主要还是靠赞助、冠名等招商行为,赞助商这一块是大头,赞助商出钱以后,肯定希望有所回报,主要是在广告效应上,如果完全抛弃这一块,目前来说可能还不太现实。当然,像国外俱乐部那种模式,中性化俱乐部名称我们也有所了解,但这是建立在时间的积累上,需要一步一步来实现。”
客观地讲,近六年来随着中国足坛较入深入地打假反腐,随着以恒大为代表的实力企业强势打造职业俱乐部,中国职业足球确实大有改变。可从另一方面看,以企业营销形式的“资本投入”也给职业俱乐部发展带来一些不利因素,如何“去企业化”问题迫在眉睫。
以2014赛季为例,在中超16家俱乐部中,竟然有14家俱乐部属于房地产公司或相关联系紧密的企业。房企,俨然成了中国足球的“财神爷”。然而,令人深思的是,在企业挥金如土、疯狂砸钱的背后,究竟给中超留下什么?就算中超重现20年前那样的热度又怎样?其实,从22年前走上职业化发展道路开始至今,中国足球的失败早已证明了一切。如今,当中国地产企业一窝蜂似地入主中超,和十几年前那些烟酒企业赞助商又有什么区别呢?
可见,“房地产足球”的强势出现,对中国足球带来的是福音,也是警钟。有业内人士表示,几年前正是中国足球的低潮期,按照常理投资方应该收缩资金,挤压泡沫,帮助中国足球回归理性重建秩序。但是房地产企业却大肆砸钱,不仅有悖足球发展规律,也抬高了足球俱乐部运行成本,加剧各地足球俱乐部的“贫富差距”,会让其他领域有投资足球意向的民营企业望而却步。业内有人认为,“像恒大的金元政策,会对小俱乐部带来极大的冲击,甚至影响其生存。”此外,房地产业受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极大,一旦楼市陷入低迷,这些房企还能否坚持每年投入巨资玩“烧钱游戏”,还是个未知数。早前,也有足球界资深人士坦言,“房地产足球”在未来几年很可能经历一次洗牌。“没有一个行业光砸钱没产出却能一直继续的,中国足球最后还是要回归正常的运转体系。”
这不,中超刚过三个赛季,随着地产行业滑入低谷,很多俱乐部随即出现问题:降级的降级、欠薪的欠薪,转让的转让。去年年初,更是传出了重庆力帆俱乐部老板尹明善因不堪经济重负,准备零转让俱乐部。更让尹老板意想不到的是,即使在如今中超联赛异常火爆的时代,他的球队居然还卖不上价钱。“其实现在的中超壳是有价无市”,有业内人士透露,尹明善本来以为,中超如今的红火,中超壳的代价肯定会超过过去。至少可以参考一年前大连阿尔滨对大连实德的收购价格。但接触了一圈下来,他们发现真正有心买球队而且玩得起的买家微乎其微,“很多企业即使买得起,也很难养得起,如今动辄每年两三亿的投入,除非那种有地方政府力推而且政策支持的企业,否则没人敢冒这个风险来接一支中超队。”后来,在当地政府出面斡旋的情况下,重庆力帆勉强支撑下去。可是,这从侧面恰恰折射出中国职业俱乐部的业余和脆弱。
正是“伪职业”“企业主导”的运营模式深深伤害了中国足球。过去几年,中超球市是被炒火了,中超公司也开始有钱赚了,有点水平的国内球员居然都是千万富豪了,但对于更多中超俱乐部来说,依然还处于“小米加步枪”的时代。如果没有了俱乐部母体公司的直接投资供血,没有任何一家中超俱乐部可以独立生存。近两年,无论是北上广足球高调冲击亚冠也好,还是中超联赛上座率高居亚洲第一也好,谁也无法改变中国足球还是在“广告足球”和“行业足球”圈中徘徊的事实。 由此可见,“去企业化”问题不解决,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就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说难听一点,它们就是财大气粗的企业行业的营销工具和傀儡。
此外,中国足坛欠薪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不仅中乙、中甲有俱乐部欠薪,就连一些中超俱乐部都不能按时发放薪水。此前也发生过多起球员到劳动局申诉俱乐部欠薪的事件,不少球员也为了能够得到更高的薪水,而与俱乐部签订阴阳合同。同时,不少球员的转会费高得惊人,甚至可以比肩欧洲高水平球员的转会身价。对此,上海上港俱乐部总经理隋国扬在上港总部向笔者表示:“合同透明对俱乐部是好事,要从制度上去体现,把合同真正规范起来,通过规范合同来解决阴阳合同以及欠薪问题。至于球员现在身价虚高的问题,也是因为现在在中超俱乐部层面上,某些位置的球员,特别是好球员稀缺,转会费高涨,这也是迫于无奈。只有制定完善的制度才能够把虚高的转会费降下来,工资总额管理对于俱乐部执行起来肯定是一件好事,这样也能够节约俱乐部的支出。”
金元非万能,职业化任重道远
中超俱乐部究竟何时能迈入“产业足球”时代?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依然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客观上讲,地产老板许家印掌管的恒大集团给中国足球俱乐部发展带来的影响巨大:职业足球必须做到政企分开,必须遵重市场规律,必须有不能“越雷池一步”的严苛管理制度。在恒大,“铁腕”与“狼性文化”被演绎到了极致。表现出来的便是目标明确、有序高效、执行力惊人。如今,这种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被完全移植到了足球俱乐部。从入主足球开始,许家印便以市场化手段将俱乐部按照企业管理模式来运营,以欧美成熟俱乐部的职业体制为标杆,并且运营、管理权责清晰。
恒大足球俱乐部董事长刘永灼在刚接手俱乐部时便表示:许主席特别对俱乐部提出两点务必要落实的要求。一是务必要关爱每一个球员、每一个俱乐部员工;二是要用铁的手腕治理俱乐部,从严管理,一定要尽全力建设好恒大足球俱乐部。值得一提的是,刘永灼在恒大地产集团没有涉足足球前,也同样没有任何足球经历。试问一个先后毕业于上海华东师大、武汉科技大学,获工商管理学士学位和工程管理硕士学位的文弱书生,会有多深的足球背景呢?但他却明白如何去管理自己的团队,让里皮这样的世界名帅心甘情愿地为他服务,让孔卡这样的球星默默无闻地为之效劳,凭借这一点就够了。而反观曾经的中国足协,同样是外行领导内行,却常常处于一种权力纷争之中——大嘴一张,就是典章制度;狂言一出,就能规划未来。说一套,做一套,让人心寒不已,令中国足球一地鸡毛。
与低效、无能的足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是“外行”的刘永灼却在过去的几年中,用自己绝对的忠诚和极强的执行力,缔造了恒大俱乐部今天的辉煌。在整个俱乐部的架构当中,刘永灼并行于里皮,但作为老板许家印的代表,他的位置相当微妙,特别是如何平衡自己和球队之间的关系,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刘永灼以自己的方式在整个中超俱乐部中树起了前所未有的职业标杆。
在俱乐部管理上,恒大没有套用任何中国俱乐部的模式或经验,而是迅速将欧洲俱乐部的管理运营方式移植到自己身上。用许家印的话说:“中国足球有什么成功经验?有经验为什么搞成这样?”曾率队夺得过世界杯、欧冠冠军和顶级联赛冠军的里皮,是公认的世界级名帅,但在当时的恒大俱乐部中,里皮更喜欢“manager(经理)”这个称呼,他不仅负责球队日常的训练比赛,还负责整个比赛团队的架构设计和建设。在恒大,里皮更像是一位器械工程师,他和自己的团队负责寻找每一个适合这部机器的零件,然后再亲手安装、调试,维持这部精密机器的高速运转。
此前,曾有日本记者向里皮发问:“作为世界超级名帅,你为什么愿意选择一家中国俱乐部来执教?”言外之意,里皮来中国就是为了赚钱。后来,里皮私下向意大利媒体朋友表示:“当所有人都以为我来中国是为了赚钱时,我要告诉他们是错的。”事实证明,在老板许家印的宽容和信任下,在整个俱乐部保障团队的高效支持下,里皮如同恒大的“大脑”,他拥有巨额奖金的分配权,同时以高超的执教能力和人格魅力,平衡着球队内部各方面的利益。里皮在球队管理中的公允性,是球员从内心服从他的基础,“里皮最令人信服的地方就是,他做事能一碗水端平,让所有人服气”。
规范而职业的合作,注定了里皮和恒大的双赢。里皮帮助恒大实现了走向亚洲足坛巅峰的梦想,而许家印也帮助里皮实现了自己的职业足球梦想。里皮用自己的专业和学识,第一次让中国足坛领教了真正的职业足球。由此可见,能够请来里皮,绝对是许家印的一个成功而专业的大手笔。假如不是里皮,无人能驾驭恒大;假如没有里皮,也不会给广州恒大带来这么强的观赏力、战斗力。
可见,以恒大为代表的高投入、市场化、企业化运作的俱乐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确是促进了中国职业俱乐部的发展,然而在取得进步的同时,“疯狂投入”背后留下诸多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其中最严重、也是最可不思议的问题,各大俱乐部无视职业化和市场化规律,无视俱乐部的盈利能力。
近几年,随着国家层面对足球运动的重视,中超各大俱乐部也开始疯狂投入。去年初,国际足联据其转会系统数据,中超以约1亿美元的价格位列FIFA各会员协会国、地区联赛转会费总支出榜第10位,这也是中国顶级职业联赛首次进入该榜十强之列。其实,早在2011年恒大地产决定入主职业足球俱乐部时起,中国诸多财大气粗企业开始涉入中超。当时,在16家中超俱乐部中,居然有15家俱乐部与地产企业有关,一批有实力的地产商开始热衷于足球,中超联赛的地产背景越发浓厚,以恒大、建业、浐灞、绿城、宏远等多家俱乐部为代表的“地产热钱”角力中超,使得当时的赛场俨然成为地产热钱疯狂角力的舞台。
为此,曾有很多人质疑,在中国地产业发展形势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之下,众多地产商不顾一切纷纷投身足球,究竟动机何在?像恒大这种“疯狂砸钱”的运作模式明显背离了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