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导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活跃课堂气氛。有效提问需要教师掌握相关的提问设置理论,提问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要注意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提问时机的把握。
【关键词】数学 课堂 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导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活跃课堂气氛。
钱梦龙老师说:“问题提的好,好像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习思维的浪花。”
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一节“有理数的加法”的课上,教师要求学生带着两个问题自学书中的内容,一个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是什么?一个是有理数的加法的运算步骤是什么?可是没想到话音刚落,立刻就有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问题,教师显得很无奈,于是,课堂马上转入了解决问题的应用阶段。
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去学校听课。在听课中发现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徒劳问题”,主要表现在:目的不明确;零碎不系统;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承受能力;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没有间隔、停顿或自问自答;随口而发,最典型的莫过于那种满堂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能是简单地回答“是”、“不是”,或“对”、“不对”等。这种课堂教学显然是表面貌似热闹非凡,气氛活跃,实则是流于形式。上面的案例教学之所以会出现那种场面,主要是由于教师在设置问题时,片面地认为“自主学习”就等同于“自学”,认为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就能理解和运用法则。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用“带着问题看书”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表面看,读书的目的明确了,学生的积极性被问题激发了,思维的深刻性也被问题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尊重。但事实上,“带着问题看书”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一是从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一分钟未到,就有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轻而易举地回答了问题)看,他们只是按问题寻找答案,根本没有仔细阅读课本,没有在自学中进行深入思考。不难想象,一旦离开教师的问题,学生还会自学吗?长久下去必然会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二是教师的问题像“绳索”一样束缚着学生,学生完全是按照教师的要求读书,按照指定的问题进行思考,学生是被动地学习,没有一点自主发挥的空间,长久下去也会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三是“带着问题自学”,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比较浅显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形成。
如何才能做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呢?我认为:
1.教师要掌握相关的课堂提问设置理论
设置课堂提问,首先是所提问题的难度。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变化,螺旋式上升的。因而在设置课堂教学问题时,就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不能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问题太简单,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了教学时间;太难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也使问题失去价值。问题设置的最佳点应该是介于“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之间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只有在这里提出问题,才有助于学生对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也便于学生将新知识进行同化,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其次是设置问题频率的控制,根据心理学原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不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一般来说,中学生在一节课中,注意力只能集中25至35分钟左右。因此,一节课只需设置两三个主要问题,并融入一定的情境上,使学生有兴趣参与思考和交流,最终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
2.教师应使提问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要做到:
2.1 为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设计不同水平的多种类型的问题,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应避免只提问好学生,不提问差学生;提问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只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
2.2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明确问题的要求。要避免提问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上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必然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提问过少,又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没有效果。
2.3 提问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 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
2.4 提问要简明扼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和语言接受水平;提问要避免表达不清,语言要言简意赅,不能让学生听不懂,让学生无法回答。
2.5 设计问题要紧密围绕和结合教学内容。 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并要预测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和对答案的处理方法,切忌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课堂冷场。
2.6 要把握好教学进程与提问的关系,根据教学进程和学生思考的进展进行提问。
2.7 提问要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让学生主动参与回答,不要采取强制的语气和态度让学生回答问题,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2.8 提问后不要随意地解释和重复,要避免问题随意发生变化。
2.9 提问后要注意学生的回答。 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和探询是很必要的。对学生答案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时给予提示;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还要运用追问、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最终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2.10 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教师要认真的分析和评价 要避免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
3.要注意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提问时机的把握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为了使提问能顺利进行下去,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要注意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对于一般学习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向其提问难度较大的问题;学习一般、能力较弱的学生,让其回答难度较小的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反应需要引起教师的注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他便会嘴微张,身体稍前倾,眼睛也睁得更大,或许会抬头微笑,这表明他能回答这个问题;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目光的学生,可能他对这问题不会或没有把握。一个问题可选择三种不同水平的学生,先问较差的学生,后让中等水平的学生补充,最后让水平较高的学生完善。这样,可以让多数人参与教学活动,避免出现僵局。还要适当照顾特殊类型学生,有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可以通过提问使其集中注意力;有的胆小缺乏自信,可以通过提问让他回答力所能答的问题,帮助其树立自信;对不善于表达和交流的学生,通过提问,可以给他们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使他们逐步得到提高;有的学生虽喜欢发言,也想公开表达自己的见解,但思路不够清晰、缜密,通过提问,可以让他们听取别人的想法,对他们的思维发展也会有所启迪。
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抓住“问”的时机。有时可以對关键的问题进行提问;有时可以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提问;有时可以在学生的思维矛盾处进行质疑;也可以在不疑处质疑……总之,教师要用“火眼金睛”抓住提问的时机进行思维的开发训练。可以说,选准提问的时机对于课堂提问很重要,时机选得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效果就不大。提问的时机,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从教学的过程来说,课前,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时,要及时提问,通过提问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课中,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或受到思维定势干扰时,要及时提问,以便排除故障,使数学课堂教学按计划顺利进行;课快要结束时,由于讲授时间较长,学生产生了麻痹和倦怠心理,也应及时提问,以便积极投入学习。从教学的灵活性来说,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学生的回答无奇不有,教师要依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及时地进行反问或追问。
实践证明,课堂上只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学生就能创造性的回答和提出问题,并会逐步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法。学生新颖的、创造性的回答不仅能激发其他学生的积极思维,锻炼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而且也能使教师从学生那学一手,使教学相长不再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问题,也要加强对学生提问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这将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 课堂 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导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活跃课堂气氛。
钱梦龙老师说:“问题提的好,好像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习思维的浪花。”
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一节“有理数的加法”的课上,教师要求学生带着两个问题自学书中的内容,一个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是什么?一个是有理数的加法的运算步骤是什么?可是没想到话音刚落,立刻就有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问题,教师显得很无奈,于是,课堂马上转入了解决问题的应用阶段。
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去学校听课。在听课中发现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徒劳问题”,主要表现在:目的不明确;零碎不系统;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承受能力;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没有间隔、停顿或自问自答;随口而发,最典型的莫过于那种满堂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能是简单地回答“是”、“不是”,或“对”、“不对”等。这种课堂教学显然是表面貌似热闹非凡,气氛活跃,实则是流于形式。上面的案例教学之所以会出现那种场面,主要是由于教师在设置问题时,片面地认为“自主学习”就等同于“自学”,认为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就能理解和运用法则。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用“带着问题看书”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表面看,读书的目的明确了,学生的积极性被问题激发了,思维的深刻性也被问题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尊重。但事实上,“带着问题看书”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一是从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一分钟未到,就有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轻而易举地回答了问题)看,他们只是按问题寻找答案,根本没有仔细阅读课本,没有在自学中进行深入思考。不难想象,一旦离开教师的问题,学生还会自学吗?长久下去必然会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二是教师的问题像“绳索”一样束缚着学生,学生完全是按照教师的要求读书,按照指定的问题进行思考,学生是被动地学习,没有一点自主发挥的空间,长久下去也会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三是“带着问题自学”,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比较浅显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形成。
如何才能做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呢?我认为:
1.教师要掌握相关的课堂提问设置理论
设置课堂提问,首先是所提问题的难度。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变化,螺旋式上升的。因而在设置课堂教学问题时,就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不能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问题太简单,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了教学时间;太难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也使问题失去价值。问题设置的最佳点应该是介于“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之间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只有在这里提出问题,才有助于学生对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也便于学生将新知识进行同化,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其次是设置问题频率的控制,根据心理学原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不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一般来说,中学生在一节课中,注意力只能集中25至35分钟左右。因此,一节课只需设置两三个主要问题,并融入一定的情境上,使学生有兴趣参与思考和交流,最终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
2.教师应使提问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要做到:
2.1 为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设计不同水平的多种类型的问题,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应避免只提问好学生,不提问差学生;提问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只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
2.2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明确问题的要求。要避免提问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上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必然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提问过少,又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没有效果。
2.3 提问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 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
2.4 提问要简明扼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和语言接受水平;提问要避免表达不清,语言要言简意赅,不能让学生听不懂,让学生无法回答。
2.5 设计问题要紧密围绕和结合教学内容。 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并要预测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和对答案的处理方法,切忌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课堂冷场。
2.6 要把握好教学进程与提问的关系,根据教学进程和学生思考的进展进行提问。
2.7 提问要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让学生主动参与回答,不要采取强制的语气和态度让学生回答问题,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2.8 提问后不要随意地解释和重复,要避免问题随意发生变化。
2.9 提问后要注意学生的回答。 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和探询是很必要的。对学生答案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时给予提示;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还要运用追问、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最终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2.10 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教师要认真的分析和评价 要避免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
3.要注意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提问时机的把握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为了使提问能顺利进行下去,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要注意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对于一般学习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向其提问难度较大的问题;学习一般、能力较弱的学生,让其回答难度较小的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反应需要引起教师的注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他便会嘴微张,身体稍前倾,眼睛也睁得更大,或许会抬头微笑,这表明他能回答这个问题;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目光的学生,可能他对这问题不会或没有把握。一个问题可选择三种不同水平的学生,先问较差的学生,后让中等水平的学生补充,最后让水平较高的学生完善。这样,可以让多数人参与教学活动,避免出现僵局。还要适当照顾特殊类型学生,有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可以通过提问使其集中注意力;有的胆小缺乏自信,可以通过提问让他回答力所能答的问题,帮助其树立自信;对不善于表达和交流的学生,通过提问,可以给他们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使他们逐步得到提高;有的学生虽喜欢发言,也想公开表达自己的见解,但思路不够清晰、缜密,通过提问,可以让他们听取别人的想法,对他们的思维发展也会有所启迪。
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抓住“问”的时机。有时可以對关键的问题进行提问;有时可以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提问;有时可以在学生的思维矛盾处进行质疑;也可以在不疑处质疑……总之,教师要用“火眼金睛”抓住提问的时机进行思维的开发训练。可以说,选准提问的时机对于课堂提问很重要,时机选得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效果就不大。提问的时机,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从教学的过程来说,课前,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时,要及时提问,通过提问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课中,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或受到思维定势干扰时,要及时提问,以便排除故障,使数学课堂教学按计划顺利进行;课快要结束时,由于讲授时间较长,学生产生了麻痹和倦怠心理,也应及时提问,以便积极投入学习。从教学的灵活性来说,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学生的回答无奇不有,教师要依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及时地进行反问或追问。
实践证明,课堂上只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学生就能创造性的回答和提出问题,并会逐步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法。学生新颖的、创造性的回答不仅能激发其他学生的积极思维,锻炼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而且也能使教师从学生那学一手,使教学相长不再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问题,也要加强对学生提问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这将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