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市政工程是城市发展建设水平的标志,直接影响到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及居民生活的正常进行。对市政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保证市政工程施工质量,对进一步推动城市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与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经验相结合,就如何做好混凝土的质量控制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市政工程 施工质量 混凝土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在市政工程的施工中,混凝土抗压强度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混凝土的强度表达式中可以得出,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用水水泥的强度之间是成正比的关系。 所以当水灰比相等时,高标号水泥所配制出的混凝土与低标号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相比,其抗压强度会很高,在实际施工时一定要注意看清水泥标号。 另一方面,水灰比与混凝土强度之间也是成正比的关系。水灰比越大混凝土的强度就越强,同样,水灰比越小混凝土的强度就越弱。 当水灰比不变时,仅是增加水泥用量是不会起到加强混凝土强度的作用的。
1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
其中水泥的强度与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最主要的两种因素,对于这两方面的工作一定要进行严格控制。 同时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对混凝土抗压强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一定不要忽视。
1.1 水泥品种因素
当水泥用量与用水量不变时,选用矿渣水泥或火山灰水泥拌制而成的混凝土拌合物与普通水泥相比流动性不大,因为这种拌合物的密度不大,以至于在水泥用量不变时,其绝对体积较大,所以当用水量不变时,混凝土会比较稠,如果想使两者的塌落度相同,前者需要增加用水量,此外,由矿渣水泥拌制而成的混凝土拌合物的泌水性较高。
1.2 水灰比因素
当混凝土拌合物在水灰比不变时,使用的水泥浆增多,骨料颗粒表面的浆层厚度也会增加,同时会起到较好的润滑作用以减小摩擦力,由于混凝土拌合物易流动的特点,会增加其流动性。期间水泥浆量多时,骨料用量就会减少,以至于发生流浆、泌水的情况,同时还会消耗大量的水泥。 当水泥浆量少时,会发生骨料间的空隙或骨料表面不能被填满的现象,还会导致拌合物崩塌,使粘聚性变差等。所以在实际的施工中对于混凝土拌合物水泥浆的用量不能过多或过少,最好达到适宜拌合物流动性为用量标准。当混凝土水泥用量不变时,减少拌合用水量会使水泥浆变稠并增加粘聚力,还会减小流动性。在混凝土加水过少的情况下,会使流动性过小并减少粘聚性,在正常的施工条件下是无法成型密实的。 相对的在加水过多时会使水泥浆过稀,虽然增加了流动性,可是会出现分层离析、泌水的情况,对于混凝土的强度、耐久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不能选择用加水的方式来控制流动性,要科学的在水灰比不变的基础上,用增加水泥浆量的方式对拌合物的流动性进行调节。
1.3 粗骨料与混凝土强度的关系
在石质的强度不变时, 由于碎石的表面与卵石相比较为粗糙,所以与水泥砂浆的粘结性与卵石相比也较强。 在水灰比不变时,由碎石配制而成的混凝土也要强于卵石。在通常情况下应将混凝土的粗骨料控制在 3.2 厘米左右,而细骨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与粗骨料相比程度不大,因此混凝土公式内没有反映砂种柔效,可实际上其质量会对混凝土质量产生一些影响。所以在选用砂石时应考虑其质量要达到与混凝土各标号砂石质量的标准。要控制好温度、湿度等条件才会确保混凝土的质量,所以对于这些方面相关的养护是必不可少的,且要按照施工规范的规定进行。 在夏季时应注意防暴晒脱水问题,在冬季时应注意加强保温,防止冻害发生。目前在冬季施工时普遍会采用综合蓄热法、蒸养法对其进行养护。
1.4 混凝土标号与混凝土平均强度的关系
凝土标号是由混凝土标准强度的平均值减去 1.645 倍标准值而得出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混凝土平均会达到 95%的保证率,这样一来会对建筑物的安全有所保证。由公式进行计算可以发现施工人员不仅要做到使其平均大于混凝土标号,同时要做到减少混凝土确定的变异性,降低混凝土的标准差,一方面会确保工程质量,另一方面会减少工程造价。
2.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由两方面组成,一是达到混凝土在设计要求方面的质量标准。二是在达到设计要求的质量指标的基础上做到尽可能的使成本降低。可以采用科学管理的方式将混凝土强度的离散型控制到最小,由于混凝土的标准差会反映出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所以当管理水平较高时标准差就会减小。做好对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就会控制好标准差。 具体的控制措施分别包括以下几种。
2.1 设计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
此项工作应由实验室实验来完成,在达到耐久性、节约原材料的基础上同时应具有施工要求的和易性。 为了要设计出最佳的配比,首先要提供合格的原材料,水泥、砂与石。 水泥的作用是控制强度,砂的作用是控制细度、含水率以及含泥量等,而石的作用也是控制含水率及含泥量等。要想做出最好的配比,首先應确保其材料的质量,从而可以进行正常的施工工作,做到设计与验收的标准。
2.2 正确按设计配合比施工
要根据施工的配比进行施工, 应做到及时测定砂与石中的含水率,然后将其设计配比转换为施工配比。 期间要注意应使用重量比而不是体积比。 对于原材料的检查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同样的材料可以要求供方提供两份,其中一份送到实验室检验,检验结果如与样本不符应即使向上级汇报,从而对配比进行相应的修改。
2.3 加强原材料管理
当混凝土材料产生变异时会对混凝土的强度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一定要严把质量关,杜绝质量不合格的材料进场。 对于混凝土质量指标的判定可以采用测试坍落度的方式来确定,以此来对混凝土的强度进行测试,并深入分析其测试结果。 期间如果出现与原材料不符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向上级汇报,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3.混凝土浇筑振捣过程是混凝土质量控制的主要环节
当混凝土没有振实时,在浇筑成型后表面会出现气孔、麻面及裂隙等一系列问题,对此一定要加强重视。 可往往忽略了因振捣不良而在内部形成的蜂窝与孔洞等一些问题,这些内部的质量问题也会对混凝土结构物产生一定的破坏。 因此对于混凝土的振捣工作,施工人员一定要加强重视度,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做好振捣工作。 期间同时要注意控制裂缝的产生,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3.1 材料、半成品质量的控制
要保证水泥的安定性,砂不能太细,砂石中泥土、石粉的成分不能高于标准且不可使用反应性骨料,要采用科学合理的配比并按照外界环境温度来选择水化热适宜的水泥品种。
3.2 施工工艺方面控制
施工工艺方面的控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水泥用量与用水量不能过多的使用,二是要准确进行配比,三是在浇筑时应按照顺序进行,四是要使用合理的浇筑方法,五是注意模板不能变形、漏水、漏浆,六是在浇筑过程中避免碰撞钢筋,七是做好施工缝的处理工作,八是应注意拆模、加荷的时机一定要准确。
3.3 人为因素方面的控制
为了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其中与人的质量意识也是息息相关的。因为人是施工过程中的组织者、指挥者、操作者。所以一定要控制失误的发生,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做好主导作用。 不仅要加强政治、职业等思想教育,同时应按照其自身特点,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控制好人的心理行为,减少失误的发生。
4结语
在市政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的质量对于建筑物的适用性、工程造价、甚至是施工企业的信誉等方面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一定要加强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控制,保证工程质量,避免出现问题。
参考文献
[1]利绍波.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 12) : 31 -32.
[2]程积生,王济萍.混凝土工程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仁[J].山西建筑,2007.03
关键词:市政工程 施工质量 混凝土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在市政工程的施工中,混凝土抗压强度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混凝土的强度表达式中可以得出,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用水水泥的强度之间是成正比的关系。 所以当水灰比相等时,高标号水泥所配制出的混凝土与低标号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相比,其抗压强度会很高,在实际施工时一定要注意看清水泥标号。 另一方面,水灰比与混凝土强度之间也是成正比的关系。水灰比越大混凝土的强度就越强,同样,水灰比越小混凝土的强度就越弱。 当水灰比不变时,仅是增加水泥用量是不会起到加强混凝土强度的作用的。
1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
其中水泥的强度与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最主要的两种因素,对于这两方面的工作一定要进行严格控制。 同时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对混凝土抗压强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一定不要忽视。
1.1 水泥品种因素
当水泥用量与用水量不变时,选用矿渣水泥或火山灰水泥拌制而成的混凝土拌合物与普通水泥相比流动性不大,因为这种拌合物的密度不大,以至于在水泥用量不变时,其绝对体积较大,所以当用水量不变时,混凝土会比较稠,如果想使两者的塌落度相同,前者需要增加用水量,此外,由矿渣水泥拌制而成的混凝土拌合物的泌水性较高。
1.2 水灰比因素
当混凝土拌合物在水灰比不变时,使用的水泥浆增多,骨料颗粒表面的浆层厚度也会增加,同时会起到较好的润滑作用以减小摩擦力,由于混凝土拌合物易流动的特点,会增加其流动性。期间水泥浆量多时,骨料用量就会减少,以至于发生流浆、泌水的情况,同时还会消耗大量的水泥。 当水泥浆量少时,会发生骨料间的空隙或骨料表面不能被填满的现象,还会导致拌合物崩塌,使粘聚性变差等。所以在实际的施工中对于混凝土拌合物水泥浆的用量不能过多或过少,最好达到适宜拌合物流动性为用量标准。当混凝土水泥用量不变时,减少拌合用水量会使水泥浆变稠并增加粘聚力,还会减小流动性。在混凝土加水过少的情况下,会使流动性过小并减少粘聚性,在正常的施工条件下是无法成型密实的。 相对的在加水过多时会使水泥浆过稀,虽然增加了流动性,可是会出现分层离析、泌水的情况,对于混凝土的强度、耐久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不能选择用加水的方式来控制流动性,要科学的在水灰比不变的基础上,用增加水泥浆量的方式对拌合物的流动性进行调节。
1.3 粗骨料与混凝土强度的关系
在石质的强度不变时, 由于碎石的表面与卵石相比较为粗糙,所以与水泥砂浆的粘结性与卵石相比也较强。 在水灰比不变时,由碎石配制而成的混凝土也要强于卵石。在通常情况下应将混凝土的粗骨料控制在 3.2 厘米左右,而细骨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与粗骨料相比程度不大,因此混凝土公式内没有反映砂种柔效,可实际上其质量会对混凝土质量产生一些影响。所以在选用砂石时应考虑其质量要达到与混凝土各标号砂石质量的标准。要控制好温度、湿度等条件才会确保混凝土的质量,所以对于这些方面相关的养护是必不可少的,且要按照施工规范的规定进行。 在夏季时应注意防暴晒脱水问题,在冬季时应注意加强保温,防止冻害发生。目前在冬季施工时普遍会采用综合蓄热法、蒸养法对其进行养护。
1.4 混凝土标号与混凝土平均强度的关系
凝土标号是由混凝土标准强度的平均值减去 1.645 倍标准值而得出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混凝土平均会达到 95%的保证率,这样一来会对建筑物的安全有所保证。由公式进行计算可以发现施工人员不仅要做到使其平均大于混凝土标号,同时要做到减少混凝土确定的变异性,降低混凝土的标准差,一方面会确保工程质量,另一方面会减少工程造价。
2.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由两方面组成,一是达到混凝土在设计要求方面的质量标准。二是在达到设计要求的质量指标的基础上做到尽可能的使成本降低。可以采用科学管理的方式将混凝土强度的离散型控制到最小,由于混凝土的标准差会反映出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所以当管理水平较高时标准差就会减小。做好对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就会控制好标准差。 具体的控制措施分别包括以下几种。
2.1 设计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
此项工作应由实验室实验来完成,在达到耐久性、节约原材料的基础上同时应具有施工要求的和易性。 为了要设计出最佳的配比,首先要提供合格的原材料,水泥、砂与石。 水泥的作用是控制强度,砂的作用是控制细度、含水率以及含泥量等,而石的作用也是控制含水率及含泥量等。要想做出最好的配比,首先應确保其材料的质量,从而可以进行正常的施工工作,做到设计与验收的标准。
2.2 正确按设计配合比施工
要根据施工的配比进行施工, 应做到及时测定砂与石中的含水率,然后将其设计配比转换为施工配比。 期间要注意应使用重量比而不是体积比。 对于原材料的检查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同样的材料可以要求供方提供两份,其中一份送到实验室检验,检验结果如与样本不符应即使向上级汇报,从而对配比进行相应的修改。
2.3 加强原材料管理
当混凝土材料产生变异时会对混凝土的强度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一定要严把质量关,杜绝质量不合格的材料进场。 对于混凝土质量指标的判定可以采用测试坍落度的方式来确定,以此来对混凝土的强度进行测试,并深入分析其测试结果。 期间如果出现与原材料不符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向上级汇报,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3.混凝土浇筑振捣过程是混凝土质量控制的主要环节
当混凝土没有振实时,在浇筑成型后表面会出现气孔、麻面及裂隙等一系列问题,对此一定要加强重视。 可往往忽略了因振捣不良而在内部形成的蜂窝与孔洞等一些问题,这些内部的质量问题也会对混凝土结构物产生一定的破坏。 因此对于混凝土的振捣工作,施工人员一定要加强重视度,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做好振捣工作。 期间同时要注意控制裂缝的产生,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3.1 材料、半成品质量的控制
要保证水泥的安定性,砂不能太细,砂石中泥土、石粉的成分不能高于标准且不可使用反应性骨料,要采用科学合理的配比并按照外界环境温度来选择水化热适宜的水泥品种。
3.2 施工工艺方面控制
施工工艺方面的控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水泥用量与用水量不能过多的使用,二是要准确进行配比,三是在浇筑时应按照顺序进行,四是要使用合理的浇筑方法,五是注意模板不能变形、漏水、漏浆,六是在浇筑过程中避免碰撞钢筋,七是做好施工缝的处理工作,八是应注意拆模、加荷的时机一定要准确。
3.3 人为因素方面的控制
为了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其中与人的质量意识也是息息相关的。因为人是施工过程中的组织者、指挥者、操作者。所以一定要控制失误的发生,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做好主导作用。 不仅要加强政治、职业等思想教育,同时应按照其自身特点,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控制好人的心理行为,减少失误的发生。
4结语
在市政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的质量对于建筑物的适用性、工程造价、甚至是施工企业的信誉等方面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一定要加强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控制,保证工程质量,避免出现问题。
参考文献
[1]利绍波.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 12) : 31 -32.
[2]程积生,王济萍.混凝土工程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仁[J].山西建筑,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