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部地方高师院校肩负着培养未来西部地区合格建设者和各项事业接班人的重任,担负着为西部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重任,在解决西部环境问题过程中,通过开展环境教育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开展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指出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开展环境教育已是势在必行,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更加重视,尽快落实到教育行动当中,为西部经济的发展和西部环境问题的解决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西部地区;高师院校;环境教育;必要性;重要性
作者简介:李维喆(1972-),男,陕西凤翔人,渭南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讲师。(陕西渭南714000)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03-02
西部环境问题突出,成为近年来不少学者诟病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大都认为关键是要加强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指以跨学科活动为特征,以唤起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使他们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态度的一门教育科学。它包含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方面的教育,而这三方面之中,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环。作为西部数量众多的地方高师院校,担负着培养未来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基础教育师资的重任,是环境教育中学校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因此这些学校环境教育的开展情况对解决西部环境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西部地方高师院校环境教育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方高师院校环境教育从总体上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比如西部地方高师院校专业环境教育和非专业环境教育得到发展,初步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环境教育体系,西部民众的环境意识明显增强,保护环境的主动性有了显著提高,西部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态系统得到恢复等。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西部地方高师院校环境教育在发展和进步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环境教育认识参差不齐,导致对环境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环境教育主要采取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以运动化和宣传化为主,没有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经常化,不够深入和持久。加之我国开展环境教育较晚,因而目前相当多的教育决策者和教育工作者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环境教育,对环境意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环境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环境教育没有列入高校学生培养计划之中,没有开设相应的专业课或者公共选修课。或者虽然开设了环境教育方面的课程,但覆盖面窄,造成环境教育的普及率低。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中仅有10%的院校在非环境专业中开设了环境课程,而占普通高校招生人数99.5%以上的非环境类学生则没有得到环境教育方面的培养。[1]在教学内容上有的高校的环境教育仅仅是简单的环境保护知识宣传,离真正的环境教育相去甚远。在专业设置上部分高校急功近利,对教育收效较慢的环境专业采取收缩的办法,导致环境专业发展前景堪忧。在师资水平上,有些高校从事环境教育工作的教师大都是半路出家,自身专业水平和素质不高,制约了高校环境教育的实施。在学科认识上,还有许多人将环境科学专业等同于环境教育,对环境教育还缺乏正确的认识。
2.专业环境教育人才培养不足,无法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中环境教育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高师院校的地理专业,以及在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等相关专业教学中的渗透。这样的培养方式使得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人才结构不合理。环境教育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学科,要求教育者既要懂得从事环境保护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技能和方法,又要懂得教育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是一个文理相通、理工交融的复合型人才。但是,西部许多高师院校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环境教育人才培养上还沿袭了传统的培养模式,在知识结构上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教学实践训练,忽视了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技能的培养,加之教学内容陈旧,使得培养出的师资达不到基础教育对环境教育师资的要求,无法满足基础教育中环境教育的需要。
3.学生的环境意识薄弱,保护环境的自觉主动性不高
高师院校的学生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上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中的环境教育发展很不完善,使得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不具备较为完备的环境知识和正确的环境意识,甚至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环境行为习惯。进入大学后由于环境教育的开展,学生们对基本环境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对破坏环境行为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但在缺乏外界监督的情形下,个人甚至集体的环境行为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出现知行难以统一的现象。比如废旧电池的随意丢弃、“白色污染”严重、长流水、长明灯、攀折花木的现象随处可见。虽然在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些环保组织,开展了一些环保活动,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活动开展形式、活动参与面、活动深度和广度、活动持久力等多处于较低层次上,学生普遍缺乏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甚至一些学生对环境教育学习热情不高,认为学习这些对升学、就业没有任何帮助。所有这些制约着学生环境知识的普及和环境意识、环境观念和环境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影响着学生保护环境自觉主动性的提高。
二、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加强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1.严重的西部环境问题呼唤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开展环境教育
近年来,西部环境问题给西部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冲击,比如西南地区百年不遇的大旱,汶川和玉树发生的地震等自然灾害等。这些因为环境问题引发的灾害,使得西部人民赖以发展的环境基础遭到破坏,影响着西部人民的生活质量,威胁着西部经济秩序的稳定,干扰着西部社会的发展进步。虽然我们在保护环境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要想遏制西部环境问题多发的势头,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造成西部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缺乏对人们的环境教育。人是环境的主体,人的素质决定西部环境的走向和质量。要想提高西部地区人们的环境意识,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做好环境教育工作。做好环境教育工作对西部地方高师院校而言,就是要抓好环境教育师资的培养工作和在校大学生的环境教育工作。因为培养好环境教育的师资,就给西部基础教育中环境教育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做好在校大学生的环境教育工作,就给西部环境未来的改善做好了人才储备。因此,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开展有效环境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
2.西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开展环境教育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关键在教育,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其功能就在于不断更新人的观念,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地发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策略和手段。而西部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偏低,其主要原因是环境的制约,要解决这一问题教育必须发挥关键性作用,因此作为西部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西部地方高师院校适时开展环境教育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必然要求。
3.教育使命召唤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开展环境教育
西部地方高师院校肩负着培养未来西部地区合格建设者和各项事业接班人的重任,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和造就环境保护意识的传播者、环境治理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将会有效推动西部环境保护与改善工作。这些大学生中的一些人甚至有可能成为未来西部建设的决策者,因此对他们进行系统、科学、深入的环境教育决定着西部未来环境建设的成败。西部环境保护与改善工作不是短期行为,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重中之重在于提高西部基础教育中的环境教育。基础教育中的环境教育要想落到实处,能够持续地开展下去,必须在师范教育中大力加强环境教育。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培养的师范生肩负着西部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任,所以激发师范生的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提高环境素质,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利用知识技能解决环境问题、改善生存环境,对解决环境危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改善和提高西部基础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开展环境教育非常必要。
三、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开展环境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给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重要思想保障
科学发展观是党在新时期提出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是关于在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如何更好更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于西部地区来说,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保护好西部环境,在统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达到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有效保护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随着科学发展观学习的深入,西部地方高师院校认识到只有重视环境教育,通过环境教育改变人们的环境观念,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才能解决西部地区环境问题,实现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因此我们说,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给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
2.中央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支持和西部经济的发展是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开展环境教育的经济基础
近年来,中央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自“2003年—2008年国家在西部地区投资总规模6600多亿元,中央财政各项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累计安排西部地区约12000亿元,中央预算内建设资金和长期建设国债资金累计安排西部地区近3000亿元。”[2]“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一改滞后的局面,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9%,主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十年间都翻了一番以上。城乡居民的收入分别是10年前的2.7倍和2.3倍,十年前西部地区有5700万贫困人口,现在下降到了2370万,减少近60%。”[3]正是有了这些资金的支持,有了经济的发展,西部教育才得到较大的发展,西部地区的贫困儿童才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特别是近年来中央实施的西部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的措施使更多的西部未来的建设者有了接受环境教育的机会,西部地方高师院校也才可能有充足的资金和良好的师资发展环境教育。
3.西部群众对改变西部地区环境现状的期盼和热情是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开展环境教育的内在动力
西部地区群众饱受了环境变化给他们带来的种种危害。因此从自身发展的需求上讲,他们是西部环境最大的受害者,也是西部环境治理的最大受益者和西部环境治理愿望最迫切的人。这可以从以下数据看出来:“西部地区退耕还林的面积是2.4亿亩,退牧还草的面积是6.8亿亩,西部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从10年前的10.32%提高到了现在的17.05%,提高了6.7个百分点。”[4]这些数据的取得离不开西部地区群众对西部环境治理付出的巨大努力。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对这种期盼和热情感同身受,它们的学生主要来自西部,对家乡父老改变西部环境问题的期盼和热情同样也深有体会,对解决西部环境问题有着迫切的愿望。因此适时开展环境教育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转化为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综合环境素质,提高解决西部环境问题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4.维护西部地区稳定,实现经济发展,达到共同富裕是西部地方高师院开展环境教育的外在因素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其他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这种差距必定会诱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社会不稳定,甚至严重影响到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因此,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加速西部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对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要加速发展西部经济,必须改变教育水平落后、价值观念落后、劳动者素质不高等现状。解决这些问题,只有靠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才能实现。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在发展西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通过它们以及由它们培养出的高素质合格人才,才能实现发展西部教育,缩小经济差距,发展西部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综上所述,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开展环境教育已是势在必行,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更加重视,尽快落实到教育行动当中,通过环境教育的开展对西部经济的发展和西部环境问题的解决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韩小荣.论高校环境教育的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
[2]大开发促进大发展——中国西部大开发新成就巡礼[EB/OL](2008-03-01).http://www.gov.cn/jrzg/2008-03/01/content_906456.htm.
[3][4]杜鹰.西部大开发取得五大成就 年均增速11.9%[EB/OL].http://news.163.com/10/0708/10/6B2IMFL1000146BC.html.
[5]祝怀新.环境教育论[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2.
[6]孙润秀.高等师范院校环境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探索,2007,(2):19-20.
[7]刘建伟,等.高校大学生环境教育刍议[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9).
[8]刘振军,等.高师院校开展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3).
[9]王磊.论我国高校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1).
[10]吴香梅.高校开展环境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4).
[11]李铁英.加强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及措施[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0).
[12]汪朝辉.论我国高等学校的环境教育[J].湖南社会科学,2004,(4).
[13]李吉霞.张翠萍.国外环境教育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7,(1).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关键词:西部地区;高师院校;环境教育;必要性;重要性
作者简介:李维喆(1972-),男,陕西凤翔人,渭南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讲师。(陕西渭南714000)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03-02
西部环境问题突出,成为近年来不少学者诟病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大都认为关键是要加强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指以跨学科活动为特征,以唤起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使他们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态度的一门教育科学。它包含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方面的教育,而这三方面之中,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环。作为西部数量众多的地方高师院校,担负着培养未来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基础教育师资的重任,是环境教育中学校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因此这些学校环境教育的开展情况对解决西部环境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西部地方高师院校环境教育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方高师院校环境教育从总体上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比如西部地方高师院校专业环境教育和非专业环境教育得到发展,初步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环境教育体系,西部民众的环境意识明显增强,保护环境的主动性有了显著提高,西部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态系统得到恢复等。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西部地方高师院校环境教育在发展和进步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环境教育认识参差不齐,导致对环境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环境教育主要采取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以运动化和宣传化为主,没有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经常化,不够深入和持久。加之我国开展环境教育较晚,因而目前相当多的教育决策者和教育工作者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环境教育,对环境意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环境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环境教育没有列入高校学生培养计划之中,没有开设相应的专业课或者公共选修课。或者虽然开设了环境教育方面的课程,但覆盖面窄,造成环境教育的普及率低。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中仅有10%的院校在非环境专业中开设了环境课程,而占普通高校招生人数99.5%以上的非环境类学生则没有得到环境教育方面的培养。[1]在教学内容上有的高校的环境教育仅仅是简单的环境保护知识宣传,离真正的环境教育相去甚远。在专业设置上部分高校急功近利,对教育收效较慢的环境专业采取收缩的办法,导致环境专业发展前景堪忧。在师资水平上,有些高校从事环境教育工作的教师大都是半路出家,自身专业水平和素质不高,制约了高校环境教育的实施。在学科认识上,还有许多人将环境科学专业等同于环境教育,对环境教育还缺乏正确的认识。
2.专业环境教育人才培养不足,无法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中环境教育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高师院校的地理专业,以及在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等相关专业教学中的渗透。这样的培养方式使得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人才结构不合理。环境教育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学科,要求教育者既要懂得从事环境保护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技能和方法,又要懂得教育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是一个文理相通、理工交融的复合型人才。但是,西部许多高师院校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环境教育人才培养上还沿袭了传统的培养模式,在知识结构上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教学实践训练,忽视了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技能的培养,加之教学内容陈旧,使得培养出的师资达不到基础教育对环境教育师资的要求,无法满足基础教育中环境教育的需要。
3.学生的环境意识薄弱,保护环境的自觉主动性不高
高师院校的学生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上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中的环境教育发展很不完善,使得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不具备较为完备的环境知识和正确的环境意识,甚至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环境行为习惯。进入大学后由于环境教育的开展,学生们对基本环境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对破坏环境行为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但在缺乏外界监督的情形下,个人甚至集体的环境行为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出现知行难以统一的现象。比如废旧电池的随意丢弃、“白色污染”严重、长流水、长明灯、攀折花木的现象随处可见。虽然在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些环保组织,开展了一些环保活动,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活动开展形式、活动参与面、活动深度和广度、活动持久力等多处于较低层次上,学生普遍缺乏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甚至一些学生对环境教育学习热情不高,认为学习这些对升学、就业没有任何帮助。所有这些制约着学生环境知识的普及和环境意识、环境观念和环境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影响着学生保护环境自觉主动性的提高。
二、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加强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1.严重的西部环境问题呼唤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开展环境教育
近年来,西部环境问题给西部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冲击,比如西南地区百年不遇的大旱,汶川和玉树发生的地震等自然灾害等。这些因为环境问题引发的灾害,使得西部人民赖以发展的环境基础遭到破坏,影响着西部人民的生活质量,威胁着西部经济秩序的稳定,干扰着西部社会的发展进步。虽然我们在保护环境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要想遏制西部环境问题多发的势头,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造成西部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缺乏对人们的环境教育。人是环境的主体,人的素质决定西部环境的走向和质量。要想提高西部地区人们的环境意识,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做好环境教育工作。做好环境教育工作对西部地方高师院校而言,就是要抓好环境教育师资的培养工作和在校大学生的环境教育工作。因为培养好环境教育的师资,就给西部基础教育中环境教育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做好在校大学生的环境教育工作,就给西部环境未来的改善做好了人才储备。因此,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开展有效环境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
2.西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开展环境教育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关键在教育,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其功能就在于不断更新人的观念,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地发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策略和手段。而西部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偏低,其主要原因是环境的制约,要解决这一问题教育必须发挥关键性作用,因此作为西部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西部地方高师院校适时开展环境教育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必然要求。
3.教育使命召唤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开展环境教育
西部地方高师院校肩负着培养未来西部地区合格建设者和各项事业接班人的重任,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和造就环境保护意识的传播者、环境治理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将会有效推动西部环境保护与改善工作。这些大学生中的一些人甚至有可能成为未来西部建设的决策者,因此对他们进行系统、科学、深入的环境教育决定着西部未来环境建设的成败。西部环境保护与改善工作不是短期行为,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重中之重在于提高西部基础教育中的环境教育。基础教育中的环境教育要想落到实处,能够持续地开展下去,必须在师范教育中大力加强环境教育。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培养的师范生肩负着西部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任,所以激发师范生的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提高环境素质,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利用知识技能解决环境问题、改善生存环境,对解决环境危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改善和提高西部基础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开展环境教育非常必要。
三、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开展环境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给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重要思想保障
科学发展观是党在新时期提出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是关于在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如何更好更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于西部地区来说,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保护好西部环境,在统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达到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有效保护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随着科学发展观学习的深入,西部地方高师院校认识到只有重视环境教育,通过环境教育改变人们的环境观念,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才能解决西部地区环境问题,实现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因此我们说,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给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
2.中央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支持和西部经济的发展是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开展环境教育的经济基础
近年来,中央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自“2003年—2008年国家在西部地区投资总规模6600多亿元,中央财政各项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累计安排西部地区约12000亿元,中央预算内建设资金和长期建设国债资金累计安排西部地区近3000亿元。”[2]“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一改滞后的局面,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9%,主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十年间都翻了一番以上。城乡居民的收入分别是10年前的2.7倍和2.3倍,十年前西部地区有5700万贫困人口,现在下降到了2370万,减少近60%。”[3]正是有了这些资金的支持,有了经济的发展,西部教育才得到较大的发展,西部地区的贫困儿童才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特别是近年来中央实施的西部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的措施使更多的西部未来的建设者有了接受环境教育的机会,西部地方高师院校也才可能有充足的资金和良好的师资发展环境教育。
3.西部群众对改变西部地区环境现状的期盼和热情是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开展环境教育的内在动力
西部地区群众饱受了环境变化给他们带来的种种危害。因此从自身发展的需求上讲,他们是西部环境最大的受害者,也是西部环境治理的最大受益者和西部环境治理愿望最迫切的人。这可以从以下数据看出来:“西部地区退耕还林的面积是2.4亿亩,退牧还草的面积是6.8亿亩,西部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从10年前的10.32%提高到了现在的17.05%,提高了6.7个百分点。”[4]这些数据的取得离不开西部地区群众对西部环境治理付出的巨大努力。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对这种期盼和热情感同身受,它们的学生主要来自西部,对家乡父老改变西部环境问题的期盼和热情同样也深有体会,对解决西部环境问题有着迫切的愿望。因此适时开展环境教育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转化为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综合环境素质,提高解决西部环境问题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4.维护西部地区稳定,实现经济发展,达到共同富裕是西部地方高师院开展环境教育的外在因素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其他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这种差距必定会诱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社会不稳定,甚至严重影响到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因此,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加速西部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对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要加速发展西部经济,必须改变教育水平落后、价值观念落后、劳动者素质不高等现状。解决这些问题,只有靠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才能实现。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在发展西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通过它们以及由它们培养出的高素质合格人才,才能实现发展西部教育,缩小经济差距,发展西部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综上所述,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开展环境教育已是势在必行,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更加重视,尽快落实到教育行动当中,通过环境教育的开展对西部经济的发展和西部环境问题的解决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韩小荣.论高校环境教育的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
[2]大开发促进大发展——中国西部大开发新成就巡礼[EB/OL](2008-03-01).http://www.gov.cn/jrzg/2008-03/01/content_906456.htm.
[3][4]杜鹰.西部大开发取得五大成就 年均增速11.9%[EB/OL].http://news.163.com/10/0708/10/6B2IMFL1000146BC.html.
[5]祝怀新.环境教育论[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2.
[6]孙润秀.高等师范院校环境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探索,2007,(2):19-20.
[7]刘建伟,等.高校大学生环境教育刍议[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9).
[8]刘振军,等.高师院校开展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3).
[9]王磊.论我国高校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1).
[10]吴香梅.高校开展环境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4).
[11]李铁英.加强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及措施[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0).
[12]汪朝辉.论我国高等学校的环境教育[J].湖南社会科学,2004,(4).
[13]李吉霞.张翠萍.国外环境教育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7,(1).
(责任编辑:麻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