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办公室的“十不”规定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anzhibo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甫江,湖南隆回县七江乡水源村人,1943年出生。1963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6年10月调入总参谋部管理处,任林彪内勤警卫。1969年6月转业,任邵阳市纺纱厂保卫科长。林彪“九一三”事件后被调出保卫科,一直在粮食部门工作,现已退休。下面是他任林彪内勤警卫期间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
  1963年12月中旬,我光荣地成为河南省洛阳总字352部队一名解放军战士。在此服役3年,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3次立功受奖,因此,1966年10月被调入解放军总参谋部管理处(军级单位)任警卫战士。一个月后,大概是11月16日下午,一个中等个儿、戴着近视眼镜的中年人来到我的宿舍,找我谈话。他自我介绍道:他是首长的第一秘书,名叫阳地,今天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经组织审查决定,你明天到林副主席家任内勤警卫员。当时我喜忧参半,喜的是能够见到林副主席这样的首长,忧的是担心做不好工作。
  我搬进林彪内勤警卫值班室的第一天,林办第一秘书阳地就拿来一本小册子,上面规定“十不”,要我专心学习,并要求背得滚瓜烂熟。至今我还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即:不该看的,绝对不看;不该说的,绝对不说;不该听的,绝对不听;不该吃的,绝对不吃;不该拿的,绝对不拿;不该用的,绝对不用;不该写的,绝对不写;不准暴露自己在首长家工作;不准接待任何亲友来首长办公室;不准随便外出游玩。这“十不”是对所有林办人员的一个严格要求,也是一个“紧箍咒”。
  1967年母亲病危,我回家探望,起程时,卫士长李文甫再三警告我,不准对任何人透露自己在林彪办公室工作。他还把这“十不”的产生制订过程告诉了我:
  原来是1962年4月份,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从中央到地方,都提出“厉行节约”,毛主席都把他最喜欢吃的红烧肉禁止不做了,林彪也不例外,有两个月未闻到鸡肉味道了,林彪的厨师甫师傅好不容易弄来一只大母鸡,杀掉炖汤,甫师傅叫内勤警卫把鸡端进林彪住处。满满的一钵鸡肉,香喷喷的直扑口鼻,这个内勤警卫已“三月不知肉味”,哪经得住这样诱惑,不由自主地把手伸进了钵内,边走边吃,快到住处时,吃得只剩下一个鸡骨架了。这个警卫慌了神,知道自己酿成了大错,吓得跑回警卫室,伏在桌上大哭起来。林彪对秘书说:今天这个鸡怎么只有汤,没有鸡肉呀!秘书马上跑到厨房向甫师傅调查,甫说鸡连汤是一起送的,甫师傅从警卫室找到这个警卫,来到林彪住处,跪着向林检讨,当时,林彪没发一点脾气,大大咧咧地说:“起来吧,吃了就算了,你吃了要变成屎,我吃了也要变成屎。”这番话,使紧张的气氛一下就放松了许多。当天这个警卫受到了卫士长李文甫的严厉批评,并写出深刻检讨,第二天,林办就制订了这个“十不”的小册子。
  我在林彪身边工作了3个月左右的时间。一天,在林彪办公室门口看到了一只大黄猫,我把它逗引到秘书办公室,秘书们欢喜得不得了。工作之余,大家都和它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厨房的甫师傅还不时把吃剩下的鱼头、肉类等食物送给它吃,把这只猫养得又肥又大,体重足有八九斤。不久,这只母猫发情了,招来了毛家湾附近几只大公猫,这几只猫在林彪住房的顶上蹿上蹿下,恰好这段时间林彪在家,加之身体又不适,搞得他心烦意乱,寝食不安,严重地影响他的作息时间,就连我们工作人员也有点厌恶了。林彪命令我和给他开车的杜文中师傅把猫处理掉。这只猫平时大家都喜欢它,我和杜师傅不忍心把它杀掉,这时,我想了一个办法,找到一个旧布袋,把猫抓住放入布袋,然后扎緊布袋口,趁首长在开会的间隙,我提着布袋坐进车内,杜师傅一口气从毛家湾开出城外40多里,在一片宽阔的菜地里,将猫放了。
  奇怪的是,第二天早晨,这只猫又回来了,还逗来了几只公猫,声音此起彼伏,叫得更厉害了。这时,林彪发大火了,把我和杜师傅狠狠训斥了一顿,甚至还拍了桌子。我俩立即表态,马上把猫搞死,我和杜师傅把猫抓住,用一根绳子套在猫的脖子上,打上活结,牵到锅炉旁边的空地,另一秘书和杜师傅两头用力一拉,猫叫都未叫一声就归了西天,杜师傅把猫皮剥掉放入锅炉内烧掉,猫肉足有七八斤,我们交到厨房甫师傅手里,首长自然是不敢叫他吃,可我们这几个内勤人员和秘书们却打了一个“大牙祭”,美美地吃上了一顿。吃剩下的猫肉,杜师傅包了回去给他爱人吃,瞒着爱人说是首长家开餐,吃剩的野兔肉,他爱人吃得津津有味。两天后,杜师傅把实情告诉了他爱人,他爱人一听,顿时肚内翻江倒海,呕吐一地。
其他文献
有人这样评价张云逸(1892-1974):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十位大将中,张云逸是极具传奇色彩的:年龄大,授衔时已63岁;工资级别最高,是唯一拿着元帅级别工资的大将;资历最长,参加过同盟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已是国民革命军的少将参谋长。  张光东,张云逸之子,1946年出生于山东临沂,原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张光东对父亲的形象是慢慢建立起来的。张云逸去世后,“要筹拍父亲的文献片,我和几十
瓜皮帽,很多人以为它是满族服饰,却不知它是正宗的漢族“土特产”。它的真正发源地是南京,创制于明太祖时期,而且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制定的一种样式。据《中国服饰史》记载,其创制之初,由六片黑色绒、缎合成,呈半球形,顶缀帽珠,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  至于流行,似乎从明代开始就是全国性的,明人陆深《豫章漫钞》云:“今人所戴小帽,以六瓣合缝,下缀以檐如筒,阎宪副闳谓予言,亦太祖所制,若曰
由党派代表、社会贤达参加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一个专用词语“界别”作为划分委员身份的标准。界别,是人民政协组织的显著特色之一,它有别于人大代表以地域为依据区分的方式。  1954年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成立时,有了最初的界别提法,例如“医药卫生界”“教育界”“新闻界”等,而此前都笼统地称为“参加单位”。事实上,从政协工作分析,界别是指政协组织按照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和社会各界等不同类别,分配委员名
近来,我们听到许多居民反映,有些投机倒把分子经常串街走巷,或者聚集在公共场所附近,鬼鬼祟祟,交头接耳,进行非法交易活动,有的人还经常以走亲访友为名,大肆贩卖大米、棉花、木材、粮食复制品(如年糕、糕团)等,甚至有些投机倒把分子公开地背着帆布袋,挨家挨户地向居民进行非法地购买票证活动。我们认为这是当前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反映。  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敌人是不会自行消灭的。”我
河南兰考、安徽凤阳,是两个穷名远扬的地方,曾“盛产”要饭花子。  后来,兰考来了个焦裕禄,带领乡亲们摆脱贫困,积劳成疾,壮烈殉职,成为“中国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凤阳来了个县长吉诏宏,深入基层,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顶着各种压力,“甘从头顶落乌纱”,偷偷扶持小岗村的分田到户,成为全国“大包干”的“第一推手”。  2012年12月,吉诏宏病逝,曾任凤阳县副县长的沈维骥(后来任滁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在
汉宣帝时,西北边境上传来警报,说羌人时常出没骚扰,攻占城池,杀害官吏,情况十分严重。朝廷得报,立即召集会议,商量对策。大臣们都主张立即派遣大军,前去攻剿。可是当宣帝征询谁可以率领大军前去的时候,大臣们却个个噤若寒蝉,谁也不敢做声。  这时,赵充国老将軍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到西北边境地区去看一看究竟。宣帝很高兴,对他说:“依你估计,羌人实力如何,你需要多少兵马,多少武器和粮草,尽管提出要求。”赵充国说
现代黄金最常见的形状是长方形,俗称“金条”,古代流行的形状则多种多样。先秦时,人们喜欢把黄金做成饼形和方块形,前者称为“饼金”,有圆形和不规则形;后者叫“金版”,每一版上加盖十几个到二十几个印记,故又称“印子金”,使用时就割下一块。  到汉代,黄金被铸成麟趾形和马蹄形,每枚重约一斤,称“麟趾金”和“马蹄金”,这种金子后代仍时有发现,据《梦溪笔谈》,北宋就有人挖出过。20世纪70年代,在西安西南郊鱼
一个令我难忘的生活细节  我在家排行最小,小孩子难免因顽皮而闯祸,而父亲从来没大声训斥过我,我也没挨过打。  “诚实本分、勤于学习、诚信待人、为人切忌张扬”,这是父亲的教诲。对我们几个子女的教育,父亲向来是抓大放小,牢牢把握大方向。他不干涉孩子的兴趣爱好,不以家长设定的目标来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在我的记忆里,他从来没问过我考试得了多少分,学习成绩排名班级第几,连择业这种大事,父亲也尊重我的意见,所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举国上下,开始了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一大批冤假错案得到澄清。当时“平反”一语,可说是老少皆知。  “平反”最早出现在《汉书·隽不疑传》中:“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辞海》说:“王先谦补注引《通鉴》胡注:‘平反,理正幽枉也。’谓把冤屈误判的案件纠正过来。”  隽不疑,西汉渤海人,字曼倩,对《春秋》颇有讲究,且时时处处规范自己的行为举
如今的菜,鸡鱼肉蛋都包括。但在古代,“菜”一点荤味也没有,至少在清代以前还没有荤的味道。  《说文》曰:“菜,草之可食者。”《荀子·富国》记载:“古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这里的“菜”都是蔬菜之意,没一点肉味。  明代郎瑛的《七修类稿》说荤菜的由来与东南沿海渔民有关,那时蚌肉“贱之如菜”,但并未将肉归入“菜”中。把荤素都称为“菜”,应源于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满菜多烧煮,汉菜多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