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议论文一般通过直接说理或论述来阐明问题,表达思想。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语言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所谓概括,就是将具体事物加以抽象,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三种方法对记叙性材料进行概括,以符合议论文文体要求。
一、剪裁舍弃法
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确定以后,就得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法去论证它。摆事实离不开具体的材料,这些材料往往生动具体、篇幅较长,而议论文运用这些材料的目的只在于印证观点,说明道理,不是以形象动人。这就要求学生写作时要抓住需要的信息,大胆地对事例进行剪裁,以舍弃与论点无关的信息。
在一次作文训练中,有个学生写对生活感悟的文章,题目叫《珍惜时光 发奋进取》,其中引用了张海迪的例子。报刊上、网络上关于张海迪事迹的介绍很多,为了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这个学生进行了这样概括性的叙述:
她从未停止过向疾病抗争,向生命的极限挑战:在高位截瘫、身患癌症的情况下,她毅然完成了散文集《生命的追问》。迄今,她已经出版了100多万字的作品。
通过这件事,作者得出了这样的启示:人的一生是极其短暂的,我们只有像张海迪一样努力拼搏、发奋进取,才能使生命更有意义。
这篇作文中,作者根据论点需要,从众多信息中抓住主要信息,并精心剪裁。结果选用的事例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人生境遇如此之差的张海迪尚且能够发奋进取,终有所成,四肢健全的我们更应该努力拼搏,有所作为了。这样,张海迪的事例就很好地为论点服务了。
二、挖掘增补法
论证过程中,只有把论据所蕴含的意义挖掘出来,这个论据才能与论点发生内在的联系。因此,“叙例”时不仅要学会裁剪,还必须学会根据论点的需要,增补一些与论点相近甚至相同的词句,使论据能更好地证明论点。
学习了苏轼的诗词后,我要求学生对其生平做一个简要的整理,学生按要求完成了任务。在一次作文训练时,有个学生把整理的材料运用到《抵抗生活中的挫折》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苏轼命运多舛。“乌台诗案”让他谪居黄州,险些送命;好不容易回到京城后,又遭到保守势力的诬告、陷害,再次被贬出京,任杭州知府;随后,再度被贬。但是,苏轼没有被这种挫折打败,反而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旷达,“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淡定……这都是苏轼仕途不顺时面对生活的困难所作出的回应。
这段材料论证了两个方面:一是苏轼面对仕途的不顺并没有一蹶不振;二是显示苏轼抵抗生活挫折的豪放、旷达、从容淡定的气度。这两个方面都能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然而,我们分析一下这则材料,就不难看出,前半部分材料是学生根据苏轼的生平整理出来的,后半部分则是根据平时的积累增补进去的。把这两个部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正是这个学生的聪明之处。
三、概括排比法
所谓概括排比法,就是抓住材料的实质,用三言两语把这则材料的内容叙述清楚,然后采用相同的方法叙述清楚多件材料的内容,并把它们有机安排在一起的叙事方法。这种表述不仅能让论据内容丰富,而且能够从多方面证明论点。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是被事实证明了的真理。邹忌直言讽谏,齐王悬赏纳谏,齐国得以强盛。王平诚心忠告,马谡固执己见,街亭终致失守。唐太宗任用魏征,开言路、纳直谏,得有贞观之治;朱元璋求教朱升,广积粮、缓称王,建立了大明王朝。
这种写法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事实叠加,二是句式整齐。写作顺序上,或按时空顺序,或按逻辑顺序等,虽无一定之规,但不可杂而无序。
议论文与记叙文中记叙的不同,是由写作目的不同决定的。指导学生写作时,一定要让他们分清两者的联系与区别,以免因叙述过详而喧宾夺主,损害了议论文的文意。
一、剪裁舍弃法
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确定以后,就得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法去论证它。摆事实离不开具体的材料,这些材料往往生动具体、篇幅较长,而议论文运用这些材料的目的只在于印证观点,说明道理,不是以形象动人。这就要求学生写作时要抓住需要的信息,大胆地对事例进行剪裁,以舍弃与论点无关的信息。
在一次作文训练中,有个学生写对生活感悟的文章,题目叫《珍惜时光 发奋进取》,其中引用了张海迪的例子。报刊上、网络上关于张海迪事迹的介绍很多,为了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这个学生进行了这样概括性的叙述:
她从未停止过向疾病抗争,向生命的极限挑战:在高位截瘫、身患癌症的情况下,她毅然完成了散文集《生命的追问》。迄今,她已经出版了100多万字的作品。
通过这件事,作者得出了这样的启示:人的一生是极其短暂的,我们只有像张海迪一样努力拼搏、发奋进取,才能使生命更有意义。
这篇作文中,作者根据论点需要,从众多信息中抓住主要信息,并精心剪裁。结果选用的事例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人生境遇如此之差的张海迪尚且能够发奋进取,终有所成,四肢健全的我们更应该努力拼搏,有所作为了。这样,张海迪的事例就很好地为论点服务了。
二、挖掘增补法
论证过程中,只有把论据所蕴含的意义挖掘出来,这个论据才能与论点发生内在的联系。因此,“叙例”时不仅要学会裁剪,还必须学会根据论点的需要,增补一些与论点相近甚至相同的词句,使论据能更好地证明论点。
学习了苏轼的诗词后,我要求学生对其生平做一个简要的整理,学生按要求完成了任务。在一次作文训练时,有个学生把整理的材料运用到《抵抗生活中的挫折》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苏轼命运多舛。“乌台诗案”让他谪居黄州,险些送命;好不容易回到京城后,又遭到保守势力的诬告、陷害,再次被贬出京,任杭州知府;随后,再度被贬。但是,苏轼没有被这种挫折打败,反而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旷达,“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淡定……这都是苏轼仕途不顺时面对生活的困难所作出的回应。
这段材料论证了两个方面:一是苏轼面对仕途的不顺并没有一蹶不振;二是显示苏轼抵抗生活挫折的豪放、旷达、从容淡定的气度。这两个方面都能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然而,我们分析一下这则材料,就不难看出,前半部分材料是学生根据苏轼的生平整理出来的,后半部分则是根据平时的积累增补进去的。把这两个部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正是这个学生的聪明之处。
三、概括排比法
所谓概括排比法,就是抓住材料的实质,用三言两语把这则材料的内容叙述清楚,然后采用相同的方法叙述清楚多件材料的内容,并把它们有机安排在一起的叙事方法。这种表述不仅能让论据内容丰富,而且能够从多方面证明论点。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是被事实证明了的真理。邹忌直言讽谏,齐王悬赏纳谏,齐国得以强盛。王平诚心忠告,马谡固执己见,街亭终致失守。唐太宗任用魏征,开言路、纳直谏,得有贞观之治;朱元璋求教朱升,广积粮、缓称王,建立了大明王朝。
这种写法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事实叠加,二是句式整齐。写作顺序上,或按时空顺序,或按逻辑顺序等,虽无一定之规,但不可杂而无序。
议论文与记叙文中记叙的不同,是由写作目的不同决定的。指导学生写作时,一定要让他们分清两者的联系与区别,以免因叙述过详而喧宾夺主,损害了议论文的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