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单元教学模式有多种课型(预习课、讲读课、自读课、回读课、延伸课、活动课、作文课、测评课)。我在课题研究中,充分利用这八种课型,有机地引入研究性学习,给学生创造一片学习的蓝天碧海,大大地拓展了学生发展的空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了基础。
一、单篇课文深入研究型
课堂是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语文教材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对象。因为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有研究价值的矿藏。特别是一些经久不衰的经典名作更具有研究的价值。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文中有价值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单篇课文深入研究型的基本实施流程有两种,其一是:理解课文—提出问题—思考讨论—总结评价。 例如:我教《社戏》时,在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线索,理解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之后,把“社戏探美”作为该课学习探究的话题。在大组交流汇报时,有的小组谈“社戏的景美、情美”,有的小组谈“船头看戏朦胧美”,有的小组谈“归航偷豆三美”,等等。其中,对“偷豆三美”的探究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探得的三美是“农家子弟情意美”、“偷豆全程童趣美”、“行文构思照应美”。“农家子弟情意美”表现在孩子们偷豆偷的不是别人的豆,偷的是自家的豆,“偷豆”表现了农家子弟的美德,也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喜爱、赞美之情。“偷豆全程童趣美”表现在作者写了建议偷豆、商议偷法、偷豆入舱、剥豆、煮豆、吃豆、抛豆壳等全过程,偷豆全程富有浓厚的儿童情趣,读了令人陶醉,特别有意思的是用了八公公柴火,还认真研究对付八公公的策略,真让人忍俊不禁,更使看社戏归途中的这场“小戏”平添了一份童趣。“构思引文照应美”表现在构思缜密,文笔美妙。前文写去赵庄看戏途中“两岸的豆麦”,表明有豆可偷;归航途中,夜深人饥,此时偷豆势在必行;八公公船上柴火现成,煮豆条件具备。“有豆”、“人饥”、“有柴火”就构成了合情合理的偷豆“小戏”。单篇课文深入探究型的实施流程之二是:提出问题—查找资料—成果汇报—总结评价。
二、多篇课文比较研究型
一本语文教材,一个单元中的课文往往是由不同作者、不同内容、不同文体、不同文学样式、不同写法的作品构成的。这就为教师进行多篇课文比较研究提供了条件。教师可以利用大单元教学模式中的“回读课”进行研究性学习。回读课有大小之分。小回读是指回读本单元的课文,从作者、内容、文体、写法等方面比较异同;“大回读”是把本单元的课文与过去学过的相关课文放在一起阅读,求同比异。这种模式的实施流程是:选择课文篇目—确定比较重点(即课题)—收集资料—成果汇报—总结评价。
如:我在教完有《变色龙》一文的这一单元后,让同学们把这篇作品与以前学过的《我的叔叔于勒》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的问题确定后,同学们查阅资料,讨论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两文惊人的相似。两位作者都是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两人的年龄只差一岁,两文的写作时间仅差一年。此外,两位小说之王的两篇惊世之作在情节构思上都突出一个“巧”字,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都突出一个“变”字,艺术表现手法上都突出一个“比”字,所写的人物事件都突出一个“小”字,而表现的主题都突出一个“大”字。
三、课文扩展延伸研究型
大单元教学模式中设置的“延伸课”意在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常常利用延伸课等课型,结合单元的教学内容,提供有關资料(文章),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这种模式的实施流程是:选定课文—提供扩展资料(文章)—确定课题—收集资料—成果展示—总结评价。例如:教了蒲松龄的《狼》之后,我又补充几篇有关狼的文章,有《西伯利亚的七匹狼》、《人狼情》、《狼羊同笼的启示》、《狼行成行》、《母狼的智慧》、《狼与鹿》。这几篇文章都写“狼”,但角度不同。学生阅读后,一下子产生了对狼研究的兴趣。趁此机会,我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查阅收集资料,以求对狼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有的同学从语言学方面收集有关“狼”的谚语和成语,了解人们对狼的评价;有的从社会学方面,收集有关“狼”的传说、故事,进一步了解狼的特性;有的从生物学方面收集关于狼的介绍,了解狼的动物属性;有的从生态学方面,收集与狼有关联的资料,了解狼与其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然后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资料,加工整理,写成关于“狼”的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如《关于儿童和成人对狼的认识的调查》、《话说狼》、《狼与动物及人的关系》、《从成语和谚语中看对狼的认识差异》、《狼仇恨与狼崇拜》等等。活动课上展示研究成果,除了调查报告和论文交流,还有辩论、多媒体课件展示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中外名著专题研究型
“大单元教学”中“自读课”、“活动课”要求学生每学期能利用自读课或课余时间阅读中外文学名著1~2本。据此,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明确了各学期课外阅读名著的具体篇目。如初一读吴承恩的《西游记》、鲁迅的《朝花夕拾》、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选》,初二读施耐庵的《水浒》、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的《边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惠特曼的《草叶集》,初三读蘅塘退士(孙洋)编的《唐诗三百首》、《冰心选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黄桥的《语文小品录》等等,并定期检查,定期开展中外名著阅读指导及专题研究活动。近几个学期,我们组织学生研究了以下课题:中外寓言比较研究,中外神话比较研究,冰心的散文、诗写作特色研究,水浒中人物性格比较研究等等,通过专题研究,增强了学生阅读中外文学名著的兴趣,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提高了他们鉴赏中外文学名著的水平。这种模式的实施流程是:选定名著—明确问题—阅读名著—收集资料—展示成果—总结评价。
五、联系社会生活研究型
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利用“活动课”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关注生活,可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种模式的实施流程是:理解课文—联系生活—确定课题—明确分工—收集资料—撰写文章—展示成果—总结评价。这里不再赘述。
上述五种研究学习的模式,各自适用于大单元教学中的相关课型。当然,大单元的八种课型虽分工有所不同,但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我在运用上述五种模式时,还常常利用“写作课”让学生撰写研究文章,在“活动课”、“测评课”上交流研究成果,并总结评价之。
一、单篇课文深入研究型
课堂是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语文教材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对象。因为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有研究价值的矿藏。特别是一些经久不衰的经典名作更具有研究的价值。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文中有价值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单篇课文深入研究型的基本实施流程有两种,其一是:理解课文—提出问题—思考讨论—总结评价。 例如:我教《社戏》时,在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线索,理解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之后,把“社戏探美”作为该课学习探究的话题。在大组交流汇报时,有的小组谈“社戏的景美、情美”,有的小组谈“船头看戏朦胧美”,有的小组谈“归航偷豆三美”,等等。其中,对“偷豆三美”的探究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探得的三美是“农家子弟情意美”、“偷豆全程童趣美”、“行文构思照应美”。“农家子弟情意美”表现在孩子们偷豆偷的不是别人的豆,偷的是自家的豆,“偷豆”表现了农家子弟的美德,也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喜爱、赞美之情。“偷豆全程童趣美”表现在作者写了建议偷豆、商议偷法、偷豆入舱、剥豆、煮豆、吃豆、抛豆壳等全过程,偷豆全程富有浓厚的儿童情趣,读了令人陶醉,特别有意思的是用了八公公柴火,还认真研究对付八公公的策略,真让人忍俊不禁,更使看社戏归途中的这场“小戏”平添了一份童趣。“构思引文照应美”表现在构思缜密,文笔美妙。前文写去赵庄看戏途中“两岸的豆麦”,表明有豆可偷;归航途中,夜深人饥,此时偷豆势在必行;八公公船上柴火现成,煮豆条件具备。“有豆”、“人饥”、“有柴火”就构成了合情合理的偷豆“小戏”。单篇课文深入探究型的实施流程之二是:提出问题—查找资料—成果汇报—总结评价。
二、多篇课文比较研究型
一本语文教材,一个单元中的课文往往是由不同作者、不同内容、不同文体、不同文学样式、不同写法的作品构成的。这就为教师进行多篇课文比较研究提供了条件。教师可以利用大单元教学模式中的“回读课”进行研究性学习。回读课有大小之分。小回读是指回读本单元的课文,从作者、内容、文体、写法等方面比较异同;“大回读”是把本单元的课文与过去学过的相关课文放在一起阅读,求同比异。这种模式的实施流程是:选择课文篇目—确定比较重点(即课题)—收集资料—成果汇报—总结评价。
如:我在教完有《变色龙》一文的这一单元后,让同学们把这篇作品与以前学过的《我的叔叔于勒》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的问题确定后,同学们查阅资料,讨论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两文惊人的相似。两位作者都是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两人的年龄只差一岁,两文的写作时间仅差一年。此外,两位小说之王的两篇惊世之作在情节构思上都突出一个“巧”字,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都突出一个“变”字,艺术表现手法上都突出一个“比”字,所写的人物事件都突出一个“小”字,而表现的主题都突出一个“大”字。
三、课文扩展延伸研究型
大单元教学模式中设置的“延伸课”意在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常常利用延伸课等课型,结合单元的教学内容,提供有關资料(文章),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这种模式的实施流程是:选定课文—提供扩展资料(文章)—确定课题—收集资料—成果展示—总结评价。例如:教了蒲松龄的《狼》之后,我又补充几篇有关狼的文章,有《西伯利亚的七匹狼》、《人狼情》、《狼羊同笼的启示》、《狼行成行》、《母狼的智慧》、《狼与鹿》。这几篇文章都写“狼”,但角度不同。学生阅读后,一下子产生了对狼研究的兴趣。趁此机会,我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查阅收集资料,以求对狼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有的同学从语言学方面收集有关“狼”的谚语和成语,了解人们对狼的评价;有的从社会学方面,收集有关“狼”的传说、故事,进一步了解狼的特性;有的从生物学方面收集关于狼的介绍,了解狼的动物属性;有的从生态学方面,收集与狼有关联的资料,了解狼与其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然后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资料,加工整理,写成关于“狼”的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如《关于儿童和成人对狼的认识的调查》、《话说狼》、《狼与动物及人的关系》、《从成语和谚语中看对狼的认识差异》、《狼仇恨与狼崇拜》等等。活动课上展示研究成果,除了调查报告和论文交流,还有辩论、多媒体课件展示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中外名著专题研究型
“大单元教学”中“自读课”、“活动课”要求学生每学期能利用自读课或课余时间阅读中外文学名著1~2本。据此,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明确了各学期课外阅读名著的具体篇目。如初一读吴承恩的《西游记》、鲁迅的《朝花夕拾》、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选》,初二读施耐庵的《水浒》、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的《边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惠特曼的《草叶集》,初三读蘅塘退士(孙洋)编的《唐诗三百首》、《冰心选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黄桥的《语文小品录》等等,并定期检查,定期开展中外名著阅读指导及专题研究活动。近几个学期,我们组织学生研究了以下课题:中外寓言比较研究,中外神话比较研究,冰心的散文、诗写作特色研究,水浒中人物性格比较研究等等,通过专题研究,增强了学生阅读中外文学名著的兴趣,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提高了他们鉴赏中外文学名著的水平。这种模式的实施流程是:选定名著—明确问题—阅读名著—收集资料—展示成果—总结评价。
五、联系社会生活研究型
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利用“活动课”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关注生活,可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种模式的实施流程是:理解课文—联系生活—确定课题—明确分工—收集资料—撰写文章—展示成果—总结评价。这里不再赘述。
上述五种研究学习的模式,各自适用于大单元教学中的相关课型。当然,大单元的八种课型虽分工有所不同,但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我在运用上述五种模式时,还常常利用“写作课”让学生撰写研究文章,在“活动课”、“测评课”上交流研究成果,并总结评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