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美国宗教文化发展的角度来剖析“Puritan”一词的汉语翻译。本文认为“Puritan”被汉语翻译成“清教徒”真正体现了“Puritan”这一词产生的内涵。从美国宗教文化发展来研究“Puritan”这一词的产生,汉语的“清”这个字负载着三种意思:1.划清界限2.清白3.清苦。这三种意思恰当地反映了“Puritan”这一词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添加文化的因素可使译文真正地忠实于原文。
关键词:美国宗教文化 “Puritan” 汉语翻译 文化角度
一、翻译理论与文化的联系
如何实现两种语言的互译,使译文保持高的质量,翻译领域中到目前为止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是忠实论,另一种是摆布论。忠实论是翻译语言学派的核心理论,它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把翻译看作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力图通过语法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对等,它衡量译文优秀与否的焦点就是“忠实”。摆布论是翻译研究学派的核心理论。它认为:翻译的过程是摆布文本的过程,是一种重写过程。译者在译入语文化的意识形态、诗学与赞助人的制约下,决定其使用的最有效的翻译策略。摆布论推动了翻译研究,突破了语言学论的框架,朝文化转型,极大地冲击了以忠实为核心理论的语言学研究模式。摆布论的发展将翻译研究与翻译活动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性,使人们能从广泛的范围来看待翻译活动。虽然摆布论这种文化学派的翻译研究不能直接作用于某个具体翻译技巧的提高、某个语言形式的转换,但由于摆布论重视研究翻译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关系,所以,它使翻译研究能超越局部和狭隘的视角,而纳入更宏大的范畴,使其文化翻译思想具有其他翻译思想所没有的高度宏观性,为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提出更加全面、开阔的观点与全新的理念。
从更深层次讲,翻译本身并不是单纯的两种不同语言文字的转换,它涉及不同的文化差异。那么,我们首先要清楚文化的概念。文化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成果的总和,包括艺术、传统、习惯、社会风俗、道德理论、法制观念和社会关系等。谷今明提出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种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文化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中形成,因此,它具有特殊性。文化的这种个性或特殊性使得我们在英语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要考虑这两种文化的差异,使我们的汉语译文的选词能更加贴切地表现英语原文的思想,使汉语译文更加“忠实”于英语原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首先就要对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汉语译文能真实地反映英语原文想要表达的思想。笔者从美国文化的角度来探析英语单词“Puritan”的汉语翻译。我们的词典还有很多文学著作中都把“Puritan”一词译成“清教徒”。英语学习者都知道“pure”在汉语中翻译成纯洁、单纯、贞洁、清白的或者纯粹的。那么,为什么在我们的译文中都把“Puritan”这一词翻译成“清教徒”,而没有翻译成“纯教徒”或别的词呢?笔者认为在词典和大部分的著作中都把“Puritan”一词译成“清教徒”是与美国的宗教、历史有关。之所以把“Puritan”一词译成“清教徒”是因为“清”这一个汉字在此处可以解读成三种意思:1.划清界限2.清白3.清苦。
从上述我们可以得之,汉语的一个词“清”负载着三种特征,而这三种特征我们可以从美国的宗教与历史的发展中追寻到。综上所述,词典和文学著作中都把“Puritan”这一词翻译成“清教徒”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要与美国宗教的历史发展紧密联系。从“Puritan”一词的汉语翻译过程我们应该认识到一点,我们要想使译文更好地贴近原文作者的思想,就不仅是字面的简单对译,即不能简单地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翻译,在我们翻译的时候要更多考虑原文的文化,对原文正确地解读,然后在译文的语言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原文的词语意思,这样才是真正地忠实于原文。因此,我们应该更新我们的翻译观念,在翻译过程中引入文化的因素并不是与从语言学角度考虑翻译对立的。从本质上来讲,上述的忠实论与摆布论并不矛盾。“忠实论”是从语言学层面来诠释“忠实”二字,即语法方面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而“摆布论”则是从更为宏观的层面即文化等方面来使译文更加忠实于原文。语言是传递思想和文化的一种媒介或者说是一种工具,因此,只有译者从文化背景等大的方面了解原文的主旨思想,才能在译文的语言中找到恰当的表示原文的词语及句子。本文就是从美国文化的角度来解读为什么英语单词“Puritan”在汉语中翻译成了“清教徒”。下面的段落将论述汉语中“清”这个字是如何体现英语单词“Puritan”的内涵意义的。
二、美国宗教文化与“Puritan”一词汉语翻译的联系
上述中本文提到“Puritan”一词译成“清教徒”是因为“清”这一个汉字在此处可以解读成三种意思:1.划清界限2.清白3.清苦。那么,“Puritan”这一词是如何体现第一种意思:划清界限的呢?为了找到这种互相体现的关系,我们首先要追述美国宗教文化的源头,研究在英语中为什么以及在什么时间出现了“Puritan”这一词。
(一)“划清界限”这一含义与美国宗教文化的联系
在十六世纪中叶,西欧各国开始掀起大规模的宗教改革运动。德国率先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随后波及西欧各国,其代表人物是路德与加尔文,他们的主要思想如下:
1.认为教会与宗教应该分离。当时的罗马天主教的教皇既是教会的最高首领,又是国家行政统治的最高首领。为了保持宗教的独立与自由,宗教与教会应该是两个不同的实体,所以应该区别对待。
2.认为宗教信仰应该从时间上和金钱上厉行节约,即推行廉俭教会。
3.宣布废除教士特权,教徒人人平等。
在十七世纪初,罗马天主教仍然控制着英格兰的宗教信仰及政治。十六世纪发生在西欧各国的宗教改革运动的思想也毫不例外地波及英格蘭,新教的思想也在猛烈的冲击着罗马天主教在英格兰的统治。越来越多的英格兰宗教信仰者受到路德与加尔文新教思想的洗礼,日益显现出对罗马天主教教会的强烈不满。尤其是在1603年詹姆士一世成为英格兰的国王后,宗教迫害更加严重。为了追求宗教信仰自由和免受宗教迫害,一部分英格兰人开始逃离英格兰,来到了新大陆即现在的美国。第一批离开英格兰的民众在1620年乘“五月花”号船到达了新大陆。此后,越来越多的英格兰人前往新大陆追求宗教信仰自由。他们把新大陆称为“新英格兰”,而把罗马天主教站统治地位的英格兰称为“旧英格兰”。这一群开拓者被他们的敌人称谓“Puritan”,我们把这一词译为汉语的“清教徒”。从这一词的历史由来看,汉语之所以把它翻译成“清教徒”是由于想寻求宗教信仰自由的英格兰人首先在地理位置上想与旧势力划清界限,在一块新的土地上——新大陆上建立他们所追寻的宗教信仰与价值理念,因此,从更深层次讲,他们要把这种新的宗教理念与罗马天主教旧的宗教理念划清界限。我们从美国宗教历史发展来看“Puritan”这一词的产生,发现汉语的译文“清教徒”正是恰到好处地把英语“Puritan”这一词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出来。首先,“清”这个字在汉语中能够被解读为划清界限。这些逃往新大陆的英格兰人从地理位置和宗教理念两方面都要与旧的罗马天主教划清界限。在地理位置上划分为新英格兰和旧英格兰的对立,在宗教理念上划分为新教和旧的罗马天主教的对立。因此,汉语的译文“清”这个字具有划清界限的涵义。这也正好与“Puritan”这一词的历史产生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相吻合。这一事例说明在翻译的过程中加入文化的因素实际上能使译文更加“忠实”于原文的思想。
(二)“清白”这一含义与美国宗教文化的联系
“Puritan”这一词在汉语中被译为“清教徒”。汉语译文中的这个“清”和“Puritan”这一词产生的来源与它所承载的宗教理念相联系,据此,我们可以把“清”解读为清白。清教徒在宗教理念和价值观引入了路德和加尔文新教改革的思想,即认为人天生是有罪的(原罪说)。所以,为了赎罪,清教徒们竭力使自己的行为遵守一切道德行为规范,从而使他们被上帝选中,成为上帝的选民。为了能够被上帝选中,清教徒们都要严格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净化自己带罪的心灵,保持行为与灵魂的清白。在上面的一节中本文提到旧有的罗马天主教把宗教和政治合二为一,罗马天主教皇既是教会的领袖又是行政机构的最高领导。而加尔文和路德的新教改革运动,他们的主张之一就是要保持宗教与政治的分离。清教徒也坚持推行这一政策。推行政教分离的目的在于防止政界领域的贪污腐败现象玷污了教会的清白和神圣。可见,“清白”这一内涵可以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由于亚当和夏娃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所以人在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有罪的,所以人类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净化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灵魂保持清白。另一方面,坚持政教分离的目的是防止政治领域的贪污腐败玷污了教会信仰的清白。
霍桑的代表作之一《红字》就是以清教徒的宗教思想为中心展开的故事,其核心主题就是人类要保持行为与灵魂的清白,否则,人就会被上帝所遗弃,过着艰苦的生活继续赎罪。女主人公海丝特与牧师丁梅斯代尔通奸生了一个孩子珠儿。这个故事发生在十七世纪的波士顿,波士顿当时是清教徒的定居地。海丝特的这种行为明显是与清教徒的宗教思想相违背的,因此,很自然她受到了当地居民和教会给予她的惩罚,她终生都戴着刻有“A”字母的(通奸、耻辱的象征)布块。尽管她后来尽力去做善事弥补自己的过失,可是依然得不到周围人的谅解。甚至是在她和牧师丁梅斯代尔死后合葬在一起,墓碑上仍然刻着红色的“A”字。由此可见,清教徒把保持行为与灵魂的清白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三)“清苦”这一含义与美国宗教文化的联系
在前面的小节里本文提到路德与加尔文的新教改革内容之二就是要简化罗马天主教的铺张浪费与繁琐的仪式,在时间和金钱上要厉行节约。清教徒也秉承了新教的这一主张。这也与这一批先驱者刚到达的新大陆的自然环境有关系。所以,从这两方面来推断,“清教徒”中的“清”具有“清苦”或者“简朴”的涵义。
这一批先驱者刚刚到达新大陆的时候,那里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第一批先驱者有108人到达新大陆,由于气候与自然环境的恶劣,一半的人已经死掉。剩余的人在当地印地安人的帮助下种植玉米等粮食得以维持生存。他们从一无所有起步,用自己坚忍不拔的开拓精神与信仰来克服这种生存条件的恶劣。因此,在他们的宗教信仰和精神理念中“清苦”就成了不可少的准则。他们强烈反对过奢靡的生活,也反对所谓的艺术。他们的生活是很简朴并且有很严格的纪律来约束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所坚持的“清苦”或者“俭朴”的生活理念与他们当时所处的生存环境有关,同时也与他们反对罗马天主教教会仪式的繁琐和奢华的生活作风有关。
结语
从“Puritan”一词产生的历史背景,本文认为汉语的译文“清教徒”这一词恰到好处地体现了“Puritan”这一词所要展现的文化内涵。汉语之所以把“Puritan”译为“清教徒”是由于这个“清”字根据“Puritan”产生的背景可以在汉语中有三种意思:1.划清界限2.清白3.清苦。“清”这一个汉字所负载的这三种涵义也正好体现了“Puritan”在英语中产生的文化历史渊源。据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两种不同语言文本的互译过程当中,不只是从纯语言学的视角才能保持译文忠实于原文,更重要的是在翻譯的过程当中应该先考查原文的文化背景,在译文的语言中才能找到与之相匹配的词语来表达原文的内涵和思想,这样才是从根本上使译文忠实于原文。
参考文献:
[1]古今明.英汉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王巍.忠实论与摆布论[J].外语教学,2005,(5).
[3]吴伟仁.美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萧立明.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姚乃强.红字[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
[6]张奎武. 英美概况[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7]张晶.从宗教哲学视角解析霍桑作品中的清教主义观[J].外语教学,2005,(5).
基金项目:安康学院科研启动专项经费项目(AYQDRW200706)
关键词:美国宗教文化 “Puritan” 汉语翻译 文化角度
一、翻译理论与文化的联系
如何实现两种语言的互译,使译文保持高的质量,翻译领域中到目前为止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是忠实论,另一种是摆布论。忠实论是翻译语言学派的核心理论,它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把翻译看作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力图通过语法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对等,它衡量译文优秀与否的焦点就是“忠实”。摆布论是翻译研究学派的核心理论。它认为:翻译的过程是摆布文本的过程,是一种重写过程。译者在译入语文化的意识形态、诗学与赞助人的制约下,决定其使用的最有效的翻译策略。摆布论推动了翻译研究,突破了语言学论的框架,朝文化转型,极大地冲击了以忠实为核心理论的语言学研究模式。摆布论的发展将翻译研究与翻译活动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性,使人们能从广泛的范围来看待翻译活动。虽然摆布论这种文化学派的翻译研究不能直接作用于某个具体翻译技巧的提高、某个语言形式的转换,但由于摆布论重视研究翻译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关系,所以,它使翻译研究能超越局部和狭隘的视角,而纳入更宏大的范畴,使其文化翻译思想具有其他翻译思想所没有的高度宏观性,为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提出更加全面、开阔的观点与全新的理念。
从更深层次讲,翻译本身并不是单纯的两种不同语言文字的转换,它涉及不同的文化差异。那么,我们首先要清楚文化的概念。文化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成果的总和,包括艺术、传统、习惯、社会风俗、道德理论、法制观念和社会关系等。谷今明提出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种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文化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中形成,因此,它具有特殊性。文化的这种个性或特殊性使得我们在英语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要考虑这两种文化的差异,使我们的汉语译文的选词能更加贴切地表现英语原文的思想,使汉语译文更加“忠实”于英语原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首先就要对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汉语译文能真实地反映英语原文想要表达的思想。笔者从美国文化的角度来探析英语单词“Puritan”的汉语翻译。我们的词典还有很多文学著作中都把“Puritan”一词译成“清教徒”。英语学习者都知道“pure”在汉语中翻译成纯洁、单纯、贞洁、清白的或者纯粹的。那么,为什么在我们的译文中都把“Puritan”这一词翻译成“清教徒”,而没有翻译成“纯教徒”或别的词呢?笔者认为在词典和大部分的著作中都把“Puritan”一词译成“清教徒”是与美国的宗教、历史有关。之所以把“Puritan”一词译成“清教徒”是因为“清”这一个汉字在此处可以解读成三种意思:1.划清界限2.清白3.清苦。
从上述我们可以得之,汉语的一个词“清”负载着三种特征,而这三种特征我们可以从美国的宗教与历史的发展中追寻到。综上所述,词典和文学著作中都把“Puritan”这一词翻译成“清教徒”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要与美国宗教的历史发展紧密联系。从“Puritan”一词的汉语翻译过程我们应该认识到一点,我们要想使译文更好地贴近原文作者的思想,就不仅是字面的简单对译,即不能简单地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翻译,在我们翻译的时候要更多考虑原文的文化,对原文正确地解读,然后在译文的语言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原文的词语意思,这样才是真正地忠实于原文。因此,我们应该更新我们的翻译观念,在翻译过程中引入文化的因素并不是与从语言学角度考虑翻译对立的。从本质上来讲,上述的忠实论与摆布论并不矛盾。“忠实论”是从语言学层面来诠释“忠实”二字,即语法方面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而“摆布论”则是从更为宏观的层面即文化等方面来使译文更加忠实于原文。语言是传递思想和文化的一种媒介或者说是一种工具,因此,只有译者从文化背景等大的方面了解原文的主旨思想,才能在译文的语言中找到恰当的表示原文的词语及句子。本文就是从美国文化的角度来解读为什么英语单词“Puritan”在汉语中翻译成了“清教徒”。下面的段落将论述汉语中“清”这个字是如何体现英语单词“Puritan”的内涵意义的。
二、美国宗教文化与“Puritan”一词汉语翻译的联系
上述中本文提到“Puritan”一词译成“清教徒”是因为“清”这一个汉字在此处可以解读成三种意思:1.划清界限2.清白3.清苦。那么,“Puritan”这一词是如何体现第一种意思:划清界限的呢?为了找到这种互相体现的关系,我们首先要追述美国宗教文化的源头,研究在英语中为什么以及在什么时间出现了“Puritan”这一词。
(一)“划清界限”这一含义与美国宗教文化的联系
在十六世纪中叶,西欧各国开始掀起大规模的宗教改革运动。德国率先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随后波及西欧各国,其代表人物是路德与加尔文,他们的主要思想如下:
1.认为教会与宗教应该分离。当时的罗马天主教的教皇既是教会的最高首领,又是国家行政统治的最高首领。为了保持宗教的独立与自由,宗教与教会应该是两个不同的实体,所以应该区别对待。
2.认为宗教信仰应该从时间上和金钱上厉行节约,即推行廉俭教会。
3.宣布废除教士特权,教徒人人平等。
在十七世纪初,罗马天主教仍然控制着英格兰的宗教信仰及政治。十六世纪发生在西欧各国的宗教改革运动的思想也毫不例外地波及英格蘭,新教的思想也在猛烈的冲击着罗马天主教在英格兰的统治。越来越多的英格兰宗教信仰者受到路德与加尔文新教思想的洗礼,日益显现出对罗马天主教教会的强烈不满。尤其是在1603年詹姆士一世成为英格兰的国王后,宗教迫害更加严重。为了追求宗教信仰自由和免受宗教迫害,一部分英格兰人开始逃离英格兰,来到了新大陆即现在的美国。第一批离开英格兰的民众在1620年乘“五月花”号船到达了新大陆。此后,越来越多的英格兰人前往新大陆追求宗教信仰自由。他们把新大陆称为“新英格兰”,而把罗马天主教站统治地位的英格兰称为“旧英格兰”。这一群开拓者被他们的敌人称谓“Puritan”,我们把这一词译为汉语的“清教徒”。从这一词的历史由来看,汉语之所以把它翻译成“清教徒”是由于想寻求宗教信仰自由的英格兰人首先在地理位置上想与旧势力划清界限,在一块新的土地上——新大陆上建立他们所追寻的宗教信仰与价值理念,因此,从更深层次讲,他们要把这种新的宗教理念与罗马天主教旧的宗教理念划清界限。我们从美国宗教历史发展来看“Puritan”这一词的产生,发现汉语的译文“清教徒”正是恰到好处地把英语“Puritan”这一词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出来。首先,“清”这个字在汉语中能够被解读为划清界限。这些逃往新大陆的英格兰人从地理位置和宗教理念两方面都要与旧的罗马天主教划清界限。在地理位置上划分为新英格兰和旧英格兰的对立,在宗教理念上划分为新教和旧的罗马天主教的对立。因此,汉语的译文“清”这个字具有划清界限的涵义。这也正好与“Puritan”这一词的历史产生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相吻合。这一事例说明在翻译的过程中加入文化的因素实际上能使译文更加“忠实”于原文的思想。
(二)“清白”这一含义与美国宗教文化的联系
“Puritan”这一词在汉语中被译为“清教徒”。汉语译文中的这个“清”和“Puritan”这一词产生的来源与它所承载的宗教理念相联系,据此,我们可以把“清”解读为清白。清教徒在宗教理念和价值观引入了路德和加尔文新教改革的思想,即认为人天生是有罪的(原罪说)。所以,为了赎罪,清教徒们竭力使自己的行为遵守一切道德行为规范,从而使他们被上帝选中,成为上帝的选民。为了能够被上帝选中,清教徒们都要严格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净化自己带罪的心灵,保持行为与灵魂的清白。在上面的一节中本文提到旧有的罗马天主教把宗教和政治合二为一,罗马天主教皇既是教会的领袖又是行政机构的最高领导。而加尔文和路德的新教改革运动,他们的主张之一就是要保持宗教与政治的分离。清教徒也坚持推行这一政策。推行政教分离的目的在于防止政界领域的贪污腐败现象玷污了教会的清白和神圣。可见,“清白”这一内涵可以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由于亚当和夏娃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所以人在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有罪的,所以人类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净化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灵魂保持清白。另一方面,坚持政教分离的目的是防止政治领域的贪污腐败玷污了教会信仰的清白。
霍桑的代表作之一《红字》就是以清教徒的宗教思想为中心展开的故事,其核心主题就是人类要保持行为与灵魂的清白,否则,人就会被上帝所遗弃,过着艰苦的生活继续赎罪。女主人公海丝特与牧师丁梅斯代尔通奸生了一个孩子珠儿。这个故事发生在十七世纪的波士顿,波士顿当时是清教徒的定居地。海丝特的这种行为明显是与清教徒的宗教思想相违背的,因此,很自然她受到了当地居民和教会给予她的惩罚,她终生都戴着刻有“A”字母的(通奸、耻辱的象征)布块。尽管她后来尽力去做善事弥补自己的过失,可是依然得不到周围人的谅解。甚至是在她和牧师丁梅斯代尔死后合葬在一起,墓碑上仍然刻着红色的“A”字。由此可见,清教徒把保持行为与灵魂的清白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三)“清苦”这一含义与美国宗教文化的联系
在前面的小节里本文提到路德与加尔文的新教改革内容之二就是要简化罗马天主教的铺张浪费与繁琐的仪式,在时间和金钱上要厉行节约。清教徒也秉承了新教的这一主张。这也与这一批先驱者刚到达的新大陆的自然环境有关系。所以,从这两方面来推断,“清教徒”中的“清”具有“清苦”或者“简朴”的涵义。
这一批先驱者刚刚到达新大陆的时候,那里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第一批先驱者有108人到达新大陆,由于气候与自然环境的恶劣,一半的人已经死掉。剩余的人在当地印地安人的帮助下种植玉米等粮食得以维持生存。他们从一无所有起步,用自己坚忍不拔的开拓精神与信仰来克服这种生存条件的恶劣。因此,在他们的宗教信仰和精神理念中“清苦”就成了不可少的准则。他们强烈反对过奢靡的生活,也反对所谓的艺术。他们的生活是很简朴并且有很严格的纪律来约束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所坚持的“清苦”或者“俭朴”的生活理念与他们当时所处的生存环境有关,同时也与他们反对罗马天主教教会仪式的繁琐和奢华的生活作风有关。
结语
从“Puritan”一词产生的历史背景,本文认为汉语的译文“清教徒”这一词恰到好处地体现了“Puritan”这一词所要展现的文化内涵。汉语之所以把“Puritan”译为“清教徒”是由于这个“清”字根据“Puritan”产生的背景可以在汉语中有三种意思:1.划清界限2.清白3.清苦。“清”这一个汉字所负载的这三种涵义也正好体现了“Puritan”在英语中产生的文化历史渊源。据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两种不同语言文本的互译过程当中,不只是从纯语言学的视角才能保持译文忠实于原文,更重要的是在翻譯的过程当中应该先考查原文的文化背景,在译文的语言中才能找到与之相匹配的词语来表达原文的内涵和思想,这样才是从根本上使译文忠实于原文。
参考文献:
[1]古今明.英汉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王巍.忠实论与摆布论[J].外语教学,2005,(5).
[3]吴伟仁.美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萧立明.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姚乃强.红字[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
[6]张奎武. 英美概况[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7]张晶.从宗教哲学视角解析霍桑作品中的清教主义观[J].外语教学,2005,(5).
基金项目:安康学院科研启动专项经费项目(AYQDRW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