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利用贝叶斯公式对诚信度的变化从两个方面(下降和上升)进行了量化分析和研究,得到的启示是:人如果失去诚信后,诚信度会急剧变化伴随严重后果,若想重新获得原来诚信度的变化趋势缓慢和难度巨大,进而唤起人们增强诚实守信的理念。
关键词:诚信;量化;贝叶斯公式
从词汇学上说,“诚信”是个同义复词,即由相同意义的两个词根“诚”和“信”组成,诚与信都是表示真心、真诚,言而有信。它反映出人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诚信可分为伦理上和法律上的诚信,目前不同的诚信适用于不同的社会,起着不同的作用。目前我国诚信度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处于社会变革且迅速。诚信问题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恰恰说明在转型发展阶段的中国,社会存在缺乏相互信赖的现象。我国要想发展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离不开诚信这个基石。
一、诚信的起源和内涵
在《易经》中就有“忠信所以进德也”,《礼记》说“不宝金玉,而以忠信为宝”,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较早将“诚”与“信”连用,在《管子·枢言》中,他讲:“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认为君王能得人心,贵在诚信;正因为有了诚信,才能集结人心、团结天下。孔子说“人无信不立”;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墨子则说:“言必信,行必果。”还可以参考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诚信的解释。他说,“诚,信也;信,诚也。”二者互训,互相释义。诚实就是守信用;守信用,就是诚实。
二、诚信度的量化分析
(一)诚信的现象分析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失信”是任何商品经济社会都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不同社会表现出来的程度不一样而已。目前,由于我国社会发展迅猛,社会中还存在着 “失信”现象,归纳起来有四种耐人寻味的情形:一是如果大家都认为必须讲诚信,或者大家都不讲诚信,这是一种极端情形;二是如果大家都要求别人讲诚信,可是自己却不讲诚信;三是如果大家对家里人讲诚信,可是对外人就不讲诚信;四是如果大家在熟人中讲诚信,可是对不熟悉的人就不讲诚信。讲不讲诚信是社会中人类行为的一种选择。针对全面四种情况,形成四种不同的结果:一是大家都讲诚信,就是和谐社会,也是最理想的社会,就会形成“双赢或多赢”的局面;二是大家都不讲诚信,就是尔虞我诈的社会;是最不想看到的,当然这样的现象不会长久存在;三是如果你讲诚信,但我不讲诚信,那么不讲诚信就是“小人”,往往小人不讲诚信的结果是“占便宜”,如果一个社会这种现象多了,一定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四是你不讲诚信,我讲诚信现,讲诚信的就是“君子”;往往君子讲诚信的结果是“吃亏”,这种现象与第三类似,对社会的发展不利,如果老是“君子”吃亏,渐渐地“君子”就会逐渐减少,社会将变成不可想象。
(二)诚信度变化的综合分析
1. 从定性上分析
如果在一个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能按照上述后三种方式选择诚信,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呈现出一种非常可怕的乱象,即谁都不会选择讲诚信,因为显然选择讲诚信是吃亏。目前,我国存在的诚信问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当然与社会的发展进程有关,与社会发展的环境有关,它是人们自然逻辑思维及其博弈的结果展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是否讲诚信,他们进行纳什均衡的选择是一个不足为怪的事情。单个经济人的纳什均衡选择,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可能造成整个社会的失信成风,最愿意看到的是第一种方式形成讲诚信的和谐社会。
2. 从定量上分析
从定量上来分析诚信度,假定某人的诚信度为0.8,大家认为某人诚实条件下撒谎的概率为0.1,大家认为某人会撒谎,在撒谎条件下撒谎的概率为0.5(大于0.5时,变化更剧烈),运用贝叶斯公式计算,某人撒谎三次的诚信度变化见表1。
通过比较诚信度下降幅度,由此可以证明人们常说的事不过三的谚语合理性,即如果某人撒谎3次,其诚信度就从0.8变成0.013,比通常意义上讲的小概率事件发生的概率还小,可以认为此人无诚信可言。
同时还可以观察由于撒谎次数的增加,其诚信度的下降幅度见表2。
从另一个方面更能说明,不诚信所付出的代价,假设一个人由于失信次数多,使得诚信度变为0.013,通过教育、反省等手段,认识到应该改正,如果他想重新获得原来的诚信度,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这里的次数是遵守诚信的次数,再利用贝叶斯公式,到此人诚信度的变化见表3。
从另一个角度观察,诚信度的上升幅度的变化情况(环比)见表4。
通过比较诚信度上升幅度,随着守信次数的增加,诚信度变化相对缓慢,由此可以证明人们常说的“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谚语的合理性。
综上所述,如果一个人在人们的心目中诚实守信,当他不守信用的次数达到三次,则人们对他的诚实守信度就会有很多的变化,诚信度从0.8降到0.013,几乎达到认为是不守信用的范围(0.013是小概率事件概率的1/4)。反过来,如果一个人由于失信,诚信度变为0.013,要重新获得人们的信任,即达到开始时人们对他认可的诚信度0.8,经贝叶斯公式的计算,至少需要10次诚信才能达到,这个次数是由诚信变为不诚信的3倍多,由此可以看出,由诚实守信变为不诚实守信容易,但要从不诚实守信变为诚实守信是相当困难的。在这里,还没有加上人们的偏见,比如,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果我们再加上这个因素,由不诚实守信变为诚实守信就非常困难了。
三、诚信度量化分析的启示
(一)经济现状
解决目前人们诚信问题,首先需要立足于从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布鲁诺·希尔布兰德(Bruno Hildbrand)以交易方式划分经济时期时,他提出了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自然经济”阶段、“货币经济”阶段和“信用经济”阶段。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情况和与国外的交流来看,不仅需要讲诚信,而且必须做到诚实守信,才能彰显我国与世界接轨并共同发展。理由是:第一,我国正在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系,从而为讲诚信提供了天然的条件。我们所说的诚信,是与市场经济、商品经济一致的诚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诚信提供了前提条件。第二,不论是市场经济还是信用经济,都不是理论上那样的纯粹的经济形式。我们所处的是一种多元化的经济形式,既有自然经济,也存在货币经济;既有计划经济,也存在商品经济。只要有商品经济的因素,就必须讲诚信。
(二)社会现实
社会讲诚信风气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时间的沉淀。这里的社会环境包括伦理的、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在观念上、认识上都会随之更新和提高。在我国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需要以下四种经济和与之相适应的四种意识形态,即市场经济—法制经济—风险经济—诚信经济,市场意识—法制意识—风险意识—诚信意识。因此,讲诚信就不是一种单纯的伦理诚信,而是在伦理诚信的基础上添加了法理诚信。这里的诚信是具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伦理层面和法律的内涵,最终才能解决中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诚信问题,使我国社会发展蒸蒸日上。
(三)观念转变
不可否认,中国人对“诚信”的理解是世界上最好的,因为不仅是古人是这样的,即使是在今天,仍然可以随处看到人们对诚信的真知灼见:“诚信是金”;“诚信是一种社会资本”;“诚信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商无信不富”;“诚信原则是为人、处事、经商、治国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定”。
參考文献:
[1]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主编.概率统计简明教程 工程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6.
[3]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4]吴琼扬.浅谈数学模型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集体经济,2009(33):84-85.
(作者单位:武警警官学院基础部)
关键词:诚信;量化;贝叶斯公式
从词汇学上说,“诚信”是个同义复词,即由相同意义的两个词根“诚”和“信”组成,诚与信都是表示真心、真诚,言而有信。它反映出人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诚信可分为伦理上和法律上的诚信,目前不同的诚信适用于不同的社会,起着不同的作用。目前我国诚信度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处于社会变革且迅速。诚信问题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恰恰说明在转型发展阶段的中国,社会存在缺乏相互信赖的现象。我国要想发展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离不开诚信这个基石。
一、诚信的起源和内涵
在《易经》中就有“忠信所以进德也”,《礼记》说“不宝金玉,而以忠信为宝”,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较早将“诚”与“信”连用,在《管子·枢言》中,他讲:“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认为君王能得人心,贵在诚信;正因为有了诚信,才能集结人心、团结天下。孔子说“人无信不立”;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墨子则说:“言必信,行必果。”还可以参考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诚信的解释。他说,“诚,信也;信,诚也。”二者互训,互相释义。诚实就是守信用;守信用,就是诚实。
二、诚信度的量化分析
(一)诚信的现象分析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失信”是任何商品经济社会都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不同社会表现出来的程度不一样而已。目前,由于我国社会发展迅猛,社会中还存在着 “失信”现象,归纳起来有四种耐人寻味的情形:一是如果大家都认为必须讲诚信,或者大家都不讲诚信,这是一种极端情形;二是如果大家都要求别人讲诚信,可是自己却不讲诚信;三是如果大家对家里人讲诚信,可是对外人就不讲诚信;四是如果大家在熟人中讲诚信,可是对不熟悉的人就不讲诚信。讲不讲诚信是社会中人类行为的一种选择。针对全面四种情况,形成四种不同的结果:一是大家都讲诚信,就是和谐社会,也是最理想的社会,就会形成“双赢或多赢”的局面;二是大家都不讲诚信,就是尔虞我诈的社会;是最不想看到的,当然这样的现象不会长久存在;三是如果你讲诚信,但我不讲诚信,那么不讲诚信就是“小人”,往往小人不讲诚信的结果是“占便宜”,如果一个社会这种现象多了,一定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四是你不讲诚信,我讲诚信现,讲诚信的就是“君子”;往往君子讲诚信的结果是“吃亏”,这种现象与第三类似,对社会的发展不利,如果老是“君子”吃亏,渐渐地“君子”就会逐渐减少,社会将变成不可想象。
(二)诚信度变化的综合分析
1. 从定性上分析
如果在一个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能按照上述后三种方式选择诚信,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呈现出一种非常可怕的乱象,即谁都不会选择讲诚信,因为显然选择讲诚信是吃亏。目前,我国存在的诚信问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当然与社会的发展进程有关,与社会发展的环境有关,它是人们自然逻辑思维及其博弈的结果展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是否讲诚信,他们进行纳什均衡的选择是一个不足为怪的事情。单个经济人的纳什均衡选择,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可能造成整个社会的失信成风,最愿意看到的是第一种方式形成讲诚信的和谐社会。
2. 从定量上分析
从定量上来分析诚信度,假定某人的诚信度为0.8,大家认为某人诚实条件下撒谎的概率为0.1,大家认为某人会撒谎,在撒谎条件下撒谎的概率为0.5(大于0.5时,变化更剧烈),运用贝叶斯公式计算,某人撒谎三次的诚信度变化见表1。
通过比较诚信度下降幅度,由此可以证明人们常说的事不过三的谚语合理性,即如果某人撒谎3次,其诚信度就从0.8变成0.013,比通常意义上讲的小概率事件发生的概率还小,可以认为此人无诚信可言。
同时还可以观察由于撒谎次数的增加,其诚信度的下降幅度见表2。
从另一个方面更能说明,不诚信所付出的代价,假设一个人由于失信次数多,使得诚信度变为0.013,通过教育、反省等手段,认识到应该改正,如果他想重新获得原来的诚信度,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这里的次数是遵守诚信的次数,再利用贝叶斯公式,到此人诚信度的变化见表3。
从另一个角度观察,诚信度的上升幅度的变化情况(环比)见表4。
通过比较诚信度上升幅度,随着守信次数的增加,诚信度变化相对缓慢,由此可以证明人们常说的“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谚语的合理性。
综上所述,如果一个人在人们的心目中诚实守信,当他不守信用的次数达到三次,则人们对他的诚实守信度就会有很多的变化,诚信度从0.8降到0.013,几乎达到认为是不守信用的范围(0.013是小概率事件概率的1/4)。反过来,如果一个人由于失信,诚信度变为0.013,要重新获得人们的信任,即达到开始时人们对他认可的诚信度0.8,经贝叶斯公式的计算,至少需要10次诚信才能达到,这个次数是由诚信变为不诚信的3倍多,由此可以看出,由诚实守信变为不诚实守信容易,但要从不诚实守信变为诚实守信是相当困难的。在这里,还没有加上人们的偏见,比如,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果我们再加上这个因素,由不诚实守信变为诚实守信就非常困难了。
三、诚信度量化分析的启示
(一)经济现状
解决目前人们诚信问题,首先需要立足于从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布鲁诺·希尔布兰德(Bruno Hildbrand)以交易方式划分经济时期时,他提出了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自然经济”阶段、“货币经济”阶段和“信用经济”阶段。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情况和与国外的交流来看,不仅需要讲诚信,而且必须做到诚实守信,才能彰显我国与世界接轨并共同发展。理由是:第一,我国正在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系,从而为讲诚信提供了天然的条件。我们所说的诚信,是与市场经济、商品经济一致的诚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诚信提供了前提条件。第二,不论是市场经济还是信用经济,都不是理论上那样的纯粹的经济形式。我们所处的是一种多元化的经济形式,既有自然经济,也存在货币经济;既有计划经济,也存在商品经济。只要有商品经济的因素,就必须讲诚信。
(二)社会现实
社会讲诚信风气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时间的沉淀。这里的社会环境包括伦理的、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在观念上、认识上都会随之更新和提高。在我国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需要以下四种经济和与之相适应的四种意识形态,即市场经济—法制经济—风险经济—诚信经济,市场意识—法制意识—风险意识—诚信意识。因此,讲诚信就不是一种单纯的伦理诚信,而是在伦理诚信的基础上添加了法理诚信。这里的诚信是具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伦理层面和法律的内涵,最终才能解决中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诚信问题,使我国社会发展蒸蒸日上。
(三)观念转变
不可否认,中国人对“诚信”的理解是世界上最好的,因为不仅是古人是这样的,即使是在今天,仍然可以随处看到人们对诚信的真知灼见:“诚信是金”;“诚信是一种社会资本”;“诚信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商无信不富”;“诚信原则是为人、处事、经商、治国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定”。
參考文献:
[1]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主编.概率统计简明教程 工程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6.
[3]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4]吴琼扬.浅谈数学模型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集体经济,2009(33):84-85.
(作者单位:武警警官学院基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