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穿越四百年的觉醒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w_jl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伍尔芙说:伟大的心灵是半雌半雄的。于是,她创造了从男性转换至女性的奥兰多。20世纪末,女性主义导演Sally Potter将奥兰多搬上了银幕,运用了100分钟的时间构造,再现了一个融合两性,跨越400年来成长与成熟,穿越生死、性别、爱情、权力与自由的重重困惑,通过一次次时代的洗礼完成蜕变的奥兰多。他本是一名英俊稚嫩的贵族少年,因被女王赐予永不枯萎的青春开始了延续四个世纪的生命,并在18世纪的一次东方旅行昏睡七天后化为女儿之身。从伊丽莎白一世“黄金时期”到20世纪工业革命时代,轰轰烈烈的四百年无疑是历史上关于女性主义觉醒的一部史诗;奥兰多缓缓走过的路途,便是这部史诗的每一处缩影。Sally Potter别出心裁地把这段路途分割为七段时期,通过奥兰多的故事把每个时期的女性之于社会的地位与对于自身的审视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1600年——“死亡”
  年轻帅气的奥兰多生活在伊丽莎白一世末期,他流淌着高贵的血统,拥有与身份不太相符的敏感又忧愁的才情。他得到女王青睐与宠爱,并被赐下永葆青春的恩典,却一直向往真挚的爱情。奥兰多风起云涌的一生,便始于这段名为“死亡”的章节。
  1577年环球航行,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伊丽莎白一世的执政确立了英格兰的“海上霸主”地位。至1600年,作为震惊世界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更拥有东印度公司与在美洲广袤的殖民地。自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将地球上隔绝了数千年的版块连接在一起,海上贸易的往来与商业的萌芽发展促使传统封建关系进一步走向破灭。上帝取下亚当的肋骨创造了夏娃——由古老的父系氏族到农耕时期封建社会,女性作为一个从属于父权与夫权的角色,在千百年的男权社会中都只是与“家庭”紧紧捆绑在一起。封建关系因航海时代的到来逐步走向崩溃,同时代表女性有望走出“家庭”这个由男性主导的单位的约束。当新世纪伴随着航海殖民时期雄心勃勃地迈至,同样意味着女性初步冲破男权束缚机会的到来——这是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男权伴随着旧的生产关系破灭的死亡。
  伊丽莎白一世作为大英帝国的第一任女王开启了她的男性祖先们难以想象的“黄金时代”。处于帝国的权力顶端,她手握重权,挥斥方道,这一切似乎将伊丽莎白搁置到一个有异于同时期普通女性的地位。然而众所周知“童贞女王”的权力是通过交换婚姻与个人幸福所换取。历史上的政治从来都是男性的政治。从小便从冷血又充满个人主义的父亲亨利八世处见识透王室这个彻底由男权独裁构建的群体的复杂与残酷,伊丽莎白深知婚姻之于政治而言只是件危险的工具。于是,放弃了婚姻的女王虽然表面上一直把权力紧握手中,实则在另一个层面上是男权社会最为惨烈的牺牲品:当政治从属于男性,一个孤独的女人如果想在上层建筑中获取地位,便不得不服从由男权社会定下的游戏规则。
  电影里这个阶段以伊丽莎白一世与奥兰多父亲的死亡告一段落。这两个角色生命的终结明显带着象征主义的色彩。在为父亲送终的路上,两个女性亲戚的对话表现了对奥兰多的嫉妒——他是一个如此中性得完美的形象,不多一分男性的坚硬,也不缺一分女性的柔媚。奥兰多带着这个与生俱来的特征,缓缓走向下一个阶段。
  二、1610年——“爱情”
  爱情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母题。从古至今,它装载了人们过多的激情洋溢,笼统地代表着世上一切美好事物。尤其在人文主义盛行的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用歌颂自由爱情的戏剧表达了愿景,只因他们皆渴望抛下旧日压抑禁锢的传统观念投向更为强调自我价值的新的价值观中。在等级森严的贵族阶层中,莎士比亚的爱情戏剧是如此受到追捧,原因在于当时贵族的婚姻受到女王权力与家族利益的双重牵制。对于贵族而言,婚姻自由只是座渺茫的乌托邦。在这种背景下,奥兰多开始了他的第一段恋爱。
  电影的上个阶段通过在最后设置奥兰多与未婚妻于先祖画像下的画面强调了家族之于婚姻的地位与巨大影响。尽管婚约在前,俄国公主的出现还是轻易地俘虏了奥兰多的芳心。奥兰多自身超于俗世的气质与追求使他不顾既定的婚约与世俗惯例,对俄国公主展开了奋不顾身的追随。当未婚妻义愤填膺地说出“男人就知道背叛”的时候,他轻描淡写地道了声“男人应该跟随自己的内心。”在社会眼光与人类本性面前,伍尔芙选择了人类的本性。奥兰多一举打破当时贵族阶层的陈规陋矩,不惜伤透未婚妻的心,最后不料反被俄国公主的宛然拒绝与踏上归国路程伤透了自己的心。他说:“女人就知道背叛。”
  虽然奥兰多的行为一直单纯的跟随自己的想法,并尽量摒弃其社会性,但这段曲折又充满哀伤的恋情正反映了当时的两性状况。婚姻的约定充满旧时代消极的传统气息,奥兰多以“追随内心”为由轻而易举便抛下未婚妻,只为追求自己一直向往的所谓“真挚爱情”,显然,他并没有尊重未婚妻的尊严。未婚妻之于这纸荒唐的旧式婚约是一名受害者,她不仅在婚约的设定下失去选择的自由,还在未婚夫的背叛中失去了未来的伴侣。相比下,当奥兰多夺取选择的自由后就迫不及待地追随俄国公主。从这个角度而言,奥兰多的恋爱虽然充满了人文主义的意义,它勇于打破旧日压抑禁锢的传统观念,强调了人本身之于社会的能动性,使我们看到在那个时期人对于现世幸福的追求,但却难以避免地也让人瞥见这种“追寻幸福”依然以男性地位为主导。在这种情况下,俄国公主代表着一种新型的女性形象出现。她面对爱情态度乐观,选择主动,丝毫不避忌贵族世界里的约定俗成,与已有婚约在身的奥兰多约会玩乐,并基于自我的立场自由选择爱侣——我并不愿意跟你在一起,所以我拒绝了你。被抛弃的奥兰多说出那句“女人就知道背叛”的时候,我们不难察觉仿佛是伍尔芙故意安排与未婚妻那句“男人就知道背叛”相呼应,一前一后,一男一女,这个近似于“扯平”的玩笑立即架空了以男性主导的旧式关系,将这个时期另一种更为平等的两性模式展露无遗。
  三、1650年——“诗歌”,与1700年——“政治”
  奥兰多对诗歌的狂热从影片一开始便被展现出来。经过了恋爱的打击,他更为沉湎于诗歌的世界。出于这份赤子之心,他宴请了一位诗人并热心地与他探讨交流,不料诗人的急功近利与攀附权贵却让奥兰多始料不及。从奥兰多一开始的满腔热忱经过与诗人交往过程中的逐步困惑到得知诗人真面目时的失望愤慨,我们看到了他心中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的坍塌。在资产阶级进一步发展的十七世纪,人们对日渐增长的物质表现出极大地热情,艺术的神圣与美妙在既定的社会体系里变的一文不值。奥兰多不得不放弃这个纯真的梦想,走向18世纪的主题——政治中。   如果17世纪末的“光荣革命”代表着阴谋与妥协,那么18世纪的众多政治斗争与殖民纷争则是一条充满英雄主义的浴血道路。这是一个不安分的年代。男权的欲望无休止地扩张,革命、政变和殖民的刺激与残酷的双面性成了唯一能释放欲望的渠道。新崛起的西方对古老又神秘的东方虎视眈眈。奥兰多怀着一颗友好的心出使君士坦丁堡,苏丹的警惕却顿时让他无所适从。在迎接的宴会上,苏丹举杯道:“男人应该感谢造物主,他从一种物质中创造出另一种形态,从而作为伴侣。”从古至今,穆斯林国家一直是极端男权社会的代表,男性在社会架构中处于绝对的上层地位。但当地域的隔绝被打破,在驼峰上挥洒雄性气息宣扬男权至上的穆斯林国家照样受到西方殖民主义的威胁,而开辟殖民道路的坚船利炮同样散发着显而易见的父权色彩,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关系。
  作为奥兰多身处的异乡,君士坦丁堡在外敌入侵下投入了熊熊战火中。战场上“这不是人,这是敌人”的提醒让奥兰多被残酷的现实惊醒——一句短小的话仿佛让他看透战争对于生命个体的随意扼杀,而这就是父权社会下血腥历史的典型表现。终于,逃离战场后他昏睡了七天七夜,醒来之时却已是女儿之身。她面对镜中蜕变后的自己,淡淡地说:“同一个人,根本没有差别,只是换了性别。”这场蜕变是多么平淡又惊奇:是男权社会的丑恶面目使她厌倦了雄性身份?还是历史车轮缓缓滚向不远处女性之光显露的未来让她感到已完成了作为男性的使命?又抑或是伍尔芙所主张的双性同体的女性主义观念使她笔下的奥兰多从未在意又毫不顾忌的转换自己的性别?性别已经转换,奥兰多却还是那个俊美的奥兰多——从不多一分男性的坚硬,也不缺一分女性的柔媚。
  四、1750年——“社交”,与1850年——“性”
  带着离开时相同的身份,相反的性别,她回到了英国。这时欧洲已将自己矫饰成一个雍容华丽的贵妇人:当路易十三为了遮盖头顶的疤痕创造了亮丽的假发,路易十四为了掩盖身高的不足发明了挺拔的高跟鞋,蓬巴杜夫人索性根据自己的审美将整个欧洲都卷入了洛可可时代。就连八尺男儿都热爱将香粉扑满脸颊,这个充斥着柔弱纤细的美学的时代从不掩饰自己的女性特征。女人穿上紧得让人窒息的鲸须胸衣,套上繁杂精美的钟型长裙,再把头发高高竖起,携带着浓厚得无法挑剔的女人味走进沙龙,尽情地展示自己美妙的胴体,吸引男人的目光。这时,社交已不再是男人的专权,女人的到来不仅为这些场合带来轻松愉悦的气息,更轻柔地将男权把持的政治艺术文化世界打开了一个缺口——那些优雅美丽的贵妇是多么风趣,谈吐间见解独特,言语幽默,从不缺乏男性的追捧热爱。奥兰多穿上臃肿而繁琐又不便的女装进入社交圈时,她的美丽与气质立即吸引了男士的目光。然而在交谈中,她发现就连Alexander Pope和JosephAddison等诗人名流亦只说出“女人是美丽又浪漫的动物,只需给她们些皮草,钻石”、“女人仍是幼童,只不过思维成熟了些”、“女人永远前后不一致,她们根本没有自己的个性”、“女人总是皆有父亲或丈夫的帮助得以找寻自身的意义”……这些表达出被认可是女人魅力的话,并且被告知与男性争论的女人将“迷失了自我”。其实,这些话语不过把理性时代女性地位的本质揭露出来:尽管女性开始走入跟男性平等交谈的社交沙龙,男人们也不曾吝惜对异性的赞美和欣赏,但这一切正如那件美丽又残酷的束腰胸衣,女人必须通过卖弄自己的女性化特征来迎合男人的审美趣味。在社交界,女人从来是一件被凝视的对象,男权不再以赤裸裸的压倒性强行控制而转化成一件软性束缚的胸衣,这只是男权经过时代洗礼而转向“怀柔政策”的一次变态。18世纪,理性时代,电影里名流们的对话表现了他们对启蒙主义中知识和智慧的热爱与崇拜。尽管启蒙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同样肯定个人的存在和价值,但以卢梭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在《爱弥儿》等著作中仍主张妇女是低等性别,应该服从男人意志,在家生儿育女。在电影里这个章节的结尾,面对亨利大公“我拥有整个英格兰,而你应属于我”的求婚,奥兰多愤然拒绝:宁可失去男性才能拥有的宫殿继承权,宁可成为一个“既没父亲也没丈夫的女人”(显然这个身份与上文所述诗人嘲笑女人只能依附丈夫父亲的话相对应),也不愿作为男人的附属品。奥兰多冲出迷宫,跑进大自然的怀抱中,她要做大自然的新娘。这是影片里的一个高潮,也象征了奥兰多对其女性身份的认定。
  转瞬间,世界伴随工业革命进人翻天覆地的蒸汽时代。伴随着社会化大生产,越来越多的女性摆脱家庭的束缚走向社会,走向不同领域,从事本由男人垄断的职业。女性在时代的洪流中冲洗下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地位,女性意识的觉醒让更多人清晰地审视自我,并开始了世界范围内初步的争取妇女解放的运动。在人类开始探寻自由平等的大机器时代背景下,冒险家夏墨汀走进了奥兰多的生命。自赛尔出现,奥兰多就被他所吸引,并毫不犹豫以“你愿意娶我吗”求婚——这次女性主导的求婚将先前亨利大公的求婚对比得就像反衬,同时,预示着一个非男权的女性话语时代的到来。在他们平等自由的对话中,夏墨汀认为奥兰多“其实并不需要一个丈夫”,并让奥兰多跟随自己去美洲。在这个就生产关系已彻底瓦解的时代,相比起旧日对传统禁锢的东方世界的垂涎,人们对美洲的狂热反映了他们对自由平等的追求与向往。时值美国南北战争,自由解放之风吹遍美洲大地,那是无数冒险家投机者追逐的天堂。奥兰多对夏墨汀的一见钟情,不仅因为他是带着美洲精神的自由使者,还因他是一个与奥兰多畅谈两性关系,并会换位思考,完全不带性别歧视的新型男性。只有这样的男人,才能够成全奥兰多应该享有的自由、平等与欢愉的性爱生活。尽管奥兰多最终没有选择与他厮守,但她在这个男人身上——亦即是这个时代中进一步寻找到了自我,了解到自己内心的追求。
  五、20世纪——“重生”
  她怀着身孕从20世纪初的战火走来。经历了了四百年的她,从当初青涩懵懂的少年,成为了一个成熟的女性。这与性别无关,而是人类的成长。身处20世纪,她有了女儿,成为母亲,仍是不多一分男性的坚硬,也不缺一分女性的柔媚——她是荣格理论中Anima与Animus的完美体现,也印证了波伏娃那句“女人并非生来就是女人,而是后来变成女人。”她骑着摩托车载着女儿在现代社会自由奔走,不再受到任何约束,不再需要依附任何人。当她回到曾经属于自己的庄园,恍如隔世,一切已成过眼烟云——奥兰多终其一生终于完成了自我探索后获得了新生。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薛松,女,山东青岛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影视文化和小说叙事学研究。  【基金项目】电影 《杀死比尔1》剧照一、剥削电影与恶搞美学  从处女作《落水狗》(Reservoir Dogs, 1992)到最近一部《被解放的姜戈》(Django Unchained, 2012),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这位明星式美国鬼才导演成功将B级片(
[摘要] 中外电影中存在着不少邮政形象。从六十年代初的歌曲《歌唱光荣的八大员》,到八十年代的小说《信使之函》,到电影《邮缘》、《那山那人那狗》、《阳光天井》,直到2007年的《香巴拉信使》,以及以《咱们炊事班》、《候车大厅》等为代表的情景喜剧。邮政的文学艺术形象,正被群起使用,成为新的热点,随着王顺友、尼玛拉木等邮政杰出人物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作家、艺术家来挖掘邮政题材,塑造出更多的邮政人的艺术形
朱珠,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助教  田颖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助教  【作者简介】  动画电影《恶童》场景设计 动画场景教学是围绕动画场景制作需求展开的专门课程教学,是每位动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传统动画场景训练课题的设计较为固定,一般从基础造型训练开始,首先练习场景线稿勾勒,之后安排线稿上色进行色彩设计的训练,最后进行主题场景创作。传统动画场景课题训练将线稿勾勒与色彩设计分开进
【作者简介】庄君,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讲师,上海大学电影学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电影史、影视剧作研究。【基金项目】电视剧《父母爱情》剧照 《父母爱情》是一部家庭情感剧,但是该剧的名字却生动而切帖地概括出家庭情感剧的一个亚类型“父母爱情剧”:通过跨越年代的时间架构,讲述父母一辈从年轻时期开始的爱情故事,以颇具现代性的价值视角回照传统的爱情理想与婚姻观念;审美上体现出一种怀旧式的想象
世界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符号,你我都生活在符号的世界里,各自的姓名、服饰的品牌、汽车的标志、交通灯的颜色等等,通过这些符号来确定自我、标明个性、维护秩序等,所以,符号本身也承载着某种涵义,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而电影也拥有一个深邃的符号系统,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  电影符号学的创始人克里斯蒂·麦茨认为电影符号是“视听符号”或“形象符号”,即电影符号是由影像和声音构成。本文将以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为例
周星驰是华语电影出色的喜剧演员,自编自导自演《国产凌凌漆》《食神》《喜剧之王》《少林足球》《功夫》等多部影片,形成了独特的“周星驰喜剧风格”。他自成一派的喜剧风格极具辨识度与影响力,然而,周星驰曾说他的人生最失败的就是当了一名成功的喜剧演员。既然是成功的喜剧演员,又为何说是失败的呢?周星驰电影中的喜剧性究竟该如何理解?  一、 内容:喜剧中的悲剧内涵  在星爷的话中,“成功”与“失败”本就是一对反
法国导演吕克·贝松(Luc Besson)凭借科幻影片《超体》,再一次向世人表达了他对生命起源、时间延展、人类未来的认知与探寻。环环相扣的缜密情节构思、引人入胜的惊艳科幻想象、欧美亚三洲大腕明星的同台竞技、合力飙戏,时而温情连绵、时而血雨腥风的叙事推进,这些无一不让观众肌肉紧张、呼吸急促、大脑飞转、目不转睛。  《超体》由吕克·贝松本人创立的欧罗巴电影公司(EuropaCorp)与年轻的中国基美影
罗兰·巴尔特根据文本的基本性质及文本所引发的阅读方式的不同,将文本分为“读者性文本”和“作者性文本”。概言之,“读者性文本”是一种封闭性的文本,易读易懂,清晰明了;“作者性文本”则不断要求读者积极介入,像作者一样或者和作者一起建构文本的意义。这种文本将其构意结构展示在读者的面前,要求读者对文本进行再创作。显然,韩国导演金基德的《春去春又来》不是一部明白晓畅的读者性文本,其中的点滴设置及整体安排背后
【作者简介】  电影《虎胆英雄》剧照 “1966年起始的‘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后来十余年的文艺创作停滞,电影界与文学界一样,将该年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结束和一段动乱期的开始,并且把自1949年建国至1966年之间的电影史实,统称为‘十七年电影’。”(《中国电影史纲》,王晓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103页)“十七年电影”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而影片中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成为这一时
吴福泰,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作者简介】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剧照 李安的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除了剪辑方面有些瑕疵之外无疑是一部不错的作品。它的精彩不仅在于真实生动的3D场景和形象设计,还在于该片是可供多种解读的文本,这也是其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李安电影自身建构起一个独特的文本阐释场域,在这一场域中‘马赛克主义’的各种理论话语都可获得其阐释空间,对于李安电影文本展开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