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教学阶段,数学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重点教学学科,但是因为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因素,高中数学教育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创造性思维能力属于小学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创造能力会直接决定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维能力.对此,为了更好地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水平,本文详细分析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希望可以为数学教育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造性;培养措施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高中数学教育阶段的重点能力之一,其主要是培养学生借助创造性思维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实现多角度、多层面的问题分析成效.在高中教学中,因为高中数学本身的知识点并不是非常多,同时在题目方面也较为固定,题型丰富性不高,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此,探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备显著教育价值.
一、问题式教学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问题式教学法是目前所有教学当中可以有效吸引学生并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的教学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各等级教育领域中均高度重视的教学方式.问题式教学法可以借助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相应的学习与思考,从而实现自主性、积极性的提升[1].在问题式教学方式当中,学生可以借助自主学习的方式寻找答案,同时学生也可以借助自我思考和探索发现答案,答案获取的过程也正好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高中数学教育当中的主要目标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而是教学方法、思维以及创造性的培养,学生可以从发现、解决问题中实现自主思考与探究,从而实现潜力的激发.
例如,在教学“抛物线”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应用情境问题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屏幕中展示“迈克尔·乔丹”的图片,部分学生在看到照片时形成较高的积极性,此时便可以抓住机会,将迈克尔·乔丹所创造的奇迹描述一遍,然后总结“乔丹是篮球的奇迹,同时他所具备的勇于突破、坚韧不拔等品质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此时学生会形成较高的参与积极性.此时,话题一转可以提出“篮球在空中运行轨道是怎样的”问题,借助这一问题激发学生对“抛物线”概念的记忆,此时便完成了课程的引入,之后再进行标准方程的讲解,便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从而达到积极探索、敢于分析的教学效果.
二、辩论式教学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辩论式教学法能够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活跃,学生的辩论式发言也能够呈现出多元化的交流课程,因为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并不能预先掌握,所以课堂普遍属于生成性的,师生之间的交流、同学之间的交流比较频繁,在交流中必然会存在一定的思维冲突,这一些冲突便是激發学生创新、创造思考的有效工具[2].辩论式的教学方式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活跃,形成课堂中的合理竞争与合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辩论式的教学在实际课堂当中一般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这一种小组合作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促使所有学生都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凝聚在一起追求成功.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在不断的竞争中达到意识、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等内容时,学生很容易出现对概念记忆混乱的问题,对这一问题,教师便可以以辩论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引导,首先将学生划分为两组进行辩论,辩论内容可以围绕关联性、相似性或异同点为主,促使不同成员都可以进行相应的讨论,并为讨论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撑、案例支持等.借助课堂辩论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在辩论当中形成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从而实现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发散性教学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属于创造性思维中的重点内容,在数学教育当中特别是在思维培养方面,发散性思维教育的重要性较为突出.任何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活动都需要通过集中、发散以及再集中、再发散.发散思维主要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需求的变化,从多个方面寻求答案,其中举一反三、隐身推广等便是最为突出的教学表现[3].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性提出一题多解,如“x,y∈R,同时3x2 4y2=6x,求x2 y2的范围”.在解题中,可以从不同思路进行解题:思路1:k=x2 y2,在带入消除y之后转化为x的方程,并求值k的范围;思路2:三角换元法,对已知式与待求式实行三角元转化,从而转化为三角问题.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激发学生多解意识与积极性,从而到达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育中,教师需要提高对学生创造性的重视,同时对学生给予适当的创造性培养,借助基础教学、猜想思维培养以及创造性培养等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感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地转变教学理念,灵活的应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提高教学效率、优化学习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童莉,Mun Yee LAI.澳大利亚数学课程中七大通用能力的探析及启示——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视角[J].数学教育学报,2017(4):202.
[2]宋长明,张建林.基于数学建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3):233-234.
[3]何忆捷,熊斌.中学数学中构造法解题的思维模式及教育价值[J].数学教育学报,2018(2):313.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造性;培养措施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高中数学教育阶段的重点能力之一,其主要是培养学生借助创造性思维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实现多角度、多层面的问题分析成效.在高中教学中,因为高中数学本身的知识点并不是非常多,同时在题目方面也较为固定,题型丰富性不高,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此,探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备显著教育价值.
一、问题式教学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问题式教学法是目前所有教学当中可以有效吸引学生并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的教学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各等级教育领域中均高度重视的教学方式.问题式教学法可以借助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相应的学习与思考,从而实现自主性、积极性的提升[1].在问题式教学方式当中,学生可以借助自主学习的方式寻找答案,同时学生也可以借助自我思考和探索发现答案,答案获取的过程也正好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高中数学教育当中的主要目标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而是教学方法、思维以及创造性的培养,学生可以从发现、解决问题中实现自主思考与探究,从而实现潜力的激发.
例如,在教学“抛物线”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应用情境问题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屏幕中展示“迈克尔·乔丹”的图片,部分学生在看到照片时形成较高的积极性,此时便可以抓住机会,将迈克尔·乔丹所创造的奇迹描述一遍,然后总结“乔丹是篮球的奇迹,同时他所具备的勇于突破、坚韧不拔等品质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此时学生会形成较高的参与积极性.此时,话题一转可以提出“篮球在空中运行轨道是怎样的”问题,借助这一问题激发学生对“抛物线”概念的记忆,此时便完成了课程的引入,之后再进行标准方程的讲解,便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从而达到积极探索、敢于分析的教学效果.
二、辩论式教学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辩论式教学法能够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活跃,学生的辩论式发言也能够呈现出多元化的交流课程,因为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并不能预先掌握,所以课堂普遍属于生成性的,师生之间的交流、同学之间的交流比较频繁,在交流中必然会存在一定的思维冲突,这一些冲突便是激發学生创新、创造思考的有效工具[2].辩论式的教学方式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活跃,形成课堂中的合理竞争与合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辩论式的教学在实际课堂当中一般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这一种小组合作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促使所有学生都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凝聚在一起追求成功.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在不断的竞争中达到意识、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等内容时,学生很容易出现对概念记忆混乱的问题,对这一问题,教师便可以以辩论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引导,首先将学生划分为两组进行辩论,辩论内容可以围绕关联性、相似性或异同点为主,促使不同成员都可以进行相应的讨论,并为讨论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撑、案例支持等.借助课堂辩论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在辩论当中形成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从而实现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发散性教学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属于创造性思维中的重点内容,在数学教育当中特别是在思维培养方面,发散性思维教育的重要性较为突出.任何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活动都需要通过集中、发散以及再集中、再发散.发散思维主要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需求的变化,从多个方面寻求答案,其中举一反三、隐身推广等便是最为突出的教学表现[3].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性提出一题多解,如“x,y∈R,同时3x2 4y2=6x,求x2 y2的范围”.在解题中,可以从不同思路进行解题:思路1:k=x2 y2,在带入消除y之后转化为x的方程,并求值k的范围;思路2:三角换元法,对已知式与待求式实行三角元转化,从而转化为三角问题.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激发学生多解意识与积极性,从而到达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育中,教师需要提高对学生创造性的重视,同时对学生给予适当的创造性培养,借助基础教学、猜想思维培养以及创造性培养等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感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地转变教学理念,灵活的应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提高教学效率、优化学习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童莉,Mun Yee LAI.澳大利亚数学课程中七大通用能力的探析及启示——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视角[J].数学教育学报,2017(4):202.
[2]宋长明,张建林.基于数学建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3):233-234.
[3]何忆捷,熊斌.中学数学中构造法解题的思维模式及教育价值[J].数学教育学报,2018(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