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历年高考语文卷中的语言运用题,都会在命题形式方面进行探索与变化,题型常常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其命题表现出非常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那怎样才能有效地复习好这方面的内容呢?笔者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开展训练。
一、强化审题能力的训练
语言运用题考查的范围是相当大的,命题的角度也很灵活。例如广东卷,2007年从四个方面作要点式的压缩,2008年是定向性压缩。题型和考点不同,其题目要求和解题的方法也就有所不同。学生必須具备强烈的审题意识才能更加迅速并准确地答题。只有认真读懂题目的要求和材料的内涵,才能解决好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
因为语言表达题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针对性突出,实用性强,所以其隐性条件往往较多,这就要求学生在审题时一定要留心观察。比如写邀请语就要注意如何恰当使用谦称与敬称;写广告词就要注意把握宣传对象的特点;写口号就要注意不可过于书面化;写欢迎辞,就要注意欢迎者和受欢迎者的身份;写短信就要注意言“简”与意“赅”的关系等。有的学生在做题时,常草率行事,不细看题目的要求和限制就匆匆下笔,结果漏洞百出;有些学生应考时心理压力大,一看题目没见过,就会由于紧张导致思维混乱,结果解题的语言不合规范,表达不符要求,严重丢分。
二、强化解题思路的训练
理清解题思路的目的主要是明确答题的范围、选好答题的角度。例如扩展语句及压缩语段题会考查学生提炼信息及获取主要信息的能力;选用、仿用、变换句式题会考查学生掌握语法结构以及运用修辞手法的熟练程度;语言的得体主要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口语书面语、谦词敬词以及词语的轻重、褒贬、大小等。近年来,命题人又往往突破传统的一道题只考查一个考点的命题方法,大胆尝试将两个或多个考点融合到一个题目中加以考查。
有的侧重于逻辑思维,例如2007年安徽卷的第20小题:某校拟制作安徽名人宣传橱窗,同学们已搜集到下列材料。请你据此写一段陶行知简介(不超过70个字),再就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不超过30个字)。(8分)
①原名文睿,后改知行,又改行知。1891年生于安徽歙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20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1946年去世。
②提倡并致力平民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思想体系。著有《陶行知全集》、《普及教育》等。
③先后创办晓庄学校、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九一八事变后,组织国难教育社,创办“山海工学团”。主张采用“小先生制”,实行“即知即传”。1934年创办《生活教育》半月刊。
④他的教育名言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毛泽东说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人物简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的侧重于形象思维,例如2008年北京卷的第21小题:公元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一带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举世震惊。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请为右面一幅图片配写几句话,抒写你的真挚感情。(见上页图)
【要求】紧扣画面,鲜明生动,连贯顺畅,不超过45个字。(4分)
考查的侧重点不同,解题的思路也应有所区别。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解答逻辑思维类型题的时候,要学会从文字或图表的已有材料中进行信息的筛选、整合,应舍弃表象,根据题目的要求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提取了要点,进而归纳整理出符合题意的答案。要求学生在解答形象思维类型题的时候,学会把自己的生活积累、真实的情感投入到构思之中,学会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学会恰当地选用词语、句式,并恰当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总之,理清解题思路主要是指明确答题范围、选好答题角度。
三、强化答题的语境意识及文体意识
语言运用不能离开具体的语境。符合语境是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基本前提。就我们所见的试题来说,题干本身包含着语境,试题所给的材料中也包含着一种语境。一般来说,语境对语言表达具有限制和补充两种作用。而考题所提供的语境,更多的是限制作用。
例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第23小题:右边是一幅剪纸画。请以其中一个人物的身份写一段文字,表现画面“情深”的意蕴。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方法。解答此题目的思路是要注意表现“情深”的意蕴,这意蕴就是一种语境限制。
每年语言运用题的题型都有变化,我们无法准确预测。但它意在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应用能力这一点是不变的。
四、立足常规题,关注新题型
就内容来看,生活中有意义的现象、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等,往往能引起高考命题人的关注,使之进入语言运用题成为新题;就形势来看,出题人又常常在命题形式上进行探索,题型往往出人意料,有极大的灵活性。这就提醒我们在备考的时候,既要立足已有的复习资料,也要关注身边的社会时事;既要立足常规题,也要关注新题型。
历年高考语文卷中的语言运用题,都会在命题形式方面进行探索与变化,题型常常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其命题表现出非常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那怎样才能有效地复习好这方面的内容呢?笔者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开展训练。
一、强化审题能力的训练
语言运用题考查的范围是相当大的,命题的角度也很灵活。例如广东卷,2007年从四个方面作要点式的压缩,2008年是定向性压缩。题型和考点不同,其题目要求和解题的方法也就有所不同。学生必須具备强烈的审题意识才能更加迅速并准确地答题。只有认真读懂题目的要求和材料的内涵,才能解决好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
因为语言表达题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针对性突出,实用性强,所以其隐性条件往往较多,这就要求学生在审题时一定要留心观察。比如写邀请语就要注意如何恰当使用谦称与敬称;写广告词就要注意把握宣传对象的特点;写口号就要注意不可过于书面化;写欢迎辞,就要注意欢迎者和受欢迎者的身份;写短信就要注意言“简”与意“赅”的关系等。有的学生在做题时,常草率行事,不细看题目的要求和限制就匆匆下笔,结果漏洞百出;有些学生应考时心理压力大,一看题目没见过,就会由于紧张导致思维混乱,结果解题的语言不合规范,表达不符要求,严重丢分。
二、强化解题思路的训练
理清解题思路的目的主要是明确答题的范围、选好答题的角度。例如扩展语句及压缩语段题会考查学生提炼信息及获取主要信息的能力;选用、仿用、变换句式题会考查学生掌握语法结构以及运用修辞手法的熟练程度;语言的得体主要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口语书面语、谦词敬词以及词语的轻重、褒贬、大小等。近年来,命题人又往往突破传统的一道题只考查一个考点的命题方法,大胆尝试将两个或多个考点融合到一个题目中加以考查。
有的侧重于逻辑思维,例如2007年安徽卷的第20小题:某校拟制作安徽名人宣传橱窗,同学们已搜集到下列材料。请你据此写一段陶行知简介(不超过70个字),再就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不超过30个字)。(8分)
①原名文睿,后改知行,又改行知。1891年生于安徽歙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20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1946年去世。
②提倡并致力平民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思想体系。著有《陶行知全集》、《普及教育》等。
③先后创办晓庄学校、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九一八事变后,组织国难教育社,创办“山海工学团”。主张采用“小先生制”,实行“即知即传”。1934年创办《生活教育》半月刊。
④他的教育名言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毛泽东说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人物简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的侧重于形象思维,例如2008年北京卷的第21小题:公元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一带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举世震惊。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请为右面一幅图片配写几句话,抒写你的真挚感情。(见上页图)
【要求】紧扣画面,鲜明生动,连贯顺畅,不超过45个字。(4分)
考查的侧重点不同,解题的思路也应有所区别。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解答逻辑思维类型题的时候,要学会从文字或图表的已有材料中进行信息的筛选、整合,应舍弃表象,根据题目的要求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提取了要点,进而归纳整理出符合题意的答案。要求学生在解答形象思维类型题的时候,学会把自己的生活积累、真实的情感投入到构思之中,学会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学会恰当地选用词语、句式,并恰当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总之,理清解题思路主要是指明确答题范围、选好答题角度。
三、强化答题的语境意识及文体意识
语言运用不能离开具体的语境。符合语境是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基本前提。就我们所见的试题来说,题干本身包含着语境,试题所给的材料中也包含着一种语境。一般来说,语境对语言表达具有限制和补充两种作用。而考题所提供的语境,更多的是限制作用。
例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第23小题:右边是一幅剪纸画。请以其中一个人物的身份写一段文字,表现画面“情深”的意蕴。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方法。解答此题目的思路是要注意表现“情深”的意蕴,这意蕴就是一种语境限制。
每年语言运用题的题型都有变化,我们无法准确预测。但它意在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应用能力这一点是不变的。
四、立足常规题,关注新题型
就内容来看,生活中有意义的现象、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等,往往能引起高考命题人的关注,使之进入语言运用题成为新题;就形势来看,出题人又常常在命题形式上进行探索,题型往往出人意料,有极大的灵活性。这就提醒我们在备考的时候,既要立足已有的复习资料,也要关注身边的社会时事;既要立足常规题,也要关注新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