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茶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也渗透到了文学作品中,唐代出现了大量茶诗,对我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主要对唐代茶诗中用到的意象以及诗人构造意境的艺术手法进行研究,理解诗人如何以茶入诗,以此构造诗人需要展示的意境。
关键词:意象 造境 唐代 茶诗
引言
喝茶品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各代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唐代以前出现的茶诗较少,但唐代以前漫长的茶文化为唐代茶诗的兴起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唐代开始茶诗数量大增,特别是出现了专门咏茶的茶诗,开创了一块新的诗词题材,在诗词发展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一、意象与意境
所谓意象,指的是创作主体面对客观事物,通过独特的情感和思想活动,创造出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象。换句话说,意象就是寄托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着作者的思想特点、思维方式以及其精神理想等丰富的内涵,就像王昌龄在《诗格》中描述的:“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1]
其中说的“物境”是指客观的事物经过作者主观思考和选择之后重新组合构成的境界和物象,“情境”是指作者将自身情感注入客观事物,通过渲染而生成的境像。而“意境”是指通过作者的思考后对事物的完全理性的认识,其中已经排除了感情因素,只剩下了理性的因素,从而进一步构成了包含这种主观思想的事物形象。从上述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意境或是意象,都和作者的主观思想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方式,形成独特的审美和想象空间。权德舆对于取境时所需要的思想状态做了生动的描述:静得佳句,然后深入空寂,万虑洗然,则向之境物,又其稊稗也。说明在取境时思想需要处于一种忘我的境界,去除所有杂念,集中思想,才能在内心获得另外一番境界。这里所说的“境”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并且需要在内心处于空寂状态之后的产物,从主观思绪出发,融情入境。
二、以茶言清
在唐代茶诗的意境中,多表现为“清”的意境,这是因为唐代诗人都把茶看做清高之物,品茶是一种清高的行为,人的肉体和精神状态都在品茶之后处于一种“清”的状态,而文人墨客对这种“清”的状态又十分推崇,这种推崇都表现在了诗作中: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诗中重点描述了茶的神奇功效,除了润喉解闷,还可以生津发汗,直至两腋生风,飘飘欲仙,让读者仿佛可以感受到诗人在饮茶之后整个人都处于内外清爽的状态,写得潇洒浪漫,清新脱俗。
“清”是我国历朝历代诗歌美学中的一种重要意境,具有非常广泛的内涵,如果诗人的创作中较多呈现出“清”的意境,那么其诗作的风格也属于“清”的一类,具体的还可以根据诗人在诗作中的取境分为“清雅”、 “清洁”等不同类别。
在唐代茶诗选用的物境上,诗人常常使用松、竹、琴、棋、书、画、鹤等意象,这些意象在文人墨客的眼中都是清高之物,也都是高雅之物,文人经常借用这些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清”和“雅”,因此这些事物都变成了和诗人密切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意象,经常用来构建诗歌中的清雅意境。比如:
茂树延晚凉,早田候秋熟。茶烹松火红,酒吸荷杯绿。
解佩临清池,抚琴看修竹。此怀谁与同,此乐君所独。
——戴叔伦《南野》
诗中描绘了一幅焚香煮茶的画面,茶香与熏香相得益彰,构成一幅如诗如画的场景,在诗中用到了茶、松、清池、琴、修竹这些意象,不仅可以表现出诗人当时所处环境的幽静与安详,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清高与淡雅。阐述了诗人不问世事的生活态度,表达自己对名利的淡泊,从而胸中壮志慢慢消散,激情褪去,面对山野之间极为清静的事物时,诗人内心的情感也会变得极为平静,开始欣赏平淡生活中的雅趣。
三、茶烟造境
在唐代长期的茶诗创作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在茶诗中经常使用的独特意象,其中诗人比较常用的意象就是“茶烟”。诗人喜欢在茶诗中使用茶诗这个意象来构建清新幽静的意境,“烟”在诗词中历来都用来表现宁静 [3]可以配合多重表现手法,可聚可散,富有趣味。不管是炊烟还是茶烟,和山水田园都密不可分。
在茶诗中,茶烟较为普遍使用的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制茶过程中烘焙时产生的烟。比如: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张继《山家》
另一种是指烧水泡茶时产生的烟。比如:
帘卷茶烟萦堕叶,月明棋子落深苔。
明朝江上空回首,始觉清风不可陪。
——贯休《将入匡山宿韩判官宅》
其中的茶烟就是指在烧水煮茶时候产生的茶烟。用茶烟作为意象,给读者刻画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仿佛茶烟还带着茶香,沁人心脾。茶烟袅袅上升,若有若无,虚无缥缈,富有禅意,符合诗人们空灵脱俗的境界追求,因此在茶诗中反复出现。
四、借茶抒情
在心境上,唐代不同时期的诗人之间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比如:
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
何山赏春茗,何处弄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
——皎然《访陆处士羽》
本诗的背景是诗人皎然去太湖附近访问友人陆羽,可惜没有遇到,期待与好友的相聚但是无缘得见,心情难免有些失落,但太湖的青山绿水让诗人有另一种联想,处士是不是像鸿鹄一样,在天地山水之间翩翩飞翔,不见踪迹,他是不是去某座山上品茶了?或者驾一小船在湖间钓鱼呢?在诗人的物境描述上也浸染了这种感情,“翩翩”和“悠悠”两词流露出诗人悠闲自得的内心,同时也表现出了陆羽清高潇洒的生活方式。 中唐诗人的茶诗作品中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闲”,最特别的就是诗人白居易。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白居易《食后》
文中描绘了诗人睡午觉醒来,已经到了傍晚夕阳西下的时候,一边品着茶一边看着夕阳,觉得自己的生活过得非常惬意,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慵懒闲适的氛围,而煮茶品茶更是诗人悠闲生活的注脚。
在中唐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养成了诗人们知足常乐,小富即安、乐天知命的思想,这个时代的诗人更多人选择了在“大隐”和“小隐”之间的“中隐”道路,没有入朝为官,伴君如伴虎的战战兢兢,也不用忍受归隐山林时面对的饥寒之忧,处在一种完全的安逸之中。但是作为文人,诗人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思想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文人有一套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一般是表现出清高和淡雅,因此在他们的诗里就会流露出一种逍遥自得的心境,通过茶的清新和淡雅来表达给读者。比如: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柳宗元《夏昼偶作》
作者在诗中首先描绘了夏天酷暑难当,心烦意懒,浑浑欲睡的状态,就打开窗户透进一丝凉风,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睡了一个午觉,且睡得又香又久。午睡醒来,周围万籁俱寂,隔着竹林传来儿童敲打茶臼的声音,以动衬静,表明了周围环境的安静与诗人夏日生活的惬意,意境清新脱俗,并且极具禅意,经常被后人引用,用于描绘茶禅一味的奇妙境界。
到了晚唐,茶的“清”更多地被赋予了清冷的含义,用来传递诗人生活中的清寒和落寞。比如:
茶爽添诗句,天清莹道心。
只留鹤一只,此外是空林。
——司徒空《即事二首》
司徒空是唐末著名隐逸诗人,隐居深山之中,但声名依然远播,当地官员仰慕他的才华,经常送来大批礼物,被他一概拒绝。诗中的“天”、“鹤”、“空林”都展示出了一幅空寂的画面,传递给读者的是一种清冷的感觉,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愿为官,只愿置身山水之间,向往自由生活的情怀。
结语
茶作为中国文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渗透到了诗词作品的各个方面,而社会环境的变迁也都反映在了茶诗之中,唐代诗人以诗入茶,茶禅一体的特点对后续的诗词作品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理解茶诗中用到和茶相关的意象和诗人借用品茶营造的境界,对了解诗词创作背景,领悟诗人要展示的氛围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语
参考文献
[1]余悦,刘静.从唐代茶诗看茶艺的审美情趣[J].中州学刊,2010(6):190-193.
[2]柯昌文.喻义及表现——古茶诗中茶的显喻一探[J].中国文化研究,2007(4):84-91.
[3]窦道阳.唐宋咏茶诗繁盛的文化背景探析——以黄庭坚茶诗为例[J].茶叶通讯,2013,40(1):29-32.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2013年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通识教育理念指引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析”(编号:2013260)】
关键词:意象 造境 唐代 茶诗
引言
喝茶品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各代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唐代以前出现的茶诗较少,但唐代以前漫长的茶文化为唐代茶诗的兴起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唐代开始茶诗数量大增,特别是出现了专门咏茶的茶诗,开创了一块新的诗词题材,在诗词发展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一、意象与意境
所谓意象,指的是创作主体面对客观事物,通过独特的情感和思想活动,创造出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象。换句话说,意象就是寄托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着作者的思想特点、思维方式以及其精神理想等丰富的内涵,就像王昌龄在《诗格》中描述的:“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1]
其中说的“物境”是指客观的事物经过作者主观思考和选择之后重新组合构成的境界和物象,“情境”是指作者将自身情感注入客观事物,通过渲染而生成的境像。而“意境”是指通过作者的思考后对事物的完全理性的认识,其中已经排除了感情因素,只剩下了理性的因素,从而进一步构成了包含这种主观思想的事物形象。从上述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意境或是意象,都和作者的主观思想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方式,形成独特的审美和想象空间。权德舆对于取境时所需要的思想状态做了生动的描述:静得佳句,然后深入空寂,万虑洗然,则向之境物,又其稊稗也。说明在取境时思想需要处于一种忘我的境界,去除所有杂念,集中思想,才能在内心获得另外一番境界。这里所说的“境”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并且需要在内心处于空寂状态之后的产物,从主观思绪出发,融情入境。
二、以茶言清
在唐代茶诗的意境中,多表现为“清”的意境,这是因为唐代诗人都把茶看做清高之物,品茶是一种清高的行为,人的肉体和精神状态都在品茶之后处于一种“清”的状态,而文人墨客对这种“清”的状态又十分推崇,这种推崇都表现在了诗作中: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诗中重点描述了茶的神奇功效,除了润喉解闷,还可以生津发汗,直至两腋生风,飘飘欲仙,让读者仿佛可以感受到诗人在饮茶之后整个人都处于内外清爽的状态,写得潇洒浪漫,清新脱俗。
“清”是我国历朝历代诗歌美学中的一种重要意境,具有非常广泛的内涵,如果诗人的创作中较多呈现出“清”的意境,那么其诗作的风格也属于“清”的一类,具体的还可以根据诗人在诗作中的取境分为“清雅”、 “清洁”等不同类别。
在唐代茶诗选用的物境上,诗人常常使用松、竹、琴、棋、书、画、鹤等意象,这些意象在文人墨客的眼中都是清高之物,也都是高雅之物,文人经常借用这些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清”和“雅”,因此这些事物都变成了和诗人密切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意象,经常用来构建诗歌中的清雅意境。比如:
茂树延晚凉,早田候秋熟。茶烹松火红,酒吸荷杯绿。
解佩临清池,抚琴看修竹。此怀谁与同,此乐君所独。
——戴叔伦《南野》
诗中描绘了一幅焚香煮茶的画面,茶香与熏香相得益彰,构成一幅如诗如画的场景,在诗中用到了茶、松、清池、琴、修竹这些意象,不仅可以表现出诗人当时所处环境的幽静与安详,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清高与淡雅。阐述了诗人不问世事的生活态度,表达自己对名利的淡泊,从而胸中壮志慢慢消散,激情褪去,面对山野之间极为清静的事物时,诗人内心的情感也会变得极为平静,开始欣赏平淡生活中的雅趣。
三、茶烟造境
在唐代长期的茶诗创作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在茶诗中经常使用的独特意象,其中诗人比较常用的意象就是“茶烟”。诗人喜欢在茶诗中使用茶诗这个意象来构建清新幽静的意境,“烟”在诗词中历来都用来表现宁静 [3]可以配合多重表现手法,可聚可散,富有趣味。不管是炊烟还是茶烟,和山水田园都密不可分。
在茶诗中,茶烟较为普遍使用的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制茶过程中烘焙时产生的烟。比如: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张继《山家》
另一种是指烧水泡茶时产生的烟。比如:
帘卷茶烟萦堕叶,月明棋子落深苔。
明朝江上空回首,始觉清风不可陪。
——贯休《将入匡山宿韩判官宅》
其中的茶烟就是指在烧水煮茶时候产生的茶烟。用茶烟作为意象,给读者刻画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仿佛茶烟还带着茶香,沁人心脾。茶烟袅袅上升,若有若无,虚无缥缈,富有禅意,符合诗人们空灵脱俗的境界追求,因此在茶诗中反复出现。
四、借茶抒情
在心境上,唐代不同时期的诗人之间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比如:
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
何山赏春茗,何处弄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
——皎然《访陆处士羽》
本诗的背景是诗人皎然去太湖附近访问友人陆羽,可惜没有遇到,期待与好友的相聚但是无缘得见,心情难免有些失落,但太湖的青山绿水让诗人有另一种联想,处士是不是像鸿鹄一样,在天地山水之间翩翩飞翔,不见踪迹,他是不是去某座山上品茶了?或者驾一小船在湖间钓鱼呢?在诗人的物境描述上也浸染了这种感情,“翩翩”和“悠悠”两词流露出诗人悠闲自得的内心,同时也表现出了陆羽清高潇洒的生活方式。 中唐诗人的茶诗作品中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闲”,最特别的就是诗人白居易。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白居易《食后》
文中描绘了诗人睡午觉醒来,已经到了傍晚夕阳西下的时候,一边品着茶一边看着夕阳,觉得自己的生活过得非常惬意,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慵懒闲适的氛围,而煮茶品茶更是诗人悠闲生活的注脚。
在中唐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养成了诗人们知足常乐,小富即安、乐天知命的思想,这个时代的诗人更多人选择了在“大隐”和“小隐”之间的“中隐”道路,没有入朝为官,伴君如伴虎的战战兢兢,也不用忍受归隐山林时面对的饥寒之忧,处在一种完全的安逸之中。但是作为文人,诗人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思想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文人有一套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一般是表现出清高和淡雅,因此在他们的诗里就会流露出一种逍遥自得的心境,通过茶的清新和淡雅来表达给读者。比如: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柳宗元《夏昼偶作》
作者在诗中首先描绘了夏天酷暑难当,心烦意懒,浑浑欲睡的状态,就打开窗户透进一丝凉风,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睡了一个午觉,且睡得又香又久。午睡醒来,周围万籁俱寂,隔着竹林传来儿童敲打茶臼的声音,以动衬静,表明了周围环境的安静与诗人夏日生活的惬意,意境清新脱俗,并且极具禅意,经常被后人引用,用于描绘茶禅一味的奇妙境界。
到了晚唐,茶的“清”更多地被赋予了清冷的含义,用来传递诗人生活中的清寒和落寞。比如:
茶爽添诗句,天清莹道心。
只留鹤一只,此外是空林。
——司徒空《即事二首》
司徒空是唐末著名隐逸诗人,隐居深山之中,但声名依然远播,当地官员仰慕他的才华,经常送来大批礼物,被他一概拒绝。诗中的“天”、“鹤”、“空林”都展示出了一幅空寂的画面,传递给读者的是一种清冷的感觉,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愿为官,只愿置身山水之间,向往自由生活的情怀。
结语
茶作为中国文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渗透到了诗词作品的各个方面,而社会环境的变迁也都反映在了茶诗之中,唐代诗人以诗入茶,茶禅一体的特点对后续的诗词作品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理解茶诗中用到和茶相关的意象和诗人借用品茶营造的境界,对了解诗词创作背景,领悟诗人要展示的氛围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语
参考文献
[1]余悦,刘静.从唐代茶诗看茶艺的审美情趣[J].中州学刊,2010(6):190-193.
[2]柯昌文.喻义及表现——古茶诗中茶的显喻一探[J].中国文化研究,2007(4):84-91.
[3]窦道阳.唐宋咏茶诗繁盛的文化背景探析——以黄庭坚茶诗为例[J].茶叶通讯,2013,40(1):29-32.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2013年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通识教育理念指引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析”(编号:2013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