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次班级集会中,当五彩的气球升向高空,洁白的鸽子飞向蓝天时,孩子们却怯生生地看着班主任,待班主任发出指令,孩子们便茫然、刻板地点着头,拍着手,这样的场景在学校里比比皆是。为了追求动作的整齐划一,教师常常严格要求学生在学校大型的集体活动中机械、被动地执行“规范行为”。如此,便使学生在活动中丧失了热情活泼、积极主动的个性,磨灭了他们的蓬勃朝气和生命活力。
康德说过,实践理性在规范人的时候,不免对人的感性产生压迫力。一方面,当我们用理性的律令来规范儿童行为时,使他们变得被动和盲从,成为“机器”;另一方面,当我们无原则地满足儿童的感性欲求,完全顺应他们的个性时,班级里又怎一个“乱”字了得。那么,怎样让理性与感性统一,在遵循规则的前提下,让学生的生命得以舒展呢?
对此,我的解决方案是开展情境活动。情境是模拟生活实际、融入主体情意、充满审美色彩的学习场景。一方面,情境活动能满足儿童的感性欲求和游戏冲动;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遵循教育的正导向原则来创设情境,将理性的社会规范暗含于情境活动当中。在情境活动里,儿童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不知不觉地将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就是在情境活动中育人的神奇所在。例如,学校曾组织学生开展“小脚丫文明向前行”活动,引导学生上下楼梯靠右边慢慢通行。于是,我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两只羊过桥”,让两个学生上台来扮演羊,看看如何让两只“羊”顺利地通过这狭窄的“桥”。在生动有趣的特定情境中,学生逐渐掌握了通过狭窄通道的规则。然后,我又带领学生来到楼梯上,进行实地强化巩固训练,让学生将规则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利用情境活动来管理班级,可以焕发出学生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在情境活动的具体操作中,教师要着重抓好以下三个要点。
一、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每一个学生,都有意无意地创造着班级的情境。班主任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点滴的德育因素,营造生动的德育情境。
我们班设立了“日行一善”记载本,由学生按学号顺序每天记录班级当天发生的好人好事,学生们各个擦亮眼睛,仔细发掘身边的感动。在日复一日的“表扬”和“被表扬”中,学生们共同营造出积极向善的班级情境,形成友爱互助的集体氛围。我还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学生可以自主设计积极有益的情境活动,帮助自己塑造良好的品质。如在“爱心志愿服务与环保同行”活动中,学生们义卖饼干,收集废旧书报、易拉罐和水瓶等,最后将所得的收入全部捐助给农村学校。通过亲手烘烤和销售饼干,挨家挨户地收取废旧书报,到大街上拾捡易拉罐,道德教育渐渐变成一首活泼、温馨的歌,余音不绝,久久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二、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
作为班主任,既要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负责,又要对学生的成长负责。然而,这两者并不矛盾,只要班主任在情境活动中,注重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学校的管理工作。
学生在爱心义卖活动中,通过共同练摊、合作推销,他们不仅收获了宝贵的友谊,还在集体中体会到温暖的归属感;当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遭遇困难时,大家齐心协力、集思广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他们感受到自身无限的潜能,变得更加自信;当学生把自己通过辛苦劳动获得的物资捐赠给贫困地区的小伙伴时,他们实现了自我价值,体会到了人生的使命和意义,并深切领会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和满足。
三、营造和谐的集体氛围
刘晓东教授在《儿童精神哲学》中说:“生命是主动的,只要有适宜的外部条件(空气、阳光、水),种子就能根据其内部矛盾的运动而发芽生长。”因此,在情境活动中,我们要注重营造和谐的集体氛围,班集体才能通过自身内部矛盾的作用积极向上地发展。
我非常注重建立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友爱、合作的和谐关系,使每一个班级成员都能在这样舒适的集体氛围中发展和进步。在我们班里,从来不设特殊座位,不乱贴“差生”标签,让大家轮流做值日班长,使每个学生能够遵循自我个性,实现独特的个人价值。与简单说教、严厉指责相比,利用巧妙的情境不仅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且还能增进班级成员的和谐与团结。有一回,学生们排队下楼,四五十个人不约而同地统一了步伐,楼道里突然回荡起“咚咚咚”这样声势浩大的脚步声,我没有立即义正词严地批评,只是小声地给了学生们一句情境性的提醒:“大家注意,前方有敌兵!”于是,同学们非常默契地放轻脚步,队伍却依然整齐有序。
儿童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其自身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育者通过为儿童创设符合他们心理发展特点的情境,帮助他们挖掘自身的潜能,塑造健康的人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自然会使每个鲜活的生命得以舒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程 曦
康德说过,实践理性在规范人的时候,不免对人的感性产生压迫力。一方面,当我们用理性的律令来规范儿童行为时,使他们变得被动和盲从,成为“机器”;另一方面,当我们无原则地满足儿童的感性欲求,完全顺应他们的个性时,班级里又怎一个“乱”字了得。那么,怎样让理性与感性统一,在遵循规则的前提下,让学生的生命得以舒展呢?
对此,我的解决方案是开展情境活动。情境是模拟生活实际、融入主体情意、充满审美色彩的学习场景。一方面,情境活动能满足儿童的感性欲求和游戏冲动;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遵循教育的正导向原则来创设情境,将理性的社会规范暗含于情境活动当中。在情境活动里,儿童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不知不觉地将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就是在情境活动中育人的神奇所在。例如,学校曾组织学生开展“小脚丫文明向前行”活动,引导学生上下楼梯靠右边慢慢通行。于是,我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两只羊过桥”,让两个学生上台来扮演羊,看看如何让两只“羊”顺利地通过这狭窄的“桥”。在生动有趣的特定情境中,学生逐渐掌握了通过狭窄通道的规则。然后,我又带领学生来到楼梯上,进行实地强化巩固训练,让学生将规则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利用情境活动来管理班级,可以焕发出学生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在情境活动的具体操作中,教师要着重抓好以下三个要点。
一、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每一个学生,都有意无意地创造着班级的情境。班主任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点滴的德育因素,营造生动的德育情境。
我们班设立了“日行一善”记载本,由学生按学号顺序每天记录班级当天发生的好人好事,学生们各个擦亮眼睛,仔细发掘身边的感动。在日复一日的“表扬”和“被表扬”中,学生们共同营造出积极向善的班级情境,形成友爱互助的集体氛围。我还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学生可以自主设计积极有益的情境活动,帮助自己塑造良好的品质。如在“爱心志愿服务与环保同行”活动中,学生们义卖饼干,收集废旧书报、易拉罐和水瓶等,最后将所得的收入全部捐助给农村学校。通过亲手烘烤和销售饼干,挨家挨户地收取废旧书报,到大街上拾捡易拉罐,道德教育渐渐变成一首活泼、温馨的歌,余音不绝,久久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二、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
作为班主任,既要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负责,又要对学生的成长负责。然而,这两者并不矛盾,只要班主任在情境活动中,注重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学校的管理工作。
学生在爱心义卖活动中,通过共同练摊、合作推销,他们不仅收获了宝贵的友谊,还在集体中体会到温暖的归属感;当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遭遇困难时,大家齐心协力、集思广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他们感受到自身无限的潜能,变得更加自信;当学生把自己通过辛苦劳动获得的物资捐赠给贫困地区的小伙伴时,他们实现了自我价值,体会到了人生的使命和意义,并深切领会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和满足。
三、营造和谐的集体氛围
刘晓东教授在《儿童精神哲学》中说:“生命是主动的,只要有适宜的外部条件(空气、阳光、水),种子就能根据其内部矛盾的运动而发芽生长。”因此,在情境活动中,我们要注重营造和谐的集体氛围,班集体才能通过自身内部矛盾的作用积极向上地发展。
我非常注重建立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友爱、合作的和谐关系,使每一个班级成员都能在这样舒适的集体氛围中发展和进步。在我们班里,从来不设特殊座位,不乱贴“差生”标签,让大家轮流做值日班长,使每个学生能够遵循自我个性,实现独特的个人价值。与简单说教、严厉指责相比,利用巧妙的情境不仅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且还能增进班级成员的和谐与团结。有一回,学生们排队下楼,四五十个人不约而同地统一了步伐,楼道里突然回荡起“咚咚咚”这样声势浩大的脚步声,我没有立即义正词严地批评,只是小声地给了学生们一句情境性的提醒:“大家注意,前方有敌兵!”于是,同学们非常默契地放轻脚步,队伍却依然整齐有序。
儿童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其自身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育者通过为儿童创设符合他们心理发展特点的情境,帮助他们挖掘自身的潜能,塑造健康的人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自然会使每个鲜活的生命得以舒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程 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