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在孩子的生活中,成人们有着很多的越俎代庖的行为,如帮他们穿戴整齐,帮他们确定游戏项目和玩法,帮他们准备所需材料……一切的一切成人都准备就绪,孩子只要照做照玩即可。长此以往,束缚了孩子的手脚,禁锢了孩子的思维。陶行知先生提出“六大解放”,把活动的基本自由还给孩子,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孩子,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创造的主人。在区域游戏中,尝试做个“懒”老师,放手让孩子自由、自主、愉悦地游戏,在游戏中有所创造,收获成功的体验。
设计游戏区域,提供游戏材料
每个游戏区域,都是给孩子准备的,孩子是在区域中利用材料,在操作实践与同伴交往中得到发展的。既然如此,那么,我们设计游戏区域、提供游戏材料时,就应该从孩子的意愿出发,他们的发展水平如何,他们的兴趣在哪,他们有何需求,每一个游戏区域都应该是孩子当下喜欢的,游戏材料是孩子当下需要的。在这一点上,我班也走过弯路。在中班上学期,我们设计了一个“穿越火线”的区域,确定了玩法,提供了所需的材料。原本想利用好阳台这一个空间,锻炼孩子的体能。谁知孩子们玩了几回就腻了,选择去玩耍的孩子越来越少。在和孩子的交流中,我们找到了原因,原来是我们主观地规定了游戏项目和玩法,提供的材料又单一局限。在了解了幼儿的需要后,我们和孩子一起商讨,将区域名改为“快乐运动场”,和孩子共同收集材料,材料的丰富使孩子有了更多的选择,怎么玩、用什么玩也不再规定,由孩子自主决定。因为这些小小的改变,来玩耍的孩子渐渐增多了。每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会询问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增加或删减材料。
充分放手,让孩子自由游戏
以前,每到区域游戏时间,我们首先做的肯定是拉出柜子,搬好桌子,放好材料。一切准备就绪后,告诉孩子们今天所开展的区域名称、区域内的人数、游戏的玩法等等,再组织他们选择区域报名参加,最后进入区域进行游戏。这个过程浪费了时间,剥夺了孩子自主选择及锻炼成长的机会。
“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强调尊重儿童、亲近儿童、相信儿童、引导儿童,充分挖掘儿童的潜能,让其最大限度地发展和成才。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有了些许改变。每次游戏前,我们会询问孩子今天想开设哪些区域,或向孩子介绍某个区域内新增设的材料等等。游戏准备阶段,我们一开始也不敢完全放开,选了几个能干的孩子去完成,当有困难时,我们再给予帮助。但这样做,我们发现每次都是这几个孩子,这对于其他孩子明显是不公平的。随后,我们进行了“值日生”制,轮流准备。这样,孩子的参与面广了,每个孩子都有了锻炼的机会。但这也存在一个问题,一部分孩子在准备材料,其他孩子就只能干巴巴地等待,这又违背了少等待、多游戏的初衷。
权衡之下,我们进行了又一次的尝试,这一次可谓是大刀阔斧的改变。在游戏前,进行有关交流后,我们就让孩子去自己喜欢的区域,做准备,玩游戏。当时真有些胆战心惊,但事实比我们担忧的好的多,虽然第一次的准备花的时间比平常多,但孩子们并不在意,有时为了一张桌子的摆放,会有一些不同意见,但最终达成了一致;虽然有的区域内的人数明显偏多,甚至有些挤,但他们还是喜滋滋地玩着;虽然教室里有些凌乱,有的孩子忘了把椅子靠边放,但他们也会绕着走,没有人摔跤……过了一段时间后,准备的时间短了,搬桌子时也开始动脑筋,总是把1、2、4组南面的桌子搬到教室的南半部分的区域中,6、7组的放在中间的区域,3、5组的放在北面的区域中;不用的椅子会放到柜子边,即使有人忘了,也不再绕着走,而是搬走或去提醒同伴;不再挤在一个区域里,而是去寻找另一个区域,等人少时再见缝插针……游戏时,他们模拟着现实中的情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有争执、有困惑,先自己和同伴想办法。有一次,在烧烤制作区,小浩和小涵为了一个位置而争论,最终他们用石头剪刀布的方法决定去留,有意思的是后来小浩也搬来一张椅子想参与,小涵完全忘记了刚刚的不愉快,挪了一下,让他挤了进去。孩子会做的,或跳一跳能做到的一律由孩子完成,孩子还不会的也先让孩子试试再说。
细致观察,守望孩子的成长
充分放手,不是说开展区域游戏时,我们就可以“放牛吃草”,无所事事。当孩子做准备,玩游戏时,我们会站在他们旁边,仔细观察,或寻找他们的成长,或发现问题。在游戏结束环节,我们会表扬他们的成長,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有一次玩超市游戏时,顾客都挤在收银台前。在游戏结束时,我们就此展开讨论,分析利弊,最终形成了“排队付款,不排队不结账”的规则。游戏中养成的排队习惯也延续到日常的生活中,他们会排队拿玩具,排队接水喝,排队拿毛巾擦嘴巴……
游戏是孩子的基本活动,是孩子成长的媒介,在游戏中,孩子不仅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还能养成很多好习惯,了解与人交往的小技巧,如何去关心别人……做个“懒”老师,放手让孩子自由游戏,就能听到孩子们生命成长的拔节声。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浦瑞幼儿园)
设计游戏区域,提供游戏材料
每个游戏区域,都是给孩子准备的,孩子是在区域中利用材料,在操作实践与同伴交往中得到发展的。既然如此,那么,我们设计游戏区域、提供游戏材料时,就应该从孩子的意愿出发,他们的发展水平如何,他们的兴趣在哪,他们有何需求,每一个游戏区域都应该是孩子当下喜欢的,游戏材料是孩子当下需要的。在这一点上,我班也走过弯路。在中班上学期,我们设计了一个“穿越火线”的区域,确定了玩法,提供了所需的材料。原本想利用好阳台这一个空间,锻炼孩子的体能。谁知孩子们玩了几回就腻了,选择去玩耍的孩子越来越少。在和孩子的交流中,我们找到了原因,原来是我们主观地规定了游戏项目和玩法,提供的材料又单一局限。在了解了幼儿的需要后,我们和孩子一起商讨,将区域名改为“快乐运动场”,和孩子共同收集材料,材料的丰富使孩子有了更多的选择,怎么玩、用什么玩也不再规定,由孩子自主决定。因为这些小小的改变,来玩耍的孩子渐渐增多了。每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会询问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增加或删减材料。
充分放手,让孩子自由游戏
以前,每到区域游戏时间,我们首先做的肯定是拉出柜子,搬好桌子,放好材料。一切准备就绪后,告诉孩子们今天所开展的区域名称、区域内的人数、游戏的玩法等等,再组织他们选择区域报名参加,最后进入区域进行游戏。这个过程浪费了时间,剥夺了孩子自主选择及锻炼成长的机会。
“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强调尊重儿童、亲近儿童、相信儿童、引导儿童,充分挖掘儿童的潜能,让其最大限度地发展和成才。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有了些许改变。每次游戏前,我们会询问孩子今天想开设哪些区域,或向孩子介绍某个区域内新增设的材料等等。游戏准备阶段,我们一开始也不敢完全放开,选了几个能干的孩子去完成,当有困难时,我们再给予帮助。但这样做,我们发现每次都是这几个孩子,这对于其他孩子明显是不公平的。随后,我们进行了“值日生”制,轮流准备。这样,孩子的参与面广了,每个孩子都有了锻炼的机会。但这也存在一个问题,一部分孩子在准备材料,其他孩子就只能干巴巴地等待,这又违背了少等待、多游戏的初衷。
权衡之下,我们进行了又一次的尝试,这一次可谓是大刀阔斧的改变。在游戏前,进行有关交流后,我们就让孩子去自己喜欢的区域,做准备,玩游戏。当时真有些胆战心惊,但事实比我们担忧的好的多,虽然第一次的准备花的时间比平常多,但孩子们并不在意,有时为了一张桌子的摆放,会有一些不同意见,但最终达成了一致;虽然有的区域内的人数明显偏多,甚至有些挤,但他们还是喜滋滋地玩着;虽然教室里有些凌乱,有的孩子忘了把椅子靠边放,但他们也会绕着走,没有人摔跤……过了一段时间后,准备的时间短了,搬桌子时也开始动脑筋,总是把1、2、4组南面的桌子搬到教室的南半部分的区域中,6、7组的放在中间的区域,3、5组的放在北面的区域中;不用的椅子会放到柜子边,即使有人忘了,也不再绕着走,而是搬走或去提醒同伴;不再挤在一个区域里,而是去寻找另一个区域,等人少时再见缝插针……游戏时,他们模拟着现实中的情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有争执、有困惑,先自己和同伴想办法。有一次,在烧烤制作区,小浩和小涵为了一个位置而争论,最终他们用石头剪刀布的方法决定去留,有意思的是后来小浩也搬来一张椅子想参与,小涵完全忘记了刚刚的不愉快,挪了一下,让他挤了进去。孩子会做的,或跳一跳能做到的一律由孩子完成,孩子还不会的也先让孩子试试再说。
细致观察,守望孩子的成长
充分放手,不是说开展区域游戏时,我们就可以“放牛吃草”,无所事事。当孩子做准备,玩游戏时,我们会站在他们旁边,仔细观察,或寻找他们的成长,或发现问题。在游戏结束环节,我们会表扬他们的成長,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有一次玩超市游戏时,顾客都挤在收银台前。在游戏结束时,我们就此展开讨论,分析利弊,最终形成了“排队付款,不排队不结账”的规则。游戏中养成的排队习惯也延续到日常的生活中,他们会排队拿玩具,排队接水喝,排队拿毛巾擦嘴巴……
游戏是孩子的基本活动,是孩子成长的媒介,在游戏中,孩子不仅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还能养成很多好习惯,了解与人交往的小技巧,如何去关心别人……做个“懒”老师,放手让孩子自由游戏,就能听到孩子们生命成长的拔节声。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浦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