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偿理论与俳句翻译美学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kua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俳句是日本特有的文学形式。俳句汉译常分为诗体与白话体两大体裁。在翻译时,译者应该跳出形式的囹圄,从更高的角度审视俳句本身,以获得更优质的翻译策略。本文尝试以翻译补偿理论为手段,参考许渊冲的译诗“三美”原则,聚焦俳句的形、韵、意三个美学层面,探究美学视角下俳句汉译可行性。
  【关键词】 俳句;翻译;补偿;审美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7-0078-03
  基金项目: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Y201942779及浙江工商大学教改项目1080XJ0517001-03研究成果。
  日本的和歌起源于汉诗,而俳句又从和歌中发展而来。如果说和歌是延续贵族精神的阳春白雪,那俳句则是发扬庶民艺术的下里巴人。俳句以其轻巧的体裁独立于和歌,成为一种为日本民间所广泛接受的通俗文学形式。俳句有17音、季语、切字等三要素,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5.7.5的音节划分。此外,俳句中偶尔也会出现三要素淡化的现象。
  一、俳句汉译现状
  《俳句的魅力》指出,“俳句译介到中国,一般认为始于‘五四’时期”。国内对于俳句汉译的讨论虽然已有一定历史,但尚且属于发展阶段,不同译者所采用的翻译技巧、角度、形式等各有不同,暂无统一定论。
  目前见到的俳句汉译可以分为两个大类:诗体与白话体。诗体又可分为汉诗和汉俳二者。汉语古诗拥有典雅的辞藻和工整的韵律,有时很适合作为俳句这一诗歌形式的汉译载体。汉俳其5.7.5的格式严格按照俳句原有的音节样式,也能清晰突出俳句的特征。但日语和汉语本身在语言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来讲,相同音节数下,汉语所承载的意义往往比日语多,字数的拼凑会使俳句的内涵发生译者主观上的增减。同时由于俳句遣词的口语化,特别是对于现代俳句,诗体的规则过多,有时会显得牵强附会。同时,白话体汉译也数见不鲜。自由的格律使得译文的形式更加灵活,更能反映其通俗的特征,并且对于原文的意旨体现得更全面。但过于洒脱的节奏有时会使读者忽略了其作为诗歌的本质,或认为其没有固定格式。因此,译者或许应该尝试跳出形式的囹圄,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审视俳句本身,探寻更优质的翻译策略。
  在俳句汉译过程中,无法忽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艺术、美学渊源,反映了中国文化特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美学观。”“翻译美学思想是中国哲学和美学与翻译结缘的产物”。对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而言,翻译的过程就是一次审美的过程。因此译者可以尝试从美学角度出发,作为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各项审美要素进行感受,以译文的形式再现原文的意境和情感。
  二、美学视角下的俳句汉译
  在审美要素的再现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审美要素时常无法在目的语中直接再现……为了减少损失,采取必要的补偿手段势在必行。”俳句由于其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等特点,相较小说、散文等有一定篇幅的文学形式,其更容易在审美层面发生翻译缺省。因此,笔者尝试以翻译补偿理论为手段,根据许渊冲的译诗“三美”原则,聚焦俳句的形、韵、意三个美学层面,探究美学视角下俳句汉译可行性。
  (一)形美层面的缺省与补偿
  俳句作为从汉诗衍生而来的文体,在译文中,我们理应还原出它的古韵。但俳句又有它的特殊性,即口语化,这和我们传统的汉诗还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如何在保证原文含义不丢失的同时,兼顾形式上的审美表达,是译者应力求达到的目标。
  原文:
  山茶花に犬の子眠る日和かな(正岡子規)
  译文:
  1.山茶花正香,小狗花下入梦乡,甜甜浴斜阳。(王众一,《人民中国》,2019)
  2.山茶花下狗仔眠,小阳春里晴和天。(王岩,《人民中国》,2019)
  该句中有三个意象:山茶花、小狗、晴天。译文1沿用原文5、7、5的形式,并做到了句句押韵,让人一看便知这属于“诗歌”的范畴。然而,当17音扩充至17字,译文虽然表达了原文的三个意象,但不得不包含作者自身的解读。笔者认为,此处存在过度补偿。作者将花、眠、晴天三个意象补充为花香、梦甜、斜阳,前两者的延伸较为合理,但斜阳一般指代黄昏,暂不论原文没有对具体时间的表述,黄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也和原文“积极的美”不相吻合,该表达反而会使读者的审美体验产生偏差。
  相比之下,在形美层面上,译文2更胜一筹。日本对于5、7、5的敏感程度正如中國对于绝句、律诗的敏感程度。译文2是传统的七言诗形式,在最直观的视觉体验上,译文2传达给读者一种“俳句是古典文学”的信息,即在原文的形式上做出了补偿。同时,译文2也做到了押韵,兼具打油诗的轻快感,在一定程度上更贴近俳句给予读者的“不拘谨”的审美体验。此外,在各意象的表达上,译者也未过加矫饰,基本还原了原文的口语化特征,并留给读者自行发散的空间。但该句仍存在讨论空间。「山茶花」在日语中一般指茶梅,而中文的山茶花叫作「椿」,此处是由于中日文化相近而产生的误解,虽然不会使原文传达的意境产生过大偏差,但笔者认为还是应该做出相应补偿,即译为:茶梅花下狗仔眠,小阳春里晴和天。
  (二)韵美层面的缺省与补偿
  韵律美也属于审美的要素之一,翻译时,其功能的损失也不在少数。如在以切字「かな」结尾的俳句中,「かな」一般表达感叹语气,与汉语“啊”的功能相似。然而,语气词“啊”的译出使译文的文言性很难得到保障。如在例一的译文中,译者为搭配译文形式,将「かな」所表达的感叹以及情绪的延伸略去,虽然在尾音的押韵上有对韵律的一定补偿,但对原文的情感基调是存在影响的。下例“春海”句意象较为单一,有利于对韵律美单方面进行讨论。   原文:
  春の海終(ひね)日(もす)のたりのたりかな (与謝蕪村)
  译文:
  1.春之海,终日轻轻荡漾(郑民钦,《俳句的魅力》)
  2.春之海,终日波动,波动哟(姜文清,《日本俳句长编》)
  3.春天的大海,终日荡漾呀荡漾,荡漾呀荡漾(王吉祥,《日本俳句三百句赏析》)
  该句主要描绘春日大海缓慢起伏状。译文1较为直白,没有过多修饰。就表层含义来讲,该译法简洁明了地传达了原文描绘的意象。但该句审美功能的主要表现其实蕴含在它的韵律中。作者使用了六音节的叠词「のたりのたり」而不是占音节更少的动词如「うねる」,不难看出作者极力想表现波涛的悠长感,仅以“轻轻荡漾”四字一笔带过,不免过于短促,且切字也未得到表达,对于原文绵长的基调造成了较严重的缺省。
  相较于译文1,译文2对韵律上的缺省做出了较好的补偿。首先「かな」的感叹以“哟”做出对等的回应。再者两个「のたり」以前后两个“波动”译出,还原了句中的停顿感。但笔者认为,“波动”这一描述过于生硬,缺乏绵长悠扬感。与谢芜村长年漂泊,该句也传达了一贯的愁绪。将“波动”直接与生活的“波动”挂钩,略显直白,而原文表现的愁绪是不经意地流露于恬静而舒缓的海浪中的。
  译文3重复两遍“荡漾呀荡漾”,在语感上最大限度再现了「のたりのたり」的悠扬,且语气词“呀”在“荡漾”间的中顿,也补偿了原文的停顿感和切字的感叹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原文的终日并不是日语中一般使用的「しゅうじつ」而是较为古朴的「ひねもす」,即不仅表现海浪在空间上的悠缓,还有时间上悠远。由此看来,两遍“荡漾呀荡漾”在韵律的长度上也达成了补偿。但笔者认为,既然原文采用了古朴的表达,译文也应对此进行补偿,即不应强行贴合5、7、5的汉俳形式,将之译为:“春之海,终日荡漾呀荡漾,荡漾呀荡漾”,或许更佳。
  (三)意美层面的缺省与补偿
  从前文的两点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还原原文大意的基础上,译文形式和韵律的选择都会影响读者对俳句意境的感受。此外,译者应该坚持读者本位,从读者的社会文化出发,以还原相似的审美体验。俳句作为日本特有的文学形式,它的意境建立在日本“侘寂”的文化基调上,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尤其是对日本文化了解不深的大众读者,译者应对文化性审美功能的缺省给予补偿。
  原文:
  人恋し灯ともしころをさくらちる(加舎白雄)
  译文:
  1.相思最销魂,昏灯初上掩重门。落樱更伤春。(郑民钦,《俳句的魅力》)
  “相思最销魂,昏灯初上掩重门”有浓郁的汉诗风格,对中国读者有强烈的代入感,但“落樱”这一意象有待斟酌。在日本,“樱花”体现了欢乐与寂灭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境界,其中所蕴含的「物哀れ」也是日本文化所独有的。而在中国,樱花作为初春微凉时的物象,其绚烂和耐寒的特质多使得它被当作不畏严寒、欣欣向荣的生命力象征。从纯中文读者的角度看来,“落樱”这一意象不如“落英”直观,“落英”于中国文化更贴近原文中「物哀れ」的审美体验,且“落英”也属于在古诗中常见的意象,与前半句的结合度更高,如此替代可以更好再现原文的意境。
  原文:
  人来たら蛙となれよ冷やし瓜(小林一茶)
  译文:
  1.甜瓜呀,若为鬼食,且为蛙。(姜文清,《日本俳句长编》)
  2.凉凉冰甜瓜,如若人来食,快快变青蛙!(笔者试译)
  加舍白雄句古色古韵的译法十分贴近中国读者的审美习惯,与之相反,小林一茶句的译文1采取了增益的手段,并且添加了注释,属于传达原文意旨的作者本位观。然而,即便是在结合注释的情况下,中国读者也很难将“鬼”和“甜瓜”两个意象结合在一起,造成一种不知所云的混乱状态,审美体验严重丢失,不过对了解汉语的日本读者来说倒是很好的译法。此外,小林一茶一生坎坷,但对天地万物的喜爱,让他的俳句多表现以轻快明朗的情感基调。这是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无法忽略的。笔者以轻松的笔调,做出译文2的改译,并对甜瓜和青蛙的联想加以注释,对原文的场景描绘和意境表达进行补偿,优化了读者对作者情感的共情以及对意境的审美体验。
  三、结语
  经上述讨论,笔者认为,美学视角下的俳句汉译是可行的,“三美”原则对俳句的汉译有指导意义,但也存在下述问题。
  “三美”是在文学作品的汉英翻译背景下被提出的,在俳句汉译过程中,译文所采用的诗体、形式会直接对韵律产生相应的影响。相应的,为了还原原文的某种音韵上的审美体验,译者能选用的译文形式也会受限。因此,笔者认为形式美和韵律美不应割裂开来,而是作为“结构美”一个整体来对待。当译者较完整地还原结构上的审美体验时,形式和韵律上的审美体验也能相应还原。
  文学语言是高度情感化的语言。原文中所塑造的意境是传递作者情感的一个途径,即译者的最终目的并非还原意境的审美体验,而是还原作者意图传递的情感。纯粹为还原意境、意象可能会导致情感审美上的偏差。因此,笔者认为将“意境美”提升为“情感美”更为准确。作为美学表象要素的“结构美”和非美学表象要素的“情感美”两者相辅相成,里外呼应,能较为完整地还原有原文特色的美学要素。
  综上,对俳句的汉译,笔者有以下策略。俳句的汉译是审美主体(译者)对审美客体(俳句)的审美活动。翻译目的是使译出语读者能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或类似的审美体验。翻译手段是在字、词、句、段落层面对俳句的审美损失进行补偿,以还原“结构美”“情感美”表里两面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许渊冲.新世纪的新译论[J].中国翻译,2000,(3):3.
  [2]陶振孝.对俳句的理解与翻译[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1):32.
  [3]夏廷德.翻译补偿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240.
  [4]郑民钦.俳句的魅力[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5]王平.文学翻译审美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6]刘宓庆,章艳.翻译美学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7]岸川慎一郎,久保輝幸,田中孝幸.古典籍資料から読み取れるツバキの品種分化[J].日本ツバキ協會会誌,2015,(1):83-92.
  作者简介:
  蒋海阳,男,浙江杭州人,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 湟源地区的传统石雕艺术继承了我国传统石雕艺术的精华之所在,吸取了青海地区独有的民族、地域、宗教等文化内容,从而形成了独具青海特色的传统艺术并绵延发展至今,为当地人民生活、乡村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就湟源传统石雕的技艺进行介绍,对其发展现状以及对当地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 湟源;石雕;传统技艺  【中图分类号】J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期刊
【摘要】 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社交媒体即时分享与沉浸交互的传播属性重构大学生群体的阅读行为。文章对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面临的困境作了解读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正确引导大学生阅读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 社交媒体;大学生阅读;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7-0055-02  一
期刊
【摘要】 《诗经·国风》中卫地存有为数众多的婚恋诗,从其诸多婚恋诗中可以了解卫国的部分婚恋情况。上层贵族一方面严格遵守周代礼制,实行等级内婚、门当户对的结合,另一方面又继承了一些古时的婚制;平民虽可自由相恋,但婚姻一样受到尊长与社会的约束。究其原因,当与周代制礼作乐、殷商文化流俗影响不无关系。  【關键词】 卫风;卫地;婚恋情况  【中图分类号】K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 韩非从“人性好利”的自然欲求出发,认为统治者应该根据人先天便已存在的弱点制定社会治理的规章制度,这是韩非社会控制思想的基础。韩非理想的社会是一个君主专制为核心的封建统一社会。而要实现君主对整个社会的有力控制,须通过对“人性好利”的认识基础上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社会化,尤其是政治上的社会化。  【关键词】 人性好利;法;术;势;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同时也是地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对传承和弘扬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非遗”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将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性转变与创新发展,使其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以此来提升山西非物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和多样性。  【关键词】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花鸟画萌芽于秦晋时期,到了宋代逐渐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体系。工笔花鸟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历朝历代不断被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各朝代的潮流。工笔花鸟画自唐代开始到清末已流传千余年,历代大师通过不懈的努力,逐渐将工笔画发展成为一种特色的画作样式,并赋予其特色的手法。工笔画作为画作体系中的一种独特的类型,成熟于宋代,画作技巧在各方面都较为突出领先。后代学者、工笔花鸟画师都将
期刊
【摘要】 现代绘画创作过程中,合理应用综合材料,能更好地传递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使作品内涵更加丰满。文章在介绍综合材料概念即其在绘画领域中演变历程的基础上,较为详细的探究基于材料表达个人情感的方法,分别是综合材料特性和情感暗示、材料的综合运用和情感表达、材料与艺术家情感融合以及创新应用艺术媒体等,并科学预测综合材料的发展趋向,希望能和学术领域相关人员分享经验与心得。  【关键词】 现代绘画;综合材料
期刊
【摘要】 “模仿”一词在各种理论著作中频繁被提起,从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便提出了“模仿”的范畴,中世纪时又将“模仿”提出了更深一层的概念,到了15、16世纪,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都坚持着“艺术模仿自然”这一传统自然的观念,在随后的几个世纪直到如今“模仿”一直是艺术家们讨论的热点。  【关键词】 模仿;自然;创造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期刊
【摘要】 不同时期的电影批评、艺术批评一定与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时代背景、社会语境的发展息息相关。现今“互联网+”重塑着时代,也推动着电影业态发展。以往电影模式已经“被传统化”,在全球流媒体的冲击下无处可躲。互联网新媒介的介入引发电影产业链的全球性变革,随着电影传播过程中方式、渠道乃至场域的变化,电影批评也应该顺潮流而变,其表达方式、传达手段甚至话语本体可能都发生着变化。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是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品,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的殊荣,被改编成话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2017年《白鹿原》电视剧的播出收获了大波好评。通过对《白鹿原》电视剧的改编文本研究,为影视文本改编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促进更多优秀作品的影视改编作品出现。既丰富了电视剧的表达途径,也有利于促进高品质文学作品的传播。  【关键词】 情节增删;主题扩展;形象加工  【中图分类号】I20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