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主义视角下的农民权利概念

来源 :中外企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yzkm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民权利在实证层面上指的是农民基于其农民身份而具备的某种资格,以此资格为前提条件。作为农民的个体或群体可以提出某种请求或要求,这种请求或要求具备法律上的正当性,因此能够获得法律的保护,从而使得提出这一请求或要求的主体的需求可以得到满足。
  关键词:实证主义;农民权利;概念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165-02
  一、农民
  在中国语境下,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农民指的就是那些在其户籍中被登记为农业户口的人。这种身份是因其出生而取得。农民身份基于“实际存在的由人指定的法”(positive laws,刘星在其翻译的《法理学的范围》中,将其译为:实际存在的由人制定的法。它是科学的法理学真正的研究对象,是最为严格意义上的法。它和部分社会伦理规则一起构成准确意义上的法的一部分。它与那些因或贴切或牵强的类比式修辞活动而被称为“法”的东西有着严格的区分)而确定,这种“实际存在的由人制定的法”不仅确定了农民身份,而且规定了农民身份向其他身份转换的条件和程序,也即农民身份从取得到丧失都是源于“实际存在的由人制定的法的规定”。
  农民权利是农民基于其农民身份而享有的权利。他由两个不同方面构成,一是农民身份,二是权利。农民身份由“实际存在的由人制定的法”确定,也即由户籍制度予以确定。凡是在其户籍中被登记为农业户口的人,在原则上都应当具有农民身份。
  二、权利
  由于过度的使用,权利一词在今天的日常用语中已经渐渐模糊了它本来的含义。在一个权利泛滥的时代,似乎任何有价值的事物都可以和权利扯上关系。本文无意于对这种权利层出不穷的现象进行任何合理性的评价。不宁唯是,笔者亦不关注权利在道德上、哲学上的形而上的价值,这些问题的重要性自有法理学法哲学予以承认,并进行深入的研究。笔者所关注的是,究竟应当从实证意义上来分析权利的构成要素。
  实证主义(笔者注:这里的实证主要指的是分析实证,而非社会实证或其他的实证主义);权利置于现实的利益关系来理解,并侧重于从实在法的角度来解释权利。夏勇认为,本着实证主义的态度和分析方法,在实在法中,权利包含五个要素:利益、主张、资格、力量、自由。其中的利益既可能是个人的,也可能是群体的、社会的;既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精神的;既可能是权利主体自己的,又可能是与权利主体相关的他人的。而一种利益之所以要由利益主体通过表达意思或其他行为来主张,是因为它可能受到侵犯或随时处在受侵犯的威胁中。资格构成提出利益主张的凭据。资格有两种:一是道德资格,一是法律资格。力量之所以称为要素之一,乃是因为一种利益、主张、资格必须具有力量才能成为权利。力量首先是从不容许侵犯的权威或强力意义上讲的,其次是从能力的意义上讲的。自由只是在某些情况下才构成权利的内容之一。基于这五个要素的分析,夏勇将权利定义为:道德、法律或习俗所认定为正当的利益、主张、资格、力量或自由。
  这种定义并不是完美的,甚至可以说没有多大意义的。其主要缺陷存在于这样几个方面:首先,以“道德、法律或习俗”的承认作为权利成立的前提固然不错,但这几种前提之间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其次,对力量的表述过于笼统,这种力量究竟是物质意义上,还是非物质意义上的,该定义本身并未明示;最后,自由作为权利的构成要素,只是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才存在,不具有普适性。
  笔者认为,农民身份是一种为现行法律秩序所认定的身份,基于这种身份而产生的任何权利可以说都有着实定法上的基础。因此,对农民权利的研究首先就要从分析实证主义的角度出发。当然,从分析实证主义角度出发并不意味着我们否认其他角度的重要性,我们所要强调的仅仅是分析实证主义的优先,胜。在运用分析实证主义方法对实定法中的农民权利进行深入而系统的分析之后,再运用道德、习俗等超越实定法的标准对实定法本身进行评判和改进才是正确的研究路径。分析实证主义的优先性并不是当然成立的命题,它的合理性需要给予更为深入的论证,本书的目的并不在此,因此就不再做深入的探讨(就笔者目前的研究,分析实证主义的优先性之成立必须依赖于这样一个命题:实际存在的由人制定的法,即使它与应然意义上的法相冲突,也应当优先适用实际存在的由人制定的法。至于后一命题为何成立,则需要证明这种适用的价值高于用应然法代替实际存在的由人制定的法的价值。这些命题是否成立,以及如何成立?笔者将另外撰文专门探讨)。
  鉴于此,在研究农民权利问题时,我们基本上接受夏勇先生从实证主义的视角来定义权利的方法,但对其构成要素则稍作变更。
  笔者认为,权利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资格;请求、要求或同意;合法性;主体需求的满足。
  首先,资格是据以提出请求、要求或表示同意的前提。权利主体行使权利的前提是具备某种资格,这种资格是由法律予以规定的。以农民权利而言,农民身份是其行使农民权利的前提,一个不拥有农民身份的公民是无权行使农民权利。当然,合法的委托可以让那些不具备农民身份的人代农民行使农民权利。此时,由于合法委托的存在,代为行使权利的人也取得了行使权利的资格。与此类似,基于农民权利授权而产生的行使农民权利的组织,亦享有行使农民权利的资格。它们所行使的这类权利,虽然不能直接称为农民权利,但可以称为间接的农民权利,并且亦属于本书的研究范围。
  其次,请求、要求或表示同意则是权利行使的方式。其中请求权的行使需以义务主体的配合为前提;要求权的行使则无须义务主体的配合,权利主体可以径直凭借此项权能而为一定的行为;同意权则意味着存在着一个相对于权利人的主体,这个相对主体只有在得到权利人同意之后,才能取得某种资格或作m某种行为。以农民权利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为例。作为一项物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有权以“要求”的方式禁止他人干扰其权利的行使,亦有权据此排除他人对其权利所作的其他侵犯。当他人将盐碱水灌入其土地,影响其土地权益时,它有权要求其立即停止侵害,并请求其赔偿损失。当其他人提出请求要进入权利人承包的土地时,权利人可以表示同意或不同意,如果获得权利人同意,那么请求人就可以合法的进人权利人承包的土地。当加害人不愿意停止侵害时,权利人有权自己采取合法的措施来强制停止加害人人的侵害;但如果加害人拒绝按照权利人的请求给予赔偿时,权利人无权自行采取强制措施要求加害人赔偿,他的赔偿请求必须经过加害人同意或法院认可之后,才能获得实现。因此,法律赋予其“要求”权能的权利,权利人即据此拥有了自行实施强制的合法前提,同时也使权利人的同意具有了合法的效力;法律仅仅赋予其“请求”权能的权利,权利人就无法据此获得自行实施强制的合法前提。
  再次,合法性强调的是法律(此处的法律,包括宪法及其下位的规范性文件、法律原则、习惯、惯例、公约或条约等等)ii对主体资格及其请求或要求的可保护性的承认。无论是具备“要求”权能的权利,还是具备“请求”权能的权利,它们最终的实现都依赖于法律的认可。即使对于“要求”,权利人强制措施的采取仍然要以紧急情况为必要。如果此种紧急情况并不存在,那么仍然需要通过法定的司法程序来解决权利人和加害人之间的纠纷。至于“请求”的内容,除非是得到权利人的承认,否则必然要经过司法程序的确认才能真正实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权利人的承认就一定能够证实“请求”的合法性,如果经请求和承认所达成的合意违法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或社会的风俗伦理道德,那么仍然不能承认其合法性。
  最后,主体需求的满足是权利行使的结果,也是任何权利中都必然包含的要素。如果权利的行使结果不能使主体需求得到满足,那么就不能称其为权利。因为,既然权利行使是基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而主动发出的请求或要求,就必然包含着主体的某种动机。如果权利行使的结果无法满足主体的需求,那么这种动机就是不存在的,因此在逻辑上也就是说不通的。此外,主体需求在结果上是否得到满足乃是构成实然权利的必要条件。任何法律制度,如果其所设定的某项权利能够使得符合其所定资格的人的需求得到实现,那么就可以将该项权利称为实然权利,否则,就只能称为应然权利。应然权利只是停留在法律文字中的权利,它不能转化为实在的主体需求的满足。如果一个法律制度中,其所规定的权利都停留在法律文字之中,那么这个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至少是一个没有诚信的制度。一个没有诚信的制度是没有资格要求其所属共同体成员承认其权威性的。
  三、农民权利
  因此,农民权利在实证层面上指的是农民基于其农民身份而具备的某种资格,以此资格为前提条件。作为农民的个体或群体可以提出某种请求或要求,这种请求或要求具备法律上的正当性,因此能够获得法律的保护,从而使得提出这一请求或要求的主体可以满足其需求。
  (责任编辑:刘娇娇)
其他文献
开发性金融是一种体现国家发展战略,以中长期融资为手段,将政府信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旨在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金融形态。享誉全球的“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国所创造的经营环境和支持性制度,能够确保投入要素高效使用和升级换代,从而通过持续的生产率的改进在全球竞争中获得经济持续繁荣的态势。国家竞争优势不同于传统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一般认为一国的竞争力
期刊
摘 要:公共项目的绩效评估或成本效益分析是公共支出的基础,也是公共财政的一个重要环节,也逐步在我国的公共项目中得到实践和应用。但是公共项目并不是私人部门的项目,项目的绩效评估过程除了专家和政府的参与,公众的参与也非常必要,因为公众是最终的出资方和拥有方,公众的合理参与将对公共项目的合理决策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公共项目;绩效评估;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F293.1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中国的中小民营企业一般存在四大“先天缺陷”: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管理不善、人才缺乏。这些原因容易导致企业核心人才流失。基于此,从调查中小民营企业核心人才的满意度入手,剖析员工流失的内在根源,指出应该从提高员工薪酬待遇、建立建全激励和晋升机制、人性化管理、建设企业文化等方面培养员工的成就感和归属感,最终留住员工[1]。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核心人才;流失;可拓学  中图分类号:F121.
期刊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在区域化和全球化的作用下,以多元利益和公共需求为核心的区域公共事务在长三角地区逐渐兴起。理论上,“多元治理”的提出为不断涌现的跨行政区域公共事务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而长三角地区的太湖治理,已然成为有效处理区域公共事务的典型案例。太湖治理,使长三角地区成为地方政府在合作框架下,积极构建区域共同体的开路先锋。  关键词:区域公共事务;区域共同体;多元治理;太湖治理;制度创新  中
期刊
摘要:不同代际的成功的企业家是企业品牌成长壮大的核心驱动力,企业家与品牌的交集点在于市场、创新和文化;企业家视野决定品牌成长的质量和空间,品牌的个性基因离不开企业家的个性标签;企业品牌价值的评价体系首先来自于对企业家的评价体系的正确认定,企业家的评价体系决定企业品牌成长的价值取向和传承。  关键词:上海企业家;国企品牌;驱动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
期刊
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不仅可以降低由银行体系所引发的金融危机的概率,同时也会降低银行的风险管理成本。从宏观的角度看,在银行业危机爆发的国家,一个完善的公司债券市场,可以减少银行重组的成本,同时减轻危机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从微观角度看,公司债券对经营者来说是一种硬约束,会降低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代理成本。  公司治理机制按照功能划分,主要有四种类型:激励机制、监督与制衡机制、外部接管机制和代理权竞争机制。
期刊
摘要:旅游演艺是一种与旅游市场相关联的,以展现地域特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演艺形式。在各大旅游演艺项目蓬勃兴起的同时,旅游演艺产品如何创新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基于此,以张家界《魅力湘西》为例,对旅游演艺产品驱动因素进行研究探讨,并提出旅游演艺产品创新应进一步调动几种驱动因素,即人才聚集驱动、产业融合驱动、资本驱动、市场需求驱动。  关键词:旅游演艺;产品创新;驱动因素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
期刊
摘要:通过对煤、电、路一体化的“准能模式”的介绍,提出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提升煤炭产品质量及附加值、节能减排降耗以及矿山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等措施,并结合神华准能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进行深入阐述,以期对我国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准能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072-03  一、案例背景  
期刊
摘要:财务整合是企业并购行为最为核心的内容和重要环节,是保证企业战略有效实施的基础,是并购企业对被并购企业实施控制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在简述企业并购与财务资源整合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原则,以及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涉及的内容,以期对参与并购的企业有所借鉴。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1
期刊
摘要:针对地沟油的现状,基于城市间的不同,通过国家餐厨垃圾处理试点城市中的代表青岛市与苏州市现状的比较,揭示目前城市地沟油处理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地沟油问题的发展路径,并基于此,在法律法规、补贴、收运、惩罚监督等方面为城市地沟油处理提供建议。  关键词:城市;地沟油;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147-02  面对严峻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