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速公路产生桥头跳车的原因,并对治理措施进行了浅述。
【关键词】高速公路;桥头跳车;防治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桥头跳车现象也较为普遍。这不但影响行车速度,也影响了行车的舒适与安全,甚至造成行车事故;同时由于车辆的高速行驶在桥头产生跳动和冲击,对路面和桥梁产生的附加冲击荷载,加速了桥台搭板、桥头路面及桥梁伸缩缝等装置的毁坏,既影响了公路的使用寿命,又降低了社会效益。因此,解决高速公路桥头跳车问题已成为建设及施工单位的大事。本文对产生桥头跳车的原因和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1.桥头跳车的成因
构造物与其两端接线路堤间的沉降高差是桥头跳车产生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完全消灭沉降差是不可能的,我们采取防治措施的目的是减少沉降差,使其在设计行车速度下,保证行车安全,满足使用要求。
沉降差产生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桥头路堤范围内地基处理不彻底
桥头路堤(锥坡)一般位于天然地基上,如果在路基填土前处理不彻底,在路堤土的重力作力下其将产生较大变形;而桥梁构造物多采用桩基础或经地基处理的扩大基础等,其沉降量很小,若桥头路堤土重力产生的变形不能在桥头路面铺筑时基本完成,将产生桥不沉而路沉的现象,造成跳车。
1.2台后填土材料选择不适
为保证台背回填质量,台背填料应选用稳定性好的、内摩擦角较大的透水性粗粒材料。如果使用含土量大的材料填筑,则易出现沉降,引起跳车。
1.3压实度达不到标准
由于路基填土与桥梁施工的不同步性,使得台背处施工工作面较小,特别是桥台台帽周围,压路机无法作业,这就导致桥头台背及锥坡的填土压实度达不到標准,造成这部分填土下沉,引起跳车。
1.4路面渗水
路面积水沿台背渗入路基,造成桥头路基土软化或流失,引起桥头路基下沉,造成跳车。
1.5其它还有设计上的不足(如特殊地基、路基处理)、施工质量控制和施工管理问题等
2.桥头跳车的治理措施
2.1地基处理
2.1.1一般地基。清除桥头路堤边坡及锥坡(护坡)坡脚外2m范围内原地表的杂草和耕植土或腐植土等,对地表进行压实,压实度应达到90%(比规范高)。
2.1.2软土地基。对较浅层的软土层,宜全部挖除,换填颗粒较粗的填料,如天然砂砾、碎石、工业废渣等 ,压实度要求同一般地基,同时加强排水。
当软土层较厚全部挖除有困难时,应采用粉喷桩、旋喷桩、碎石桩、强夯等方法进行处治并设置砂砾垫层,在坡脚处设排水盲沟及时将路基水排除。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应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2.2严格控制桥头路堤的压实度
桥头路堤尽量预留足够的工作面,以满足压路机作业,保证压实质量;对台背及锥坡等作业面较小处可采用小型强夯机进行夯实。同时严格控制分层厚度,每层碾压厚度不超过20cm。对台背及柱式、肋板式桥台的台身周围和桥头引道填土的压实度按设计规范再提高1~2个百分点,以减少工后沉降。
2.3合理选择桥头路堤填料
2.3.1不得采用高塑性粘土填筑桥头路段。
2.3.2选用透水性良好、易压实、沉降完成快、后期变形小的砂砾填筑或用石灰稳定土处理桥头路堤。
2.3.3季节性冻融地区的桥头路基上部采用水稳性好、冻融性好、强度高的粗粒土填筑,填筑深度应不小于最大冻深(包括路面结构层厚度),以防冻胀时路面产生有害变形冻融时路床承载力下降。易受地表水、地下水影响的矮路基地段,做好路基、路面排水,以减少水对路基的影响。
2.4严格控制填料质量及填筑施工
桥头跳车产生主要是路基压缩沉降和地基沉降。由于填土的内摩擦角较小,加之压实质量的影响,所填路基的压缩沉降一般较大,因此桥台后宜填筑内摩擦角较大的透水性材料,如岩渣、碎石等。而且,内摩擦角较大的粗粒填料也有利于从台背缝隙中渗入的雨水沿盲沟或泄水管顺利排到路基外。
填筑透水性材料,应掌握以下几点:
2.4.1控制填料质量,其细料含量不宜过大。
2.4.2在台背填筑范围内设置泄水管或盲沟。
2.4.3严格按照设计及规范作业,控制每层填筑厚度,并对每层填筑质量进行检测,确保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2.4.4应注意结构物两端对称填筑施工。
2.5严格质量管理,确保合格工程
严格质量管理,关键在于建设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设计、施工单位的协调努力,参建各方共同遵照设计及施工规范、施工程序、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以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合格工程,才能避免桥头跳车病害发生。
【关键词】高速公路;桥头跳车;防治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桥头跳车现象也较为普遍。这不但影响行车速度,也影响了行车的舒适与安全,甚至造成行车事故;同时由于车辆的高速行驶在桥头产生跳动和冲击,对路面和桥梁产生的附加冲击荷载,加速了桥台搭板、桥头路面及桥梁伸缩缝等装置的毁坏,既影响了公路的使用寿命,又降低了社会效益。因此,解决高速公路桥头跳车问题已成为建设及施工单位的大事。本文对产生桥头跳车的原因和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1.桥头跳车的成因
构造物与其两端接线路堤间的沉降高差是桥头跳车产生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完全消灭沉降差是不可能的,我们采取防治措施的目的是减少沉降差,使其在设计行车速度下,保证行车安全,满足使用要求。
沉降差产生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桥头路堤范围内地基处理不彻底
桥头路堤(锥坡)一般位于天然地基上,如果在路基填土前处理不彻底,在路堤土的重力作力下其将产生较大变形;而桥梁构造物多采用桩基础或经地基处理的扩大基础等,其沉降量很小,若桥头路堤土重力产生的变形不能在桥头路面铺筑时基本完成,将产生桥不沉而路沉的现象,造成跳车。
1.2台后填土材料选择不适
为保证台背回填质量,台背填料应选用稳定性好的、内摩擦角较大的透水性粗粒材料。如果使用含土量大的材料填筑,则易出现沉降,引起跳车。
1.3压实度达不到标准
由于路基填土与桥梁施工的不同步性,使得台背处施工工作面较小,特别是桥台台帽周围,压路机无法作业,这就导致桥头台背及锥坡的填土压实度达不到標准,造成这部分填土下沉,引起跳车。
1.4路面渗水
路面积水沿台背渗入路基,造成桥头路基土软化或流失,引起桥头路基下沉,造成跳车。
1.5其它还有设计上的不足(如特殊地基、路基处理)、施工质量控制和施工管理问题等
2.桥头跳车的治理措施
2.1地基处理
2.1.1一般地基。清除桥头路堤边坡及锥坡(护坡)坡脚外2m范围内原地表的杂草和耕植土或腐植土等,对地表进行压实,压实度应达到90%(比规范高)。
2.1.2软土地基。对较浅层的软土层,宜全部挖除,换填颗粒较粗的填料,如天然砂砾、碎石、工业废渣等 ,压实度要求同一般地基,同时加强排水。
当软土层较厚全部挖除有困难时,应采用粉喷桩、旋喷桩、碎石桩、强夯等方法进行处治并设置砂砾垫层,在坡脚处设排水盲沟及时将路基水排除。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应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2.2严格控制桥头路堤的压实度
桥头路堤尽量预留足够的工作面,以满足压路机作业,保证压实质量;对台背及锥坡等作业面较小处可采用小型强夯机进行夯实。同时严格控制分层厚度,每层碾压厚度不超过20cm。对台背及柱式、肋板式桥台的台身周围和桥头引道填土的压实度按设计规范再提高1~2个百分点,以减少工后沉降。
2.3合理选择桥头路堤填料
2.3.1不得采用高塑性粘土填筑桥头路段。
2.3.2选用透水性良好、易压实、沉降完成快、后期变形小的砂砾填筑或用石灰稳定土处理桥头路堤。
2.3.3季节性冻融地区的桥头路基上部采用水稳性好、冻融性好、强度高的粗粒土填筑,填筑深度应不小于最大冻深(包括路面结构层厚度),以防冻胀时路面产生有害变形冻融时路床承载力下降。易受地表水、地下水影响的矮路基地段,做好路基、路面排水,以减少水对路基的影响。
2.4严格控制填料质量及填筑施工
桥头跳车产生主要是路基压缩沉降和地基沉降。由于填土的内摩擦角较小,加之压实质量的影响,所填路基的压缩沉降一般较大,因此桥台后宜填筑内摩擦角较大的透水性材料,如岩渣、碎石等。而且,内摩擦角较大的粗粒填料也有利于从台背缝隙中渗入的雨水沿盲沟或泄水管顺利排到路基外。
填筑透水性材料,应掌握以下几点:
2.4.1控制填料质量,其细料含量不宜过大。
2.4.2在台背填筑范围内设置泄水管或盲沟。
2.4.3严格按照设计及规范作业,控制每层填筑厚度,并对每层填筑质量进行检测,确保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2.4.4应注意结构物两端对称填筑施工。
2.5严格质量管理,确保合格工程
严格质量管理,关键在于建设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设计、施工单位的协调努力,参建各方共同遵照设计及施工规范、施工程序、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以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合格工程,才能避免桥头跳车病害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