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科研领域已不乏女性身影。她们在投身科学研究的同时,也努力维系着工作、家庭和生活之间的平衡。初次见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安兴琴研究员,只觉她声音温柔恬静,不疾不徐,自信的微笑足以感染每一个人。
几次约见,都因各种原因错过,终在冬月的一天下午,记者在一处咖啡馆见到她。如音如弦,琴墨潇潇。冬日北方大地上的萧瑟之境为安兴琴的温婉更增添了一抹楚楚之情。在弥漫微甜微苦的香气中,安兴琴和记者聊起她多年的科研人生。
信念始终,十年如一
如果说当年在选择报考专业的时候因为“天气动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的一字之差而造成报考专业的错误,那也是个“美丽的错误”,因为这让国家收获了一位对大气污染治理研究十年如一日般孜孜不倦的女科学家。安兴琴因机缘巧合进入大气科学研究领域,却注定要在其中绽放光芒。
“研究生是科研工作的起点。”多年前,还处于学生时代的安兴琴这样告诉自己;多年后,已身为老师的她以同样的话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她开启了自己长期从事大气污染、大气环境研究的漫漫科研征程。而第一个接触的项目,就是跟随导师完成的“兰州市大气污染及对策研究”项目。
兰州是典型的山谷城市,受河谷地形影响,大气层结稳定,扩散条件差,再加上兰州是以石油化工为主的工业城市,不利的大气扩散条件造成大量工业生活污染物不易扩散出去导致城市污染严重,兰州市的西固区也是国内第一次发现光化学烟雾的地方,因此有关兰州大气污染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得比较早。
安兴琴的整个研究生和博士期间都在参与这个项目的科研工作,也得益于此,她对大气污染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且在国内比较早参与到空气质量数值模拟及污染物优化控制的研究中,项目研究期间,主要借助数值模式研究兰州市大气环境容量,也就是估算在大气可自净范围内大气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并且分解摊派到工厂企业等各个排放单元中,从而实现污染治理优化控制。其参与的兰州市大气污染项目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安兴琴是主要完成人之一。通过参与的项目,安兴琴在科研工作上得到了很好的历练和积累。也以这一时期的工作为基础,她顺利申请到了第一个独立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基于GIS的兰州市总量控制优化分配方法研究”,凭借这一项目支持,她继续深入开展相关领域的工作,完善兰州大气污染治理优化方案方面的研究。
进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之后,安兴琴继续开展大气污染方面的科研工作。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大气化学数值模拟及排放源反演和优化控制方面。先后参与到多项科技部“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中,并主持了与大气化学模式相关的一些专题项目,如参与完成“973”课题“气溶胶释放、转化、输送及区域灰霾形成、变化机制”、主持完成“973”课题“全球生态系统碳源汇格局及区域特征”中的专题“基于CO2浓度观测数据的大气反演模型研究”、主持完成“973”课题“气溶胶-云-辐射数值模拟系统”中的专题“基于伴随方法的大气排放源反演”等。目前,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伴随模式的大气污染优化控制方法研究”。在大气污染治理的科研道路上,安兴琴不断前行,攻克一个个难关,收获良多。
在安兴琴心中,努力做好一件事比随随便便去做十件事更有意义。而在年复一年的科研工作中,她努力做的,就是针对大气污染的数值模式研究。一晃十年岁月,当年初出茅庐的研究生已成为教书育人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十年风雨,她参与了多个关于大气污染研究的重大项目,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60多篇。她的研究成果不仅是实验室的数据与论文上的符号,更关系到大气污染治理的现实问题。历经多年的科研岁月,她仍像当初投身于科研事业一样,单纯工作,不多言名利之事。她说:“我只是想做好我喜欢的工作,如此而已。”
聚焦雾霾,筑梦蓝天
2015年12月7日晚7时,北京启动雾霾红色预警。
作为一个科研人员,安兴琴清楚地知道,合理的大气污染治理需要长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制定大气污染治理方案,有效解决大气污染问题,使治理的经济成本达到最佳性价比,这不单是大气污染优化控制的专业问题,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大气污染优化控制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优化问题。安兴琴在科技部“973”课题“气溶胶-云-辐射数值模拟系统”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伴随模式的大气污染优化控制方法研究”的支持下,在国内比较早地开展基于伴随模式(四维变分同化)的大气污染优化控制研究。从2010年起,开始着力于构建大气化学模式GRAPES-CUACE的伴随模式,同时开发最优化算法功能模块,发展以伴随模拟、敏感性分析和优化控制为核心的大气污染模拟与优化控制系统。一方面将伴随模式获得的敏感性信息应用于高效追踪引起污染事件的关键源区中;另一方面针对不同优化控制目标(空气质量达到环境标准的前提下,控制代价最小;可承受的削减力度前提下,健康效益最大),确定合理目标函数,利用伴随模式获得目标函数关于控制变量敏感性,结合最优化算法求目标函数的最优解,即大气污染的优化控制方案,为制定科学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和所有科研工作者一样,安兴琴对自己的科研成果视若珍宝,这凝聚着她自己的科研心血;但对于自己的科研成果,她从不藏私,其他科研人员需要她的研究结果作参考,她会标注清楚,让别人拿去用;地方上业务部门有疑问请教她,她也会尽心尽力,答疑解惑,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业务中的困难。这不仅仅因为她注重交流,更是因为她心中有个梦想,希望培养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到治理大气污染的工作中来,早日实现“蓝天梦”。
大气污染治理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也不是一代科研人员就可以完成的。传递知识火种,培养年轻人的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安兴琴非常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对待自己的学生耐心、认真、严谨。“我希望学生从我身上不仅仅学到知识,也能够学到做人做事的态度。”“大家对我教授的内容和所做的东西感兴趣,这是对我的认可。”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更多的人才,参与到大气污染的治理当中。安兴琴热爱自己的工作,专注于科研探索中,与学生们一道解决一个个科研难题,那种历经艰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和成就感,激励着她和她的学生们在科研的道路上执着前行。
科研工作之外,安兴琴也爱家庭、爱生活。瑜伽和乒乓球是她放松心情,锻炼身体的最爱。“在不同阶段,生活和工作还是有不同取舍,这样人生才能更加完整。”安兴琴这样告诉记者。对她来说,生活的内容虽然不同,但生活的感受却是一样。人的快乐不在于物质的富足,而在于精神的丰富。
空气面前,人人平等;污染面前,人人有责。安兴琴认为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科研成果还有许多甄待完善的地方,还有一些科研想法没有试验、实践。但回首十余年科研生涯,安兴琴是欣慰的,因为她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能为“碧水蓝天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子,无疑是自豪而开心的。为了蓝天,为了未来更好的生态环境,她会继续努力!
几次约见,都因各种原因错过,终在冬月的一天下午,记者在一处咖啡馆见到她。如音如弦,琴墨潇潇。冬日北方大地上的萧瑟之境为安兴琴的温婉更增添了一抹楚楚之情。在弥漫微甜微苦的香气中,安兴琴和记者聊起她多年的科研人生。
信念始终,十年如一
如果说当年在选择报考专业的时候因为“天气动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的一字之差而造成报考专业的错误,那也是个“美丽的错误”,因为这让国家收获了一位对大气污染治理研究十年如一日般孜孜不倦的女科学家。安兴琴因机缘巧合进入大气科学研究领域,却注定要在其中绽放光芒。
“研究生是科研工作的起点。”多年前,还处于学生时代的安兴琴这样告诉自己;多年后,已身为老师的她以同样的话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她开启了自己长期从事大气污染、大气环境研究的漫漫科研征程。而第一个接触的项目,就是跟随导师完成的“兰州市大气污染及对策研究”项目。
兰州是典型的山谷城市,受河谷地形影响,大气层结稳定,扩散条件差,再加上兰州是以石油化工为主的工业城市,不利的大气扩散条件造成大量工业生活污染物不易扩散出去导致城市污染严重,兰州市的西固区也是国内第一次发现光化学烟雾的地方,因此有关兰州大气污染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得比较早。
安兴琴的整个研究生和博士期间都在参与这个项目的科研工作,也得益于此,她对大气污染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且在国内比较早参与到空气质量数值模拟及污染物优化控制的研究中,项目研究期间,主要借助数值模式研究兰州市大气环境容量,也就是估算在大气可自净范围内大气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并且分解摊派到工厂企业等各个排放单元中,从而实现污染治理优化控制。其参与的兰州市大气污染项目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安兴琴是主要完成人之一。通过参与的项目,安兴琴在科研工作上得到了很好的历练和积累。也以这一时期的工作为基础,她顺利申请到了第一个独立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基于GIS的兰州市总量控制优化分配方法研究”,凭借这一项目支持,她继续深入开展相关领域的工作,完善兰州大气污染治理优化方案方面的研究。
进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之后,安兴琴继续开展大气污染方面的科研工作。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大气化学数值模拟及排放源反演和优化控制方面。先后参与到多项科技部“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中,并主持了与大气化学模式相关的一些专题项目,如参与完成“973”课题“气溶胶释放、转化、输送及区域灰霾形成、变化机制”、主持完成“973”课题“全球生态系统碳源汇格局及区域特征”中的专题“基于CO2浓度观测数据的大气反演模型研究”、主持完成“973”课题“气溶胶-云-辐射数值模拟系统”中的专题“基于伴随方法的大气排放源反演”等。目前,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伴随模式的大气污染优化控制方法研究”。在大气污染治理的科研道路上,安兴琴不断前行,攻克一个个难关,收获良多。
在安兴琴心中,努力做好一件事比随随便便去做十件事更有意义。而在年复一年的科研工作中,她努力做的,就是针对大气污染的数值模式研究。一晃十年岁月,当年初出茅庐的研究生已成为教书育人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十年风雨,她参与了多个关于大气污染研究的重大项目,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60多篇。她的研究成果不仅是实验室的数据与论文上的符号,更关系到大气污染治理的现实问题。历经多年的科研岁月,她仍像当初投身于科研事业一样,单纯工作,不多言名利之事。她说:“我只是想做好我喜欢的工作,如此而已。”
聚焦雾霾,筑梦蓝天
2015年12月7日晚7时,北京启动雾霾红色预警。
作为一个科研人员,安兴琴清楚地知道,合理的大气污染治理需要长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制定大气污染治理方案,有效解决大气污染问题,使治理的经济成本达到最佳性价比,这不单是大气污染优化控制的专业问题,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大气污染优化控制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优化问题。安兴琴在科技部“973”课题“气溶胶-云-辐射数值模拟系统”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伴随模式的大气污染优化控制方法研究”的支持下,在国内比较早地开展基于伴随模式(四维变分同化)的大气污染优化控制研究。从2010年起,开始着力于构建大气化学模式GRAPES-CUACE的伴随模式,同时开发最优化算法功能模块,发展以伴随模拟、敏感性分析和优化控制为核心的大气污染模拟与优化控制系统。一方面将伴随模式获得的敏感性信息应用于高效追踪引起污染事件的关键源区中;另一方面针对不同优化控制目标(空气质量达到环境标准的前提下,控制代价最小;可承受的削减力度前提下,健康效益最大),确定合理目标函数,利用伴随模式获得目标函数关于控制变量敏感性,结合最优化算法求目标函数的最优解,即大气污染的优化控制方案,为制定科学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和所有科研工作者一样,安兴琴对自己的科研成果视若珍宝,这凝聚着她自己的科研心血;但对于自己的科研成果,她从不藏私,其他科研人员需要她的研究结果作参考,她会标注清楚,让别人拿去用;地方上业务部门有疑问请教她,她也会尽心尽力,答疑解惑,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业务中的困难。这不仅仅因为她注重交流,更是因为她心中有个梦想,希望培养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到治理大气污染的工作中来,早日实现“蓝天梦”。
大气污染治理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也不是一代科研人员就可以完成的。传递知识火种,培养年轻人的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安兴琴非常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对待自己的学生耐心、认真、严谨。“我希望学生从我身上不仅仅学到知识,也能够学到做人做事的态度。”“大家对我教授的内容和所做的东西感兴趣,这是对我的认可。”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更多的人才,参与到大气污染的治理当中。安兴琴热爱自己的工作,专注于科研探索中,与学生们一道解决一个个科研难题,那种历经艰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和成就感,激励着她和她的学生们在科研的道路上执着前行。
科研工作之外,安兴琴也爱家庭、爱生活。瑜伽和乒乓球是她放松心情,锻炼身体的最爱。“在不同阶段,生活和工作还是有不同取舍,这样人生才能更加完整。”安兴琴这样告诉记者。对她来说,生活的内容虽然不同,但生活的感受却是一样。人的快乐不在于物质的富足,而在于精神的丰富。
空气面前,人人平等;污染面前,人人有责。安兴琴认为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科研成果还有许多甄待完善的地方,还有一些科研想法没有试验、实践。但回首十余年科研生涯,安兴琴是欣慰的,因为她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能为“碧水蓝天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子,无疑是自豪而开心的。为了蓝天,为了未来更好的生态环境,她会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