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压力视角的长三角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

来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4926651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是威胁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基于生态压力视角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维持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长三角为研究区,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基础上采用景观连通性指数识别生态源地,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并结合夜间灯光数据识别生态压力热点区,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提取生态源间廊道和生态压力需求廊道,从而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 表明:(1)研究区生态源地总面积为25581.4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4.20%,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和浙西浙东等地;生态压力热点区集中在上海、苏州等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生态源地与生态压力热点区在空间上并无重叠,生态供需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失耦.(2)生态廊道网络由生态源间廊道和生态压力需求廊道组成,生态源间廊道总长度为2459.13 km,呈现“两纵一横”的空间格局,适宜修建宽度为1200 m;生态压力需求廊道总长度为1186.71 km,呈现以生态源地为核心的空间组团特征,一般、较高、高压力需求廊道的适宜修建宽度分别为750、550和100~200 m.(3)划分了生态保育区、生态控制区、生态过渡区、生产生活区和廊道修复区,各区占比分别为40.25%、15.40%、11.02%、33.20%、0.13%.研究结果可为长三角地区的生态安全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其他文献
为探明鄂北岗地耕地土壤质量及影响因素情况,以湖北省枣阳市为研究区,选择样点240个,以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SOM)含量为研究对象,运用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对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引入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模型结合佩尔森(Pearson)相关系数法,得出影响枣阳市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格局的显著性因子.结果 表明:(1)枣阳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空间格局呈弱变异,空间变异模型为球状模型拟合,分布格局呈现四周高,中心向东北向偏低的空间格局;(2)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单因子影响最强的5种因子
基于1990~2019年长江与洞庭湖汇流区的日流量数据,运用水文变化指标体系和变化范围法评估三峡水库蓄水对江湖汇流区水文的改变程度及其对鱼类繁殖产生的影响.结果 表明:(1)汇流区整体的水文改变度为36.79%,呈现中度改变,年均1、3、7、30、90日最小流量,涨、落水率等水文指标改变程度较大,呈现中度或高度改变;(2)三峡水库蓄水改变了汇流区天然的生态水文过程,与四大家鱼生长繁殖相敏感的水文指标发生变化,使其产卵期推迟,鱼类产卵繁殖的数量和质量也大幅降低.揭示了三峡水库蓄水对江湖汇流区生态水文情势的影
掌握传统村落时空演变过程与发生机制可为新时代村落保护提供参考.以发生学为视阈,聚焦村落“事”的属性,从实践出发,结合GIS技术,分析了重庆市168个国家级与市级传统村落的时空演变过程与发生机制.结果 表明:(1)实践是驱动村落演变的根源,实践对村落演变具有显著的发生学效应,实践的历史起伏引发村落阶段性发展:起始期(先秦)“自发发展”,波动期(秦汉至宋元)“波动增长”,转折期(明)“显著提升”,成熟期(清至民国)“格局奠定”.(2)农耕实践、经济实践与政治实践是激发村落演变的主要实践,分别推动生成农耕型、商
基于因子分析法测算了城市经济实力,运用可达性系数模型分析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对城市可达性的影响,运用引力模型测算出快速交通对城市经济联系的影响,并利用ESDA法测度了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 表明:快速交通使得湖南城市整体可达性大幅提高,产生了明显的“时空压缩”效应.快速交通使边缘城市与中心地区城市可达性的差异缩小,高铁沿线城市的可达性明显优于非高铁沿线城市,高速公路扩大了高铁可达性的影响范围.快速交通使湖南省内城市间经济联系增强,强化了长沙的经济中心地位,扩大了东西部城市的经济差异,省际经济联系强
为研究贵州省物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2~2017年MCD12Q2数据和气候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贵州省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探讨.结果 显示:(1)贵州省植被生长始期(SOS)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延迟的经向空间分布特征;在各地貌区中,SOS相对较早的是Ⅰ区,而相对较晚的是Ⅵ区.生长末期(EOS)较早的地区相对集中于Ⅱ、Ⅴ、Ⅵ区的西部地区,而较晚集中于V区的东部及北部和Ⅳ的西南部.生长季长度(LOS)偏短的地区集中分布于Ⅲ、Ⅴ区的西部及Ⅵ区,LOS较长的地区集中分布于Ⅰ、Ⅳ区的西部及Ⅴ
碳固持服务能够捕获并固定大气中的CO2,有效地调节气候,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其碳排放量与减排压力持续增加,研究区域碳固持服务供需时空动态关系,对合理制定或优化减排目标,指导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首先明确区域碳固持供给与需求的内涵及测度方法,在评估2000、2015年碳固持服务供给量的基础上,测度不考虑减排目标、减排30%、60%目标下的需求,利用供需比系数,评价长三角整体、省际间的供需关系.结果 显示:不考虑减排目标下,15 a间长三角地区碳固持服务供需关系趋于紧张
开展城市扩张模拟研究为优化国土空间规划、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要作用.以生态敏感性为基础,在RS与GIS技术的支持下,从水土流失、生境、地质灾害和水资源4个方面进行敏感性分析,并对研究区开展生态综合敏感性研究,同时基于CA-Markov模型和武汉市3期土地利用数据对该区域2025年城镇用地进行模拟预测.研究成果:武汉市生态综合敏感性中,高度敏感和极度敏感区域面积占到研究区的32.52%.基于CA-Markov模型预测出2025年武汉市城镇用地面积将达到1845.00 km2;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通过与生态
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实施20 a来对森林可持续经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农户的实施效果究竟如何值得深入研究.基于江西省和湖北省4个县(区)生态保护红线区农户调查数据,利用OLS回归和分位数回归分析生态公益林补偿对农户收入水平的影响,利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农户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1)生态公益林补偿对生态保护红线区低收入农户有显著正向影响;(2)农户对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的满意度较高,达到65.81%,但仍存在政策改进空间;(3)生态公益林补偿、收入状况和政策感知程度对生态保护
缙云山位于我国的西南酸雨区,近年来酸雨的酸性和频率越来越高,同时也存在硫酸型酸雨向硫酸-硝酸混合型及硝酸型酸雨转变的趋势.研究酸雨类型的转变对缙云山植被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为酸雨受灾区的植被建设和抗酸树种的培育提供基础数据.以缙云山两年生马尾松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4个月的盆栽实验的方法对幼苗进行了3种酸雨类型(硫酸型、硝酸型和混合型)和3个酸雨浓度(pH2.5、pH3.5、pH4.5)的处理,并辅以pH值为5.7的蒸馏水作为对照组,对植物的净光合速率、胞间C02浓度、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抗氧化酶活性、叶绿
为厘清长江中游各城市群大气环境容量的演变特征,为科学制定适应减缓的政策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基于1961~2016年气象台站定时观测资料,采用国标法计算了中游城市群近56 a大气稳定度、混合层厚度和大气环境容量系数.结果 表明:近56 a来,中游城市群大气稳定度基本以中性类居多,稳定类次之,不稳定类最少.武汉城市圈中性类频率有显著的下降趋势,达到-3.4%/10a,不稳定和稳定类则表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分别为1.9和1.5%/10a;环长株潭和环鄱阳湖城市圈的不稳定类频率变化均不明显;但中性类频率上升趋势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