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更是如此。教师设置好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特别重要,在上课之前,所有的学生对老师、对这节课都是充满了期待,如果教师在此时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知的欲望,对于整节课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刚开始学生对这节课就失去了兴趣,教学任务就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历史教学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历史是一门科学。既然历史是一门科学,就需要历史教师去准确、科学地传授。当然,要想准确地传授并不难办,照本宣科就能做到。关键是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丧失了历史知识的无限兴趣,丧失了教学过程灵活的方法,丧失了历史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是我们所不提倡和鼓励的。我们提倡和鼓励的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堂,有创新意识的课堂,师生互动式的课堂。
2、实用性原则。历史知识浩如烟海,上下千年,纵横中外,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概念等数不胜数。要想把那么多的知识让学生掌握住、掌握好,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和诚实劳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搞好预习,认真听讲,及时巩固,不能应付而要扎实,不能浮飘而要沉底,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考试的参加者和成绩的取得者,知识和能力都要通过学生在考试中表现出来。再说,知识的掌握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可以说许多知识还必须由学生去死记硬背才能掌握住,不想靠实实在在的劳动去获得和掌握知识是不切合实际的,考场几分钟,考下几年功嘛。其次,教师更需要务实,备课、辅导、批改要舍得投入,讲课要精心设计,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要讲清讲透,更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诚实精神是不行的。我们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主要师生密切配合,都去实实在在的教和学,是一定会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的。
3、教育性原则。历史是一面镜子。学习历史并不是单纯为了考试,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镜,可以见兴亡;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历史知识非常丰富,其教育功能和借鉴功能不能低估。我们且不说如何通过学习历史去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去掌握治国治民的方法,就针对学生而言,学习历史对其一生的成长和影响都是巨大的。
4、社会性原则。历史是一段故事。学习历史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了解历史发展的轨迹、熟知历史人物的事迹、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同时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和时期、每一个事件和人物,都有着一段精彩的故事。应该说,历史学科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巨大兴趣。我们在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历史不只是单纯地为了考试,知道点历史知识还有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二、历史教学中情景化教学的应用
1、讲人物时将其成长的经历故事化。例如林则徐禁烟、丁汝昌自刎、孙中山蒙难等等,他们的所作所为都与他们特殊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他们的处事态度基于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独特性与独立思想。不论是心理分析法还是阶级分析法都离不开人物的成长经历。这些历史事件的描写和悲壮场面的渲染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极好素材,所以说情景展现是思想教育的需要。同时将历史人物故事化、将历史事件情景化又是揭示人物思想和心理的必要途径,是避免公式化与简单化的一种方法。
故事化要抓住人物之间的主次矛盾,以及影响矛盾发展变化的原因。既要交待人物所处的特定时间(时代),事件所在的特殊场地(环境),还要选用好历史人物的语录与言论(台词)来验证其思想。这样才能真正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正义的思想感情。例如谭嗣同就义时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段话不仅悲壮,而且反映出成败的哲理。
2、讲背景时应将时代的画面风俗化。时代背景是再现历史事件的前提,时势与英雄的关系越是密切便越容易使学生产生正确的历史观,产生换位式思考与共鸣。例如“百家争鸣、五四运动、巴黎公社”等都是那个特定的时代的特定产物。教师准确地展现时代背景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认识某些历史事件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风俗化就是要全面准确地交待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阶级状况、经济现象、文化氛围等带有普遍性的东西。不能只局限于某个特殊原因或偶然现象的描述上,选材不同,结论必然会不同。政治背景要讲明当时的制度与阶级结构;经济背景要讲明当时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这种角度要求是科学完整的教学要求。
3、讲材料时应将文献的产生情节化。这里所指的材料包括历史人物的语录言论、重要会议的决议、法律文件的条款、革命纲领的内容等等,讲明这些材料产生、修订、斗争、确定的曲折过程。例如讲法国的《人权宣言》,就要讲明政治上神权迷信的危害,不同阶级、不同派别有不同的政治要求与经济要求。讲中国共产党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的轉变时,要讲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和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蒋介石的不同称呼所起的作用。这样的材料是富有情节的、生动具体的,不是简单的罗列。
讲材料时不能简单地一读了之,要分析其思想上的深刻性、立场上的代表性、作用上的目的性。为了某个教育目的可以选用某些专用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各种材料上的设问。引用数据时要完整地截取某一个历史阶段的曲线变化,能使人看出一条变化的轨迹,不能只给一个简单的多与少的比较来说明问题。引用法令条款时要交待它所针对的矛盾以及所代表的阶级范围。
政、史、地三种情景的结合虽然在目前还没有这种综合性的教材,但出于大方向的需要我们可以在教学中以材料搭桥,将地理教材引入历史背景与条件,将时事政治材料引入历史意义与影响,创设一种立体式的社会化的大情景。
一、历史教学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历史是一门科学。既然历史是一门科学,就需要历史教师去准确、科学地传授。当然,要想准确地传授并不难办,照本宣科就能做到。关键是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丧失了历史知识的无限兴趣,丧失了教学过程灵活的方法,丧失了历史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是我们所不提倡和鼓励的。我们提倡和鼓励的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堂,有创新意识的课堂,师生互动式的课堂。
2、实用性原则。历史知识浩如烟海,上下千年,纵横中外,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概念等数不胜数。要想把那么多的知识让学生掌握住、掌握好,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和诚实劳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搞好预习,认真听讲,及时巩固,不能应付而要扎实,不能浮飘而要沉底,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考试的参加者和成绩的取得者,知识和能力都要通过学生在考试中表现出来。再说,知识的掌握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可以说许多知识还必须由学生去死记硬背才能掌握住,不想靠实实在在的劳动去获得和掌握知识是不切合实际的,考场几分钟,考下几年功嘛。其次,教师更需要务实,备课、辅导、批改要舍得投入,讲课要精心设计,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要讲清讲透,更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诚实精神是不行的。我们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主要师生密切配合,都去实实在在的教和学,是一定会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的。
3、教育性原则。历史是一面镜子。学习历史并不是单纯为了考试,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镜,可以见兴亡;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历史知识非常丰富,其教育功能和借鉴功能不能低估。我们且不说如何通过学习历史去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去掌握治国治民的方法,就针对学生而言,学习历史对其一生的成长和影响都是巨大的。
4、社会性原则。历史是一段故事。学习历史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了解历史发展的轨迹、熟知历史人物的事迹、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同时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和时期、每一个事件和人物,都有着一段精彩的故事。应该说,历史学科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巨大兴趣。我们在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历史不只是单纯地为了考试,知道点历史知识还有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二、历史教学中情景化教学的应用
1、讲人物时将其成长的经历故事化。例如林则徐禁烟、丁汝昌自刎、孙中山蒙难等等,他们的所作所为都与他们特殊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他们的处事态度基于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独特性与独立思想。不论是心理分析法还是阶级分析法都离不开人物的成长经历。这些历史事件的描写和悲壮场面的渲染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极好素材,所以说情景展现是思想教育的需要。同时将历史人物故事化、将历史事件情景化又是揭示人物思想和心理的必要途径,是避免公式化与简单化的一种方法。
故事化要抓住人物之间的主次矛盾,以及影响矛盾发展变化的原因。既要交待人物所处的特定时间(时代),事件所在的特殊场地(环境),还要选用好历史人物的语录与言论(台词)来验证其思想。这样才能真正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正义的思想感情。例如谭嗣同就义时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段话不仅悲壮,而且反映出成败的哲理。
2、讲背景时应将时代的画面风俗化。时代背景是再现历史事件的前提,时势与英雄的关系越是密切便越容易使学生产生正确的历史观,产生换位式思考与共鸣。例如“百家争鸣、五四运动、巴黎公社”等都是那个特定的时代的特定产物。教师准确地展现时代背景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认识某些历史事件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风俗化就是要全面准确地交待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阶级状况、经济现象、文化氛围等带有普遍性的东西。不能只局限于某个特殊原因或偶然现象的描述上,选材不同,结论必然会不同。政治背景要讲明当时的制度与阶级结构;经济背景要讲明当时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这种角度要求是科学完整的教学要求。
3、讲材料时应将文献的产生情节化。这里所指的材料包括历史人物的语录言论、重要会议的决议、法律文件的条款、革命纲领的内容等等,讲明这些材料产生、修订、斗争、确定的曲折过程。例如讲法国的《人权宣言》,就要讲明政治上神权迷信的危害,不同阶级、不同派别有不同的政治要求与经济要求。讲中国共产党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的轉变时,要讲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和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蒋介石的不同称呼所起的作用。这样的材料是富有情节的、生动具体的,不是简单的罗列。
讲材料时不能简单地一读了之,要分析其思想上的深刻性、立场上的代表性、作用上的目的性。为了某个教育目的可以选用某些专用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各种材料上的设问。引用数据时要完整地截取某一个历史阶段的曲线变化,能使人看出一条变化的轨迹,不能只给一个简单的多与少的比较来说明问题。引用法令条款时要交待它所针对的矛盾以及所代表的阶级范围。
政、史、地三种情景的结合虽然在目前还没有这种综合性的教材,但出于大方向的需要我们可以在教学中以材料搭桥,将地理教材引入历史背景与条件,将时事政治材料引入历史意义与影响,创设一种立体式的社会化的大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