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011版语文新课标渐趋完善,其在古诗文教学方面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使传统的“翻译式”教学法渐渐失去了市场,而掀起了一股“拓展式”教学热。大量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拓展、得法的拓展可以引领学生走入诗境,促进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深处,从而深化理解古诗文的内涵,丰富学生的积累。反之,不得法的或不恰当的拓展,对古诗文教学是无效的、无助的。那么,如何有效地拓展古诗文教学呢?笔者谈谈教学探索和实践。
一、理解性拓展
古诗文大多是诗人的亲历、思想和情感的真实再现,是诗人随情随经历有感而发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时,必须设法使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及思想感情等,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领悟古诗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有关诗人及其创作背景的拓展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一定要有个“度”。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头两句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失地,杜甫为何哭了呢?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杜甫饱受安史之乱之苦,流落到剑门之外已经是第五个年头,家里人是否平安,诗人无时无刻不担心。他多么希望能够平息叛乱,早日回到家乡,现在突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他自然喜极而泣。最后两句,诗人已经想象回到了家乡,表达了作者归心似箭、渴求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通过拓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解读诗句,学生自然而然深刻理解了杜甫“涕泪满衣裳”的行为。如此拓展,简洁、适时、合理。古诗文的语言具有含蓄隽永、形象生动、简洁明快等特点,教师如能适时拓展,则对学生领悟古诗一定大有裨益。
二、同主题拓展
在现行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都有“组诗”的教学单元,这些诗篇的作者及作者的写作的背景虽然各不相同,但他们所表达的主题很相似、很相近。因此,教学时我们不但可以灵活机智结合这些古诗的内在联系进行“组合”教学,而且可以拓展一些与之匹配的古诗文,让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达到举一反三、融类旁通的效果。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是一组典型的爱国诗,教完这些古诗后,可适时拓展同题材的故事,让学生拿出课前事先收集的表达爱国之情的诗篇,在课堂上交流。学生收集到很多,如杜甫的《春望》,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岳飞的《满江红》……当品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句时,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到北方的老百姓遭受金朝的欺压和奴役,心中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解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但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南宋军队迟迟没有来,老百姓失望极了。这与陆游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遗憾一样。这样,既让学生深化理解了古诗文,又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积累,一举多得,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样的一节课,学生学得多,学得活,学得透,学得主动,课堂教学效率自然提高。
三、改编式拓展
古诗的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用语言拓展诗歌的意境。常见的教学方式有改写、仿写、扩写等。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第九册语文《寻隐者不遇》一诗时,在学生理解了故事后,设计了一个练习形式:改写《寻隐者不遇》,让学生先口头将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可是学生的发言,效果不尽如人意,有的学生认为:贾岛拜访的隐者名叫言师,不知道“言”在古诗文中表示“说话”的意思;有的学生缺乏想象力,不能还原贾岛和童子的对话,理解出现偏差。后来,笔者通过引导,让学生朗读和感悟。学生明白了改写应尊重诗文原意,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在书面完成改写练习时,通过刻画贾岛、童子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写出了生动优美的记叙文。通过改编式拓展,既深化了对诗歌的理解,又进一步领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欣赏式拓展
在古诗教学中,可将文本和音乐、绘画等巧妙结合,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加深对诗歌的感悟。
1.古诗新唱。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文包诗”这一类题材,学完古诗,可以让学生学唱古诗,配上合适的音乐。这样做,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古诗,又让学生轻松地记住了古诗,并让学生在学唱古诗中喜爱上了学古诗。如苏教版中二年级的《英英学古诗》中包含了《静夜思》,就可以让学生唱一唱。
2.古诗新演。教学中巧妙地把古诗融进一个生动的场景中,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感悟诗情诗意。例如五年级的《黄鹤楼送别》包含了《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课文之中包含了孟浩然和李白的对话及分别的场景。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演一演,体会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
3.诗中有画。古诗大多语言凝练,包含深远的意境。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或多幅图画。教学中,适时鼓励学生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文本意境。这样既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又得到了美的熏陶。如教学杜牧的《山行》时,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连绵的山,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路边火红的枫叶,一辆小车,车上坐着大诗人……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适度拓展学生学习古诗的空间,可以让学生享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浸润人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理解性拓展
古诗文大多是诗人的亲历、思想和情感的真实再现,是诗人随情随经历有感而发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时,必须设法使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及思想感情等,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领悟古诗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有关诗人及其创作背景的拓展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一定要有个“度”。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头两句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失地,杜甫为何哭了呢?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杜甫饱受安史之乱之苦,流落到剑门之外已经是第五个年头,家里人是否平安,诗人无时无刻不担心。他多么希望能够平息叛乱,早日回到家乡,现在突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他自然喜极而泣。最后两句,诗人已经想象回到了家乡,表达了作者归心似箭、渴求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通过拓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解读诗句,学生自然而然深刻理解了杜甫“涕泪满衣裳”的行为。如此拓展,简洁、适时、合理。古诗文的语言具有含蓄隽永、形象生动、简洁明快等特点,教师如能适时拓展,则对学生领悟古诗一定大有裨益。
二、同主题拓展
在现行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都有“组诗”的教学单元,这些诗篇的作者及作者的写作的背景虽然各不相同,但他们所表达的主题很相似、很相近。因此,教学时我们不但可以灵活机智结合这些古诗的内在联系进行“组合”教学,而且可以拓展一些与之匹配的古诗文,让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达到举一反三、融类旁通的效果。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是一组典型的爱国诗,教完这些古诗后,可适时拓展同题材的故事,让学生拿出课前事先收集的表达爱国之情的诗篇,在课堂上交流。学生收集到很多,如杜甫的《春望》,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岳飞的《满江红》……当品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句时,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到北方的老百姓遭受金朝的欺压和奴役,心中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解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但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南宋军队迟迟没有来,老百姓失望极了。这与陆游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遗憾一样。这样,既让学生深化理解了古诗文,又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积累,一举多得,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样的一节课,学生学得多,学得活,学得透,学得主动,课堂教学效率自然提高。
三、改编式拓展
古诗的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用语言拓展诗歌的意境。常见的教学方式有改写、仿写、扩写等。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第九册语文《寻隐者不遇》一诗时,在学生理解了故事后,设计了一个练习形式:改写《寻隐者不遇》,让学生先口头将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可是学生的发言,效果不尽如人意,有的学生认为:贾岛拜访的隐者名叫言师,不知道“言”在古诗文中表示“说话”的意思;有的学生缺乏想象力,不能还原贾岛和童子的对话,理解出现偏差。后来,笔者通过引导,让学生朗读和感悟。学生明白了改写应尊重诗文原意,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在书面完成改写练习时,通过刻画贾岛、童子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写出了生动优美的记叙文。通过改编式拓展,既深化了对诗歌的理解,又进一步领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欣赏式拓展
在古诗教学中,可将文本和音乐、绘画等巧妙结合,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加深对诗歌的感悟。
1.古诗新唱。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文包诗”这一类题材,学完古诗,可以让学生学唱古诗,配上合适的音乐。这样做,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古诗,又让学生轻松地记住了古诗,并让学生在学唱古诗中喜爱上了学古诗。如苏教版中二年级的《英英学古诗》中包含了《静夜思》,就可以让学生唱一唱。
2.古诗新演。教学中巧妙地把古诗融进一个生动的场景中,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感悟诗情诗意。例如五年级的《黄鹤楼送别》包含了《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课文之中包含了孟浩然和李白的对话及分别的场景。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演一演,体会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
3.诗中有画。古诗大多语言凝练,包含深远的意境。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或多幅图画。教学中,适时鼓励学生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文本意境。这样既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又得到了美的熏陶。如教学杜牧的《山行》时,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连绵的山,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路边火红的枫叶,一辆小车,车上坐着大诗人……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适度拓展学生学习古诗的空间,可以让学生享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浸润人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