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抗战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l1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穆先生于1895年7月30日出生在江南水乡的无锡七房桥。他12岁时,体弱多病的父亲即撒手人寰,母亲宁愿自己忍受孤苦,也不让孩子辍学。他凭着自己的聪慧,自修苦读,成为我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和教育家。钱穆先生不仅在学术圈子里影响深远,著作等身,在抗日战争中也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先生虽不是投笔从戎,血洒沙场,但他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奔走呼吁,用他的人格品质和渊博知识教育影响引导了一代青年学子奔赴前线,为国而战。钱穆先生表现出的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让我们深为感佩。
  1937年7月15日至8月1 5日,蒋介石邀请大学教授、社团领袖、社会贤达以及各界人士,就七七事变后的形势,分三期举行会议。7月15日,北大教授集会,决议通电拥护抗战。钱穆先生参加了这次集会,表达自己对抗战的决心。次年,他又赶到昆明西南联大任教。当时一些联大学生也投笔从戎。当他们被批准入伍,穿上军装后,临行前纷纷到钱穆先生处索求赠言。钱穆先生以一位师长的关切,谆谆告诫学生说:“你们今日担负民族兴亡的大任,走上前线,你们首先应当知道军事地理,希望同学们随身带一部顾祖禹所著的《读史方舆纪要》一书。你们就要随同部队奔赴湖南、江西抗敌前线,你们就应该透彻的了解湖南、江西两省的地理沿革,可以先挑此书中有关此两省的章节细加解读。”钱穆先生不仅从青年人为国担当的角度教育引导学生们担负起民族兴亡大任,也以自己学养深厚的知识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语重心长的叮嘱,鼓舞和坚定了学子们奔赴前线的必胜信心。
  1938年12月29日,汪精卫在河内发表“艳电”,公开投敌,日本加快侵略步伐,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钱穆先生表现出了一个学者可贵的担当精神,本着“重建立国人对中国民族的感情与对中国历史的尊重”,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立场,发表了颇具深意的《国史大纲》。外患的刺激、剧变的生活环境,迫使钱穆先生不停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会不会亡?这种思考贯穿了《国史大纲》始末,最终凝结成这部充满士人自觉的民族精神,以政治、思想、经济、军事史为纲的中国通史。很显然,钱穆先生把希望寄托在积极投身于抗战的精英分子身上,希望他们从这样一部张扬“士”之人力的史纲里汲取力量,血战前行。书首关于“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之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的寄语,正在此意。钱穆先生指出,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要务,在于能在国家民族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他在《国史大纲》的“引论”中对历史研究中的民族虚无主义进行了批判。他首先指出,中国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的国家,举其特点有三:“一者‘悠久’”,自传说中的黄帝算起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二者‘无间断’”,自周共和行政以下都有年代可查;“三者‘详密’”,史事记载十分清楚。加上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丰富多彩,而“一民族文化之评价,与其历史之悠久博大成正比,则我华夏文化,于并世固当首屈一指”。可以肯定地说,《国史大纲》正是在民族危亡时期,用以唤醒国魂、御敌救国的精神发动机和冲锋号,表达了炎黄子孙对祖国的深厚爱国情怀。
  岁月如白驹过隙,七十载倏忽而逝。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追思过去,当我们体会到许许多多前辈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所作出的牺牲和付出,不由得感慨万千:像钱穆先生这样以一种知识分子独特的抗战方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无疑是注入了无穷的精神力量。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有了这些敢于牺牲,勇于担当的知识分子,有了这些充满着民族自豪感、使命感、责任感的英雄儿女,所以注定不会亡国,注定能将日本侵略者最终赶出我们的国土,注定会屹立在雄奇的世界东方。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其他文献
百年以来的中国工笔画,经历了从传统型到现代型的创造性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画家从自身条件出发,做了一些观念、媒材与技法上的尝试,也由此形成了以不同地域特点与个人风格为代表的画风。在这个转化的实践者中,陈仲年先生是巴蜀画坛的先行者,是承前启后的名家。陈仲年先生的作品,特别是他的工笔花鸟画,继承院体,兼收西洋绘画之长,将新的艺术品味创造性地注入到传统的绘画样式,既得传统工笔画的典雅、明丽,又有文
期刊
摘 要: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决策。40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战略决策是英明的,符合中国实际的。40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回眸这40年的长足进步,不仅坚定了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沿着改革开放的既定路线前进的意志,不改初心,也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历
期刊
摘 要:都江堰的修建过程充满了歷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大禹是第一个治理岷江的伟人,他开创了蜀地治水的基调。开明“凿玉垒山,疏金堂峡”,实践了大禹“导”与“别”的治水理论。因为蜀地在秦的统一战略中很重要,秦国统治者派“知天文地理”的李冰为蜀守,在大禹、开明对蜀地水患治理的基础上,修建了都江堰,完成了由“除害”到“兴利”的理论转变。  关键词:都江堰;治水理论;历史发展;必然性;偶然性  社会历史的发展
期刊
《清代说唱文学创作研究》是车振华博士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精心打磨匠心独运的一部关于清代说唱文学研究的专著。近年来,有关清代说唱文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还有不少学者正以此为研究对象做着艰苦卓绝的努力。清代说唱文学已然成为学术研究的一方热土,这也充分说明了车博士的眼光灼灼和见识超群。  说唱文学,又名讲唱文学,是中国俗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说唱文学创作的成就很高,存世
期刊
现代云南彝族在服饰上仍然着贯头衣、饰尾服。这种服饰是人类服装发展史上一种古老的款式,最早起源于远古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下限距今有3000余年的历史,如此久远时代的服饰却在当今彝族中仍然流行,的确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罗元园、杨兆麟曾在《飘于身后的原始遗风》[1]一文中,有所涉及,余鸣在《云南彝族“白倮”支系服饰文化探源》中亦有所论及。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仅对现代云南彝族着贯头衣、
期刊
摘 要:“七七级”学人是在1977年参加高考,1978年春天入学的,其学术研究过程是与“改革开放”一路同行的。“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笔者对当代写作学从理性的现代主义认识论的“文章学”和“现代写作学”逐渐转到写作行为深处的“写作赋形思维”论、“知行递变”写作过程论、“写作文化”论、“写作生长论”、“写作路径思维”论,进而建构起“非构思写作学”的知識体系。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立足中国传统写作理论
期刊
一、“江安三黄”  从前,川南地区有两句俗话:“金犍为,银富顺”;“荣州不让嘉州好,富顺才子内江官。”江安在川南是个中等县份,既称不上“聚宝盆”,又说不上“人才库”,但可视为才子、才女者为数也不算少。江安籍历史学家、梁启超的高足周传儒说:“江安出了许多闻人,在全省全国皆知名。如南街朱山父子,皆工诗、能文、通经,北街傅增湘弟兄,皆翰林。傅氏双鉴楼藏书之富,版本学之精,为天下第一。东街冯飞(号若飞)留
期刊
15年前,我应邀到成都画院讲学,并为田旭中院长写过《论田旭中的美学思想及其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发表在《成都美术》2001年5月25日,又载入《田旭中书法作品集》(四川美术出版社2004年2月)。  多年不见,今又相逢在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他送我这些年出的很多新著。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看。他这些新书都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其中有两本书在文艺理论与艺术评论上颇多建树,特别值得重视。  一本是四川美
期刊
巴蜀大地,人杰地灵。位于长江三峡边的开县,群山环抱,襟山带河,树木葱茏,如嵌在大地上的一颗晶莹的?翡翠。然而在自然经济时代,开县却因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商品经济不?发达,又多旱涝灾害,加上落后的社会制度桎梏,当地百姓生计一直十分艰难困苦,一穷二白是其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穷则思变,深受闭锢之苦的人总是渴望通达,走出小天地去闯大世?界。所以,近代以来,开县外出求学求职的人不少,奋斗成材的也就不少,这块
期刊
深富爱国情怀的陈独秀先生,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和第一次讨袁革命失败后,并未停止前行脚步,一直致力于寻求开辟新的革命途径。中国在长期封建社会制度统治下,国民受封建思想毒害太深太久,陈独秀因而深知教育唤醒民众,改变、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他以早年在合肥办《安徽俗话报》和在日本襄助章士钊先生编辑《甲寅》的经验,打算自主办本杂志,宣传教育民众,开展思想文化革命,从根本上转变国民的思想观念。1915年6月,陈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