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效课堂”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樣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很好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一年多来,觉得心中的困惑越积越多,不得不引起我的反思:
一、合作学习的构建
“高效课堂”在学习方式上,极力倡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为此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交流,还学会了参与、倾听、尊重他人……但是在美好的愿望下伴随而来的是小组讨论运用的不当:
1.讨论内容不合理
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没有思维的价值,但为了“高效课堂”的形式,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展开了讨论。小组讨论的内容,必须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确定的,在学生自主收集、自主整理、自主尝试、自主领悟都没搞懂的问题,也包括教师提出目标,由学生自己动手去收集、提炼,去自我领会、感受、体味都还不能完成的任务才可以放在合作学习中来解决。否则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2.讨论分工不明确
小组成员之内没有具体的分工,课堂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老师成了旁观者。学习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应分工明确,各施其职,各负其责。“高效课堂”强调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只能袖手旁观,当学生无法深入研究时,教师不妨细化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研究,需要老师在小组讨论中相机引导,科学组织,在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3.讨论的形式单一
不管是任何课堂,只要是老师一宣布讨论,学生便凑在一块,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时间长了,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降低了兴趣与参与热情。老师应当结合现实的教学情景,研究并选用最为有效的合作方式。例如:人物分工式讨论、书写式讨论、案例式讨论、辩论式讨论等。
二、活动体验的形式
渗透在“高效课堂”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建构,在活动中发展”。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使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如果使用不当,就会起到喧宾夺主、画蛇添足的反作用。
1.活动无目的
有些课堂不知活动为了什么,形式上热热闹闹,内容上乱七八糟,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课堂秩序失控,是“为活动而活动”。我认为活动的设计应具有目标性、问题性。“目标性”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准确而适度,使知识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可以接受能力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成功的愉悦感。“问题性”就是要寻找一个既能统摄全篇,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突破口。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讨论,既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在浓厚的兴趣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2.活动形式单一
在语文课堂上的活动形式不仅仅指根据文章内容而进行的讨论、表演、唱歌等,可以形式多样。比如,在《人类的语言》中让学生辩论“语言”和“书信”两种交流方式的好处,就是很好的课堂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理解了文本,还让学生运用了说明方法,可谓是“一举多得”。根据课文及课堂情形,老师可灵活、恰当的运用比赛、点评、欣赏等多种形式。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坏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我们既要认识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又要看到它的工具本质。在运用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否则,现代信息技术的过度应用将大大削弱了语文的魅力!
1.课件是板书的复制
鼠标取代了粉笔,老师所要写的东西全部输入电脑,在“请君入瓮”式的引导下,依次将课件展示。这违背了新课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
2.图片取代了语言文字
语文教学实质上是通过对语言的感知理解,来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进而达到与作者心灵的交流、思想的沟通和情感的碰撞。但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中将优美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了图片,追求了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取消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致使学生体会不到文本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3.录音代替老师的朗读
课堂中,再也听不到老师朗读课文的声音,再也看不到学生听朗读时的如醉如痴的眼神。“机器人”的声音拉开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至始至终,图片、文字交替着在学生的眼前晃动,取消了老师、学生动笔,动口的权利。学生成了观看表演的观众,而不是学习的参与者。课堂中再也没有了魏巍那种连自己的老师写字的姿势都要模仿的感情!
事实上,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是不可能包办代替一切。传统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仍不能抛弃,只有多种教学手段并存,各自发挥特长,优势互补,才能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很多课文,特别是经典课文,需要我们慢慢去朗读、咀嚼、品味语言的朦胧美、模糊美。如果用具体、生动的画面去代替,会破坏作者给我们创设的美妙意境,给人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
四、课堂评价的语言
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高效课堂”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语文的信心。当表扬鼓励在课堂中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的时候,不当的现象又随之诞生了:
1.语言苍白
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状况,老师评价语言单一,苍白。经常是 “太对了”、“真聪明”……老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合适、恰当的评价,让人感觉老师的语言空洞。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丰富,体态语言也要适当,要富有真情实感,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从而备受鼓舞。
2.滥用表扬
课堂中,不管问题价值大小,不管学生回答的含金量多少,老师都是一个口吻:“不错”、“太棒了”…… “高效课堂”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教师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过多的表扬会让学生习以为常,导致学生随意应付。一个人人都能轻而易举回答出的问题如果给予过度的赞赏,会使学生怀疑老师的真诚。
3.评价不客观
我们倡导赞赏,但不是无原则的赞赏。要勤于赞赏,哪怕是学生出现了错误,对其中的点滴创新也要肯定。但对于错误,老师要真诚地纠正,使学生明辨是非。尤其是知识上的认知对错要有明确的评价,千万不能含糊其词。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准确抓住要害,对其精彩处给予赞扬,对其不当处给予点评,不能以“不错”“很有见地”等一概而论。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这就需要我们认真领会“高效课堂”的本质内涵,重新审视“高效课堂”指导下的课堂教学,重新思考传统教学和“高效课堂”的关系。我们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继承和发扬多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在探索中保持理性,真正打造实实在在的“高效课堂”。
一、合作学习的构建
“高效课堂”在学习方式上,极力倡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为此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交流,还学会了参与、倾听、尊重他人……但是在美好的愿望下伴随而来的是小组讨论运用的不当:
1.讨论内容不合理
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没有思维的价值,但为了“高效课堂”的形式,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展开了讨论。小组讨论的内容,必须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确定的,在学生自主收集、自主整理、自主尝试、自主领悟都没搞懂的问题,也包括教师提出目标,由学生自己动手去收集、提炼,去自我领会、感受、体味都还不能完成的任务才可以放在合作学习中来解决。否则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2.讨论分工不明确
小组成员之内没有具体的分工,课堂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老师成了旁观者。学习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应分工明确,各施其职,各负其责。“高效课堂”强调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只能袖手旁观,当学生无法深入研究时,教师不妨细化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研究,需要老师在小组讨论中相机引导,科学组织,在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3.讨论的形式单一
不管是任何课堂,只要是老师一宣布讨论,学生便凑在一块,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时间长了,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降低了兴趣与参与热情。老师应当结合现实的教学情景,研究并选用最为有效的合作方式。例如:人物分工式讨论、书写式讨论、案例式讨论、辩论式讨论等。
二、活动体验的形式
渗透在“高效课堂”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建构,在活动中发展”。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使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如果使用不当,就会起到喧宾夺主、画蛇添足的反作用。
1.活动无目的
有些课堂不知活动为了什么,形式上热热闹闹,内容上乱七八糟,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课堂秩序失控,是“为活动而活动”。我认为活动的设计应具有目标性、问题性。“目标性”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准确而适度,使知识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可以接受能力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成功的愉悦感。“问题性”就是要寻找一个既能统摄全篇,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突破口。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讨论,既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在浓厚的兴趣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2.活动形式单一
在语文课堂上的活动形式不仅仅指根据文章内容而进行的讨论、表演、唱歌等,可以形式多样。比如,在《人类的语言》中让学生辩论“语言”和“书信”两种交流方式的好处,就是很好的课堂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理解了文本,还让学生运用了说明方法,可谓是“一举多得”。根据课文及课堂情形,老师可灵活、恰当的运用比赛、点评、欣赏等多种形式。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坏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我们既要认识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又要看到它的工具本质。在运用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否则,现代信息技术的过度应用将大大削弱了语文的魅力!
1.课件是板书的复制
鼠标取代了粉笔,老师所要写的东西全部输入电脑,在“请君入瓮”式的引导下,依次将课件展示。这违背了新课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
2.图片取代了语言文字
语文教学实质上是通过对语言的感知理解,来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进而达到与作者心灵的交流、思想的沟通和情感的碰撞。但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中将优美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了图片,追求了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取消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致使学生体会不到文本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3.录音代替老师的朗读
课堂中,再也听不到老师朗读课文的声音,再也看不到学生听朗读时的如醉如痴的眼神。“机器人”的声音拉开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至始至终,图片、文字交替着在学生的眼前晃动,取消了老师、学生动笔,动口的权利。学生成了观看表演的观众,而不是学习的参与者。课堂中再也没有了魏巍那种连自己的老师写字的姿势都要模仿的感情!
事实上,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是不可能包办代替一切。传统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仍不能抛弃,只有多种教学手段并存,各自发挥特长,优势互补,才能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很多课文,特别是经典课文,需要我们慢慢去朗读、咀嚼、品味语言的朦胧美、模糊美。如果用具体、生动的画面去代替,会破坏作者给我们创设的美妙意境,给人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
四、课堂评价的语言
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高效课堂”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语文的信心。当表扬鼓励在课堂中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的时候,不当的现象又随之诞生了:
1.语言苍白
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状况,老师评价语言单一,苍白。经常是 “太对了”、“真聪明”……老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合适、恰当的评价,让人感觉老师的语言空洞。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丰富,体态语言也要适当,要富有真情实感,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从而备受鼓舞。
2.滥用表扬
课堂中,不管问题价值大小,不管学生回答的含金量多少,老师都是一个口吻:“不错”、“太棒了”…… “高效课堂”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教师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过多的表扬会让学生习以为常,导致学生随意应付。一个人人都能轻而易举回答出的问题如果给予过度的赞赏,会使学生怀疑老师的真诚。
3.评价不客观
我们倡导赞赏,但不是无原则的赞赏。要勤于赞赏,哪怕是学生出现了错误,对其中的点滴创新也要肯定。但对于错误,老师要真诚地纠正,使学生明辨是非。尤其是知识上的认知对错要有明确的评价,千万不能含糊其词。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准确抓住要害,对其精彩处给予赞扬,对其不当处给予点评,不能以“不错”“很有见地”等一概而论。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这就需要我们认真领会“高效课堂”的本质内涵,重新审视“高效课堂”指导下的课堂教学,重新思考传统教学和“高效课堂”的关系。我们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继承和发扬多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在探索中保持理性,真正打造实实在在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