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和学得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新的概念或是新的成果。
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条新颖的解题思路,编一道应用题,小发现,小创造等都是创造性思想的结果。
一、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多为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小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最简单的办法是多解练习。小学数学教学要适应教学的实际,提高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同解变型和恒等变型的能力。
以一题多解为例,从各种规律中找出规律,便能举一反三。作为教师要精选例题,按类型、深度编选适量的习题,再按深度分成几套,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思想,进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在应用题综合复习教学中我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王师傅原计划15天生产零件900个,结果4天生产了360个,照这样可以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
教师提问:“你可以从哪些不同角度来解答这道题呢?”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全方位审视结果,学生发现有多种解法:归一法解:15-900÷(360÷4);比例解:设实际X天完成900/X=360/4;设提前X天完成900/(15-X)=360/4;分数法15-4÷(360÷900);倍比法解:15-4×(900÷360);方程解:设可提前X天完成900÷(360÷4)+X=15。
这些解法,使学生沟通了比例、归一、倍比、方程等知识间的联系,起到了活跃学生思维的作用。只有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巧妙“改造”思考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小学数学课本中的思考题是小学生思考的材料,它要求小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思考、分析,突破思维定势的影响,最终寻求问题的解法。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对思考题的原题“改造”来提高自己的数学素质和教学水平,并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性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指思考中问题的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
例1:1÷11,2÷11,3÷11……想一想,得数有什么规律?实际上,1÷11=0.0909……2÷11=0.1818.……,3÷11=0.27……9÷11=0.8181……得数都是循环小数(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2,这些循环节上的数字分别是9的1倍、2倍、3倍……9倍的数字。
那么,“改造”一下原题后计算:127÷11,得数是多少呢?依原题规律:127÷11=(121+6)÷11=11.5454…….很显然,通过对思考题的原题“改造”,能够加大学生的思维力度。特别在学生学了后续知识以后,“改造”以前做过的思考题,更有思考价值,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三、提倡多思与首创精神,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要想有创造,就必须勤于思考,只有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能不断地开展创造性思维,有所创新。对小学生来说,不要求他们创造数学知识,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观察,分析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勤于多思和创造精神,是很有必要的。
教师要经常给学生讲些数学家、发明家的故事,指出這种创造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幸福,这对于激励学生从小立志与深度创造来说,是一种好办法。
在提倡多思与首创精神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学生思维具有创见,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以一般法为基础,引导学生另辟蹊径,寻求独创解法。
我在讲完圆柱体的体积以后,出了一道这样的例题:一个贺信体的侧面积是113.04平方分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求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通常的解法如下:先求出圆柱体的高:h=113.04÷(2×3.14×2)=9(分米),再求出圆柱体的体积:V=3.14×2×2×9=113.04(立方分米)。而有一位学生却列出这样一个算式:V=113.04÷2×2=113.04(立方分米)
其算理是:把圆柱体切开,可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也可以等于圆柱体侧面积的一半,高就是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因此V长方体=sh,所以V圆柱体=S侧÷2×r底面。分析其算理不难看出,这是一咱极富独创性的算法,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
总之,在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从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和独创性入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教学素质。
(河南省太康县老冢镇后岗小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条新颖的解题思路,编一道应用题,小发现,小创造等都是创造性思想的结果。
一、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多为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小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最简单的办法是多解练习。小学数学教学要适应教学的实际,提高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同解变型和恒等变型的能力。
以一题多解为例,从各种规律中找出规律,便能举一反三。作为教师要精选例题,按类型、深度编选适量的习题,再按深度分成几套,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思想,进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在应用题综合复习教学中我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王师傅原计划15天生产零件900个,结果4天生产了360个,照这样可以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
教师提问:“你可以从哪些不同角度来解答这道题呢?”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全方位审视结果,学生发现有多种解法:归一法解:15-900÷(360÷4);比例解:设实际X天完成900/X=360/4;设提前X天完成900/(15-X)=360/4;分数法15-4÷(360÷900);倍比法解:15-4×(900÷360);方程解:设可提前X天完成900÷(360÷4)+X=15。
这些解法,使学生沟通了比例、归一、倍比、方程等知识间的联系,起到了活跃学生思维的作用。只有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巧妙“改造”思考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小学数学课本中的思考题是小学生思考的材料,它要求小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思考、分析,突破思维定势的影响,最终寻求问题的解法。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对思考题的原题“改造”来提高自己的数学素质和教学水平,并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性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指思考中问题的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
例1:1÷11,2÷11,3÷11……想一想,得数有什么规律?实际上,1÷11=0.0909……2÷11=0.1818.……,3÷11=0.27……9÷11=0.8181……得数都是循环小数(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2,这些循环节上的数字分别是9的1倍、2倍、3倍……9倍的数字。
那么,“改造”一下原题后计算:127÷11,得数是多少呢?依原题规律:127÷11=(121+6)÷11=11.5454…….很显然,通过对思考题的原题“改造”,能够加大学生的思维力度。特别在学生学了后续知识以后,“改造”以前做过的思考题,更有思考价值,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三、提倡多思与首创精神,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要想有创造,就必须勤于思考,只有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能不断地开展创造性思维,有所创新。对小学生来说,不要求他们创造数学知识,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观察,分析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勤于多思和创造精神,是很有必要的。
教师要经常给学生讲些数学家、发明家的故事,指出這种创造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幸福,这对于激励学生从小立志与深度创造来说,是一种好办法。
在提倡多思与首创精神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学生思维具有创见,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以一般法为基础,引导学生另辟蹊径,寻求独创解法。
我在讲完圆柱体的体积以后,出了一道这样的例题:一个贺信体的侧面积是113.04平方分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求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通常的解法如下:先求出圆柱体的高:h=113.04÷(2×3.14×2)=9(分米),再求出圆柱体的体积:V=3.14×2×2×9=113.04(立方分米)。而有一位学生却列出这样一个算式:V=113.04÷2×2=113.04(立方分米)
其算理是:把圆柱体切开,可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也可以等于圆柱体侧面积的一半,高就是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因此V长方体=sh,所以V圆柱体=S侧÷2×r底面。分析其算理不难看出,这是一咱极富独创性的算法,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
总之,在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从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和独创性入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教学素质。
(河南省太康县老冢镇后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