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三风建设历来是高校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以地方高校——东莞理工学院为例,分析现状,探索高校校风、教风、学风三风建设的新模式,强调以人为本教育,提出以党建作引导、以思建作后盾的新措施。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一、乘十八大之东风,立足东莞发展新思路
受2008年的金融海啸以及2010年的欧美经济萧条影响,以出口业务为主、素有“世界工厂”之美誉的东莞面临着“后制造业进程”之痛。面对世界发展之浪潮,东莞确定了“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发展新思路。
东莞理工学院,简称莞工(DGUT)。全国排名406名,是广东省重点建设大学之一,是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也是东莞史上创办的第一所大学,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任名誉校长。作为东莞本土的唯一一所本科院校,莞工当之无愧承担着为我市发展输送人才的重任。
总的来说,东莞理工学院要充分调动教师党员、学生党员的积极性,端正教风、学风,通过各式研讨会、专题会议等深化党的指导方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争做教学之伯乐、求学之良驹,以党员的号召力、党员的行动力紧跟东莞发展趋势,立足东莞发展动脉。
2012年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会议召开之年,2012年亦是东莞理工学院20年建校里程同庆之年。回首20年的建校办学之路,东莞理工学院伴随着东莞飞跃发展的20年,从与省内一流高校合作办学到招收第一届大专学生,从晋升本科院校到以优异成绩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截止到2013年,学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2个,东莞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个,东莞市重点实验室9个,校级研究中心13个。截止到2014年,学校一级学科6个,二级学科3个,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3个,获得硕士学位专业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
20年的时间,东莞理工学院已成为东莞的本科教学领头羊,涌现了许多的办学新思路——卓越(工程)班、“联合实验室”“校企实习基地”“毕业生就业创业新架构”等。
乘十八大会议之东风,东理工学院把握机遇,通力合作,革新党建工作新思路,构建思政建设工作新结构。认真审视工作历程中的每一难点、要点,认清不足之处,同心协力,遵循党的正确领导。
二、校风、教风、学风的有机统一
校风、教风、学风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者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其中,学风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校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归宿;教风则是基础,是前提,是良好学风的根基和导向;而校风则是教风、学风的综合反映,是高校师资队伍精神面貌和优秀校园文化的展现。
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绝不是靠短时间突击就能形成的,必须在平时从点点滴滴的工作做起,持之以恒。东莞理工学院在短短的20年办学历程、10的本科教学历程中已培养出大批德才兼备,诚信、厚德、敏行的企业家和公务人员,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独当一面,焕发出新时代大学学子的光彩。校风、教风、学风三风的有机统一是东莞理工学院立足不败之地的有力保障。
东莞理工学院力求使底层建筑(支撑)的教师层面和上层建筑(成才)的学生层面得到良好的统一,而毋庸置疑,三者是完全可以做到有效的有机统一的,以焕发出新时代最亮丽的活力。为此,东莞理工学院每年都举办校风建设月活动。在这期间,针对广大教师之教风、广大学生之学风,各单位、各部门、各班级要联系校风建设实际,查摆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从而促进三风的建设。
一种成功不是轻易便可取得,需要经过时间岁月的磨练和沉淀。东莞理工学院以中国共产党东莞理工学院委员会为指导,以各院系总支为基础的全体党员将继续以高度的热诚投入到方针贯彻道路之上。敢为人先,勇当楷模,永远做时代之标杆,人民之榜样。
三、以党建作先导,打造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教师队伍与学生队伍
1.大学之大在于大师
大学是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之沃土。大学之大在于大师,良好的师资水平和良好的教学风气,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协助、共同进步,而且能够让学生找准专业学习的方向、增强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专业学习的劲头。
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部分学生的交谈,我们了解到个别专业教师因任务繁重,难以做到面面兼顾,存在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得其所,课后难以独自完成作业以及实验任务的现象。学校的教风影响着学校的学风建设。因此,可以以党员教师为牵头,通过以下几个措施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
(1)不定期开展师生座谈会,通过面对面的交谈,了解学生之所需、教师之所缺,并往上汇报,引起领导重视,共同谋求教学的新思路。(2)开展教师研讨会、备课会,分享教学新经验,以老带新,形成互助好局面,提高教师责任心以及教学水平。东莞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不定期地举办博士论坛,以老博士教授传授教学方法、科研成果等,以老带新,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才成长。(3)不定期组织教师调研,以教研室主任为指导,以已有的多年办学经验、教学经验的高校为标杆,以自身特点和要求为基础,取其所长,为我所用。(4)进行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检查,方式可为笔试测评和实操测评两种,再根据测评结果进行教学目标和计划的相应调整。(5)完善教师评价机制。通过学生评分、教师听课等方式,对教学课堂打分,并对教学效果进行有效反馈。此外,还要对排名靠后的教师进行劝勉鼓励。
2.大学之优优在学子
孔老夫子虽已逝2500余载,但是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尊师重道”的倡导却是永远长存。东理工学院的专业设计极具包容性,毕业的学子在广东珠三角就业率较高,普遍得到企业单位的认可。其主要特色是通过开放教学目标,授课教师和实验室指导教师双管齐下进行指导,真正实现教师能够“因材施教”,学子能够“术业专攻”。 每一所高校都存在学生逃旷课、缓交或不交作业以及舍本逐末等不良现象。在各类课外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东莞理工学院各院系的课外活动门类繁多,质量普遍差强人意,学生评价反馈不好。因此,建议调动学生党支部、团总支、学生会和心理辅导站各学生干部的积极性,需要理清工作思路,不能片面追求量而忽略质之重要性,应该做到常交流、常总结,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为众多学子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互动氛围。因此,可让优秀学生党员进行监督,以全院学生积极参与,以求达到提醒和约束的作用:
(1)成立以班级学生为主的“学习兴趣小组”,以先进生带后进生,逐步达到后进变先进,先进更加优的良性循环。(2)成立以学院学子为主力的课外活动小组,如羽毛球队、乒乓球队、篮球队等,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面对高强度的专业学习。(3)加强实验室管理和校企合作项目之跟进,通过授课老师了解学生的技能水平,力求让每位学生能在课余时间多进实验室、多参与合作项目等。(4)成立以辅导员为指导老师的“综合素质领导”小组,通过举办各式高质量技能比赛、宣讲会、论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以思建作后盾,塑造具有远大理想的复合型人才
在每五年一届的党的代表大会上,每一个五年计划的推出都是“利民、利国”,为我国在世界强国之林的舞台上谋得一席之位且立于不败之地提供了思想上、行动上的指导,号召全党党员、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小康社会。
调查发现,学生逃课率最高的课程中,思政课永是位居前列。在高校的基本课程设置里,思政课是不变的思想理论教学主题。但如何让告别高中生活迈入大学校园的学子认清思政课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的重要性,需要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进一步深思。究其原因,在于思政课的教学方式较沉闷,没有做到先分析后施教,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造成90后的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东莞理工学院的“校企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课题、创就业新思路”的模式尤显成效。它通过总支领导、基层辅导员为代表的责任人,以东莞大形势为指引牌,适时地调整工作思路,立足东莞本土,专注本职工作,全意全意地为学生的未来做好支撑。它通过深化管理,落实到责任人,让学生在本专业的学习外,能够了解我国、世界发展的机遇、挑战,时刻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做有远大理想、有坚定目标的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为此,还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加强思政课程学习的管理和优化:以校党委、校思政部、学生工作部为指导,以院系为单位,以任课教师为监督,加强学生考勤管理、作业任务落实等;以学生为主力军,思政部教师为指导,举办思政大论坛、思政学习兴趣小组等;以班级、院系为单位,举行思政知识竞赛、思政辩论赛,提高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参与面;革新期中、期末考核方式,通过学期大论文或者学年大论文,给学生设定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为范围的题设,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自翻阅资料以完成学期、学年任务。
参考文献:
[1]杨振标.东莞理工学院为地方服务的做法和体会[J].高教探索,1997(3).
[2]王春,刘健,李奎山.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东莞理工学院个案[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4(3).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一、乘十八大之东风,立足东莞发展新思路
受2008年的金融海啸以及2010年的欧美经济萧条影响,以出口业务为主、素有“世界工厂”之美誉的东莞面临着“后制造业进程”之痛。面对世界发展之浪潮,东莞确定了“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发展新思路。
东莞理工学院,简称莞工(DGUT)。全国排名406名,是广东省重点建设大学之一,是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也是东莞史上创办的第一所大学,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任名誉校长。作为东莞本土的唯一一所本科院校,莞工当之无愧承担着为我市发展输送人才的重任。
总的来说,东莞理工学院要充分调动教师党员、学生党员的积极性,端正教风、学风,通过各式研讨会、专题会议等深化党的指导方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争做教学之伯乐、求学之良驹,以党员的号召力、党员的行动力紧跟东莞发展趋势,立足东莞发展动脉。
2012年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会议召开之年,2012年亦是东莞理工学院20年建校里程同庆之年。回首20年的建校办学之路,东莞理工学院伴随着东莞飞跃发展的20年,从与省内一流高校合作办学到招收第一届大专学生,从晋升本科院校到以优异成绩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截止到2013年,学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2个,东莞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个,东莞市重点实验室9个,校级研究中心13个。截止到2014年,学校一级学科6个,二级学科3个,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3个,获得硕士学位专业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
20年的时间,东莞理工学院已成为东莞的本科教学领头羊,涌现了许多的办学新思路——卓越(工程)班、“联合实验室”“校企实习基地”“毕业生就业创业新架构”等。
乘十八大会议之东风,东理工学院把握机遇,通力合作,革新党建工作新思路,构建思政建设工作新结构。认真审视工作历程中的每一难点、要点,认清不足之处,同心协力,遵循党的正确领导。
二、校风、教风、学风的有机统一
校风、教风、学风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者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其中,学风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校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归宿;教风则是基础,是前提,是良好学风的根基和导向;而校风则是教风、学风的综合反映,是高校师资队伍精神面貌和优秀校园文化的展现。
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绝不是靠短时间突击就能形成的,必须在平时从点点滴滴的工作做起,持之以恒。东莞理工学院在短短的20年办学历程、10的本科教学历程中已培养出大批德才兼备,诚信、厚德、敏行的企业家和公务人员,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独当一面,焕发出新时代大学学子的光彩。校风、教风、学风三风的有机统一是东莞理工学院立足不败之地的有力保障。
东莞理工学院力求使底层建筑(支撑)的教师层面和上层建筑(成才)的学生层面得到良好的统一,而毋庸置疑,三者是完全可以做到有效的有机统一的,以焕发出新时代最亮丽的活力。为此,东莞理工学院每年都举办校风建设月活动。在这期间,针对广大教师之教风、广大学生之学风,各单位、各部门、各班级要联系校风建设实际,查摆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从而促进三风的建设。
一种成功不是轻易便可取得,需要经过时间岁月的磨练和沉淀。东莞理工学院以中国共产党东莞理工学院委员会为指导,以各院系总支为基础的全体党员将继续以高度的热诚投入到方针贯彻道路之上。敢为人先,勇当楷模,永远做时代之标杆,人民之榜样。
三、以党建作先导,打造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教师队伍与学生队伍
1.大学之大在于大师
大学是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之沃土。大学之大在于大师,良好的师资水平和良好的教学风气,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协助、共同进步,而且能够让学生找准专业学习的方向、增强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专业学习的劲头。
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部分学生的交谈,我们了解到个别专业教师因任务繁重,难以做到面面兼顾,存在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得其所,课后难以独自完成作业以及实验任务的现象。学校的教风影响着学校的学风建设。因此,可以以党员教师为牵头,通过以下几个措施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
(1)不定期开展师生座谈会,通过面对面的交谈,了解学生之所需、教师之所缺,并往上汇报,引起领导重视,共同谋求教学的新思路。(2)开展教师研讨会、备课会,分享教学新经验,以老带新,形成互助好局面,提高教师责任心以及教学水平。东莞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不定期地举办博士论坛,以老博士教授传授教学方法、科研成果等,以老带新,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才成长。(3)不定期组织教师调研,以教研室主任为指导,以已有的多年办学经验、教学经验的高校为标杆,以自身特点和要求为基础,取其所长,为我所用。(4)进行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检查,方式可为笔试测评和实操测评两种,再根据测评结果进行教学目标和计划的相应调整。(5)完善教师评价机制。通过学生评分、教师听课等方式,对教学课堂打分,并对教学效果进行有效反馈。此外,还要对排名靠后的教师进行劝勉鼓励。
2.大学之优优在学子
孔老夫子虽已逝2500余载,但是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尊师重道”的倡导却是永远长存。东理工学院的专业设计极具包容性,毕业的学子在广东珠三角就业率较高,普遍得到企业单位的认可。其主要特色是通过开放教学目标,授课教师和实验室指导教师双管齐下进行指导,真正实现教师能够“因材施教”,学子能够“术业专攻”。 每一所高校都存在学生逃旷课、缓交或不交作业以及舍本逐末等不良现象。在各类课外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东莞理工学院各院系的课外活动门类繁多,质量普遍差强人意,学生评价反馈不好。因此,建议调动学生党支部、团总支、学生会和心理辅导站各学生干部的积极性,需要理清工作思路,不能片面追求量而忽略质之重要性,应该做到常交流、常总结,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为众多学子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互动氛围。因此,可让优秀学生党员进行监督,以全院学生积极参与,以求达到提醒和约束的作用:
(1)成立以班级学生为主的“学习兴趣小组”,以先进生带后进生,逐步达到后进变先进,先进更加优的良性循环。(2)成立以学院学子为主力的课外活动小组,如羽毛球队、乒乓球队、篮球队等,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面对高强度的专业学习。(3)加强实验室管理和校企合作项目之跟进,通过授课老师了解学生的技能水平,力求让每位学生能在课余时间多进实验室、多参与合作项目等。(4)成立以辅导员为指导老师的“综合素质领导”小组,通过举办各式高质量技能比赛、宣讲会、论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以思建作后盾,塑造具有远大理想的复合型人才
在每五年一届的党的代表大会上,每一个五年计划的推出都是“利民、利国”,为我国在世界强国之林的舞台上谋得一席之位且立于不败之地提供了思想上、行动上的指导,号召全党党员、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小康社会。
调查发现,学生逃课率最高的课程中,思政课永是位居前列。在高校的基本课程设置里,思政课是不变的思想理论教学主题。但如何让告别高中生活迈入大学校园的学子认清思政课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的重要性,需要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进一步深思。究其原因,在于思政课的教学方式较沉闷,没有做到先分析后施教,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造成90后的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东莞理工学院的“校企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课题、创就业新思路”的模式尤显成效。它通过总支领导、基层辅导员为代表的责任人,以东莞大形势为指引牌,适时地调整工作思路,立足东莞本土,专注本职工作,全意全意地为学生的未来做好支撑。它通过深化管理,落实到责任人,让学生在本专业的学习外,能够了解我国、世界发展的机遇、挑战,时刻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做有远大理想、有坚定目标的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为此,还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加强思政课程学习的管理和优化:以校党委、校思政部、学生工作部为指导,以院系为单位,以任课教师为监督,加强学生考勤管理、作业任务落实等;以学生为主力军,思政部教师为指导,举办思政大论坛、思政学习兴趣小组等;以班级、院系为单位,举行思政知识竞赛、思政辩论赛,提高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参与面;革新期中、期末考核方式,通过学期大论文或者学年大论文,给学生设定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为范围的题设,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自翻阅资料以完成学期、学年任务。
参考文献:
[1]杨振标.东莞理工学院为地方服务的做法和体会[J].高教探索,1997(3).
[2]王春,刘健,李奎山.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东莞理工学院个案[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