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我国教学反思的研究综述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junhong7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教学反思的内涵理解
  
  1.反思的不同界定
  要理解教学反思,必须先从反思说起。反思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形式,古已有之,但人们对反思的内涵理解不尽相同。刘加霞、申继亮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将反思理解为内省,是一种元认知过程。在中国有孔子、朱熹等人,在西方有洛克和斯宾诺莎等人;二是将反思看作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是一种特殊的问题解决,以杜威在1933年发表的《我们怎样思维》为代表。我国学者于90年代初将反思引入教师教育,对反思的概念界定有以下几种:张建伟认为,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张老师认为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的总结,而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张立昌认为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熊川武认为教学反思是人们关于自身的认识过程、结果或与它们有关的一切事物如信息或材料有关的学习特征的认知。
  虽然人们对反思的认识不尽一致,但比较分析,则可发现在本质上基本一致,即都认为反思是一种自省,是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之外理性地考察自己言行的过程。蔡亚平认为反思具有三个特质:一是系统的梳理,有统整功能;二是理性的审视,是一种元认知;三是隐含着对行为的修正,带有价值预设的目标。
  2.对教学反思的内涵理解
  刘加霞、申继亮对D.A.Schon的观点作了详细的介绍,认为他有两大突出贡献:一是提出了两个著名的概念:行动中反思和行动后反思。行动中反思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或潜意识地不断对他以往经验中不符合的、未曾预料的问题情境的重新建构;行动后反思是个体对已经发生的行为的回顾性思考,其中也包括行动中反思的结果。Schon更强调的是前者,他认为行动中反思的结果——实践性知识更重要。Schon的另一个贡献是他提出了行动中知识或称缄默知识的概念。他认为,有一些行动、理解或判断,我们是本能地执行,行动前或行动中并没有思考过,自我没有意识到已经学会了这些知识,这就是行动中知识或缄默知识,教学反思的重要作用就是意识到自己的缄默知识,并加以激活、评判、验证和发展,使之升华为教育理论。除了Schon的观点,他们还介绍了其他研究者的观点:Grimmet和Erickson把对教学反思的理解分为三种:一是从技术层面上来理解,认为教学反思是对教学活动本身(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深入思考;二是对教育背景、教育观念的深入思考;三是认为教学反思是对教学经验的重新建构。我国有许多学者把教学反思与反思性教学等同起来,认为两者是同一个概念,对此,吴静芳、张伟平从构词法、含义、历史发展和实施主体四个方面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区别,有助于我们对教学反思有更清楚的认识。
  从以上对反思、教学反思的理解中我们发现:西方学者多把教学反思与教学背景、伦理道德、文化环境等方面联系起来,从宏观层面上加以考虑,而中方学者一般是从教师角度站在实践层面上来论述的。
  
  二、教学反思的理论基础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教学反思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平爱红从哲学认识论和心理学两个方面分析了教学反思的理论基础,认为人的活动都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教学反思也不例外,只有教师在不断的反思中将实践与认识相结合,才能提高教学水平;杜威提出“反思性思维的五个阶段”(问题阶段、观察、假设、推理、检验阶段)是其心理学基础;范明林对教学领域中科技理性主义当道而招致人的主体性迷失进行了抨击,对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学生陈旧观念的质疑来论述批判的重要性;洪明除了认为批判理论是教学反思的理论基础外,还从认知心理学、教师专业发展、质的研究方法的出现等方面论述了对教学反思的推动作用。马颖、刘电芝也认为教学反思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心理学、伦理学及教学理论进步的表现;徐智则从三个方面认为教学反思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一是哲学基础——批判理论和后现代主义;二是心理学基础——认知心理学中的元认知理论的出现;三是方法论基础——质的研究方法也推动了教学反思的发展。
  
  三、教学反思实现的条件
  
  马颍、刘电芝从教学环境的培育、实现途径的探索、评价体系的建立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实现教学反思所需的条件。他们认为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与个人环境是实现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常规教学通过实践向有反思的教学发展,最后形成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学反思的作用,而反思性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其实践基础主要是大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进行的教学反思。范明林认为批判是教学反思实施的前提条件,在批判精神的指导下,教学实施主体也就是教师应该具有自觉的反思意识和较强的反思能力,并且要有坚强的意志,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能够贯彻实施,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学反思。鲁兴树和潘莉主要是从教师自身的角度论述作为一线的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所应该具备的条件,他们详细论述了教师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能力条件、动力支持和环境支持才能保证教学反思顺利、有效的进行。吴静芳、张伟平列出了现实生活中教师在反思中存在的问题,认为这是由于目前学校的考评制度以及教师自身的原因引起的,提出要改善教师的生存环境,减轻教师教学任务,全面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构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从而才能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也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认识视角。
  
  四、教学反思的内容策略
  
  关于教学反思的内容策略我国学者进行了很多研究。赵昌木用图表说明了教学反思应从信念系统、知识系统、教学实践、背景因素四个方面着手进行,从自我、学生、同事、理论文献四个维度来进行反思,方法涉及到撰写教学日志、建立档案袋、批判性对话、阅读理论文献等,表明教学反思具有开放的性质。冯玉平认为,如果教师能够做到用心体会、悉心沟通、潜心研究,从而发现问题,不断反思来尝试改进,则可以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罗琴、廖诗艳则以教师群体专业发展为假设,以职业成熟为标准,把一个新手教师培养成一个研究型教师所需的过程分为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和持续发展期四个阶段,根据各阶段不同的教学特点,论述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内容策略。
  总之,这类研究大多数是教学工作者所写,他们论述的内容方法一般是自身在实践中所得的体会,能够从多角度、多维度来反观自我,其内容也比较丰富,涉及到教学实践的各个层面,但总体来说理论深度不够。
  总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对教学反思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应看到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一是对教学反思的研究中,考虑教师的因素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得少,对学生这一因素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二是教师的个人研究多,群体合作研究少,这使得教学反思的文章显得零散,缺乏整合性;三是理论探讨多,实践验证少,且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严重,广大一线教师的反思水平比较低,有的教师对教学反思认识不足,把教学反思与教学总结、心得体会混为一谈。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 刘加霞,申继亮.国外教学反思内涵研究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03(10).
  [2] 张建伟.反思——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新思路.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7(4).
  [3] 张立昌.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教育研究,2001(12).
  [4]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 蔡亚平.论教学反思的困境与出路.高等教育研究,2005(1).
  [6] 平爱红.教学反思的学理探讨.教育理论研究,2004.
  [7] 吴静芳,张伟平.关于教学反思问题的探讨.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
  [8] 范明林.试论反思性教学及其基础和条件.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
  [9] 洪明.西方反思性教学的兴起与成因.上海教育科研,2002(6).
  [10] 马颖,刘电芝.反思性教学研究述评.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10).
  [11] 徐智.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研究.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2005.
  [12] 马颖,刘电芝.反思性教学实现的条件系统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
  [13] 鲁兴树,潘莉.试论教学反思的条件.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5).
  [14] 赵昌木.教师在批判性教学反思中成长.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
  [15] 冯玉平.加强教学反思,增强教学效果.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
  [16] 罗琴,廖诗艳.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教学反思角度.现代教育科学,2005.
  (责任编辑关燕云)
其他文献
社会性别差异及性别的传统印象是被社会文化所赋予培养的,大众传播究其实质是一种社会文化和价值的传播语言是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性别歧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然会影响到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语言,性别歧视必然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一he与she在书面语中的惯用    英语教材中he与she在书面语中的惯用可见编者对男性的偏爱,对女性的歧视例如:新编英语教程A New English Course 1练
刺猬虽然只是一种体长不过25厘米的小型哺乳动物,但它满身的尖刺却聞名动物界。当遇到敌人时,刺猬就把身体蜷(quán)缩成圆球,只露出一根根竖起的“钢针”,别说蛇了,就连大象见了也会害怕的!
走进今天的中小学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整个教学过程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教师教得多,学生学得多而思得少,学生没有喘息的余地、思考的空间,教师讲得神采飞扬,津津有味,学生却“茫茫然”,“不知其所以然”,满脸的困惑,满脑子的疑问。一些学生的独特见解、另类思维和创造性观点往往受到压制和歧视,造成了课堂的单调、枯燥和乏味,课堂没有了活力,学生对学习也失去了应有的兴趣。试问,这样的课堂怎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
汉文化属于人文文化,重人论,轻器物,讲究“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主观色彩浓郁,故主语的取向多为人,这样的主语称为有灵主语;英文化是科学文化,重物质,轻人伦。以功利为本位。重分析,轻综合,重概念,忌笼统,强调客观至上,主语的取向多为物,这样的主语叫做无灵主语。汉译英时,由于汉英两种文化的差异,并非所有的原文句子中的主语都能被转换成译文句子中的主语,选择主语从客观的视角,从汉语的有灵主语到英语的无灵主
悠悠千载马文化驿使图画像砖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出土  面对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当我们审视人的力量时,也许会忽视一个重要因素——一个给国人以巨大辅助的物种:马。  當我们用这一视角审视历史,就会发现:马与我们的先民、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军事力量的博弈、与历史的兴衰和进程,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不禁让人心生感慨:马,伴随着前人,参与了几千年波澜壮阔的时代嬗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重建课程资源体系是实现新一轮课改目标的重要任务。笔者试从孔子的课程资源思想中探寻课程资源体系构建之路。孔子虽未提出“课程资源”这一概念,但当时他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进行教育是有案可稽的,他的课程资源思想对我们是富有启发性的。    一、构建课程资源体系的教育哲学    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内圣外王之道,具有天人合一、政教统一
在数学宫里,住着“数”和“形”两大家族。一天,大正方形带着几个小正方形到“数”家去玩。  一进门,便发现“数”家几个小兄弟闷闷不乐。  大正方形很有禮貌地问:“怎么啦?”“数”小3抢着回答:“人家正愁着呢!形哥,你看1 3 5 7 …… 19 =?一个一个地加,太麻烦了。”“数”小5说:“这还算好,如果很多个连续奇数求和怎么办呢?”  大正方形摸摸脑瓜略加思索,说:“有妙法!有妙法了
一、2007年新加坡修订初中英语教学大纲的背景    1991年,新加坡的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将语言学习当成获取信息、社会交往的工具以及表达思想的工具的目标。随着社会生活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新加坡对初中英语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某些领域还比较欠缺。比如培养的学生的标准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不均衡,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学生写作技巧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新加坡教育部又在2001年、2
摘要: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基于乡村旅游地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农户秸秆还田行为的调查数据,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秸秆还田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行为态度变量中农户对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知、农户秸秆还田的意愿和了解程度对秸秆还田采纳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主观规范中农户与周边村民和亲戚之间的交流频率、将绿色农产品卖给
如果说教育是一座大厦的话,师生关系就是它得以建立的基石,而其中理想的师生关系则是良好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当然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全部意蕴包含在师生关系中,教育过程可以看作是师生关系形成和建立的动态过程。因为师生关系的展开和师生交往的过程是学生获得人际体验技能和终生交往品质的重要源泉,也是学生价值系统的现实基础。从文化生态的观点来看,师生关系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私人关系,它具有公共领域中人际关系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