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陶渊明对诗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所开创的“自然”“平淡”的田园诗,为中国传统诗歌开辟了一条新路。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他不仅开创了田园诗,而且前所未有地将日常生活表现得情趣盎然,富有诗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他创造了平淡自然的诗歌意境,为后人树立了诗歌艺术的更高标准。在中国诗史上,熏陶和影响了一大批诗人。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平淡自然;艺术特点;影响
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陶渊明所开创的“自然”“平淡”的田园诗,可说自为一体,为中国传统诗歌开辟了一条新路,这是他的重要功绩。陶渊明不愧为我国文学史上把五言诗的创作推向高峰的一位大诗人。
一、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境界
(一)平淡自然与诗意统一,艺术风格上恬淡自然、醇厚隽永。
陶渊明的诗,最大的特点是平淡自然,绝去雕饰。在他的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华丽的词藻,一切都是平平淡淡。似在不经意间如实道来。苏轼说他是“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朱熹说他的诗是“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陶渊明的诗虽平淡却不枯淡,而是韵味隽永。原因在于写诗时有深厚、热烈的情感,而且能做到造语精到。苏轼曾评价说“渊明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说得十分中肯。金代元好问也评他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曦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在陶渊明所作的田园诗里,到处都可以看到诗人于平淡中透出丰富联想,在联想中生出诗的意境,故而使人为之陶醉。他写的田园风物、稼穑生活如村舍、鸡犬、桑麻、豆苗、耕种、风雨等,都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已与它们全然融为了一体。他已不再是田园生活的旁观者和欣赏者,而是他们当中的一员,他觉得田园风光是那么亲切。他的诗正是选择了带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和事物,用人们熟悉的环境,艺术地再现了自己的生活和理想,让人一读就懂,倍感亲切。他不讲究词藻上的华美,都是直写其物其事,粗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形似,而神更似。
说到陶渊明艺术风格上的“恬淡自然、醇厚隽永”,不能不提一下他崇尚自然的思想渊源。我们知道“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这些表明他是一位道家学者,其思想与老庄美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老子从其道家理论出发,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推崇“淡乎其无味”的美学境界。而陶渊明接受了老庄的美学情趣,千余年来谈论他的总是离不开素淡与朴实。陶渊明正是把自己内心所体验到的意象或感受,倾尽所有,尽情抒发,才使得他所描述和表达的事物,获得了如同生活本身那样的色泽和味道。这种特点,苏东坡在《与苏辙书》中做了总结,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做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也就是说,陶渊明的诗意味隽永,平淡自然却韵味醇厚。
(二)情、景、理融合,艺术境界上高远拔俗、天然浑成。
诗歌创作中,情、景、事、理的交融是至关重要的,而情又是最为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了情的理更是索然无味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作品便失去了他的生命力。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和花卉草木都包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诗中景、情、事、理水乳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领略到不同的奇趣,都能享受到无尽的美。
陶渊明曾借《五柳先生传》道:“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可见其田园诗的特点乃以“意”为诗,不用拐弯抹角,直截了当地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陶渊明诗的魅力,在于他用自己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语言创造出平淡完美的艺术境界;在于詩句充满感情力量,但同时又舒缓、平和、少有激荡,严谨与冷静的哲理思维相结合,创造出高远脱俗的意境;在于从平凡的生活素材中提炼深沉的意蕴和哲理,从而实现田园诗的物我交融、情景相生的境界。总体而言,陶诗的意境都较为完整,是在以整体为单位感染读者,而不是以一字一句或某个片断吸引人。
如《归园田居》其四,先说自己久游后回来,携子侄去访问故友,却只见一片“荒墟”,“依依昔人居”;又见“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可想而知,这间屋舍荒芜已久。借问路过的“采薪者”,才知道“死殁无复馀”。不由悲叹“一世异朝市”,最后更体悟到:生命是虚幻的,最终不过归于空无。短短八十字,情、景、事、理浑融,可以说达到了物我合一、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境界。
又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透过《饮酒》,我们看到“面山结庐、抱膝吟歌、采菊观日、笑傲风月”的隐者形象。陶渊明借《饮酒》感怀,情融于景,景中见情,情景并茂,余韵缭绕,将满腔情思融于不动声色的意境描述中。为我们在尘世喧嚣中寻到了一份灵魂的安静,可谓情与境、情与景的完美结合。就这样,陶渊明为我们谱写了古今传诵、流芳百世的饮酒之歌、人生之曲。
二、陶渊明诗歌的地位与影响
陶渊明对诗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不仅开创了田园诗,而且前所未有地将日常生活表现得情趣盎然,富有诗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他创造了平淡自然的诗歌意境,为后人树立了诗歌艺术的更高标准。在诗歌形式方面他也有很多创造,一是用新鲜活泼的内容给四言诗这种呆板僵化的形式注入新的生命;二是发展了五言咏怀组诗,在前人《咏怀》、《咏史》、《游仙》、《杂诗》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命题,如《饮酒》二十首,《拟古》九首,《归园田居》五首,《咏贫士》七首,《读山海经》十三首等。分类更加细致,在每组诗的内部结构安排方面,也较前人更具匠心。
(一)开创了田园诗创作的道路。
在陶渊明之前,还没有一个诗人写过这样多的诗歌来歌咏农村的田园生活。他将自己新颖的思想、人格和田园生活完美地结合起来,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从此田园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题材领域。
(二)创造了一种平淡自然而又韵隽永的风格。
后代不少诗人都将陶诗作为一种范式加以模仿,出现了不少“拟陶”“和陶”的作品,如白居易有《效陶体诗》十六首,宋代的苏式和陶诗则有109首。在风格上唐代不少诗人都受其沾沔,如王绩得其疏放,王维得其清清腴,韦应物得其冲和,柳宗元得其峻法,白居易得其率直等。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内容丰富,意韵深厚,艺术风格上恬淡自然、醇厚隽永;艺术境界上高远拔俗、天然浑成;语言上自然本色、精练传神。尤其是田园诗这种新题材的开创,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审美类型,一种韵味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平淡之美,成为“开千古平淡之宗”。为后人的诗歌创作创造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有力地推动了以后历代诗歌艺术的发展,实在是功不可没,继而在文学史上奠定了其不朽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 [M]. 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陶渊明论略》 [M].李文初.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3]《陶诗的深度》 [M]. 朱自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陶渊明研究》 [M]. 袁行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平淡自然;艺术特点;影响
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陶渊明所开创的“自然”“平淡”的田园诗,可说自为一体,为中国传统诗歌开辟了一条新路,这是他的重要功绩。陶渊明不愧为我国文学史上把五言诗的创作推向高峰的一位大诗人。
一、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境界
(一)平淡自然与诗意统一,艺术风格上恬淡自然、醇厚隽永。
陶渊明的诗,最大的特点是平淡自然,绝去雕饰。在他的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华丽的词藻,一切都是平平淡淡。似在不经意间如实道来。苏轼说他是“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朱熹说他的诗是“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陶渊明的诗虽平淡却不枯淡,而是韵味隽永。原因在于写诗时有深厚、热烈的情感,而且能做到造语精到。苏轼曾评价说“渊明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说得十分中肯。金代元好问也评他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曦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在陶渊明所作的田园诗里,到处都可以看到诗人于平淡中透出丰富联想,在联想中生出诗的意境,故而使人为之陶醉。他写的田园风物、稼穑生活如村舍、鸡犬、桑麻、豆苗、耕种、风雨等,都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已与它们全然融为了一体。他已不再是田园生活的旁观者和欣赏者,而是他们当中的一员,他觉得田园风光是那么亲切。他的诗正是选择了带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和事物,用人们熟悉的环境,艺术地再现了自己的生活和理想,让人一读就懂,倍感亲切。他不讲究词藻上的华美,都是直写其物其事,粗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形似,而神更似。
说到陶渊明艺术风格上的“恬淡自然、醇厚隽永”,不能不提一下他崇尚自然的思想渊源。我们知道“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这些表明他是一位道家学者,其思想与老庄美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老子从其道家理论出发,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推崇“淡乎其无味”的美学境界。而陶渊明接受了老庄的美学情趣,千余年来谈论他的总是离不开素淡与朴实。陶渊明正是把自己内心所体验到的意象或感受,倾尽所有,尽情抒发,才使得他所描述和表达的事物,获得了如同生活本身那样的色泽和味道。这种特点,苏东坡在《与苏辙书》中做了总结,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做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也就是说,陶渊明的诗意味隽永,平淡自然却韵味醇厚。
(二)情、景、理融合,艺术境界上高远拔俗、天然浑成。
诗歌创作中,情、景、事、理的交融是至关重要的,而情又是最为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了情的理更是索然无味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作品便失去了他的生命力。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和花卉草木都包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诗中景、情、事、理水乳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领略到不同的奇趣,都能享受到无尽的美。
陶渊明曾借《五柳先生传》道:“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可见其田园诗的特点乃以“意”为诗,不用拐弯抹角,直截了当地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陶渊明诗的魅力,在于他用自己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语言创造出平淡完美的艺术境界;在于詩句充满感情力量,但同时又舒缓、平和、少有激荡,严谨与冷静的哲理思维相结合,创造出高远脱俗的意境;在于从平凡的生活素材中提炼深沉的意蕴和哲理,从而实现田园诗的物我交融、情景相生的境界。总体而言,陶诗的意境都较为完整,是在以整体为单位感染读者,而不是以一字一句或某个片断吸引人。
如《归园田居》其四,先说自己久游后回来,携子侄去访问故友,却只见一片“荒墟”,“依依昔人居”;又见“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可想而知,这间屋舍荒芜已久。借问路过的“采薪者”,才知道“死殁无复馀”。不由悲叹“一世异朝市”,最后更体悟到:生命是虚幻的,最终不过归于空无。短短八十字,情、景、事、理浑融,可以说达到了物我合一、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境界。
又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透过《饮酒》,我们看到“面山结庐、抱膝吟歌、采菊观日、笑傲风月”的隐者形象。陶渊明借《饮酒》感怀,情融于景,景中见情,情景并茂,余韵缭绕,将满腔情思融于不动声色的意境描述中。为我们在尘世喧嚣中寻到了一份灵魂的安静,可谓情与境、情与景的完美结合。就这样,陶渊明为我们谱写了古今传诵、流芳百世的饮酒之歌、人生之曲。
二、陶渊明诗歌的地位与影响
陶渊明对诗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不仅开创了田园诗,而且前所未有地将日常生活表现得情趣盎然,富有诗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他创造了平淡自然的诗歌意境,为后人树立了诗歌艺术的更高标准。在诗歌形式方面他也有很多创造,一是用新鲜活泼的内容给四言诗这种呆板僵化的形式注入新的生命;二是发展了五言咏怀组诗,在前人《咏怀》、《咏史》、《游仙》、《杂诗》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命题,如《饮酒》二十首,《拟古》九首,《归园田居》五首,《咏贫士》七首,《读山海经》十三首等。分类更加细致,在每组诗的内部结构安排方面,也较前人更具匠心。
(一)开创了田园诗创作的道路。
在陶渊明之前,还没有一个诗人写过这样多的诗歌来歌咏农村的田园生活。他将自己新颖的思想、人格和田园生活完美地结合起来,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从此田园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题材领域。
(二)创造了一种平淡自然而又韵隽永的风格。
后代不少诗人都将陶诗作为一种范式加以模仿,出现了不少“拟陶”“和陶”的作品,如白居易有《效陶体诗》十六首,宋代的苏式和陶诗则有109首。在风格上唐代不少诗人都受其沾沔,如王绩得其疏放,王维得其清清腴,韦应物得其冲和,柳宗元得其峻法,白居易得其率直等。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内容丰富,意韵深厚,艺术风格上恬淡自然、醇厚隽永;艺术境界上高远拔俗、天然浑成;语言上自然本色、精练传神。尤其是田园诗这种新题材的开创,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审美类型,一种韵味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平淡之美,成为“开千古平淡之宗”。为后人的诗歌创作创造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有力地推动了以后历代诗歌艺术的发展,实在是功不可没,继而在文学史上奠定了其不朽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 [M]. 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陶渊明论略》 [M].李文初.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3]《陶诗的深度》 [M]. 朱自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陶渊明研究》 [M]. 袁行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