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情况。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为观察对象,通过数字随机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100)与研究组(n=100),对于对照组患者则单纯行临床基础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对于研究组则行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比较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效果与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间患者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吞咽功能SSA评分低于对照组,且生活自理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与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行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可提高患者吞咽功能与生活自理能力,其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普及并应用。
关键词:神经肌肉电刺激;康复训练;脑卒中;吞咽困难;生活自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R33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19)06-013-03
吞咽困难是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显示,脑卒中患者中出现吞咽功能障碍者占比达30%[1],这不仅会进一步提高营养不良、脱水及吸入性肺炎等危险事件发生率,甚至会导致患者窒息,进而提高临床死亡率。目前临床中对这一并发症多采用药物、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针刺、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2],但单独应用某一治疗方式效果有限,且疗程长;因而在本次研究中,将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方式,观察并讨论其在对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均经CT、MRI确诊;对照组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1.5±13.5)岁,病程6~20d,平均病程(13.0±7.0)d,脑梗死者65例、脑出血者35例,单纯行临床基础治疗结合康复训练。研究组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61.0±13.0)岁,病程6~22d,平均病程(14.0±8.0)d,脑梗死者67例、脑出血者33例,行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所有患者和家属皆知情同意,且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组间一般资料相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康复训练,①口咽部肌肉肌力与面颊肌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张口与闭口鼓腮吹气、撅嘴、抿嘴、吹蜡烛及紧闭双唇等动作[3],然后进行咀嚼动作,使下颌活动,再用冰块对唇周轻轻敲打,增加其对相应部位器官的敏感度,或采用压舌板、棉棒对面颊部位器官刺激。②舌运动训练 告诉患者行前伸、后缩、卷舌、侧方运动等,若患者病情较严重无法自主行舌运动,可用压舌板轻轻按摩,并用纱布在患者舌伸出时将其把住行各个方向被动运动,每天3次。③咽收缩训练 叮嘱患者充分吸气,屏住呼吸后指导其行吞咽动作,然后再呼气,咳嗽。④吞咽反射训练 在患者两侧咽柱上腭基部与前基底部位置用冰棒刺激,叮嘱其行空吞咽动作,指导其行关闭声门训练,每天3次,每次15~20min;采用大声发“啊”、“咦”等发音方式训练其随意闭合声带功能[4],每天3次,每次持续5~10下。⑤吞咽温度/味觉训练 用棉棒浸润不同温度、味道蔬菜汁或果汁,刺激其舌面部味觉,加强其味觉敏感性,改善空腔吞咽延迟时间。⑥吸吮训练 用橡胶套套住患者手指,放于口中后做吸吮动作,每次20下,每次10min,每天2次。⑦摄食训练 在完成基础训练后,指导患者行30°仰卧位状,使其头部向前屈曲,从最易吞咽的糊状食物逐渐向稀流质-半固体-固体食物过渡,循序渐进,进食中避免贪多,以一口量为准;摄食中注意采用侧屈吞咽或点头吞咽等技巧的应用,每次持续20min,每天2次。
对于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器,设置双向波,波宽为700ms,波幅为0~25mA,行小电极连续收缩;指导患者头部呈中立位,确保其咽部无残留物,然后沿正中线垂直放置全部电极,将第1电极置于舌骨上方,第2电极置于甲状软骨上切迹,使其紧挨第1电极,第3、4电极依照第1、2电极间的等距距离放置[5]。当电源打开后患者会感受道刺痛感,随着强度增加会差生轻度灼烧感、抓挠感,确认其刺激强度耐受与肌肉可收缩,并在电刺激过程中指导患者行吞咽动作练习,每次30min,每天2次,每周5天,以持续治疗20d为一疗程,间隔3~5d后再行下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判定标准
①观察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
②患者治療前后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对患者意识水平、头部与躯干部控制、呼吸方式、咽反射、第一匙水吞咽情况与饮一杯水吞咽情况进行评分,最高分值为46分,最低18分,评分越低患者吞咽功能越高。
③组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采用生活自理能力评估量表Barthel指数对患者上下楼梯、平地行走、大小便控制、穿衣、进食等日常活动能力进行评价,采用百分制,评分越高则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高。
④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若患者治疗后临床不良症状均消失,其营养状况良好,生活可自理,SSA评分为18~25分,吞咽功能恢复正常,则为治疗显效;若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改善,营养状况改善,部分患者生活可自理,SSA评分26~34分,吞咽功能基本恢复,为治疗好转;若患者治疗后临床不良症状、营养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均无改变,且SSA评分在35分及以上,则为治疗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6]。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观察数据纳入SPSS20.0软件统计分析,计数数据资料行x2检验,计量数据资料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在本次研究数据中,两组患者性别、脑卒中类型、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相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组间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效果
对比分析两组间研究数据可得知(见表2),两组患者在经治疗前,其SSA、VFSS吞咽功能评分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后,其吞咽功能均有改善,且研究组患者SSA评分低于对照组,VFSS较之对照组有较大提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观察两组间研究数据显示,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76.0%,研究组为95.0%,研究组临床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比较更理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组间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自理能力对比
根据组间观察数据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指数水平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治疗后第1疗程、第2疗程,其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其研究组患者Barthel指数水平高于对照组,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近年来,因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渐加快,脑卒中发病率开始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每年新发病例在130~150万人[8],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征,且患者多伴随不同并发症,其中吞咽困难最为常见,而导致吞咽困难的发生通常与吞咽中枢受损、延髓或幕上水平以上的梗死与颊面部失用等因素相关[9]。它是机体较为复杂的反射,其需要咽喉、食管、口腔内相关气管相互协调完成,当患者嘴唇、舌头、咽喉及下颌部、食管括约肌或舒张功能等出现紊乱时,则会影响患者进食,即发生吞咽障碍;进而对会厌部气道保护作用变弱,诱发支气管痉挛、吸入性肺炎等多种并发症;因此加强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这一症状的治疗对提高其临床整体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健康恢复有着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方式对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进行治疗,有利于患者吞咽功能与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临床疗效高,值得在临床中普及并应用。
参考文献
[1]董建政. 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的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 20(10):49-51.
[2]Oh D H, Park J S, Kim W J. Effect of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n lip strength and closur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after stroke[J]. 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Science, 2017, 29(11):1974-1975.
[3]Park J S, Oh D H, Hwang N K, et al. Effects of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and dysphagia: A randomized, sing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J]. Neurorehabilitation, 2018, 42(4):457-463.
[4]李晏. 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河北医学, 2017, 23(4):576-580.
[5]赵殿兰, 王强, 孟萍萍,等. 强化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舌骨喉复合体运动速度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7, 39(6):427.
[6]吳正波.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 20(9):69-71.
[7]王芳, 骆婉莹. 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7, 26(4):428-431.
[8]刘有山.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及其对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的影响[J]. 中华全科医学, 2017, 15(10):1782-1785.
作者简介:罗选才,男,1975年4月出生,医学硕士学历,民族:汉;籍贯:湖北十堰;职称:神经内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神经病学,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及脑血管病方向。
关键词:神经肌肉电刺激;康复训练;脑卒中;吞咽困难;生活自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R33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19)06-013-03
吞咽困难是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显示,脑卒中患者中出现吞咽功能障碍者占比达30%[1],这不仅会进一步提高营养不良、脱水及吸入性肺炎等危险事件发生率,甚至会导致患者窒息,进而提高临床死亡率。目前临床中对这一并发症多采用药物、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针刺、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2],但单独应用某一治疗方式效果有限,且疗程长;因而在本次研究中,将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方式,观察并讨论其在对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均经CT、MRI确诊;对照组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1.5±13.5)岁,病程6~20d,平均病程(13.0±7.0)d,脑梗死者65例、脑出血者35例,单纯行临床基础治疗结合康复训练。研究组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61.0±13.0)岁,病程6~22d,平均病程(14.0±8.0)d,脑梗死者67例、脑出血者33例,行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所有患者和家属皆知情同意,且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组间一般资料相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康复训练,①口咽部肌肉肌力与面颊肌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张口与闭口鼓腮吹气、撅嘴、抿嘴、吹蜡烛及紧闭双唇等动作[3],然后进行咀嚼动作,使下颌活动,再用冰块对唇周轻轻敲打,增加其对相应部位器官的敏感度,或采用压舌板、棉棒对面颊部位器官刺激。②舌运动训练 告诉患者行前伸、后缩、卷舌、侧方运动等,若患者病情较严重无法自主行舌运动,可用压舌板轻轻按摩,并用纱布在患者舌伸出时将其把住行各个方向被动运动,每天3次。③咽收缩训练 叮嘱患者充分吸气,屏住呼吸后指导其行吞咽动作,然后再呼气,咳嗽。④吞咽反射训练 在患者两侧咽柱上腭基部与前基底部位置用冰棒刺激,叮嘱其行空吞咽动作,指导其行关闭声门训练,每天3次,每次15~20min;采用大声发“啊”、“咦”等发音方式训练其随意闭合声带功能[4],每天3次,每次持续5~10下。⑤吞咽温度/味觉训练 用棉棒浸润不同温度、味道蔬菜汁或果汁,刺激其舌面部味觉,加强其味觉敏感性,改善空腔吞咽延迟时间。⑥吸吮训练 用橡胶套套住患者手指,放于口中后做吸吮动作,每次20下,每次10min,每天2次。⑦摄食训练 在完成基础训练后,指导患者行30°仰卧位状,使其头部向前屈曲,从最易吞咽的糊状食物逐渐向稀流质-半固体-固体食物过渡,循序渐进,进食中避免贪多,以一口量为准;摄食中注意采用侧屈吞咽或点头吞咽等技巧的应用,每次持续20min,每天2次。
对于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器,设置双向波,波宽为700ms,波幅为0~25mA,行小电极连续收缩;指导患者头部呈中立位,确保其咽部无残留物,然后沿正中线垂直放置全部电极,将第1电极置于舌骨上方,第2电极置于甲状软骨上切迹,使其紧挨第1电极,第3、4电极依照第1、2电极间的等距距离放置[5]。当电源打开后患者会感受道刺痛感,随着强度增加会差生轻度灼烧感、抓挠感,确认其刺激强度耐受与肌肉可收缩,并在电刺激过程中指导患者行吞咽动作练习,每次30min,每天2次,每周5天,以持续治疗20d为一疗程,间隔3~5d后再行下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判定标准
①观察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
②患者治療前后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对患者意识水平、头部与躯干部控制、呼吸方式、咽反射、第一匙水吞咽情况与饮一杯水吞咽情况进行评分,最高分值为46分,最低18分,评分越低患者吞咽功能越高。
③组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采用生活自理能力评估量表Barthel指数对患者上下楼梯、平地行走、大小便控制、穿衣、进食等日常活动能力进行评价,采用百分制,评分越高则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高。
④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若患者治疗后临床不良症状均消失,其营养状况良好,生活可自理,SSA评分为18~25分,吞咽功能恢复正常,则为治疗显效;若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改善,营养状况改善,部分患者生活可自理,SSA评分26~34分,吞咽功能基本恢复,为治疗好转;若患者治疗后临床不良症状、营养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均无改变,且SSA评分在35分及以上,则为治疗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6]。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观察数据纳入SPSS20.0软件统计分析,计数数据资料行x2检验,计量数据资料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在本次研究数据中,两组患者性别、脑卒中类型、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相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组间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效果
对比分析两组间研究数据可得知(见表2),两组患者在经治疗前,其SSA、VFSS吞咽功能评分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后,其吞咽功能均有改善,且研究组患者SSA评分低于对照组,VFSS较之对照组有较大提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观察两组间研究数据显示,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76.0%,研究组为95.0%,研究组临床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比较更理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组间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自理能力对比
根据组间观察数据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指数水平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治疗后第1疗程、第2疗程,其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其研究组患者Barthel指数水平高于对照组,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近年来,因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渐加快,脑卒中发病率开始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每年新发病例在130~150万人[8],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征,且患者多伴随不同并发症,其中吞咽困难最为常见,而导致吞咽困难的发生通常与吞咽中枢受损、延髓或幕上水平以上的梗死与颊面部失用等因素相关[9]。它是机体较为复杂的反射,其需要咽喉、食管、口腔内相关气管相互协调完成,当患者嘴唇、舌头、咽喉及下颌部、食管括约肌或舒张功能等出现紊乱时,则会影响患者进食,即发生吞咽障碍;进而对会厌部气道保护作用变弱,诱发支气管痉挛、吸入性肺炎等多种并发症;因此加强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这一症状的治疗对提高其临床整体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健康恢复有着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方式对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进行治疗,有利于患者吞咽功能与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临床疗效高,值得在临床中普及并应用。
参考文献
[1]董建政. 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的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 20(10):49-51.
[2]Oh D H, Park J S, Kim W J. Effect of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n lip strength and closur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after stroke[J]. 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Science, 2017, 29(11):1974-1975.
[3]Park J S, Oh D H, Hwang N K, et al. Effects of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and dysphagia: A randomized, sing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J]. Neurorehabilitation, 2018, 42(4):457-463.
[4]李晏. 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河北医学, 2017, 23(4):576-580.
[5]赵殿兰, 王强, 孟萍萍,等. 强化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舌骨喉复合体运动速度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7, 39(6):427.
[6]吳正波.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 20(9):69-71.
[7]王芳, 骆婉莹. 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7, 26(4):428-431.
[8]刘有山.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及其对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的影响[J]. 中华全科医学, 2017, 15(10):1782-1785.
作者简介:罗选才,男,1975年4月出生,医学硕士学历,民族:汉;籍贯:湖北十堰;职称:神经内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神经病学,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及脑血管病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