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仔细分析棒约翰门店关闭的态势,可以发现诸多疑点,首先倒闭潮主要集中在南方市场。此外,尽管棒约翰加盟店在不断减少,但其直营店却在不断增加。“这说明棒约翰加盟的体系肯定是不成熟,而且问题严重,说明总代对加盟商极端不负责任。”
棒约翰10周年庆正酣,却难掩加盟店正在大面积的亏损和关闭的事实。
官方网站显示,截至2013年10月,棒约翰进入中国10年,在全国30多个城市开设了1702家连锁餐厅。但近3年仅开设了10余家。
而记者调查发现,棒约翰从2011年到2013年陆续倒掉至少66家加盟店(不完全统计),加盟店出现大面积严重亏损和倒闭。
事实上,早在2011年,就曾经爆出棒约翰关闭100家门店、中国市场亏损7年的消息,但其公司高层曾坚决否认。同一年,棒约翰被10多名加盟商提起仲裁诉讼,诉其只顾收取加盟费,根本提供不了应有的品牌支持,甚至有输出利益给关联品牌DQ的嫌疑。尽管棒约翰胜诉,但这让棒约翰在中国遭遇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门店加盟增长缓慢。
纵观棒约翰在中国的发展路径,关店潮的背后凸显其市场推广力度的欠缺。进入中国10年,其在全球专业披萨店的品牌形象在中国一直都不明,中国消费者投诉诸多,积怨颇深,却从未解决。
深陷关店潮
“棒约翰(天安店)这两天关门了,这是深圳开的第一家店,下一个关门的会是哪家?花园城店?景田北店?”早在2011年6月,从事快餐披萨行业的老板陈先生,就首先嗅到了棒约翰倒闭潮。
事情果然如其预想。在随后的几个月间,深圳棒约翰车公庙店、景田北店、海上世界店相继关门。棒约翰在深圳最高时达到15家店,2011年就从13家降到5家,截至记者发稿时,深圳仅剩下了保利广场、宝安南路、星河店3家店,而这硕果仅存的3家者5是直营店。
深圳的情形只是棒约翰关店潮的一个缩影,作为棒约翰总部所在地的上海,也陷入关店困局。
记者调查发现,截至2013年棒约翰在上海共有55家店。2011年,棒约翰百联西郊店、东新区东昌店2家店关闭。2012年,棒约翰上海南站店、金山区卫零路店、浦东新区大拇指广场店、杨浦区万达店、碧云路店等6家店接连关闭。2013年7月,梅川路店关闭。
实际上,棒约翰倒闭潮,从其2005年开始开放次级特许加盟业务不久就开始暗潮涌动,呈愈演愈烈之势。据记者查证,近年来,棒约翰门店在杭州、长沙、福州、贵阳等地均出现大面积的倒闭。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9月,棒约翰倒闭的门店至少66家,以此推算,棒约翰单店(包括加盟店和直营店)倒闭率达27%,也就是说,每开4家店就会倒闭一家店。
“这样的关店比率明显偏高。像棒约翰这样国际知名的特许样板企业,在全球的加盟成功率一般都会超过95%。例如肯德基加盟的成功率几乎达到百分百,在几千家店中有2-3家倒闭也是正常的。”特许经营专家李维华告诉记者。
事实上,如果仔细分析棒约翰门店关闭的态势,可以发现诸多疑点,首先倒闭潮主要集中在南方市场,而棒约翰在北京、天津市场开出的50多家店,几乎没有倒闭的情况。此外,尽管棒约翰加盟店在不断减少,但其直营店却在不断增加。
“这说明棒约翰加盟的体系肯定是不成熟,而且问题严重。加盟店相较于直营店,倒闭率如此之高,说明总代对加盟商极端不负责任。如果总代有能力但是不扶持,就是恶意的。如果没有进行本土化,没有能力扶持,则是过失。”对此,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道。
代理商被指只顾圈钱
与一般餐饮业中一个品牌一个代理商的常规模式不同,棒约翰的源头公司PapaJohn’s Intemalional Inc.(下简称“PJI”)在中国却有两个完全不同的代理商。
据了解,PJI公司于2003年进入中国餐饮市场,在沪授权上海适达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拥有棒约翰在中国35座城市中除了北京、天津以外的33座城市的经营权和加盟授权。此后,PJI又在中国投资了北京棒约翰餐饮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棒约翰在北方的经营业务。
“我们(北京棒约翰公司)直接由美国总部垂直管理,只负责北区市场,就是北京、天津两个市场。广州、深圳、上海这些南方的市场区域归属于上海公司管理。我们两家公司独立经营,基本上没有任何工作交集。”北京棒约翰管理市场部冯小姐向记者透露。
此次,南方市场成为关店潮的重灾区,而上海棒约翰的拥有者上海适达餐饮管理公司也成为众矢之的。
事实上,早在2010年,就有10多位关店或陷入持续亏损的加盟商斥责上海棒约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只顾收取加盟费,根本提供不了应有的品牌支持,甚至有输出利益给关联品牌DQ的嫌疑。
当时代理此案的徐宝同律师向记者证实:“当时由国际仲裁委上海分会仲裁,有10家左右加盟商起诉。还有30多个不亏不赢的加盟商没起诉,主要是在江浙沪一带的加盟商。”
当时,加盟商希望通过仲裁能把棒约翰的行政、财务方面的一些资料摊开来看。但是有加盟商为了挽回损失而被迫签了设备回购协议,放弃仲裁或诉讼。
“当时起诉的加盟商大都损失了200万左右。”徐宝同律师告诉记者。
对此,记者以意向加盟商身份致电上海棒约翰加盟部,该部门余小姐发来的一份《上海棒约翰加盟介绍》2012年9月的资料显示:单店要求投资者的个人流动资金能力在人民币400万元以上,其中包括250万元的固定资产。单店投资费用包括:加盟费40万元,开店初始费1.75万(美金),店铺设计费约4万元,设备费约80万元,营建装修费约80万元。
在营业之后,不论盈亏每个月还要固定收取费用。每月按单店税前销售额比例收取费用:品牌使用费7.5%、市场广告费5%-6%。
记者了解到,在这所有的费用中,开店初始费提交给美国总部,店铺设计以及营建装修必须由棒约翰负责,加盟商不得自行设计装修,因此这两项费用不可少。 令人讶异的是,在所有费用里只有采购保证金在亏损的状态下能全额退款,设备视情况回购,其他费用均不能退。这就意味着,在加盟商盈利或亏损的情况下,起码要损失180万。其中还不包括每个月按单店税前销售额比例收取的7.5%的品牌使用费和5%-6%的市场广告费。
“为什么棒约翰在北京、天津市场以外的次级加盟商如此大面积地倒掉,北京棒约翰公司以及PJI完全不知情么?这就像孩子出了问题,难道母亲不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一位不愿具名的加盟商向记者抱怨。
而另一位不愿具名的棒约翰加盟商说:“在经营过程中,棒约翰按照百分比从营业额中抽取用于品牌推广,可是在各个城市都看不到棒约翰的宣传。在电视、纸媒、户外广告等,极少看到广告投入。”
“而加盟商与直营店员工沟通时发现,直营店与加盟店食材价格不一样,这相当于在赚取加盟商的钱。而国内《特许经营管理条例》是不允许食材差价赚钱的。”一位加盟商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中国的消费者对棒约翰的服务质量投诉不断,诸如服务人员工作态度散漫冷漠、产品品质不佳、店内与订餐等待时间过久等。
而另一方面,上海棒约翰公司和美国公司签署的总代合同期限是什么时候似乎也是一个谜。2011年诉讼案时,加盟商曾向上海棒约翰公司索要总代合同。而在加盟之前,加盟商们对总代合同何时到期这一细节也并不知情。
记者试图向加盟人员询问,能否具体看合同。该加盟人员回复:“合同不能看,期限也不能说,但是上海棒约翰公司全权代理华东华南地区,不会说倒闭就倒闭。”
记者再次询问上海棒约翰与美国棒约翰总部(品牌的源头公司Papa John’s International Inc.)签署的特许加盟合约是在什么时候结束?这个是否以书面的形式告知了中国的次级代理商?结束后对中国的次级加盟商有何妥善处置?截至记者发稿时,北京棒约翰公司仍未有回应。
“当时我们索要到这份总代合同,显示上海棒约翰的授权只到2015年。如果在没有续签的情况下,现在上海棒约翰仍然在招加盟商就会有问题了。”徐律师说。
“若是盟主隐瞒加盟时间,再把加盟代理权卖出去,不顾加盟商后果,引诱加盟商加盟,是涉嫌商业欺诈。”李维华告诉记者。
而因关店受到损失的加盟商则显得有苦难言,“种种细节显示,上海棒约翰公司只是拼命赚取各种费用和利润,而疏于对加盟商的管理扶持,导致加盟商大面积的死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加盟商对记者表达着愤怒。
必胜客的阴影
“很少看见不要排队的必胜客,从来没见过热闹的棒约翰!”必胜客常常被作为棒约翰最大的竞争对手被拿来比较。事实上,作为世界第三大披萨品牌的棒约翰,早在2010年时就已经在全球有3400多家餐厅,市场地位远胜于必胜客。
但在中国市场,棒约翰仍然生活在必胜客的阴影中。棒约翰于2003年正式进驻中国大陆,比必胜客晚进入大陆市场整整13年。
在这13年中,必胜客早已在中国大陆稳稳地站稳了脚跟,目前必胜客已拥有了超过800多家连锁餐厅,以此反观棒约翰与必胜客之战,胜负一目了然。
事实上,棒约翰并非没有图谋中国市场的野心。早在2010年棒约翰国际营运副总裁麦尔斯菲尔特曾扬言:计划在三年内将中国的门店数翻一番,达到300家,但近年来的关店潮,却让这一豪言化为泡影。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棒约翰不合理地改善服务,改善食物口味,搞点新花样的话,单纯以疯狂扩张门面的方式来赶超必胜客,依然无法得到真正的认可。
“其他主流快餐品牌并未出现集中关闭门店的情况。”中投顾问酒店餐饮行业研究员萧宇嘉说:“业内竞争激烈而棒约翰自身品牌推广力度不足或是加盟店关闭的主要原因,因为加盟商无法得到预期收益,退出便是必然。”
棒约翰10周年庆正酣,却难掩加盟店正在大面积的亏损和关闭的事实。
官方网站显示,截至2013年10月,棒约翰进入中国10年,在全国30多个城市开设了1702家连锁餐厅。但近3年仅开设了10余家。
而记者调查发现,棒约翰从2011年到2013年陆续倒掉至少66家加盟店(不完全统计),加盟店出现大面积严重亏损和倒闭。
事实上,早在2011年,就曾经爆出棒约翰关闭100家门店、中国市场亏损7年的消息,但其公司高层曾坚决否认。同一年,棒约翰被10多名加盟商提起仲裁诉讼,诉其只顾收取加盟费,根本提供不了应有的品牌支持,甚至有输出利益给关联品牌DQ的嫌疑。尽管棒约翰胜诉,但这让棒约翰在中国遭遇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门店加盟增长缓慢。
纵观棒约翰在中国的发展路径,关店潮的背后凸显其市场推广力度的欠缺。进入中国10年,其在全球专业披萨店的品牌形象在中国一直都不明,中国消费者投诉诸多,积怨颇深,却从未解决。
深陷关店潮
“棒约翰(天安店)这两天关门了,这是深圳开的第一家店,下一个关门的会是哪家?花园城店?景田北店?”早在2011年6月,从事快餐披萨行业的老板陈先生,就首先嗅到了棒约翰倒闭潮。
事情果然如其预想。在随后的几个月间,深圳棒约翰车公庙店、景田北店、海上世界店相继关门。棒约翰在深圳最高时达到15家店,2011年就从13家降到5家,截至记者发稿时,深圳仅剩下了保利广场、宝安南路、星河店3家店,而这硕果仅存的3家者5是直营店。
深圳的情形只是棒约翰关店潮的一个缩影,作为棒约翰总部所在地的上海,也陷入关店困局。
记者调查发现,截至2013年棒约翰在上海共有55家店。2011年,棒约翰百联西郊店、东新区东昌店2家店关闭。2012年,棒约翰上海南站店、金山区卫零路店、浦东新区大拇指广场店、杨浦区万达店、碧云路店等6家店接连关闭。2013年7月,梅川路店关闭。
实际上,棒约翰倒闭潮,从其2005年开始开放次级特许加盟业务不久就开始暗潮涌动,呈愈演愈烈之势。据记者查证,近年来,棒约翰门店在杭州、长沙、福州、贵阳等地均出现大面积的倒闭。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9月,棒约翰倒闭的门店至少66家,以此推算,棒约翰单店(包括加盟店和直营店)倒闭率达27%,也就是说,每开4家店就会倒闭一家店。
“这样的关店比率明显偏高。像棒约翰这样国际知名的特许样板企业,在全球的加盟成功率一般都会超过95%。例如肯德基加盟的成功率几乎达到百分百,在几千家店中有2-3家倒闭也是正常的。”特许经营专家李维华告诉记者。
事实上,如果仔细分析棒约翰门店关闭的态势,可以发现诸多疑点,首先倒闭潮主要集中在南方市场,而棒约翰在北京、天津市场开出的50多家店,几乎没有倒闭的情况。此外,尽管棒约翰加盟店在不断减少,但其直营店却在不断增加。
“这说明棒约翰加盟的体系肯定是不成熟,而且问题严重。加盟店相较于直营店,倒闭率如此之高,说明总代对加盟商极端不负责任。如果总代有能力但是不扶持,就是恶意的。如果没有进行本土化,没有能力扶持,则是过失。”对此,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道。
代理商被指只顾圈钱
与一般餐饮业中一个品牌一个代理商的常规模式不同,棒约翰的源头公司PapaJohn’s Intemalional Inc.(下简称“PJI”)在中国却有两个完全不同的代理商。
据了解,PJI公司于2003年进入中国餐饮市场,在沪授权上海适达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拥有棒约翰在中国35座城市中除了北京、天津以外的33座城市的经营权和加盟授权。此后,PJI又在中国投资了北京棒约翰餐饮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棒约翰在北方的经营业务。
“我们(北京棒约翰公司)直接由美国总部垂直管理,只负责北区市场,就是北京、天津两个市场。广州、深圳、上海这些南方的市场区域归属于上海公司管理。我们两家公司独立经营,基本上没有任何工作交集。”北京棒约翰管理市场部冯小姐向记者透露。
此次,南方市场成为关店潮的重灾区,而上海棒约翰的拥有者上海适达餐饮管理公司也成为众矢之的。
事实上,早在2010年,就有10多位关店或陷入持续亏损的加盟商斥责上海棒约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只顾收取加盟费,根本提供不了应有的品牌支持,甚至有输出利益给关联品牌DQ的嫌疑。
当时代理此案的徐宝同律师向记者证实:“当时由国际仲裁委上海分会仲裁,有10家左右加盟商起诉。还有30多个不亏不赢的加盟商没起诉,主要是在江浙沪一带的加盟商。”
当时,加盟商希望通过仲裁能把棒约翰的行政、财务方面的一些资料摊开来看。但是有加盟商为了挽回损失而被迫签了设备回购协议,放弃仲裁或诉讼。
“当时起诉的加盟商大都损失了200万左右。”徐宝同律师告诉记者。
对此,记者以意向加盟商身份致电上海棒约翰加盟部,该部门余小姐发来的一份《上海棒约翰加盟介绍》2012年9月的资料显示:单店要求投资者的个人流动资金能力在人民币400万元以上,其中包括250万元的固定资产。单店投资费用包括:加盟费40万元,开店初始费1.75万(美金),店铺设计费约4万元,设备费约80万元,营建装修费约80万元。
在营业之后,不论盈亏每个月还要固定收取费用。每月按单店税前销售额比例收取费用:品牌使用费7.5%、市场广告费5%-6%。
记者了解到,在这所有的费用中,开店初始费提交给美国总部,店铺设计以及营建装修必须由棒约翰负责,加盟商不得自行设计装修,因此这两项费用不可少。 令人讶异的是,在所有费用里只有采购保证金在亏损的状态下能全额退款,设备视情况回购,其他费用均不能退。这就意味着,在加盟商盈利或亏损的情况下,起码要损失180万。其中还不包括每个月按单店税前销售额比例收取的7.5%的品牌使用费和5%-6%的市场广告费。
“为什么棒约翰在北京、天津市场以外的次级加盟商如此大面积地倒掉,北京棒约翰公司以及PJI完全不知情么?这就像孩子出了问题,难道母亲不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一位不愿具名的加盟商向记者抱怨。
而另一位不愿具名的棒约翰加盟商说:“在经营过程中,棒约翰按照百分比从营业额中抽取用于品牌推广,可是在各个城市都看不到棒约翰的宣传。在电视、纸媒、户外广告等,极少看到广告投入。”
“而加盟商与直营店员工沟通时发现,直营店与加盟店食材价格不一样,这相当于在赚取加盟商的钱。而国内《特许经营管理条例》是不允许食材差价赚钱的。”一位加盟商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中国的消费者对棒约翰的服务质量投诉不断,诸如服务人员工作态度散漫冷漠、产品品质不佳、店内与订餐等待时间过久等。
而另一方面,上海棒约翰公司和美国公司签署的总代合同期限是什么时候似乎也是一个谜。2011年诉讼案时,加盟商曾向上海棒约翰公司索要总代合同。而在加盟之前,加盟商们对总代合同何时到期这一细节也并不知情。
记者试图向加盟人员询问,能否具体看合同。该加盟人员回复:“合同不能看,期限也不能说,但是上海棒约翰公司全权代理华东华南地区,不会说倒闭就倒闭。”
记者再次询问上海棒约翰与美国棒约翰总部(品牌的源头公司Papa John’s International Inc.)签署的特许加盟合约是在什么时候结束?这个是否以书面的形式告知了中国的次级代理商?结束后对中国的次级加盟商有何妥善处置?截至记者发稿时,北京棒约翰公司仍未有回应。
“当时我们索要到这份总代合同,显示上海棒约翰的授权只到2015年。如果在没有续签的情况下,现在上海棒约翰仍然在招加盟商就会有问题了。”徐律师说。
“若是盟主隐瞒加盟时间,再把加盟代理权卖出去,不顾加盟商后果,引诱加盟商加盟,是涉嫌商业欺诈。”李维华告诉记者。
而因关店受到损失的加盟商则显得有苦难言,“种种细节显示,上海棒约翰公司只是拼命赚取各种费用和利润,而疏于对加盟商的管理扶持,导致加盟商大面积的死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加盟商对记者表达着愤怒。
必胜客的阴影
“很少看见不要排队的必胜客,从来没见过热闹的棒约翰!”必胜客常常被作为棒约翰最大的竞争对手被拿来比较。事实上,作为世界第三大披萨品牌的棒约翰,早在2010年时就已经在全球有3400多家餐厅,市场地位远胜于必胜客。
但在中国市场,棒约翰仍然生活在必胜客的阴影中。棒约翰于2003年正式进驻中国大陆,比必胜客晚进入大陆市场整整13年。
在这13年中,必胜客早已在中国大陆稳稳地站稳了脚跟,目前必胜客已拥有了超过800多家连锁餐厅,以此反观棒约翰与必胜客之战,胜负一目了然。
事实上,棒约翰并非没有图谋中国市场的野心。早在2010年棒约翰国际营运副总裁麦尔斯菲尔特曾扬言:计划在三年内将中国的门店数翻一番,达到300家,但近年来的关店潮,却让这一豪言化为泡影。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棒约翰不合理地改善服务,改善食物口味,搞点新花样的话,单纯以疯狂扩张门面的方式来赶超必胜客,依然无法得到真正的认可。
“其他主流快餐品牌并未出现集中关闭门店的情况。”中投顾问酒店餐饮行业研究员萧宇嘉说:“业内竞争激烈而棒约翰自身品牌推广力度不足或是加盟店关闭的主要原因,因为加盟商无法得到预期收益,退出便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