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斗来斗去,还是“成了一伙”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shen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至考订派则震于‘科学方法’之美名,往往割裂史实,为局部窄狭之追究。以活的人事,换为死的材料。”
  1940年,钱穆的 《国史大纲》 正式出版,由此奠定其学术大师地位,而上面这段话出自该书《引言》 部分,在书面世前,钱穆特意先将这个 《引言》 公开发表。
  这段话半公开地骂了傅斯年,曾有人问傅斯年对 《国史大纲》 的看法,傅斯年怒道:“向不读钱某书文一字!”继而讥笑钱穆关于欧美的知识皆抄自《东方杂志》,来人奇怪道:“君既不读他书文一字,又从何知此之详?”傅斯年语塞,只好默然。
  傅斯年与钱穆都是史学巨擘,为何矛盾竟激化到如此地步?
  钱穆曾受胡适傅斯年推崇
  钱穆与傅斯年几乎同龄,钱略长数月,但二人前半生道路殊异。
  傅斯年北大毕业后,赴欧游学7年,虽未获文凭,却因是胡适弟子,又是当年北大学生领袖,名满学界,回国后便任中山大学教授,兼中国文学、历史两系主任,其时仅30岁。
  钱穆因家境贫寒,只有中学文凭,到30多岁时,仍在苏州中学教书,但学问精深,誉满乡梓,时胡适应邀到苏州中学演讲,友人推荐说,务必要见钱穆一面。故胡适在登台演讲前,请钱穆台上就坐,没想到钱穆正写 《先秦诸子系年》,有两个问题搞不清,便现场请教胡适,胡适也答不上来,场面极为尴尬,结果胡适午后便离开了苏州,钱穆后来自我检讨称,此行“事近刁难”。
  1930年,钱穆35岁时完成了《刘向歆父子年谱》,轰动学界,被陈寅恪誉为“王静安 (即王国维) 后未见此等著作”,经顾颉刚介绍,破格入燕京大学任讲师,在顾引荐下,1931年春赴胡适寓所拜访,几个月后得到北大聘书,胡适还将自己所藏的古籍孤本借给钱穆看。
  胡适如此推重,傅斯年自然亦步亦趋,请钱穆到他主持的中研院史语所工作,每次接见外宾,傅斯年都特意安排钱穆坐在身边,并郑重介绍:这就是写出 《刘向歆父子年谱》 的钱穆,几乎视钱穆为“同志”。
  锦上添花反添仇
  胡适推重钱穆,有自己的想法:首先,钱穆在 《刘向歆父子年谱》 中所采取的细密求证方法,与胡适的考据主张不谋而合;其次,钱穆是颗冉冉升起的学术明星,作为早期的发现者与支持者,此时锦上添花,能反证自己目光如炬、虚怀若谷。
  但胡适忽略了,钱穆个性强悍,暴得大名后,对引路者未必会有感恩之心。钱穆年轻时曾参加过学潮,辛亥革命时,16岁的他曾计划在棉衣里塞入银元,制成类似盔甲的战斗服,去参加攻打南京的战役。
  对胡适和傅斯年,钱穆颇不服气。
  一方面,此时胡适已学而优则仕,更醉心于政坛,在学问上用功不够,在与钱穆的争论中,只能处于守势,找不到证据时,往往推到方法上,而钱穆对胡适、傅斯年从西方引进的研究方法并不熟悉,抱怨二人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方法太忽略。
  另一方面,钱穆恋栈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胡适、傅斯年对其了解不够,便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
  前一方面只是方法问题,可以沟通,但后一方面则比较致命,胡适、傅斯年靠反传统文化起家,这是他们影响力的基础,绝不能退让,而钱穆未有海外留学经历,只能反复强调自己熟悉的老办法,这样才能在学界开宗立派。
  彼此矛盾先是以学术观点不同的名义显现出来,胡、傅总是能退就退,不愿激化矛盾,没想到钱穆步步为营,绝不妥协。
  钱穆几番背后找茬
  钱穆原本主要针对胡适,但胡适力避正面交锋,这使傅、钱之间矛盾渐渐激化。
  据学者石兴泽的研究成果,傅、钱分歧主要体现在史学主张上,傅斯年受西方史学影响,强调断代史研究,这样才能把史料搞充分,而钱穆受传统史学影响,强调通史,认为只有通史才能贯通上下。
  北大刚开设“中国通史课”,傅斯年主张由15名教授分别讲授,但钱穆坚持应该由他一人从头讲到尾。傅斯年虽有不满,但还是勉强同意了。钱穆讲课深受学生欢迎,据传说,胡适与钱穆开同样的课,学生都愿去听钱穆的课,钱穆在北大执教期间,在讲课竞争上从没输给过胡适。
  “九·一八”后,傅斯年报国心切,组织学者并亲自参与,撰写完成 《东北史纲》,力证东北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以回击日方学者的谬论,没想到做得太仓促,在具体史料上出现了一些纰漏,钱穆带头讥笑,令傅斯年极为不快。
  自此之后,两人私下常互相诋毁,钱穆说傅斯年是水泊梁山的山大王,傅斯年则骂钱穆根底肤浅,钱穆说傅斯年旧学功底差,傅斯年说钱穆不懂西学。
  钱穆意识到,要颠覆胡适、傅斯年等人主导学界的地位,必须拿出足够分量的学术著作来,因而精心打造出 《国史大纲》,该书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对胡、傅等人提出批评,甚至连胡适提出的“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也予以否定,称为“博洽有所不逮,而精密时或过之。”
  原本私下纠纷,就这么被公开了,傅斯年当然气急败坏,所以才有“向不读钱某书文一字”的意气之论。
  傅斯年原本就任性
  在民国学者中,傅斯年最为个性鲜明,他有强烈的权利欲,做事快意恩仇。
  在北大上本科时,傅斯年与顾颉刚同宿舍,两人曾讨论人的什么欲望最强烈,顾颉刚说是求知欲,傅斯年说是政治欲。多年后,二人果然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傅斯年出国留学后,顾颉刚提出“古史辨”的一系列惊世骇俗观点,在学界引发巨大轰动,俨然成一门派开山鼻祖,傅斯年回国后非常不舒服,曾当面对顾颉刚说:如果不是顾颉刚,我该怎样嫉妒啊。
  傅斯年回国后在中山大学任教,要顾颉刚去帮忙,没想到鲁迅对顾有误会,声明“顾颉刚来我就走”,傅斯年毫不客氣,也马上辞职,表示对鲁迅不满,最终鲁迅不顾而去,顾颉刚如愿进了中山大学。
  然而,到中山大学后不久,顾颉刚发现事务性工作太多,而自己只搞学术工作,他给胡适写信抱怨,已几个月未写论文,决定离去。傅斯年知道了,大怒,竟然说出:“你若脱离中大,我便到处毁坏你,使得你无处去。”   顾颉刚表示屈服,在给胡适的信中,他抱怨道:“孟真 (傅斯年字孟真)则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太无轨道……孟真则但责人服从,爱人之心没有使令之心强。”顾颉刚性格亦强韧,几番大吵后,两人分道扬镳。
  直到双方冲突40多年后,1973年时顾颉刚在补昔日日记时,还不忘抱怨:“孟真乃以家长作风凌我,复疑我欲培养一班青年以夺其所长之权。”可见傅斯年留给他的心理阴影,不是一般的深。
  大师联手做掉钱穆
  “抗战”爆发后,大学南渡,钱穆也跑到云南,在西南联大任教,此时傅斯年名义上是北大校长,但常驻重庆,学科的管理工作由清华校长梅贻琦负责。
  在西南联大,西学占压倒优势,钱穆只能与陈寅恪、吴宓、蒙文通等少数坚持传统文化的教授来往,备感孤独,据吴宓说,西南联大一次办“中国文化讲谈会”,吴宓被安排在最后一位讲话,先发言的闻一多、雷海宗先对传统文化狂贬一番,说“《四书》 《五经》 实极浅俚,不过初民之风俗与迷信”,令吴宓产生了深深的被排挤感。
  但钱穆偏偏不服,1941年10月,他在媒体上发文称:“我国自辛亥革命前后,一辈浅薄躁进者流,误解革命真义,妄谓中国传统政治全无是处,盛夸西国政法……于是有‘打倒孔家店’、‘废止汉字’、‘全盘西化’诸口号,相随俱起。”这就连新文化运动也一并否定了。
  钱穆的这些姿态,自然被当局看到眼里,他因而成了高官们的贵宾,出入于国民党中央训练团讲堂,还应命撰写 《清儒学案》,俨然“帝王师”,钱穆原本就被胡适帐下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所鄙夷,如今又被左派视为眼中钉,据钱穆当时自己说“凡联大左倾诸教授,几无不视余为公敌”。不久,钱穆只好从西南联大辞职。
  三人都不是省油的灯
  “抗战”胜利后,各校北归,此时傅斯年主持北大校政,原属北大的教授都被召回,唯独没有给钱穆发聘书。
  据学者张晓唯的研究成果,钱穆备感失落,晚年述及此事,认为这是一个“特例”。回不了北大,钱穆只好混迹于昆明五华书院、无锡江南大学等学校,他从前的学生欲追随他前来江南大学就学时,他忙回信制止,称该校学风太薄弱,贸然转学无益。
  1949年后,国民党政权兵败台湾,钱穆突然开始高调指出国民党丢掉大陆的“思想责任”,锋芒直指胡适,并反复强调自己的“先见之明”,这或者是钱穆很长时间未能被选为中研院院士的原因,虽然有见证者称,胡适曾多次推举钱穆入选,但次次被他的“朋友们”否决,直到胡适去世6年后,钱穆才终于入选。
  有趣的是,正是因为不愿再在傅斯年手下工作,钱穆没有去台,而是在香港辦起新亚书院,但钱穆晚年对傅斯年批评不多,或者是傅斯年去世太早,没必要再打死老虎了,但对于胡适,钱穆却没那么客气,直到胡适去世20年后,即自己89岁时,还撰文说:“适之 (胡适字适之) 晚年在台湾出席夏威夷召开之世界哲学会议,会中请中、日、印三国学人各介绍其本国之哲学。日、印两国出席人,皆分别介绍。独适之宣讲杜威哲学,于中国方面一字不提。”
  三位大师斗了半辈子,吊诡的是,在 《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一文中,他们又成了一伙,文中称:“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中国的反动政府只能控制其中的一部分人,到了后来,只能控制其中的极少数人,例如胡适、傅斯年、钱穆之类”。
  (选自《北京晚报》2016年2月19日)
其他文献
清代沿用前代科举取士制度,那时的“高考”分乡试、会试两级。可谓是一考定终生,甚至一步登天,主考和考生怎能不重视,因此也演绎了一幕幕具有悲喜色彩的趣闻轶事。  清代的乡试在旧历八月初八至十六日举行,历时九天,每三天为一场。省考试场称贡院,考棚同蜜蜂窝一样密集,又称号子。每十个号子为一弄,一弄之间可以来往,但不能出弄。考生入场后吃、住、作文都在里面。这九天内,连做饭、烧水全要自己动手。每间考棚长一仗,
如今体制内有这么一种人,总是费尽心机两面讨好,一面以怀疑体制合法性和制度合理性来迎合某派人士,一面又千方百计保住自己的体制饭碗,鱼和熊掌都想吃,信仰信念啥的,则左右摇摆……  拳打镇关西,是 《水浒传》 开篇的一个著名桥段,作者用险峻的比较法为我们制造出这样的一个话题:如何对待你的饭碗。  九纹龙史进不愿落草少华山,借口“要讨个出身,求半世快活”。此处的“出身”,即出路、前途,或曰长期饭票,所谓民
郭小川的儿子郭小林在回忆文章里,说父亲“由一个大山里走来的少年漂泊者成长为一个革命战士”,“天然地认为他和这个革命和事业是血肉相连的”;忠实于党,忠实于人民,就成为他的两大人生信念与艺术信条。对此应该有一个同情的理解。  郭小川后来到了知识分子成堆的中国作协,始终格格不入,除了他确实看到许多知识分子的弱点之外,更和他因对知识分子总体评价上的偏见而产生的戒备心理直接相关。但郭小川同时也面临一个矛盾:
“长子承家”  先胞兄陈布雷 (1890年生) 在其早年求学时期,性格活泼,思想敏锐。他所处的清季末叶,国家深受外力侵略,他反应强烈,是一个勇于接受维新思想和反清革命思想而奋进的青年。  他14岁成秀才,先后就读于慈湖中学、宁波府中学堂、浙江高等学堂,直到毕业,七八年中,由于受到父兄 (主要是从兄陈屺怀) 之参与辛亥革命与尽瘁地方教育的影响,受到师友 (主要是沈士远、邵裴子、张宗祥诸师) 之开明思
相传,范阳节度使安禄山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但是,总也得不到重用。一天,听人讲起飞将军李广的故事,这个大男人不禁泪如雨下——难道我注定要和飞将军一样,终生玩命卻得不到任何回报?他想起了自己的一个家丁不久前向他介绍的那个叫做杨国忠的地痞无赖,那人鬼精灵得很,说不定会有什么主意。可是家人跑遍了大大小小的酒肆、妓院,四处打听不着此人。后来听说他居然是当今皇帝宠妃杨贵妃的远房哥哥,已经进宫做官去了。这消息让
到了开试时间,在贡院龙门外分成左中右三路人员,负责对考生点名入场。由于考生过多,一直要点至晚上才能点完。进场后,考生共要考三场,三场合格才有中选希望。  试卷先由十三位同考官各自初阅,认为合格、拟予录取的,就写上评语,推荐给主考审阅作最终决定。主考将卷子批上评语,说明录取理由,并定出名次。同治年间,广东乡试考生可达万人,但朝廷规定各省各有录取限额,广东可取录一百一十名。按这比例,那比今天的高考还要
父亲去世以后,中国现代文学馆为他举办了一个生平与创作展。时任 《人民文学》 副主编的崔道怡参观完毕后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个展览展出了作为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教育家的陈白尘的一生,但唯独没有介绍他在编辑工作中的成绩。不要忘了,陈白尘还是一位屈指可数的优秀的编辑家!”  的确,从编辑家的角度来说,父亲留下的资料实在是太少了,我甚至不清楚他在主持 《人民文学》 工作期间都干了哪些事情。直至我重读了由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教师开始重视数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这种实践教学往往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因此,广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如何开展好初中数学的实践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这成了很多教师所关心的问题。文章以初中数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为例,结合“让学促思”的教学理念,从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内容质量和丰富教学形
摘 要:绘本即图画书,是图像与文字的巧妙融合,为读者们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阅读空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章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选择优秀的绘本作为语文课外阅读资源的补充:一是从课程意识出发正确选择绘本;二是从统筹意识出发合理选择绘本;三是从文本特点出发灵活选择绘本。  关键词:绘本;选择;课外阅读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4-08  作者简介:郑碧贤,女,福
湖南省石门县第四完全小学(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年轻学校,学校前身是湖南省石门县第三中学小学部。2011年,我带着6名教师来到这里,陪伴着100多个孩子,开始追寻自己的教育梦想。2013年8月,湖南省石门县第四完全小学正式挂牌成立,短短5年时间,学校迅速扩张,现有38个班、学生1825人、教师96人。学校管理规范,秩序井然,各项工作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先后荣获石门县“诗教进校园”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