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减负增效”是我们现在提得最多的话题。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该如何“减负”、怎样“增效”呢?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能当堂完成作业,就是“减负增效”了。对于“减负增效”的实质理解不透,不能很好地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方法,去真正地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由于教师片面地追求形式上的“减负增效”,学生学得不够深入,练得不够充分,课堂教学匆匆收场,教学质量不能真正得到保证。如何真正做到“减负增效”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笔者以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落实“减负增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减负增效
一、让教学内容更合理
1.适当增加课时。贪多嚼不烂,教学内容确实紧张的课时,我们应果断拆分。如《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一课,学生掌握起来困难很大,我们可以拆分成“四舍法”试商和“五入法”试商两节课进行教学效果更好。
2.控制拓展范围。计算教学应分清主次,适当控制拓展范围。计算课应以理解算理,巩固技能为主,以应用题教学、开放题教学等拓展性内容为辅。依据小步子教学原则,在保证完成计算教学基本任务的前提下进行拓展性教学,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如四下年级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中《有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等课时计算教学的任务本就比较沉重,又得承担应用题教学的任务,还得一题多解。如果我们在应用题教学上多花时间,必然会影响学生计算的理解和巩固,结果是解决问题半生不熟,计算也没学好,落个鸡飞蛋打两头空。不如先扎扎实实地学好计算,再来考虑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磨刀误不了砍柴工。
二、让计算课堂环节更简约
简约是一种智慧。一些老师在教学设计时,花大量心思考虑着情境如何别出心裁,手段如何丰富先进,环节如何合理紧凑,语言如何精雕细琢……在不断追求完美中,原本简单的数学课堂变得千头万绪。这样的课堂表面看很完整,很丰满,但许多时候,往往是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其教学效果却并不比一节简单、朴素的家常课好。另外,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然而有的老师提问存在着种种弊端,如问题多而细碎,提问过程像打乒乓球似的一来一回等,使学生忙于应付,无暇深思。在计算教学中,我们应该删除一些繁复的情境,减少一些琐碎的问答,消除一些无效的噱头,在简约化的“情境引入——尝试计算——交流引导——概括提升——训练强化”的过程中,使“计算教学”轻装上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低段计算教学中,可以多应用情境引入的教学方法,但要注意情境的有效性。中高段计算教学时,随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情境的作用日趋淡薄,可以减少情境引入的密度,可以更加重视数学味。还要注重教学重、难点处要“集中火力”充分展开,而对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无须过多纠缠。
三、让计算教学法理探究更有效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形成计算技能”是计算教学的重要任务。算理是指四则计算的理论依据,它是由数学概念、性质、定律等内容构成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算法是实施四则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通常是算理指导下的一些认为规定。算理是算法的依据和核心,算法是算理的外在表现形式,它们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在教学中,要做到既重算理又重算法,即架设桥梁使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和谐联结,确保计算教学的数学内涵。
四、让计算巩固练习更有力
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实现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练习的规律,科学地设计、组织和处理好练习, 通过高效的课堂练习,来努力寻求学生计算能力发展的最大可能。
1.优化原有的练习。如一年级上册《10的组成》,教材安排了“找朋友”的练习,很多老师只是按照书面意思,让学生将组成10的两个数字卡片用线连起来。其实此题可以做得更到位,比如:先念一念口诀: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拉拉手,三七三七点点头,四六四六拍拍手,五五五五齐步走。复习了课堂所学后,再紧接着来应用凑对:每个学生准备1—10的卡片各一张,师举:8的朋友在哪里?生找出2的卡片:8的朋友在这里!8和2组成10……师生对完卡片,还可以同桌互对,使学生在游戏中充分完成凑10的“找朋友”。
2 .补充针对性练习。乘除法简便计算关于25×(4+8),5×99+5两道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练习出现得比较突兀,虽然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学生已有一些练习,但还可以补充以下内容再来完成做一做,为中下生搭架子,使他们不觉得学数学的艰难。
(1)补充25×4,125×8之类的口算练习,因为学生对25、125简算的感觉是欠敏感的。
(2)补充例题:(25+3)×4 36×42+68×36
(3)设计专项训练:125×(8+80)=125×+125×
8×(125+6)= × + ×
25×(40-4)=____ ○ ____○ ____ ○
47×35+65×47= ×( + )
78×99+78= ×( + )
78×36+78×65-78= ×( + - )
(当然可以穿插连除等形式的简便计算练习)。
(作者单位:嵊州市剡山小学)
编辑/赵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减负增效
一、让教学内容更合理
1.适当增加课时。贪多嚼不烂,教学内容确实紧张的课时,我们应果断拆分。如《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一课,学生掌握起来困难很大,我们可以拆分成“四舍法”试商和“五入法”试商两节课进行教学效果更好。
2.控制拓展范围。计算教学应分清主次,适当控制拓展范围。计算课应以理解算理,巩固技能为主,以应用题教学、开放题教学等拓展性内容为辅。依据小步子教学原则,在保证完成计算教学基本任务的前提下进行拓展性教学,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如四下年级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中《有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等课时计算教学的任务本就比较沉重,又得承担应用题教学的任务,还得一题多解。如果我们在应用题教学上多花时间,必然会影响学生计算的理解和巩固,结果是解决问题半生不熟,计算也没学好,落个鸡飞蛋打两头空。不如先扎扎实实地学好计算,再来考虑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磨刀误不了砍柴工。
二、让计算课堂环节更简约
简约是一种智慧。一些老师在教学设计时,花大量心思考虑着情境如何别出心裁,手段如何丰富先进,环节如何合理紧凑,语言如何精雕细琢……在不断追求完美中,原本简单的数学课堂变得千头万绪。这样的课堂表面看很完整,很丰满,但许多时候,往往是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其教学效果却并不比一节简单、朴素的家常课好。另外,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然而有的老师提问存在着种种弊端,如问题多而细碎,提问过程像打乒乓球似的一来一回等,使学生忙于应付,无暇深思。在计算教学中,我们应该删除一些繁复的情境,减少一些琐碎的问答,消除一些无效的噱头,在简约化的“情境引入——尝试计算——交流引导——概括提升——训练强化”的过程中,使“计算教学”轻装上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低段计算教学中,可以多应用情境引入的教学方法,但要注意情境的有效性。中高段计算教学时,随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情境的作用日趋淡薄,可以减少情境引入的密度,可以更加重视数学味。还要注重教学重、难点处要“集中火力”充分展开,而对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无须过多纠缠。
三、让计算教学法理探究更有效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形成计算技能”是计算教学的重要任务。算理是指四则计算的理论依据,它是由数学概念、性质、定律等内容构成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算法是实施四则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通常是算理指导下的一些认为规定。算理是算法的依据和核心,算法是算理的外在表现形式,它们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在教学中,要做到既重算理又重算法,即架设桥梁使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和谐联结,确保计算教学的数学内涵。
四、让计算巩固练习更有力
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实现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练习的规律,科学地设计、组织和处理好练习, 通过高效的课堂练习,来努力寻求学生计算能力发展的最大可能。
1.优化原有的练习。如一年级上册《10的组成》,教材安排了“找朋友”的练习,很多老师只是按照书面意思,让学生将组成10的两个数字卡片用线连起来。其实此题可以做得更到位,比如:先念一念口诀: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拉拉手,三七三七点点头,四六四六拍拍手,五五五五齐步走。复习了课堂所学后,再紧接着来应用凑对:每个学生准备1—10的卡片各一张,师举:8的朋友在哪里?生找出2的卡片:8的朋友在这里!8和2组成10……师生对完卡片,还可以同桌互对,使学生在游戏中充分完成凑10的“找朋友”。
2 .补充针对性练习。乘除法简便计算关于25×(4+8),5×99+5两道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练习出现得比较突兀,虽然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学生已有一些练习,但还可以补充以下内容再来完成做一做,为中下生搭架子,使他们不觉得学数学的艰难。
(1)补充25×4,125×8之类的口算练习,因为学生对25、125简算的感觉是欠敏感的。
(2)补充例题:(25+3)×4 36×42+68×36
(3)设计专项训练:125×(8+80)=125×+125×
8×(125+6)= × + ×
25×(40-4)=____ ○ ____○ ____ ○
47×35+65×47= ×( + )
78×99+78= ×( + )
78×36+78×65-78= ×( + - )
(当然可以穿插连除等形式的简便计算练习)。
(作者单位:嵊州市剡山小学)
编辑/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