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本、教案、三尺讲台,对教师教学的精致概括,而如何在这个“舞台”上尽情舒展,我觉得需要有对教材的深入研析——备课。然而当下的教育教学过程是老师们在有限的课时内,“匆匆”完成课本上的内容,讲授的知识只局限于以往的经验,固定的程式,缺少了创新的思维和开拓的视野。在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中,对教师备课的检查往往是十分必要的环节,也是体现教与学情况的重要内容。就教师备课现状,我认为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一是教师关注教材、关注知识点较多,而关注课标也就是关注教学知识体系的较少。
二是教師喜欢用现成的资料也就是教辅材料包括参考教案,教师备课依靠教辅的,依靠网络资源的比例越来越多。
三是教案写的好的,课不一定能上好,而上课精彩的原始备课教案不一定就好。
四是半数以上的教师认为写在本上的教案其实就是一种形式,认为形式备课是一种负担。所以抄教案,应付检查的教师比例不在少数。
五是集体备课就是个体教案之和,使集体备课有形无实。
鉴于以上目前教师备课存在的几个问题,我们不得不反思教师的集体备课应该怎么进行,怎么样使备课成为有效课堂的基石,从而更好地为学生建构科学的学习体系。
我从普通教师到从事教学教研管理工作,并一直坚持在一线兼课,所以对这种现象有一个深刻的理解,那就是教师对备课与写教案的关系的认识上出现了问题。
备课既有形又无形。所谓“有形”即它最终以看得见的“教案”呈现出来,供教师上课参考;所谓“无形”即教师备课过程中的很多考虑是没有办法用文本形式呈现出来的,这些无形的内容只有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状况以及凭借自己的教学智慧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因此,我认为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发挥集体的智慧,创新备课的流程。
一、发挥集体智慧
(一)校本培训备课引领
针对老教师的陈旧观念,新教师初浅的备课功底,通过间接经验、集体智慧、名师备课观转变观念,掌握备课技能。
学校教研室在学期初根据教师情况要制定校本培训计划,其中有专业知识培训、教师礼仪、班主任培训等等,而作为专业教师首先要进行的是备课的培训。许多青年教师从院校走入学校,对业务的生疏,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如何驾驭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等的一切都是陌生的,而老教师会沿袭经验教学,思想的超前意识淡化,因此对教师培训如何进行个体备课和集体备课是十分必要的。我认为备课不仅是对教材解读的呈现,更是教师思想、个人修养的体现,所以应将被动备课转化为主动备课,传统备课转化为智慧备课,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潜在能力,将个体知识性、社会性、科学性发挥到最大化。
(二)实施新课程以来的集体备课教研方案
集体备课基本步骤为:个人初备→集体交流→形成教案→课堂实践→反思提高。
每次集体备课,交流的内容有两项,一是由备课组长组织大家就备课时的困惑或上周教学实践的反思等选择一到两个话题,组织大家讨论交流。教师交流可以不拘形式,可以就一点有感而发,可以就整体发表见解,可以求同存异,可以相互争执。二是由每一中心发言人围绕个人初备教案逐一抛出自己的理解、观点、设计及有关理论依据。参加活动的教师要发表自己的看法,补充探究,真正做到“以长救短”,共同发展。
(三)备课小组合作
集体备课期间下周授课人均为中心发言人,每人准备一课时,授课人必须准备授课教案,以电子文本的形式分发到备课组各成员,中心发言人在发言时,要按教学进度讲清单元教学的教材内容,单元教学的总体目标、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较适合的主要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法。每一中心发言人言毕后,备课组成员围绕该课教学人人发言,提出意见或建议。集体交流之后,每位备课组成员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在中心发言人个人初备的基础上形成手写教案。
(四)教案的检查与管理
有效的备课实施离不开对教研组有效的管理和落实。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全权负责组织本组的集体备课活动,统筹安排,严格把关,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主备教师提前做好主备稿的撰写工作,要认真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重、难点,写好说课稿,提出教法建议。教研组、备课组严格考勤制度,迟到、早退、缺勤按考勤制度执行。教务处、教研室根据安排进行督查,并成立校级班子调研小组不定期参与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等活动,检查集体备课课堂应用效果,课后进行评价,并把评价结果记入优秀教研组评选条件之一。
二、创新备课流程
第一,传统备课与个体智慧的碰撞。传统备课的统一性与个人备课中火花摩擦会使人有一种顿悟的感受。因而在备课过程中产生的个体智慧的火花是创新备课的必要条件。
第二,实践中的创新智慧。在实践课堂中,师生的配合往往能激发教师的临时备课智慧,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积累经验,再创造,产生新事物、新变化。教学过程中经验的积累是再创造的前提,因此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备课也是创新备课的方法之一。在学生对某一类文体的学习方法基本掌握以后,我就让孩子们自己备课。这种备课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仅锻炼了它们的能力,也让他们体验了老师的辛苦。
教育的事业需要用智慧来创造,需要有时间来磨砺,在时间的流逝中,我们对于教育教学的思考因积累更多地人文素养,形成文化的积淀。我们不要再去抱怨时间都去哪了,而是因该思考时间都用在哪里。我希望我们的校园能够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成为教师发展的精神家园,让教育的智慧在受教育者那里绽放。
最后我想引用徐匡迪教授的三句话有助于我们思考:“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真谛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愿奉献、求真、创新成为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主线。
一是教师关注教材、关注知识点较多,而关注课标也就是关注教学知识体系的较少。
二是教師喜欢用现成的资料也就是教辅材料包括参考教案,教师备课依靠教辅的,依靠网络资源的比例越来越多。
三是教案写的好的,课不一定能上好,而上课精彩的原始备课教案不一定就好。
四是半数以上的教师认为写在本上的教案其实就是一种形式,认为形式备课是一种负担。所以抄教案,应付检查的教师比例不在少数。
五是集体备课就是个体教案之和,使集体备课有形无实。
鉴于以上目前教师备课存在的几个问题,我们不得不反思教师的集体备课应该怎么进行,怎么样使备课成为有效课堂的基石,从而更好地为学生建构科学的学习体系。
我从普通教师到从事教学教研管理工作,并一直坚持在一线兼课,所以对这种现象有一个深刻的理解,那就是教师对备课与写教案的关系的认识上出现了问题。
备课既有形又无形。所谓“有形”即它最终以看得见的“教案”呈现出来,供教师上课参考;所谓“无形”即教师备课过程中的很多考虑是没有办法用文本形式呈现出来的,这些无形的内容只有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状况以及凭借自己的教学智慧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因此,我认为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发挥集体的智慧,创新备课的流程。
一、发挥集体智慧
(一)校本培训备课引领
针对老教师的陈旧观念,新教师初浅的备课功底,通过间接经验、集体智慧、名师备课观转变观念,掌握备课技能。
学校教研室在学期初根据教师情况要制定校本培训计划,其中有专业知识培训、教师礼仪、班主任培训等等,而作为专业教师首先要进行的是备课的培训。许多青年教师从院校走入学校,对业务的生疏,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如何驾驭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等的一切都是陌生的,而老教师会沿袭经验教学,思想的超前意识淡化,因此对教师培训如何进行个体备课和集体备课是十分必要的。我认为备课不仅是对教材解读的呈现,更是教师思想、个人修养的体现,所以应将被动备课转化为主动备课,传统备课转化为智慧备课,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潜在能力,将个体知识性、社会性、科学性发挥到最大化。
(二)实施新课程以来的集体备课教研方案
集体备课基本步骤为:个人初备→集体交流→形成教案→课堂实践→反思提高。
每次集体备课,交流的内容有两项,一是由备课组长组织大家就备课时的困惑或上周教学实践的反思等选择一到两个话题,组织大家讨论交流。教师交流可以不拘形式,可以就一点有感而发,可以就整体发表见解,可以求同存异,可以相互争执。二是由每一中心发言人围绕个人初备教案逐一抛出自己的理解、观点、设计及有关理论依据。参加活动的教师要发表自己的看法,补充探究,真正做到“以长救短”,共同发展。
(三)备课小组合作
集体备课期间下周授课人均为中心发言人,每人准备一课时,授课人必须准备授课教案,以电子文本的形式分发到备课组各成员,中心发言人在发言时,要按教学进度讲清单元教学的教材内容,单元教学的总体目标、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较适合的主要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法。每一中心发言人言毕后,备课组成员围绕该课教学人人发言,提出意见或建议。集体交流之后,每位备课组成员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在中心发言人个人初备的基础上形成手写教案。
(四)教案的检查与管理
有效的备课实施离不开对教研组有效的管理和落实。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全权负责组织本组的集体备课活动,统筹安排,严格把关,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主备教师提前做好主备稿的撰写工作,要认真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重、难点,写好说课稿,提出教法建议。教研组、备课组严格考勤制度,迟到、早退、缺勤按考勤制度执行。教务处、教研室根据安排进行督查,并成立校级班子调研小组不定期参与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等活动,检查集体备课课堂应用效果,课后进行评价,并把评价结果记入优秀教研组评选条件之一。
二、创新备课流程
第一,传统备课与个体智慧的碰撞。传统备课的统一性与个人备课中火花摩擦会使人有一种顿悟的感受。因而在备课过程中产生的个体智慧的火花是创新备课的必要条件。
第二,实践中的创新智慧。在实践课堂中,师生的配合往往能激发教师的临时备课智慧,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积累经验,再创造,产生新事物、新变化。教学过程中经验的积累是再创造的前提,因此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备课也是创新备课的方法之一。在学生对某一类文体的学习方法基本掌握以后,我就让孩子们自己备课。这种备课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仅锻炼了它们的能力,也让他们体验了老师的辛苦。
教育的事业需要用智慧来创造,需要有时间来磨砺,在时间的流逝中,我们对于教育教学的思考因积累更多地人文素养,形成文化的积淀。我们不要再去抱怨时间都去哪了,而是因该思考时间都用在哪里。我希望我们的校园能够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成为教师发展的精神家园,让教育的智慧在受教育者那里绽放。
最后我想引用徐匡迪教授的三句话有助于我们思考:“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真谛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愿奉献、求真、创新成为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