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执 笔:王修勇 广东省深圳市元平特殊教育学校
一、研究背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project learning),在国外称项目课程、主题研究、专题研习等,是近年来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出现的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它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思想观念下催生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力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探究和创新,形成一种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教学方式。
聋校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聋生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顺利地融入主流社会与人沟通、与人交往。但是,当前聋校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大多数聋生的语文能力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达不到表达和沟通的基本要求。要改变聋校课堂的现状,迎接聋校课程改革的到来,就必须大胆尝试,开辟新路。基于上述认识,结合聋生身心特点,我们选择了“聋校高年级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这个课题开展研究,并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大举措。
二、课题确立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工具,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其中“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二)政策依据
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指出要增设研究性学习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三、课题的界定
1.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中的“研究”,有别于大学、科学研究所中的“研究”。这种“研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只是为了培养聋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为了完成基础教育目标服务。语文研究性学习类型多种多样。就其特点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专题性研究和非专题性研究。
2.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能够发现问题、调查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的方式,即在语文教学中,立足文本,立足课堂,结合课本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四、课题的研究内容
1.在聋生语文学习中,探索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设计灵活多样的开放性主题研究活动、研究性专题作业等。
2.构建符合聋校特点的,适合聋生学习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3.在聋校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如何定位。
4.“研究性学习”的教与学的评价方法。
五、课题实施原则
主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情感参与性原则、缺陷补偿原则等。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该课题研究以听障教学部七、八、九年级和高一(2)班为实验对象,拟从点上突破,取得初步经验后再全面推广。本实验研究具体采用问卷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七、课题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4.5—2004.9):①提出课题,搜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课题论证;②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共同拟订课题实验方案,分工负责;③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和相关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调查。
2.实施阶段(2004.10—2006.5):①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培训与体验;②发展实验主题,修订研究目标,制订评估方案;③进行阶段性单项分析、总结,详细记录实验各方面的情况。
3.总结阶段(2006.6—2006.10):①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测试;②收集、汇总实验材料;③撰写实验报告,申请结题验收。
八、课题研究成果
(一)研究构建了“聋生语文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1.构建语文课堂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本课题重在构建符合聋校特点的、适合聋生学习的课堂教学组织结构,研究适合聋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策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选择非专题性研究为主要学习类型。这里所说的非专题性研究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非系统性的研究学习。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发展探究思维为目的,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激发聋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以问题为载体,通过聋生自己的探索学习,去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它立足文本,立足课堂,结合课本内容,体现了教材的知识点,也贴近聋生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既体现课本中“传其道,解其惑”的要求,又能贯彻研究性学习的精神,这样,就能使聋生在学习课本内容的过程中,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
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设计上,突出以课文为依托、以问题为切入口、以自主探究为模式的特点。该模式实施的流程,如图1所示。
2.“聋生语文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四个特点:①教学目标有开放性。确立课题时,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想研讨的内容。聋生的创新个性品质可能就在这些细微之处悄然觉醒。②课堂探究有“无错”性。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鼓励聋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特别强调“我认为怎么样”,评价时坚持“无错”原则,允许聋生“自圆其说”。对于有困难的聋生,多给予鼓励与表扬。对学习成绩好的聋生,要求他们敢于反驳别人的观点,培养质疑问难的精神。③教学方式有灵活性。教师根据聋生实际和教材实际灵活地把握教法、指导学法;能采用开放式教学的决不封闭,让聋生走进生活学语文。在观察中生疑,在实践中释疑,在体验中创造,从而获得自主发展。④教学内容有延展性。光靠书本的内容难以调动聋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指导聋生要有“备”而来,让聋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社会机构等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从不同的地方获得更多知识。
(二)引导聋生学会学习,从单一的被动接受式学习到多样化的自主学习
1.学习查阅资料。一是学习查阅工具书,收集、整理、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聋生起步阶段,还不知道怎样来搜索资料、查阅文献,这就需要教师帮助聋生查阅资料,有时要给聋生开出比较详细的查阅书目,以便让聋生在短时间内就找到开展研究的感觉。二是指导搜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信息。学校及大部分聋生家庭都有电脑,聋生具备使用电脑的能力,利用这些优势,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查阅下载相关信息。我们邀请了图书馆的老师对聋生做了《如何通过查阅文献、网络资料获取选题信息》的辅导报告,向聋生介绍了文献查阅和网上检索这两种方法及注意事项,教会聋生怎样检索文献、怎样上网、怎样做文摘卡。然后教师自己先行上网,寻找与课题有关且内容健康的网站,将网址提供给聋生,并在聋生上网时巡回指导,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2.学会合作学习。现代社会的创新成果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疑难问题的解决常常需要多个个体的协作。建立研究性合作学习形式,其目的是使每个聋生都能主动参与,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并为聋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舞台。研究学习的组织形式,既可以是两个互助组,也可以是四个合作组,各研究小组之间,可以进行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调动聋生合作解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学写小论文。小论文是总结课题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基本方式。写小论文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训练,也是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所以指导聋生写好小论文,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由于受到学科教学目标、教学时间及聋生学习能力的限制,我们主要指导聋生进行课文的研究,就所学的某篇课文,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最有心得的问题去思考,去查资料,研究成果主要以文学评论的方式出现,聋生的文章自然不能严格按学术标准评判,但我们必须讲明基本要求,让聋生有“专业意识”和“学术意识”。
(三)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聋生从不适应研究性学习到逐步适应研究性学习再到喜欢研究性学习是一个质的飞跃。这个飞跃意味着聋生从单纯的“接受型学习”过渡到了新型学习方式和传统学习方式的整合,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对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具有极大的好处。在实施新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学生的角色关系在逐渐地发生改变。课堂上,教师不再是权威和知识的化身,而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聋生则是课堂的主体。下表反映了新型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师生角色差别。
研究中,我们确立了聋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教材、媒体和任务都为聋生的学习服务,五者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是:①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教学的主体;②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③通过研究课题实现学习目标;④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聋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⑤资料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聋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四)探索新的评价方法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重在考查聋生通过语文学习获得解决语文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聋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借鉴了普通学校的做法,重新探索评价方案和具体操作方法,来适应聋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由于聋生的知识积累少、文化底蕴不足,绝大多数聋生的研究成果会显得很幼稚,多数是重复已有的定论,缺少独创性。我们认为,只要聋生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点,通过读书观察,提出问题,又通过搜集资料,研究分析,梳理总结,最终成文,就完成了一个研究的过程,就应该充分肯定。因此,我们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如资料搜集、课堂讨论、小论文、网页制作等方面进行评价,重视鼓励聋生每一阶段的学习成果,承认他们的劳动,肯定他们的成绩,给他们以信心,保护他们创造的积极性。
(五)聋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有了可喜的提高
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努力创设了与主体相适应的学习环境,拓宽了教学的时空,教给了聋生学习的策略,让聋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感悟、体会、积累、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而促进了聋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学科中落到了实处。
1.聋生具有较持久的学习动力。由于聋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因此,聋生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具有持久的学习动力。
2.聋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里,教师是聋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聋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树立了探究意识,掌握了探究方法,养成了探究习惯,学会了用脑子想、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操作、用心感悟。通过阅读课外书,搜寻有关资料,逐步学会对得来的信息进行选择与处理,从而锻炼了处理信息的能力。
3.聋生具有较有效的学习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能够激活和维持良好的注意、情绪和动机状态,能分析学习情境,提出与学习有关的问题和制订学习计划,能监控学习的过程,维持和修正学习的行为,能正确评价学习的效果。研究性学习,促进了聋生良好学习策略的培养和形成,聋生普遍具有较有效的学习策略。
4.聋生的语文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观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实践的成效,在课题开始的2004年5月以及课题结束的2006年6月,我们对我校听障教学部七年级至高中一年级的66名学生分别进行了两次语文学习水平测试调查。测试内容有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句段的理解与运用、阅读能力、文学素养、叙述和写作等几个考查点。
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到:参加本课题实验的班级(听障教学部七、八、九年级和高一(2)班),优秀率和良好率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04年10月的测试结果显示,聋生的语文水平普遍较低,达到优秀水平的仅有3人,占总人数的5%,良好水平的有25人,占总人数的39%。2006年6月的测试结果,达到优秀水平的有13人,占总人数的20%,良好水平的有30人,占总人数的45%。这个对比表明,经过两年时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工作,聋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学习知识的欲望强烈,课堂气氛活跃;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对课文的理解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语文综合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
另外,原来的高一(1)和高一(2)两个平行班,我们在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实践教学时,选择高一(2)班进行实验,而高一(1)班仍旧按照原来的教学方式教学,以便进行研究性学习和传统教学的实验对比。经过两年的实验,我们做了下表对高三(2)班(原高一(2)班)和高三(1)班(原高一(1)班)两次测验的优秀率和良好率作了统计(见表2、表3)。
表2、表3显示,高三(2)班在经过两年的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后,聋生语文水平的优秀率提高幅度达到29%,良好率的提高幅度达到7%;高三(1)班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聋生语文水平的优秀率提高幅度达到18%,良好率的提高幅度为0%。对比显示,高三(2)班聋生的语文水平相对于高三(1)班来说,提高幅度较大。
这批聋生总体语文水平的前后对比结果以及高三(2)班与高三(1)班两个平行班的比较研究的结果,说明聋生语文水平的发展有赖于有效的课堂模式的影响。而语文研究性教学实践的开展,使聋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从内心意识到学习的必要性,树立了学习的信心,产生了学习的动机,从而从真正意义上开始行之有效的学习,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应该说我们开展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5.培养了聋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师生、生生的通力合作,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聋生的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在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筛选、分析、鉴别、归纳、综合、取舍等等一系列的思维过程中,需要聋生的创造,这些都培养了聋生的创新能力。
九、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及存在的问题
1.教师受统考和升学的压力,使课题开展受到一定的影响。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考虑进行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要考虑成绩的提高。这样使素质教育和课题研究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形成“两张皮”,这牵扯到一个教育评价机制的问题,这是需要认真解决的。
2.教师教学观念需进一步转化。当前,教师教育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但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教师教学观念的主导还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把发挥聋生的主体性作用、聋生主动获取知识只看作是教学方法的问题。因此,应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3.教师的认识和实际的操作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很多教师都认识到要发挥聋生的主体作用,聋生必须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但在具体的操作上教师仍和认识存在差距,认识与实践反差很大。因此,如何将教师的认识与操作效果保持一致是我们需要研究和解决的。
课题组成员简介
曹艳:学历本科,职称小教高级,专业特长是特殊教育。曾获深圳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王修勇:学历本科,职称小教高级,专业特长是聋教育。曾获眉山市首届特殊教育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决赛教学实践与评优一等奖。
郑迎辉:学历本科,职称小教高级,专业特长是聋教育。曾获河南省骨干教师等称号,获得过广东省第一届聋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语文课堂教学一等奖。
史秋玲:学历本科,职称中教一级,专业特长是聋高中语文教育。
白锋亮:学历本科,职称中教一级,专业特长是特殊教育。深圳市优秀班主任,200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
一、研究背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project learning),在国外称项目课程、主题研究、专题研习等,是近年来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出现的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它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思想观念下催生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力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探究和创新,形成一种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教学方式。
聋校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聋生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顺利地融入主流社会与人沟通、与人交往。但是,当前聋校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大多数聋生的语文能力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达不到表达和沟通的基本要求。要改变聋校课堂的现状,迎接聋校课程改革的到来,就必须大胆尝试,开辟新路。基于上述认识,结合聋生身心特点,我们选择了“聋校高年级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这个课题开展研究,并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大举措。
二、课题确立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工具,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其中“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二)政策依据
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指出要增设研究性学习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三、课题的界定
1.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中的“研究”,有别于大学、科学研究所中的“研究”。这种“研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只是为了培养聋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为了完成基础教育目标服务。语文研究性学习类型多种多样。就其特点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专题性研究和非专题性研究。
2.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能够发现问题、调查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的方式,即在语文教学中,立足文本,立足课堂,结合课本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四、课题的研究内容
1.在聋生语文学习中,探索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设计灵活多样的开放性主题研究活动、研究性专题作业等。
2.构建符合聋校特点的,适合聋生学习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3.在聋校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如何定位。
4.“研究性学习”的教与学的评价方法。
五、课题实施原则
主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情感参与性原则、缺陷补偿原则等。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该课题研究以听障教学部七、八、九年级和高一(2)班为实验对象,拟从点上突破,取得初步经验后再全面推广。本实验研究具体采用问卷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七、课题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4.5—2004.9):①提出课题,搜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课题论证;②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共同拟订课题实验方案,分工负责;③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和相关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调查。
2.实施阶段(2004.10—2006.5):①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培训与体验;②发展实验主题,修订研究目标,制订评估方案;③进行阶段性单项分析、总结,详细记录实验各方面的情况。
3.总结阶段(2006.6—2006.10):①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测试;②收集、汇总实验材料;③撰写实验报告,申请结题验收。
八、课题研究成果
(一)研究构建了“聋生语文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1.构建语文课堂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本课题重在构建符合聋校特点的、适合聋生学习的课堂教学组织结构,研究适合聋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策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选择非专题性研究为主要学习类型。这里所说的非专题性研究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非系统性的研究学习。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发展探究思维为目的,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激发聋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以问题为载体,通过聋生自己的探索学习,去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它立足文本,立足课堂,结合课本内容,体现了教材的知识点,也贴近聋生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既体现课本中“传其道,解其惑”的要求,又能贯彻研究性学习的精神,这样,就能使聋生在学习课本内容的过程中,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
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设计上,突出以课文为依托、以问题为切入口、以自主探究为模式的特点。该模式实施的流程,如图1所示。
2.“聋生语文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四个特点:①教学目标有开放性。确立课题时,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想研讨的内容。聋生的创新个性品质可能就在这些细微之处悄然觉醒。②课堂探究有“无错”性。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鼓励聋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特别强调“我认为怎么样”,评价时坚持“无错”原则,允许聋生“自圆其说”。对于有困难的聋生,多给予鼓励与表扬。对学习成绩好的聋生,要求他们敢于反驳别人的观点,培养质疑问难的精神。③教学方式有灵活性。教师根据聋生实际和教材实际灵活地把握教法、指导学法;能采用开放式教学的决不封闭,让聋生走进生活学语文。在观察中生疑,在实践中释疑,在体验中创造,从而获得自主发展。④教学内容有延展性。光靠书本的内容难以调动聋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指导聋生要有“备”而来,让聋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社会机构等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从不同的地方获得更多知识。
(二)引导聋生学会学习,从单一的被动接受式学习到多样化的自主学习
1.学习查阅资料。一是学习查阅工具书,收集、整理、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聋生起步阶段,还不知道怎样来搜索资料、查阅文献,这就需要教师帮助聋生查阅资料,有时要给聋生开出比较详细的查阅书目,以便让聋生在短时间内就找到开展研究的感觉。二是指导搜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信息。学校及大部分聋生家庭都有电脑,聋生具备使用电脑的能力,利用这些优势,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查阅下载相关信息。我们邀请了图书馆的老师对聋生做了《如何通过查阅文献、网络资料获取选题信息》的辅导报告,向聋生介绍了文献查阅和网上检索这两种方法及注意事项,教会聋生怎样检索文献、怎样上网、怎样做文摘卡。然后教师自己先行上网,寻找与课题有关且内容健康的网站,将网址提供给聋生,并在聋生上网时巡回指导,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2.学会合作学习。现代社会的创新成果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疑难问题的解决常常需要多个个体的协作。建立研究性合作学习形式,其目的是使每个聋生都能主动参与,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并为聋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舞台。研究学习的组织形式,既可以是两个互助组,也可以是四个合作组,各研究小组之间,可以进行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调动聋生合作解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学写小论文。小论文是总结课题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基本方式。写小论文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训练,也是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所以指导聋生写好小论文,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由于受到学科教学目标、教学时间及聋生学习能力的限制,我们主要指导聋生进行课文的研究,就所学的某篇课文,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最有心得的问题去思考,去查资料,研究成果主要以文学评论的方式出现,聋生的文章自然不能严格按学术标准评判,但我们必须讲明基本要求,让聋生有“专业意识”和“学术意识”。
(三)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聋生从不适应研究性学习到逐步适应研究性学习再到喜欢研究性学习是一个质的飞跃。这个飞跃意味着聋生从单纯的“接受型学习”过渡到了新型学习方式和传统学习方式的整合,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对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具有极大的好处。在实施新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学生的角色关系在逐渐地发生改变。课堂上,教师不再是权威和知识的化身,而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聋生则是课堂的主体。下表反映了新型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师生角色差别。
研究中,我们确立了聋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教材、媒体和任务都为聋生的学习服务,五者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是:①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教学的主体;②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③通过研究课题实现学习目标;④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聋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⑤资料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聋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四)探索新的评价方法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重在考查聋生通过语文学习获得解决语文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聋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借鉴了普通学校的做法,重新探索评价方案和具体操作方法,来适应聋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由于聋生的知识积累少、文化底蕴不足,绝大多数聋生的研究成果会显得很幼稚,多数是重复已有的定论,缺少独创性。我们认为,只要聋生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点,通过读书观察,提出问题,又通过搜集资料,研究分析,梳理总结,最终成文,就完成了一个研究的过程,就应该充分肯定。因此,我们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如资料搜集、课堂讨论、小论文、网页制作等方面进行评价,重视鼓励聋生每一阶段的学习成果,承认他们的劳动,肯定他们的成绩,给他们以信心,保护他们创造的积极性。
(五)聋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有了可喜的提高
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努力创设了与主体相适应的学习环境,拓宽了教学的时空,教给了聋生学习的策略,让聋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感悟、体会、积累、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而促进了聋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学科中落到了实处。
1.聋生具有较持久的学习动力。由于聋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因此,聋生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具有持久的学习动力。
2.聋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里,教师是聋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聋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树立了探究意识,掌握了探究方法,养成了探究习惯,学会了用脑子想、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操作、用心感悟。通过阅读课外书,搜寻有关资料,逐步学会对得来的信息进行选择与处理,从而锻炼了处理信息的能力。
3.聋生具有较有效的学习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能够激活和维持良好的注意、情绪和动机状态,能分析学习情境,提出与学习有关的问题和制订学习计划,能监控学习的过程,维持和修正学习的行为,能正确评价学习的效果。研究性学习,促进了聋生良好学习策略的培养和形成,聋生普遍具有较有效的学习策略。
4.聋生的语文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观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实践的成效,在课题开始的2004年5月以及课题结束的2006年6月,我们对我校听障教学部七年级至高中一年级的66名学生分别进行了两次语文学习水平测试调查。测试内容有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句段的理解与运用、阅读能力、文学素养、叙述和写作等几个考查点。
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到:参加本课题实验的班级(听障教学部七、八、九年级和高一(2)班),优秀率和良好率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04年10月的测试结果显示,聋生的语文水平普遍较低,达到优秀水平的仅有3人,占总人数的5%,良好水平的有25人,占总人数的39%。2006年6月的测试结果,达到优秀水平的有13人,占总人数的20%,良好水平的有30人,占总人数的45%。这个对比表明,经过两年时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工作,聋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学习知识的欲望强烈,课堂气氛活跃;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对课文的理解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语文综合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
另外,原来的高一(1)和高一(2)两个平行班,我们在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实践教学时,选择高一(2)班进行实验,而高一(1)班仍旧按照原来的教学方式教学,以便进行研究性学习和传统教学的实验对比。经过两年的实验,我们做了下表对高三(2)班(原高一(2)班)和高三(1)班(原高一(1)班)两次测验的优秀率和良好率作了统计(见表2、表3)。
表2、表3显示,高三(2)班在经过两年的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后,聋生语文水平的优秀率提高幅度达到29%,良好率的提高幅度达到7%;高三(1)班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聋生语文水平的优秀率提高幅度达到18%,良好率的提高幅度为0%。对比显示,高三(2)班聋生的语文水平相对于高三(1)班来说,提高幅度较大。
这批聋生总体语文水平的前后对比结果以及高三(2)班与高三(1)班两个平行班的比较研究的结果,说明聋生语文水平的发展有赖于有效的课堂模式的影响。而语文研究性教学实践的开展,使聋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从内心意识到学习的必要性,树立了学习的信心,产生了学习的动机,从而从真正意义上开始行之有效的学习,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应该说我们开展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5.培养了聋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师生、生生的通力合作,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聋生的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在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筛选、分析、鉴别、归纳、综合、取舍等等一系列的思维过程中,需要聋生的创造,这些都培养了聋生的创新能力。
九、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及存在的问题
1.教师受统考和升学的压力,使课题开展受到一定的影响。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考虑进行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要考虑成绩的提高。这样使素质教育和课题研究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形成“两张皮”,这牵扯到一个教育评价机制的问题,这是需要认真解决的。
2.教师教学观念需进一步转化。当前,教师教育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但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教师教学观念的主导还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把发挥聋生的主体性作用、聋生主动获取知识只看作是教学方法的问题。因此,应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3.教师的认识和实际的操作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很多教师都认识到要发挥聋生的主体作用,聋生必须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但在具体的操作上教师仍和认识存在差距,认识与实践反差很大。因此,如何将教师的认识与操作效果保持一致是我们需要研究和解决的。
课题组成员简介
曹艳:学历本科,职称小教高级,专业特长是特殊教育。曾获深圳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王修勇:学历本科,职称小教高级,专业特长是聋教育。曾获眉山市首届特殊教育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决赛教学实践与评优一等奖。
郑迎辉:学历本科,职称小教高级,专业特长是聋教育。曾获河南省骨干教师等称号,获得过广东省第一届聋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语文课堂教学一等奖。
史秋玲:学历本科,职称中教一级,专业特长是聋高中语文教育。
白锋亮:学历本科,职称中教一级,专业特长是特殊教育。深圳市优秀班主任,200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