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学生阅读状况审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听说悟能力偏弱。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教。笔者认为要克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思维惰性,教师就要重视引导学生参与听说悟过程体验,多方式强化听说悟训练。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性;听说悟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33-1
一、引导学生倾听,使学生听有所获
1.培养学生听的目标意识。在每次听读课文前都给学生呈现明确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问题的设计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整体到细节的原则,层层推进。例如在教学《草原》一文时,训练学生听读课文中描写草原美丽景色的那段课文时,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请同学们把书合上,听老师读第一自然段,听听这段里讲了哪些事物?
生:有一望无际的草地,有雪白的羊群……
师:说得很好,请听第二遍,用你的笔记下最能体现草原特点的词语。
生:我记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师:你们的记性真不错,再来听第三遍,注意想象画面,听完后说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可以用上书中词句。
这样,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听,要求一遍比一遍高,不但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还使学生把文本语言转化为自身语言。
2.培养学生倾听他人问答的习惯。在课堂中当学生在发言的时候,作为老师的我首先带头专心倾听,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吞吐吐,决不在学生发言的时候做其他事,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这种身传胜于言教的方法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倾听习惯是有效的。当有的孩子听讲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我会提醒一句:“大家听仔细,这位同学说得怎么样?”“请大家评一评,刚才这位同学说得如何?”“你能把刚才听到的再大声地说一遍吗?”渐渐地,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倾听,还学会了评述、补充和复述,提高了学生听懂他人问答的能力和习惯。
二、引导学生话语,让学生言无不尽
语文课堂可谓是话语的课堂。语文课堂上,教师、学生、文本作者在具体的情境中,在生动的语境中进行话语交际。阅读过程是由“交际对话”生成的。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语境,感受情境,首先要鼓励学生说。我们知道有思维才有话语,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也便牵动了学生思维的运动。学生能够鼓足勇气张口说,个人发言也好,你争我辩也罢,无心插嘴也行,这都是思维运动的积极表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有效阅读的真实见证,是话语交际的一种高境界。
语文课堂的话语交际,融入于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话语交际可以由文本所呈现的情境展开,也可以通过重点语境展开,还可以由认知思维的矛盾冲突中生成。从语文课堂学生语言训练的目标要求看,话语交际是提高学生语言质量的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阅历结合,精心设计话语交际活动。
三、引导学生感悟,让学生悟有深度
语言感悟要注重与环境和情景的关联性。读文本,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及具体的情景。《维生素C的故事》一文有多处描写了哥伦布的心情。阅读感悟哥伦布的内心世界,教师需要做的是引领学生走进当时的环境中,让学生置身其中。文本教学过程的回顾,我感到比较有效的方法:通过想象感受环境气氛,使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感同身受;上下文联系,拓展情景,生成思维空间。通过试想,体会哥伦布的情感。“船离荒岛越来越近了,哥伦布的心情也越来越重。”上文告诉我们患上“海上凶神”的船员,结果是慢慢死去。基于这一信息来试想留在荒岛上那些船员的命运。试想生成了情景的体验过程,同时使学生走进了哥伦布的内心世界,达到情感的共鸣。
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环境气氛的渲染,不注意情景的体验,学生的感悟就达不到一定的深度,无法接触当时人物的内心世界,更不用想实现情感共鸣那样的境界了。
语言感悟要保持整体性。所谓的整体性就词句的理解来说,便为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语意的感悟,文本内涵的感受,即通过上下联系,前后贯通的方法达到入意,悟到深处。
在教学《秋天》时,该诗的写作特色是情融于景,有感而发,情真意切。它赞美了秋天的美好,秋天的富有,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诗人的感受,诗人的情感,秋天的美丽,秋天的丰收,秋天的喜悦是文本语言的内涵。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感受注重秋天的特点与丰收的情景紧密相联系,景与情融为一体。比如“秋天的空气更甜更好”与“桂子的香气”“稻穗儿熟”“野菊花香”等形成语意感悟的整体,领悟“甜”,“更好”的意韵。又如“一曲酒歌在心中酿造”的内涵感悟,我让学生联系上文,走进诗人描绘的田野、果园的丰收景象,凭借生活的见闻和经验,想象美好的丰收景象,感受丰收的喜悦。在整体感受中,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诗人情感共鸣,与诗人共歌。
整体读悟,教师在文本教学中不再因讲读而把语言割得零零散散,剪断内存的联系。学生的读悟不会停留在语言的表层,徘徊于文本的“外壳”。
语言感悟注重情景演绎的适合性。课文读感过程的情景亲近性可让学生喜欢读,并用心去感悟。课文的亲切感具有读感的牵引力,有些课文需要通过情景演绎,情景再现的方式,建立亲切感。
对小学生来说,角色表演,图片影像是他们所喜爱的。无论是采用动态演绎情景的方式,或是静态演绎方式,都应当注重与文本对接,与学生适合。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参与话语活动,多方式感悟语言,方可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度,让语文课堂绽放生命成长的光彩。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性;听说悟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33-1
一、引导学生倾听,使学生听有所获
1.培养学生听的目标意识。在每次听读课文前都给学生呈现明确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问题的设计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整体到细节的原则,层层推进。例如在教学《草原》一文时,训练学生听读课文中描写草原美丽景色的那段课文时,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请同学们把书合上,听老师读第一自然段,听听这段里讲了哪些事物?
生:有一望无际的草地,有雪白的羊群……
师:说得很好,请听第二遍,用你的笔记下最能体现草原特点的词语。
生:我记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师:你们的记性真不错,再来听第三遍,注意想象画面,听完后说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可以用上书中词句。
这样,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听,要求一遍比一遍高,不但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还使学生把文本语言转化为自身语言。
2.培养学生倾听他人问答的习惯。在课堂中当学生在发言的时候,作为老师的我首先带头专心倾听,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吞吐吐,决不在学生发言的时候做其他事,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这种身传胜于言教的方法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倾听习惯是有效的。当有的孩子听讲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我会提醒一句:“大家听仔细,这位同学说得怎么样?”“请大家评一评,刚才这位同学说得如何?”“你能把刚才听到的再大声地说一遍吗?”渐渐地,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倾听,还学会了评述、补充和复述,提高了学生听懂他人问答的能力和习惯。
二、引导学生话语,让学生言无不尽
语文课堂可谓是话语的课堂。语文课堂上,教师、学生、文本作者在具体的情境中,在生动的语境中进行话语交际。阅读过程是由“交际对话”生成的。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语境,感受情境,首先要鼓励学生说。我们知道有思维才有话语,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也便牵动了学生思维的运动。学生能够鼓足勇气张口说,个人发言也好,你争我辩也罢,无心插嘴也行,这都是思维运动的积极表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有效阅读的真实见证,是话语交际的一种高境界。
语文课堂的话语交际,融入于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话语交际可以由文本所呈现的情境展开,也可以通过重点语境展开,还可以由认知思维的矛盾冲突中生成。从语文课堂学生语言训练的目标要求看,话语交际是提高学生语言质量的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阅历结合,精心设计话语交际活动。
三、引导学生感悟,让学生悟有深度
语言感悟要注重与环境和情景的关联性。读文本,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及具体的情景。《维生素C的故事》一文有多处描写了哥伦布的心情。阅读感悟哥伦布的内心世界,教师需要做的是引领学生走进当时的环境中,让学生置身其中。文本教学过程的回顾,我感到比较有效的方法:通过想象感受环境气氛,使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感同身受;上下文联系,拓展情景,生成思维空间。通过试想,体会哥伦布的情感。“船离荒岛越来越近了,哥伦布的心情也越来越重。”上文告诉我们患上“海上凶神”的船员,结果是慢慢死去。基于这一信息来试想留在荒岛上那些船员的命运。试想生成了情景的体验过程,同时使学生走进了哥伦布的内心世界,达到情感的共鸣。
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环境气氛的渲染,不注意情景的体验,学生的感悟就达不到一定的深度,无法接触当时人物的内心世界,更不用想实现情感共鸣那样的境界了。
语言感悟要保持整体性。所谓的整体性就词句的理解来说,便为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语意的感悟,文本内涵的感受,即通过上下联系,前后贯通的方法达到入意,悟到深处。
在教学《秋天》时,该诗的写作特色是情融于景,有感而发,情真意切。它赞美了秋天的美好,秋天的富有,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诗人的感受,诗人的情感,秋天的美丽,秋天的丰收,秋天的喜悦是文本语言的内涵。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感受注重秋天的特点与丰收的情景紧密相联系,景与情融为一体。比如“秋天的空气更甜更好”与“桂子的香气”“稻穗儿熟”“野菊花香”等形成语意感悟的整体,领悟“甜”,“更好”的意韵。又如“一曲酒歌在心中酿造”的内涵感悟,我让学生联系上文,走进诗人描绘的田野、果园的丰收景象,凭借生活的见闻和经验,想象美好的丰收景象,感受丰收的喜悦。在整体感受中,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诗人情感共鸣,与诗人共歌。
整体读悟,教师在文本教学中不再因讲读而把语言割得零零散散,剪断内存的联系。学生的读悟不会停留在语言的表层,徘徊于文本的“外壳”。
语言感悟注重情景演绎的适合性。课文读感过程的情景亲近性可让学生喜欢读,并用心去感悟。课文的亲切感具有读感的牵引力,有些课文需要通过情景演绎,情景再现的方式,建立亲切感。
对小学生来说,角色表演,图片影像是他们所喜爱的。无论是采用动态演绎情景的方式,或是静态演绎方式,都应当注重与文本对接,与学生适合。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参与话语活动,多方式感悟语言,方可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度,让语文课堂绽放生命成长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