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要使计算机教育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必须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因此,一线教育工作者应尝试将多媒体引入教学,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较好地体现教与学的理念。本文主要论述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建构数学教学新模式,体现学生学习自主化;建构工具整合模式,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建构网络创新模式,使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促进每位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模式;数学教学
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数学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主动形成动机。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将学习内容生动、形象、丰富地呈现出来,把知识性较强的内容融入到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中,发挥寓教于乐的辅助教学模式的优点。
一、多媒体提供丰富信息资源
传统教学中,教者主要通过掛图、书本等有限形式对学生传递信息。学生也只能根据教科书上的图片或教师提供的简单信息来学习,资料少、可见度小,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数学知识本身的枯燥,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如果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就可利用计算机的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将许多与知识有关的资料展示出来,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涉及面广,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与合作,学生通过成员之间的智力启迪与互补的协作方式进行学习。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情冲动,使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教授一年级“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时,可设计20种水果从不同方位、以不同形式走到一起的教学情境,有的从左往右走入,有的由前向后跳入,有的由小变大。教师整理队伍后问:“第12个是什么水果?第15个呢?第20个呢?”学生兴高采烈地回答问题,答案丰富多彩。生1:第12个是苹果,我是从左往右一行一行数的。生2:第12个是桃子,我是从右往左一行一行数的。生3:第12个是香焦,我是从上往下一列一列数的。生4:第12个是橘子,我是从下往上一列一列数的。整堂课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水果王国”中度过,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在此情境中进一步加深了对 “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基数与序数概念的理解。再如: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行“差异”教学。以好、中、差三类分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以学生探究为主,把交互式、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融合在一起,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自我表现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解放了学生的空间。学生对学习没有压迫感、自卑感,听不懂可以重新再学一遍,答错了也没有人嘲笑,缩短了师生、生生之间心理与空间的距离。
二、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课件能跨越时空界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再现生动的学习情境。这些优势深深地吸引学生,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投入到探究知识的活动中。自己学会知识,这远比通过教师的说教来获取知识要重要得多。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都不包办代替,尽量让学生通过查阅图书、音像资料或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来自主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真正体现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学”服务的现代教学思想。
三、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数学虽有些内容略显乏味,但却有它的独特魅力。教师根据课型可以将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去大胆地假设、猜想、验证、设计和创造。教师运用多媒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一方面可以有效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索问题,融会贯通地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如:复习“数的整除”后,笔者利用多媒体设计了一组开放练习。学生通过“看数说话、分一分、摆数字、快乐大转盘”等学习活动,轻松、兴奋、愉悦地投入训练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如:在教授“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课时,可先演示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对显示的图形、数据等产生丰富的联想。然后,教师提出几个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产生灵感。学生用割、补、拼等方法进行操作,利用计算机动手实践,“创造”了七种推导方法。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多媒体技术可以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拓展性训练,使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发挥。通过为学生提供支点、引导分析、提供对策等,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迁移,建立知识网络,使学生的认知由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
结束语:
笔者深入体会到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数学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探索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数学教学新模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为个别化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无尽的源泉。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中学语文教学,2002(08):58-60.
[2]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04):22-28.
作者简介:
王碧彦,(1983.02),女,汉族,甘肃陇南,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模式;数学教学
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数学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主动形成动机。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将学习内容生动、形象、丰富地呈现出来,把知识性较强的内容融入到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中,发挥寓教于乐的辅助教学模式的优点。
一、多媒体提供丰富信息资源
传统教学中,教者主要通过掛图、书本等有限形式对学生传递信息。学生也只能根据教科书上的图片或教师提供的简单信息来学习,资料少、可见度小,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数学知识本身的枯燥,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如果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就可利用计算机的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将许多与知识有关的资料展示出来,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涉及面广,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与合作,学生通过成员之间的智力启迪与互补的协作方式进行学习。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情冲动,使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教授一年级“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时,可设计20种水果从不同方位、以不同形式走到一起的教学情境,有的从左往右走入,有的由前向后跳入,有的由小变大。教师整理队伍后问:“第12个是什么水果?第15个呢?第20个呢?”学生兴高采烈地回答问题,答案丰富多彩。生1:第12个是苹果,我是从左往右一行一行数的。生2:第12个是桃子,我是从右往左一行一行数的。生3:第12个是香焦,我是从上往下一列一列数的。生4:第12个是橘子,我是从下往上一列一列数的。整堂课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水果王国”中度过,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在此情境中进一步加深了对 “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基数与序数概念的理解。再如: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行“差异”教学。以好、中、差三类分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以学生探究为主,把交互式、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融合在一起,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自我表现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解放了学生的空间。学生对学习没有压迫感、自卑感,听不懂可以重新再学一遍,答错了也没有人嘲笑,缩短了师生、生生之间心理与空间的距离。
二、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课件能跨越时空界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再现生动的学习情境。这些优势深深地吸引学生,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投入到探究知识的活动中。自己学会知识,这远比通过教师的说教来获取知识要重要得多。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都不包办代替,尽量让学生通过查阅图书、音像资料或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来自主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真正体现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学”服务的现代教学思想。
三、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数学虽有些内容略显乏味,但却有它的独特魅力。教师根据课型可以将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去大胆地假设、猜想、验证、设计和创造。教师运用多媒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一方面可以有效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索问题,融会贯通地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如:复习“数的整除”后,笔者利用多媒体设计了一组开放练习。学生通过“看数说话、分一分、摆数字、快乐大转盘”等学习活动,轻松、兴奋、愉悦地投入训练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如:在教授“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课时,可先演示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对显示的图形、数据等产生丰富的联想。然后,教师提出几个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产生灵感。学生用割、补、拼等方法进行操作,利用计算机动手实践,“创造”了七种推导方法。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多媒体技术可以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拓展性训练,使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发挥。通过为学生提供支点、引导分析、提供对策等,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迁移,建立知识网络,使学生的认知由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
结束语:
笔者深入体会到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数学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探索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数学教学新模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为个别化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无尽的源泉。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中学语文教学,2002(08):58-60.
[2]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04):22-28.
作者简介:
王碧彦,(1983.02),女,汉族,甘肃陇南,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