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中风”前有征兆
中风虽来势急骤,但在发病之前,也是有一个病理演变过程的,其中有一个脑循环轻度失调,但又可以恢复的阶段,临床上表现为各种先兆症状,常在中风发生前数分钟至数天内出现,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种:
头痛、头晕,可伴有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头痛的形式和感觉与往日不一样,程度加重并变成持续性,有时固定在某一部位,这是血压波动或脑血管痉挛的表现,往往是出血性脑中风的先兆。
出现运动障碍:如四肢一侧无力,或活动不灵、持物不稳,有时伴肌肉痉挛在走路时虽末遇路障,意识也清楚,可却突然跌倒在地,或者自己想走在路中央,但却不自主歪向路边出现行走不稳症;突然出现吐字不清,说话错乱;吞咽困难、呛咳;口嘴歪斜、流涎。另有一种称为“一个半综合征”,也是脑中风初期颇多见的症状,其表现为一侧眼球既不能上下转动又不能向左右旋展,另侧眼球除向外侧移动外,对其他方向亦不能旋转,其机理是由于一只半眼睛的眼外肌肉不能运动所致。
出现感觉障碍:口唇、面舌,肢体麻木,耳鸣、听力下降,一过性视力模糊或失明。
性格、行为、智能方面突然一反常态,如变得孤僻寡言,抑郁焦虑或急躁多语,丧失正常的理解判断力,无故发笑或哭泪,且难以自制,有时突然见到熟人明知是谁,却喊不出名字,甚至连日常用品也叫不出,整天昏昏欲睡。后三种表现可以是一过性的,也可以反复发作或逐渐加重,常常是缺血性中风的先兆。
什么是“热中风”
“热中风”是夏季的一种常见病,与外界气温高、使用空调不当关系甚大。若装有空调的房间温度调得太低,与外界气温相差悬殊,出入房间时忽冷忽热的温差会使老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脑中风。
中风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夏季高发“缺血性脑中风”是因为夏季人体要大量排汗,出汗过多会使体内水分丧失,如没有得到及时补充,就会出现血液黏稠、血液循环减慢等情况,相比年轻人,老年人口渴感觉中枢差,即便人体已经缺水了,却不能马上感觉到,这样也会促使血液黏稠。另外,天热人体体表微循环容量大,会有大量血液流到体表,相对供给脑部的血液量减少,老年人本身血管相对狭窄,更容易形成微小血栓,引发“缺血性脑中风”。
闷热凌晨需警惕
当气温升至32℃以上时,人体大量出汗,血液黏度增高,对于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来说,极易诱发“缺血性脑中风”。而凌晨4点至6点则是“缺血性脑中风”发病的危险时段。
因此,为减少发生脑梗,建议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最好在睡前喝些水,使血液得到稀释。
此外,常见病人在清晨起床时出现中风的现象,因为起床过快,一下站起来,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容易脑缺血、心肌缺血。所以,老年人醒来后不要马上起来,在床上躺半分钟,慢慢坐起半分钟,在床边两腿垂下再坐半分钟,然后才起来。
一旦发现老人中风,家人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不要过度紧张惊慌,家属可以采取一些自救的措施。比如让病人躺平,松开皮带衣服,头不要垫枕头,并尽量减少头的摆动,同时叫救护车。急救搬动时,途中要避免颠簸,病人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阻塞气道或引起吸入性肺炎。
中风治疗强调一个“快”字,在第一时间送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救治,越早治疗病人的预后越好,将来后遗症也越少,生活质量就可能越高。
预防“热中风”六要点
天气炎热时,注意改善居室通风条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以减少缺氧引起的憋闷感。
外出时,要注意防强烈阳光,采取必要的遮阳措施。气温高时,老年人尽量减少室外活动,以免高温引起脱水而中风。
情绪激动会使血压突然升高,引起中风,生气、吵架、恐惧、兴奋都可成为中风诱因。因此,老年人要学会自我控制情绪。
过饱进餐和进食过分油腻的食物会使血液中的脂质一下子增多,血压突然上升,可导致中风的发生,因而吃饭7分饱即可。
切勿过度疲劳,工作、生活、学习等不要过度劳累;避免搬动重物、用力排便或过量运动等,这些都会引起血压升高,成为中风的诱因。
需要提醒的是,老年人生理反应迟钝,应该“不渴也喝水”,采取少量频饮的方法,多喝白开水,多喝汤。如做法简单又清热解暑的冬瓜荷叶汤:以冬瓜500克,鲜荷叶一张煮汤,可清热解暑、利尿除湿、生津止渴。
另外,也可以喝点绿豆汤,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像新鲜蔬菜、水果、鱼和豆类食物,醋、山楂也能降血脂、软化血管,对老人夏季养生非常有帮助。
对于中风、虚脱等突发性疾病导致人突然昏厥时,也不要惊慌,可掐住患者手掌虎口处的合谷穴,持续两三分钟,昏厥很快消失。
为了保险起见,老年人的“保驾”药物也是不能少的。要定期去医院检查血压,化验血脂、血糖、血黏度。需要靠降压药和降脂药来改变血液内环境的,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以免发生意外。
(责编:辛娅)
中风虽来势急骤,但在发病之前,也是有一个病理演变过程的,其中有一个脑循环轻度失调,但又可以恢复的阶段,临床上表现为各种先兆症状,常在中风发生前数分钟至数天内出现,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种:
头痛、头晕,可伴有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头痛的形式和感觉与往日不一样,程度加重并变成持续性,有时固定在某一部位,这是血压波动或脑血管痉挛的表现,往往是出血性脑中风的先兆。
出现运动障碍:如四肢一侧无力,或活动不灵、持物不稳,有时伴肌肉痉挛在走路时虽末遇路障,意识也清楚,可却突然跌倒在地,或者自己想走在路中央,但却不自主歪向路边出现行走不稳症;突然出现吐字不清,说话错乱;吞咽困难、呛咳;口嘴歪斜、流涎。另有一种称为“一个半综合征”,也是脑中风初期颇多见的症状,其表现为一侧眼球既不能上下转动又不能向左右旋展,另侧眼球除向外侧移动外,对其他方向亦不能旋转,其机理是由于一只半眼睛的眼外肌肉不能运动所致。
出现感觉障碍:口唇、面舌,肢体麻木,耳鸣、听力下降,一过性视力模糊或失明。
性格、行为、智能方面突然一反常态,如变得孤僻寡言,抑郁焦虑或急躁多语,丧失正常的理解判断力,无故发笑或哭泪,且难以自制,有时突然见到熟人明知是谁,却喊不出名字,甚至连日常用品也叫不出,整天昏昏欲睡。后三种表现可以是一过性的,也可以反复发作或逐渐加重,常常是缺血性中风的先兆。
什么是“热中风”
“热中风”是夏季的一种常见病,与外界气温高、使用空调不当关系甚大。若装有空调的房间温度调得太低,与外界气温相差悬殊,出入房间时忽冷忽热的温差会使老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脑中风。
中风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夏季高发“缺血性脑中风”是因为夏季人体要大量排汗,出汗过多会使体内水分丧失,如没有得到及时补充,就会出现血液黏稠、血液循环减慢等情况,相比年轻人,老年人口渴感觉中枢差,即便人体已经缺水了,却不能马上感觉到,这样也会促使血液黏稠。另外,天热人体体表微循环容量大,会有大量血液流到体表,相对供给脑部的血液量减少,老年人本身血管相对狭窄,更容易形成微小血栓,引发“缺血性脑中风”。
闷热凌晨需警惕
当气温升至32℃以上时,人体大量出汗,血液黏度增高,对于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来说,极易诱发“缺血性脑中风”。而凌晨4点至6点则是“缺血性脑中风”发病的危险时段。
因此,为减少发生脑梗,建议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最好在睡前喝些水,使血液得到稀释。
此外,常见病人在清晨起床时出现中风的现象,因为起床过快,一下站起来,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容易脑缺血、心肌缺血。所以,老年人醒来后不要马上起来,在床上躺半分钟,慢慢坐起半分钟,在床边两腿垂下再坐半分钟,然后才起来。
一旦发现老人中风,家人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不要过度紧张惊慌,家属可以采取一些自救的措施。比如让病人躺平,松开皮带衣服,头不要垫枕头,并尽量减少头的摆动,同时叫救护车。急救搬动时,途中要避免颠簸,病人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阻塞气道或引起吸入性肺炎。
中风治疗强调一个“快”字,在第一时间送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救治,越早治疗病人的预后越好,将来后遗症也越少,生活质量就可能越高。
预防“热中风”六要点
天气炎热时,注意改善居室通风条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以减少缺氧引起的憋闷感。
外出时,要注意防强烈阳光,采取必要的遮阳措施。气温高时,老年人尽量减少室外活动,以免高温引起脱水而中风。
情绪激动会使血压突然升高,引起中风,生气、吵架、恐惧、兴奋都可成为中风诱因。因此,老年人要学会自我控制情绪。
过饱进餐和进食过分油腻的食物会使血液中的脂质一下子增多,血压突然上升,可导致中风的发生,因而吃饭7分饱即可。
切勿过度疲劳,工作、生活、学习等不要过度劳累;避免搬动重物、用力排便或过量运动等,这些都会引起血压升高,成为中风的诱因。
需要提醒的是,老年人生理反应迟钝,应该“不渴也喝水”,采取少量频饮的方法,多喝白开水,多喝汤。如做法简单又清热解暑的冬瓜荷叶汤:以冬瓜500克,鲜荷叶一张煮汤,可清热解暑、利尿除湿、生津止渴。
另外,也可以喝点绿豆汤,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像新鲜蔬菜、水果、鱼和豆类食物,醋、山楂也能降血脂、软化血管,对老人夏季养生非常有帮助。
对于中风、虚脱等突发性疾病导致人突然昏厥时,也不要惊慌,可掐住患者手掌虎口处的合谷穴,持续两三分钟,昏厥很快消失。
为了保险起见,老年人的“保驾”药物也是不能少的。要定期去医院检查血压,化验血脂、血糖、血黏度。需要靠降压药和降脂药来改变血液内环境的,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以免发生意外。
(责编:辛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