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学科分馆的馆藏定位及学科服务要求,结合高校院系资料室分馆化发展现状,以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经济分馆文献管理为例分析学科分馆的馆藏文献特点、采访模式,分析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等纸质资源的馆藏布局及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从分馆化模式、机构重组、资源共享形式三个方面对高校图书馆的文献管理提出新的建设思路,以期加快高校院系资料室的图书馆分馆化进程和文献资源的科学管理。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分馆;文献管理;经济文献;分馆化
作者简介:刘敬芹(1971-),女,山东潍坊人,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员;郑惠伶(1965-),女,辽宁沈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北京 10087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123-03
学科分馆制是一种新的资源组织形式,它是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以及图书馆发展规划进行馆藏定位,按学科类别集中文献信息,对其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和开发的新型图书馆。[1]从实际调研及文献分析得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存在多元化管理模式:[1-10]一是院系资料室独立管理自己的文献资源,不接待外院读者;二是院系资料室与图书馆合作管理,文献由院系独立出资购买,文献所有权及管理权归院系,文献编目工作由学校图书馆负责,在图书馆馆藏目录下揭示其全部资源,部分开放外院读者的阅览权限;三是共建模式:院系与图书馆共同出资建设,文献所有权及管理权归二者所有,在图书馆馆藏目录下揭示其全部资源,外院读者的阅览权限较前者加大;四是图书馆分馆化管理:原所属院系完全出让文献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图书馆在接收其文献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学科分馆,对全校读者开放借阅权限,学科分馆隶属于总馆,服从总馆的文献资源调配及建设规划。可以看出,图书馆分馆化管理模式开放程度最高,而院系资料室与图书馆的合作及共建模式是高校院系资料室向图书馆融合的渐进过程。
北京地区高校实行院系资料室分馆化改制起步早、且成效显著的有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5-7]中国人民大(以下简称“人大”)学图书馆学科分馆化管理以2005年经济分馆的成立起步,该分馆成立前对上述高校学科分馆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学习借鉴,它是在人大五大经济类院系资料室(经济、商学、统计、财政金融、农业发展)基础上合并重组建成的,以服务经济类院系师生为主,对全校读者开放。
一、学科分馆的馆藏文献特点
高校图书馆学科分馆是以专业学科文献的收藏管理、信息服务为特点的专业分馆,馆藏文献内容以满足读者群教学和科研需求为主,具有鲜明的学科专业特点。学科分馆一般在总馆的统一管理下运作,与总馆共享统一的文献采编流程和编目分类。在文献采购方面,收藏更注重专业特色,强调学术性,更能满足本专业读者的文献需求。
1.经济分馆馆藏文献特点
根据人大经济类院系的专业设置及教学研究需要,人大经济分馆以经济类书刊和学位论文的收藏为主,同时收藏一些有价值的灰色文献如院系内部资料、会议资料等。按中图分类法归类,经济分馆的文献以F大类(经济类)文献为主,辅以少量其他类的文献。按来源分类,经济分馆典藏文献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原有资料室转交文献,包括图书、期刊及学位论文;另一部分是分馆成立后新入藏的文献,包括新购入中文图书、中英文期刊、报纸、世行知识中心图书及经济类学位论文。按文献类型分类包括中文图书、刊、学位论文、报纸等。
由于经济分馆是在原学院资料室基础上合并成立的,而原资料室各自为政,资源重复购置,资料室转交给分馆的文献中以核心期刊、年鉴和原版英文图书重复率较高,有些复本多达3-5本,资源浪费严重。分馆成立后,规定各专业书刊只订购一本(套),资源共享,避免了原有资料室学术资源的重复购置。从文献资源建设的角度分析,把学科专业相关的院系资料室合并成立图书馆学科分馆,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2.经济分馆文献采访模式: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广开征路
人大经济分馆文献的采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利用网络荐书系统:读者随时可以通过图书馆网上荐书系统推荐书刊;二是通过图书馆BLOG荐书:该专栏每天及时解答包括读者荐书意见在内的所有问题;三是问卷调查:经常发起网络问卷和实际问卷调查,征集读者意见与建议;四是通过学科联系人架设图书馆与院系之间的联系桥梁。人大经济分馆面向每个经济类院系设有一名学科联系人,他们都具有相关的学科背景,或者原来就是所在院系资料室负责人,充分了解各院系的专业设置及教授学者的研究方向,再加上经济分馆与院系在地理位置上毗邻,使得他们能经常深入院系,听取各专业专家的要求和建议,组织专家参与选书,这样确保信息量大、价值取向鲜明的文献资料及时补充进馆藏,选出的书刊具有较高学术性。
从2010年起,人大图书馆在馆内聘任了30多名有学科背景且综合服务能力较强的学科馆员,原来的学科联系人继续任职。由院系推荐的教授学者担任图书馆学科专家,从院系推荐图书馆学生代表,学科馆员、学科联系人、学科专家及学生代表共同参与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尤其是大型综合性及专业数据库的购买问题,主要由用户作出决策,充分保障图书馆资源的合理建设。
二、学科分馆馆藏布局及文献管理模式
各高校学科分馆的馆藏设置基本上采取读者就近原则,学科分馆一般与相关院系在地理位置上毗邻。[5-6,10]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多数学科分馆是由院系资料室直接转交过来的,变动的只是人员和文献的管理、归属问题。人大经济分馆与前者不完全相同,除了与相关院系在地理位置上临近,它还把相近学科的院系资料室整合重组,在馆藏位置、规模、人员和文献管理上完全不同于原来的院系资料室。人大经济分馆接管了院系资料室转交的文献资料后,根据文献类型,设立了图书、期刊和学位论文三类阅览室。
1.图书阅览室布局设置
人大经济分馆图书阅览室经过多次大的布局调整。建馆初期,确定特色馆藏的建设思路,将图书文献细分为经济馆新书、经济馆中文、经济馆特藏和非经济类图书四大类并据此分库。运行半年后发现这样分类虽然明确了文献特征,但给读者找书造成麻烦。读者最直接需要的是文献的馆藏地址,文献特征对他们并不重要。分馆利用假期时间及时调整书库布局,将特藏书库里的非经济类图书挑出来与其他非经济类图书合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读者找书的麻烦,但根本问题没有解决。2010年暑假分馆又对馆藏布局作了彻底调整。按照总馆图书分类法的调整规划修改图书索书号:1995年以前出版的中文图书沿用原来的人大分类法,专门建库,这类文献利用率相对较低,既尊重人大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发展历史也保护了馆藏;1995年以后出版图书使用中图分类法,与国内图书编目统一起来,利于实现网络大环境下的联合编目,统一检索,资源共享。对中图法分类的图书再按照到馆时间的先后重新组库,调整后的书库格局包括新书阅览室、中文图书阅览室、人大法图书阅览室,这样书库的划分是以时间段为依据,标识简单,易于读者找书。
图书管理模式:以分馆为试点,建设特色馆藏。在图书文献管理方面,人大图书馆以经济分馆为试点,组建新书阅览室,将到馆一年内的新书集中收藏,改变了传统阅览室新书被分散的局面,新书管理模式在文后参考文献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11]经济分馆设立年鉴工具书专架,将非流通参考工具书全部集中于一个阅览室,专架展示,专业年鉴的收藏非常系统完整,便于读者对工具书的查找利用。年鉴工具书的多余复本置于分馆库本室,采取与普通图书一样的管理方式,可以流通借阅,以提高文献的利用率。人大经济分馆没有外文书库,外文图书一般用于教学科研,读者主要是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作为学科专业分馆,应该保证这类专业文献收藏的完整性,建议将总馆的专业外文图书集中于分馆收藏。
2.期刊阅览室布局设置及文献管理
期刊文献是研究型读者利用率最高的文献,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尤其是最近二、三年内的专业期刊利用率最高,期刊阅览室首先建成现刊库,开馆接待读者。然后逐步建设过刊库,最终建成三个中文过刊库,一个英文过刊库。中文过刊按时间段分区存放,库一:1996年以前的所有过刊,最早可追溯到建校初期;库二:1996-2006年的所有过刊;库三:2006年以后的过刊。英文过刊量相对较少,集中存放。现刊库包括当年中英文现刊、报纸和上一年的过刊合订本。从以上分库可以看出,经济分馆期刊文献库藏分散,单个书库馆舍面积较小,且管理人员有限,致使大部分期刊处于闭架管理,这种馆藏结构不利于读者对文献的阅览利用。
期刊属于周期性文献,过刊的下架、装订等管理会间接影响读者,为此,人大经济分馆期刊阅览室过刊的下架、装订管理与总馆从时间上错开。当年的中文过刊比总馆错后半年下架装订,英文过刊错后一年再下架装订,过刊的延后装订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总馆期刊装订期间文献资源的不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读者服务与期刊管理之间的矛盾。
3.学位论文阅览室布局设置及文献管理
学位论文作为高校师生的科研成果,具有较高的文献收藏价值。人大经济分馆的学位论文包括历年经济类院系博硕士毕业论文及博士后出站论文,每学年接收两批,除了将新增的学位论文电子版及时纳入图书馆学位论文数据库外,总馆和分馆各保留一册纸本论文复本。考虑到总馆对单册学位论文精装加工,文献保护性好,但加工周期长,经济分馆纸本学位论文采取简编方式,不再装订,排架时按院系分区展示,方便读者查找,缩短文献加工周期,使读者尽快利用上这些最新的文献资源,做到与总馆资源的优势互补。
4.其他文献资源的建设管理
学科分馆的文献资源建设还应该包括网络电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目前人大经济分馆电子资源建设主要依托总馆管理。人大图书馆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特色资源如电子刊导航,人大文库,经济学门户,外刊投稿指南,学科资源导读等,经济分馆已经建成了自己的分馆网页及学科资源导航,但与兄弟院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科分馆相比还有很多工作要做。[5-7]经济分馆还与世界银行以协议合作的方式承建世行知识中心,丰富馆藏,世行知识中心设在分馆新书阅览室,已经到馆的中英文图书有5000多册,设专架展示,供读者借阅,世行知识中心还提供两台专用查询机,可以很方便利用其丰富的网络电子资源。
人大文库是人大图书馆的重要特色馆藏之一,旨在彰前贤励后学,系统收藏、全面展示人大师生及校友的学术成果,由纸本资源和数字资源两种载体组成,数据总量近12万条。纸本资源主要是人大教授学者的学术著作及纸本博硕论文;数字资源包括教师成果库、博硕论文库、著名学者库及教师信息库等多个数据库,其中教师成果库将人大教师的各种学术成果及学术活动影音资料等进行加工、整理,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给读者。以上资源在全校范围内开放共享,是经济分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有力补充。
三、高校图书馆文献管理的新思考
人大经济分馆与原有院系资料室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开放性,面对全校读者开放;科学性:使相近学科或交叉学科的资源建设更加合理,避免重复建设;系统性:依托总馆现代化的管理架构各类型文献资源全面建设,向学科化方向发展。但是相对于人大在全国高校的龙头地位,其分馆化进程缓慢且管理相对落后。经济分馆还是在原有馆藏设计上建成的,遵循既有的图书馆馆藏格局,文献按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等不同文献形式分库,电子资源建设有待完善,学科化服务程度不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高校学科建设的变化,学科分馆采取的文献管理方式也应有所创新,在文献资源管理方面应打破传统观念,赋予全新理念,遵循学科特征及学科读者群对文献资源的需求使用特征,使学科分馆不仅成为文献资源的存储地,更成为学科知识中心,成为为教学科研提供学科服务的基地。
1.促进院系资料室向分馆化转变
统筹协调学校文献资源建设,打破院系分割,促进院系资料室向图书馆分馆化模式转变,建成多个专业化的图书馆学科信息服务中心,实现校内文献资源的开放共享。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建馆模式:(1)重组模式:如人大经济分馆的组建模式。根据人大的学科设置,可以继续尝试成立管理学分馆、文学分馆、理工分馆等。(2)就地转交模式:以院系资料室为基地直接建分馆。如人大图书馆国政分馆直接在原有资料室基础上落成,与院系的交接工作简单易行,不需要经过大的重组。国政分馆主要服务于国际关系学院的师生,对全校读者开放。(3)合作建馆模式:原有的院系资料室资源雄厚,担心影响本院读者使用,不愿意资源共享。这种情况可以尝试由图书馆与院系合作共建的方式建成分馆,保障本院系读者享有更大的文献使用权,对其他读者放开部分使用权限,然后逐步过渡,最终实现校内文献资源的完全共享。目前人大图书馆法学分馆是人大最大的法学信息文献中心,法学院自身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和财力,除了由学校图书馆统一编目外,不对其他院系读者开放,限制了校内资源的有效共享。
2.重组图书馆的馆藏设置
改进图书馆的馆藏设置,打破以文献载体形式分库的馆藏格局,把多种文献提供形式相融合,提供“一站式”服务。实行在期刊阅览室增设供读者使用的“电子期刊阅览区,将电子期刊服务全面融入图书馆的期刊服务当中,实现电子期刊和纸质期刊的全面统一。[12]2011年5月,人大投入使用的新馆馆藏设置为“完全开放式”的馆藏格局,中英文图书阅览区、期刊阅览区、电子资源阅览区、多媒体阅览区及信息共享空间等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源之间无壁垒、无门槛,每个空间都是开放的,读者可以自由选择使用纸本资源和电子资源,各阅览区的网络终端供读者自由免费使用,既可以自带电脑无线上网,也可以使用图书馆提供的多个查询终端。此种服务模式充分展示了新近倡导的信息共享(IC)空间的服务理念。[13]人大经济分馆限于原有馆舍的限制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这种开放的文献管理模式。
3.通过文献传递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在目前阶段,文献传递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最有效形式,积极开展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一方面,弥补自己馆藏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提高对外信息服务的能力,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共享。目前,人大图书馆已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简称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简称CASHL)、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简称BALIS)、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简称NSTL)、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建立联盟或达成协议,开通文献传递服务。文献传递服务在国内已经蓬勃发展,该工作对期刊文献的利用率较高,根据文献传递服务的发展状况及文献利用特点,人大图书馆将文献传递工作(原本隶属于咨询部)归入期刊部,壮大人大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团队。学科分馆一方面可以作为文献提供机构,同时充分利用这些外部资源,扩大和深化对读者的信息服务水平,这也要求加快学院资料室的图书馆分馆化进程,彻底改变其各自为政的分割状态,尽快实现校内文献资源的开放共享。
参考文献:
[1]孙颉,陈昌林.建设学科分馆,构建学科信息平台[J].农业网络信息,2010,(4):64-66,68.
[2]孙颉,陈昌林.学科分馆——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发展之管见[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36-39.
[3]景晶.高校图书馆学科分馆建设之探索——以华南师大图书馆为例[J].现代情报,2007,(4):181-183.
[4]陈玉青.按学科大类组建图书馆分馆,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的探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2,(1):29-30.
[5]黄力.大学图书馆学科分馆电子资源建设探讨[J].图书与情报,2010,(2):127-129,133.
[6]袁欣.开启专业分馆特色服务的大门——清华大学专业图书馆的特色学科服务浅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S1):143-145,165.
[7]沈正华.北京大学图书馆分馆工作对教学科研的保障作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2):27-31.
[8]丘秀文.重组高校院系文献资源 组建学科分馆[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4,24(4):50-52.
[9]贾利平.论学科分馆与高校院系资料室的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57-58.
[10]王刚.以学科分馆的模式整合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J].图书馆学刊,2009,(1):75-76.
[11]郑勤,刘敬芹.高校图书馆新书管理模式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0,(2):103-105.
[12]李琼.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模式创新[J].黄山学院学报,2010,12(4):128-130.
[13]安琳.学科信息共享空间:基于学科分馆的IC模式构建初探[J].图书与情报,2008,(5):50-54.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分馆;文献管理;经济文献;分馆化
作者简介:刘敬芹(1971-),女,山东潍坊人,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员;郑惠伶(1965-),女,辽宁沈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北京 10087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123-03
学科分馆制是一种新的资源组织形式,它是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以及图书馆发展规划进行馆藏定位,按学科类别集中文献信息,对其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和开发的新型图书馆。[1]从实际调研及文献分析得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存在多元化管理模式:[1-10]一是院系资料室独立管理自己的文献资源,不接待外院读者;二是院系资料室与图书馆合作管理,文献由院系独立出资购买,文献所有权及管理权归院系,文献编目工作由学校图书馆负责,在图书馆馆藏目录下揭示其全部资源,部分开放外院读者的阅览权限;三是共建模式:院系与图书馆共同出资建设,文献所有权及管理权归二者所有,在图书馆馆藏目录下揭示其全部资源,外院读者的阅览权限较前者加大;四是图书馆分馆化管理:原所属院系完全出让文献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图书馆在接收其文献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学科分馆,对全校读者开放借阅权限,学科分馆隶属于总馆,服从总馆的文献资源调配及建设规划。可以看出,图书馆分馆化管理模式开放程度最高,而院系资料室与图书馆的合作及共建模式是高校院系资料室向图书馆融合的渐进过程。
北京地区高校实行院系资料室分馆化改制起步早、且成效显著的有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5-7]中国人民大(以下简称“人大”)学图书馆学科分馆化管理以2005年经济分馆的成立起步,该分馆成立前对上述高校学科分馆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学习借鉴,它是在人大五大经济类院系资料室(经济、商学、统计、财政金融、农业发展)基础上合并重组建成的,以服务经济类院系师生为主,对全校读者开放。
一、学科分馆的馆藏文献特点
高校图书馆学科分馆是以专业学科文献的收藏管理、信息服务为特点的专业分馆,馆藏文献内容以满足读者群教学和科研需求为主,具有鲜明的学科专业特点。学科分馆一般在总馆的统一管理下运作,与总馆共享统一的文献采编流程和编目分类。在文献采购方面,收藏更注重专业特色,强调学术性,更能满足本专业读者的文献需求。
1.经济分馆馆藏文献特点
根据人大经济类院系的专业设置及教学研究需要,人大经济分馆以经济类书刊和学位论文的收藏为主,同时收藏一些有价值的灰色文献如院系内部资料、会议资料等。按中图分类法归类,经济分馆的文献以F大类(经济类)文献为主,辅以少量其他类的文献。按来源分类,经济分馆典藏文献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原有资料室转交文献,包括图书、期刊及学位论文;另一部分是分馆成立后新入藏的文献,包括新购入中文图书、中英文期刊、报纸、世行知识中心图书及经济类学位论文。按文献类型分类包括中文图书、刊、学位论文、报纸等。
由于经济分馆是在原学院资料室基础上合并成立的,而原资料室各自为政,资源重复购置,资料室转交给分馆的文献中以核心期刊、年鉴和原版英文图书重复率较高,有些复本多达3-5本,资源浪费严重。分馆成立后,规定各专业书刊只订购一本(套),资源共享,避免了原有资料室学术资源的重复购置。从文献资源建设的角度分析,把学科专业相关的院系资料室合并成立图书馆学科分馆,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2.经济分馆文献采访模式: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广开征路
人大经济分馆文献的采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利用网络荐书系统:读者随时可以通过图书馆网上荐书系统推荐书刊;二是通过图书馆BLOG荐书:该专栏每天及时解答包括读者荐书意见在内的所有问题;三是问卷调查:经常发起网络问卷和实际问卷调查,征集读者意见与建议;四是通过学科联系人架设图书馆与院系之间的联系桥梁。人大经济分馆面向每个经济类院系设有一名学科联系人,他们都具有相关的学科背景,或者原来就是所在院系资料室负责人,充分了解各院系的专业设置及教授学者的研究方向,再加上经济分馆与院系在地理位置上毗邻,使得他们能经常深入院系,听取各专业专家的要求和建议,组织专家参与选书,这样确保信息量大、价值取向鲜明的文献资料及时补充进馆藏,选出的书刊具有较高学术性。
从2010年起,人大图书馆在馆内聘任了30多名有学科背景且综合服务能力较强的学科馆员,原来的学科联系人继续任职。由院系推荐的教授学者担任图书馆学科专家,从院系推荐图书馆学生代表,学科馆员、学科联系人、学科专家及学生代表共同参与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尤其是大型综合性及专业数据库的购买问题,主要由用户作出决策,充分保障图书馆资源的合理建设。
二、学科分馆馆藏布局及文献管理模式
各高校学科分馆的馆藏设置基本上采取读者就近原则,学科分馆一般与相关院系在地理位置上毗邻。[5-6,10]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多数学科分馆是由院系资料室直接转交过来的,变动的只是人员和文献的管理、归属问题。人大经济分馆与前者不完全相同,除了与相关院系在地理位置上临近,它还把相近学科的院系资料室整合重组,在馆藏位置、规模、人员和文献管理上完全不同于原来的院系资料室。人大经济分馆接管了院系资料室转交的文献资料后,根据文献类型,设立了图书、期刊和学位论文三类阅览室。
1.图书阅览室布局设置
人大经济分馆图书阅览室经过多次大的布局调整。建馆初期,确定特色馆藏的建设思路,将图书文献细分为经济馆新书、经济馆中文、经济馆特藏和非经济类图书四大类并据此分库。运行半年后发现这样分类虽然明确了文献特征,但给读者找书造成麻烦。读者最直接需要的是文献的馆藏地址,文献特征对他们并不重要。分馆利用假期时间及时调整书库布局,将特藏书库里的非经济类图书挑出来与其他非经济类图书合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读者找书的麻烦,但根本问题没有解决。2010年暑假分馆又对馆藏布局作了彻底调整。按照总馆图书分类法的调整规划修改图书索书号:1995年以前出版的中文图书沿用原来的人大分类法,专门建库,这类文献利用率相对较低,既尊重人大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发展历史也保护了馆藏;1995年以后出版图书使用中图分类法,与国内图书编目统一起来,利于实现网络大环境下的联合编目,统一检索,资源共享。对中图法分类的图书再按照到馆时间的先后重新组库,调整后的书库格局包括新书阅览室、中文图书阅览室、人大法图书阅览室,这样书库的划分是以时间段为依据,标识简单,易于读者找书。
图书管理模式:以分馆为试点,建设特色馆藏。在图书文献管理方面,人大图书馆以经济分馆为试点,组建新书阅览室,将到馆一年内的新书集中收藏,改变了传统阅览室新书被分散的局面,新书管理模式在文后参考文献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11]经济分馆设立年鉴工具书专架,将非流通参考工具书全部集中于一个阅览室,专架展示,专业年鉴的收藏非常系统完整,便于读者对工具书的查找利用。年鉴工具书的多余复本置于分馆库本室,采取与普通图书一样的管理方式,可以流通借阅,以提高文献的利用率。人大经济分馆没有外文书库,外文图书一般用于教学科研,读者主要是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作为学科专业分馆,应该保证这类专业文献收藏的完整性,建议将总馆的专业外文图书集中于分馆收藏。
2.期刊阅览室布局设置及文献管理
期刊文献是研究型读者利用率最高的文献,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尤其是最近二、三年内的专业期刊利用率最高,期刊阅览室首先建成现刊库,开馆接待读者。然后逐步建设过刊库,最终建成三个中文过刊库,一个英文过刊库。中文过刊按时间段分区存放,库一:1996年以前的所有过刊,最早可追溯到建校初期;库二:1996-2006年的所有过刊;库三:2006年以后的过刊。英文过刊量相对较少,集中存放。现刊库包括当年中英文现刊、报纸和上一年的过刊合订本。从以上分库可以看出,经济分馆期刊文献库藏分散,单个书库馆舍面积较小,且管理人员有限,致使大部分期刊处于闭架管理,这种馆藏结构不利于读者对文献的阅览利用。
期刊属于周期性文献,过刊的下架、装订等管理会间接影响读者,为此,人大经济分馆期刊阅览室过刊的下架、装订管理与总馆从时间上错开。当年的中文过刊比总馆错后半年下架装订,英文过刊错后一年再下架装订,过刊的延后装订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总馆期刊装订期间文献资源的不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读者服务与期刊管理之间的矛盾。
3.学位论文阅览室布局设置及文献管理
学位论文作为高校师生的科研成果,具有较高的文献收藏价值。人大经济分馆的学位论文包括历年经济类院系博硕士毕业论文及博士后出站论文,每学年接收两批,除了将新增的学位论文电子版及时纳入图书馆学位论文数据库外,总馆和分馆各保留一册纸本论文复本。考虑到总馆对单册学位论文精装加工,文献保护性好,但加工周期长,经济分馆纸本学位论文采取简编方式,不再装订,排架时按院系分区展示,方便读者查找,缩短文献加工周期,使读者尽快利用上这些最新的文献资源,做到与总馆资源的优势互补。
4.其他文献资源的建设管理
学科分馆的文献资源建设还应该包括网络电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目前人大经济分馆电子资源建设主要依托总馆管理。人大图书馆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特色资源如电子刊导航,人大文库,经济学门户,外刊投稿指南,学科资源导读等,经济分馆已经建成了自己的分馆网页及学科资源导航,但与兄弟院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科分馆相比还有很多工作要做。[5-7]经济分馆还与世界银行以协议合作的方式承建世行知识中心,丰富馆藏,世行知识中心设在分馆新书阅览室,已经到馆的中英文图书有5000多册,设专架展示,供读者借阅,世行知识中心还提供两台专用查询机,可以很方便利用其丰富的网络电子资源。
人大文库是人大图书馆的重要特色馆藏之一,旨在彰前贤励后学,系统收藏、全面展示人大师生及校友的学术成果,由纸本资源和数字资源两种载体组成,数据总量近12万条。纸本资源主要是人大教授学者的学术著作及纸本博硕论文;数字资源包括教师成果库、博硕论文库、著名学者库及教师信息库等多个数据库,其中教师成果库将人大教师的各种学术成果及学术活动影音资料等进行加工、整理,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给读者。以上资源在全校范围内开放共享,是经济分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有力补充。
三、高校图书馆文献管理的新思考
人大经济分馆与原有院系资料室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开放性,面对全校读者开放;科学性:使相近学科或交叉学科的资源建设更加合理,避免重复建设;系统性:依托总馆现代化的管理架构各类型文献资源全面建设,向学科化方向发展。但是相对于人大在全国高校的龙头地位,其分馆化进程缓慢且管理相对落后。经济分馆还是在原有馆藏设计上建成的,遵循既有的图书馆馆藏格局,文献按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等不同文献形式分库,电子资源建设有待完善,学科化服务程度不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高校学科建设的变化,学科分馆采取的文献管理方式也应有所创新,在文献资源管理方面应打破传统观念,赋予全新理念,遵循学科特征及学科读者群对文献资源的需求使用特征,使学科分馆不仅成为文献资源的存储地,更成为学科知识中心,成为为教学科研提供学科服务的基地。
1.促进院系资料室向分馆化转变
统筹协调学校文献资源建设,打破院系分割,促进院系资料室向图书馆分馆化模式转变,建成多个专业化的图书馆学科信息服务中心,实现校内文献资源的开放共享。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建馆模式:(1)重组模式:如人大经济分馆的组建模式。根据人大的学科设置,可以继续尝试成立管理学分馆、文学分馆、理工分馆等。(2)就地转交模式:以院系资料室为基地直接建分馆。如人大图书馆国政分馆直接在原有资料室基础上落成,与院系的交接工作简单易行,不需要经过大的重组。国政分馆主要服务于国际关系学院的师生,对全校读者开放。(3)合作建馆模式:原有的院系资料室资源雄厚,担心影响本院读者使用,不愿意资源共享。这种情况可以尝试由图书馆与院系合作共建的方式建成分馆,保障本院系读者享有更大的文献使用权,对其他读者放开部分使用权限,然后逐步过渡,最终实现校内文献资源的完全共享。目前人大图书馆法学分馆是人大最大的法学信息文献中心,法学院自身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和财力,除了由学校图书馆统一编目外,不对其他院系读者开放,限制了校内资源的有效共享。
2.重组图书馆的馆藏设置
改进图书馆的馆藏设置,打破以文献载体形式分库的馆藏格局,把多种文献提供形式相融合,提供“一站式”服务。实行在期刊阅览室增设供读者使用的“电子期刊阅览区,将电子期刊服务全面融入图书馆的期刊服务当中,实现电子期刊和纸质期刊的全面统一。[12]2011年5月,人大投入使用的新馆馆藏设置为“完全开放式”的馆藏格局,中英文图书阅览区、期刊阅览区、电子资源阅览区、多媒体阅览区及信息共享空间等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源之间无壁垒、无门槛,每个空间都是开放的,读者可以自由选择使用纸本资源和电子资源,各阅览区的网络终端供读者自由免费使用,既可以自带电脑无线上网,也可以使用图书馆提供的多个查询终端。此种服务模式充分展示了新近倡导的信息共享(IC)空间的服务理念。[13]人大经济分馆限于原有馆舍的限制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这种开放的文献管理模式。
3.通过文献传递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在目前阶段,文献传递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最有效形式,积极开展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一方面,弥补自己馆藏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提高对外信息服务的能力,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共享。目前,人大图书馆已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简称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简称CASHL)、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简称BALIS)、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简称NSTL)、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建立联盟或达成协议,开通文献传递服务。文献传递服务在国内已经蓬勃发展,该工作对期刊文献的利用率较高,根据文献传递服务的发展状况及文献利用特点,人大图书馆将文献传递工作(原本隶属于咨询部)归入期刊部,壮大人大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团队。学科分馆一方面可以作为文献提供机构,同时充分利用这些外部资源,扩大和深化对读者的信息服务水平,这也要求加快学院资料室的图书馆分馆化进程,彻底改变其各自为政的分割状态,尽快实现校内文献资源的开放共享。
参考文献:
[1]孙颉,陈昌林.建设学科分馆,构建学科信息平台[J].农业网络信息,2010,(4):64-66,68.
[2]孙颉,陈昌林.学科分馆——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发展之管见[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36-39.
[3]景晶.高校图书馆学科分馆建设之探索——以华南师大图书馆为例[J].现代情报,2007,(4):181-183.
[4]陈玉青.按学科大类组建图书馆分馆,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的探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2,(1):29-30.
[5]黄力.大学图书馆学科分馆电子资源建设探讨[J].图书与情报,2010,(2):127-129,133.
[6]袁欣.开启专业分馆特色服务的大门——清华大学专业图书馆的特色学科服务浅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S1):143-145,165.
[7]沈正华.北京大学图书馆分馆工作对教学科研的保障作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2):27-31.
[8]丘秀文.重组高校院系文献资源 组建学科分馆[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4,24(4):50-52.
[9]贾利平.论学科分馆与高校院系资料室的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57-58.
[10]王刚.以学科分馆的模式整合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J].图书馆学刊,2009,(1):75-76.
[11]郑勤,刘敬芹.高校图书馆新书管理模式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0,(2):103-105.
[12]李琼.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模式创新[J].黄山学院学报,2010,12(4):128-130.
[13]安琳.学科信息共享空间:基于学科分馆的IC模式构建初探[J].图书与情报,2008,(5):50-54.
(责任编辑:麻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