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应该具有“探究”味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feng913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前不久参加了2016年10月江苏省初中物理优秀课评比暨观摩活动,感悟颇多.通过自己不断地教学尝试以及与专家和各选手的探讨交流,对苏科版九年级物理“动能 势能 机械能”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对初中物理课堂的核心学习行为有了新的感悟,笔者认为初中物理课堂应具有“探究”味,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培育才有更大的可能.
  关键词:能量;初中物理:探究
  作者简介:周洁(1980-),女,江苏海安人,学士学位,中学一级教师,无锡市教学新秀,曾获江阴市课堂教学大比武一等奖,无锡市初中物理评优课一等奖,江苏省初中物理评优课二等奖;贲可敬(1977-),男,江苏海安人,学士学位,中学高级教师,无锡市教学能手,曾获江阴市课堂教学大比武一等奖,无锡市初中物理评优课一等奖.刘炳昇教授主编的苏科版物理教材第十二章第一节“动能 势能 机械能”,教师一般的授课思路大致如下:首先,通过实例说明能够对外做功的物体具有能量,然后再归纳具有能量的物体具有的共同点,顺势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接着是结合实例或小实验请学生猜想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引导学生说出是质量和速度,强调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对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探究也是如此.
  在没有参赛之前,设计的基本思路也是如此,覺得这就是科学探究的几大步骤的具体体现.但是,沉下心来仔细思考,发现其中确实存在诸多不妥之处.一是自从2011年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颁布后,各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均经过改编,但对此课的教学似乎已经形成固定模式而没有及时改变,这反映出教师在备课时钻研课程标准和研读教材不够;二是课程标准的制定者和教材的编者越来越强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探究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在真实情景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教师在充分预设下的“实验验证”有着本质区别.下面,笔者就结合教材解读及教学构思浅谈自己对这节课教学的一点认识.
  1探究应该基于事实提出问题
  就本课而言,在引入部分,教材出示了两幅图片(图1).提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要规定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最大速度?脚踩滑板从高处滑下,为什么会越来越快?这两个问题其实包含了两条物理原理“运动的物体是具有能量的,能量和速度及质量有关”“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两个问题的圆满解决就意味着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已经基本达成.作为教者,理解了这一层含义以后,在引入课题时需要做的应该是基于生活实际提出类似问题供学生探讨,激起探究的兴趣,例如我们可以给出一段车祸视频,提出问题:两车相撞时的破坏程度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的抛出更开放、更有实际价值.
  教材在展开“动能”探究时,先指出“一个物体能对另一个物体做功,就表明这个物体具有能量”.并且出示了两幅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图2)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认识了“功”,知道做功的要素,这里要涉及的是对功的进一步了解,即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因此比较物体能量大小可以看它对其它物体做功的多少,具体语言我们可以不用在课堂上明示.但是,我们要设法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可学的形式,这是教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例如,我们可以请学生举出实例,也可以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从而明晰“比较物体动能大小可以看它对外做功的多少”.
  阎金铎先生曾从认识论的角度阐述了初中物理学习,他认为初中物理的学习应该追求一种“具体模式”,注重“形象为主,具体地学”,注重“情景交融,直观地学”.笔者基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也认为初中物理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朴素的认知基础之上的,离开实际生活,学生缺乏了感知的灵感;离开实际问题,会抹杀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探究应该基于事实提出问题.
  2实验是具体生活现象的物理模型
  “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是本节的核心,它既是建立“物体能做多少功,说明具有多大能量”这一朴素认知的基础,更是为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探究提供了思路.所以应该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而不能仅仅是演示实验.
  编者的意图是先让一个物体运动起来,然后去撞击一个木块,看木块被撞击距离的远近,从而判断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如果我们在组织教学时,采用先举例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再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就会失去科学探究的味道,减损学生思维养成的视角.笔者的建议是按照如下步骤操作:
  首先,是顺着图2中“运动着的锤子能将钉子钉入木板中”,说明比较锤子动能大小可以看钉子被钉入的深度,然后引导学生设计一个更加明晰的方案来比较物体动能大小.提出选择一个木块“代替钉子”,选择一辆“小车”代替锤子,改“钉子被钉入的深度”为“比较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为了让小车具有动能,可以让小车从斜面滑下.这样就将生活的现象进行了模型化处理,增强了可控性和可测性,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如图所示(图3)的实验情景.其中构建斜面的模型是体现“探究”行为的方式之一,教者可以以问题链的方式提出问题①如何让小车运动起来,获得动能?②怎样更好的控制小车的速度?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不断地尝试、比较,在众多方案中选出斜面这个模型.
  其次,组织学生探究“如何才能让木块被撞的更远”.学生不难得出,让小车获得更大的速度和让小车质量变得更大.基于笔者的教学实践,在实验中一般会出现木块被撞偏、斜面倾斜程度过大反而影响小车达到水平面的速度等实验现象,这就会带来学生对如何撞击木块才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出小车动能大小的思考,这些分析过程正是形成物理思维的基础.
  所以,笔者认为容易被学生理解的物理实验应该是基于生活现象而设置的物理模型,能够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实验应该是目的清晰、不带条框的科学探究活动.
  3思维体现在对物理原理的把握
  赵凯华教授的观点是“科学是建筑在证据和理性思维(逻辑推理)的基础上的”.所以说,科学的内涵不简单地等同于我们的经验和感知.科学的知识来自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并用我们的头脑来理解和指导这样的观察.物理思维应该体现在探究中对物理原理的把握.   31在弹性势能的探究中建立功能联系
  “弹性势能”探究中,教材没有直接说明什么是弹性势能,而是出示了这样一幅对话(图4),意在说明弹性形变的物体能产生弹力,这个力可以对外做功,说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接下来的探究中,编者的意图是通过实例或实验(图5)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对外做功的本领就越强,弹性势能就越大.
  笔者认为,这里如果从做功的角度分析,能对别的物体做功的本领就越大,说明弹性势能越大,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功是物体能量转化量度”的物理观念.
  32在重力势能的探究中實现思维迁移
  在“重力势能”的探究中,编者的建议是通过组织“模拟打桩”(图6)的学生活动,解决一个问题“要想将桩打得更深一些,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笔者认为,这一探究思路正是“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迁移.在提出问题后,应该放手让学生探究和研讨得出结论.实际的课堂操作会发现,学生一般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如何比较桩被打入的深度?根据实际器材,物体高度如何选择?物体质量如何选择?如何理解重力势能中所提的高度?为什么不说重力势能与物体重力大小有关?此时,本节课的主要研究方式及物理观念基本已经确立,为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教师可以考虑采用物理原理帮助学生解决所用到的问题.如比较桩被打入的深度时,从做功的角度考虑,可以采用在小钉子上画标志线的方式进行精确比较;重力势能中的高度是相对高度,重力势能中质量是物体固有属性,物体的重力势能确实与地球吸引有关.
  33在机械能的转化中形成思维导图
  为了说明“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编者建议组织学生进行 “观察摆球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探究活动(图7).在探究时提出两个观察点:一是在不同位置时重力势能和动能大小,另一个是当摆球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位置的过程中,能量转化情况.
  探究过后,教材又提供了“游乐场的过山车”、“落地后又弹起的皮球”、“荡秋千的人”、“撑杆跳高的运动员”四组生活现象供课堂讨论.说明机械能中的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能够相互转化.为便于学生理解,我们可以在讨论中画出能量转化的思维导图(图8).导图中标出影响各能量大小的主要因素,同时说明做功是实现能量转化的途径.
  笔者认为,物理课堂应该具有“探究”味,教学设计应该基于课程标准、体现探究行为.只有让学生切实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他们才能形成“科学思维”,树立“物理观念”,养成“科学态度与责任”,获得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阎金铎.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J(.天津教育,1983,(9)
  [2]赵凯华.对中学物理课程若干问题之我见(J(.物理教学,2009,(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摘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提高物理教学的实效性及教学质量,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注意学法的探讨.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如果只注重教法研究,而忽视学法指导,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们不但要在教上下“功夫”而且应该在给学生“怎样学”进行深入研究.因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而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更
摘 要:物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利用教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不能过多的依赖于多媒体教学,依赖于课件,依赖于老师的讲解.精读教材,理解教材,学生学习就会更加轻松,让教材真正发挥它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苏科版;物理教材;教材修订;自主探究  作者简介:赵朋(1983-),男,江苏镇江,本科,理学学士,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实验教学.  笔者发现“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册,2015年
国家《物理课程标准》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 记得大学毕业准备论文答辩时遇到一位中文系的毕业生,在聊到笔者的专业时,他开玩笑着说:“物理嘛,就是g=9.8 (单位说不上来了)外加一大堆的计算,枯燥、乏味,你一个女生怎么会选择物理专业?”玩笑归
摘要: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中,部分实验课堂无法实现,利用Flash软件制作发散式多媒体课件可以起到较好的替代作用.发散式课件应用非线性效果叠加的设计思路,预设可能出现的多种非预定顺序的结果,相比引导式课件,发散式课件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并能够体现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发散式课件;探究式;实验教学  作者简介:郑加荣(1986-),男,本科,中学二级,研究方
摘要:本文分析了不重视实验教学的现状,无视现实照搬教材进行实验的弊端,阐述了创造性地利用废旧材料自制教具进行实验教学的优点.以光的传播的实验设计为例,自制教具进行实验使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直观,效果明显.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同时也让老师感受到作为具有创新精神教育者的快乐和幸福.  关键词:光的传播;自制教具;实验改进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物理实验教学在一些中学流于形
近年来,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初中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开展,为教师授课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教学平台,尤其是具有强大交互功能的电子白板的合理运用有效地弥补了我国传统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本文以电子白板为例,重点就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究,以期更好地提升课程教学的效率.  1 巧用电子白板,拓展学生思维  在长期以来,黑板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只能够依靠想
摘要: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潜移默化地营造一种德育渗透环境,以知识为载体,既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也让学生知识“如何做人”.  关键词:德育渗透;像;平面镜;实验;合作  作者简介:曲波(1973-),男,大学,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如何通过实验教学实现素质教育.教学活动绝不仅是冰冷的知识传递,只有知识没有情感交流的课堂是枯燥乏味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课堂上教师潜移默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为例,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规范性、严谨性、科学性和地区差异性对教材编写的合理性进行探讨,对教材提出切合实际的修改建议.  关键词:合理性;教材;规范性;严谨性;科学性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素材,是教师教学的行动指南,是学生自学的风向标.教材不仅界定教师教的任务,也界定学生学的任务,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没有教材
[摘 要] 网络课程是信息时代条件下课程新的表现形式,在当今的高等教育教学中越来越普遍,如何把网络课程做出特色和新意就显得尤为重要。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现代化气象业务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该区域拥有世界上最密集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网。利用粤港澳大湾区教学资源的特色和优势,构建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先进气象雷达探测网,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为引领,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无缝衔接,着眼于科教融合等新
1教师的教学风格概述  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强调个性化的教育,呼唤教师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经过长期教学实践而形成的符合自身个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技巧的独特结合.教师的教学风格具有教育教学理念的稳定性、长期性、发展个性和教学方法独特性等特点.从教学实况来看,有的教师个性豪放,讲课充满激情,扣人心弦,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