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明确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支撑,基于表现性评价、源于生活的地理可视化教学素材来自推陈出新的研学活动、与时俱进的社会调查、身临其境的旅游推介、朝夕相处的校园环境、基于兴趣的素材分享等。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生活;地理;可视化;素材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应该是学生基于自己以往的相关经验来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因此教学要关注源于生活的素材。地理可视化教学是一种运用可视化素材,呈现地理现象、表征地理概念和验证地理规律的地理教学方式。地理可视化素材包括源于生活、来自现实的照片、图片、地图、视频等情景、实例。基于表现性评价的生活地理可视化教学,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明确要求。
1.推陈出新的研学活动。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对于春季、秋季研学活动,学生往往只是开心玩耍、放松心情,大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教师可以改变传统做法,根据研学活动设计表现性任务,让学生亲自观察、亲身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并进行表现性评价,确定研学活动的学分。研学前,教师可提醒学生关注天气预报、了解研学的表现性任务、列好任务清单、设计研学路线、查阅相关资料等,有助于学生将气象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養,让研学活动目的更明确,形式更新颖,内容更充实。如在学习地图的相关知识后,我要求学生用手机拍下研学地点的地图、照片、视频等素材,用于研学活动后的路线设计、手绘地图、活动展示、讨论分析等。学生已有地理知识可以作为研学活动的知识铺垫,学生在研学活动中搜集和整理的可视化素材可以为今后的地理教学服务,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通过学生亲身的生活体验,研学活动增加了地理的立体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得到了表现性评价;来自研学活动的可视化素材使学生获得鲜活的视觉感受、也让传统的研学活动方式不断创新,呈现新意。
2.与时俱进的社会调查。在周末、寒暑假,学生可以走出家门、深入一线、关注社会,学以致用。对于社会调查,设计方案要注重贴近学生生活,过程评价要注重行动和体验,结果呈现要有素材、报告、交流等。去苏州高新区浒墅关九图村支教,了解该村因地制宜地精准施策振兴农村后,我建议学生可以调查某个乡镇的实际情况,关注社区垃圾分类回收的现状,探寻建设美丽乡村的具体途径。通过建立微信群,学生可以及时获得指导和帮助,得到解释和答疑,增强地理实践力,也能获得源于生活的地理可视化教学素材,实现离校不离教。我指导学生完成的社会调查报告、科技论文“苏州市旅游线路的探讨与设计”、“关于苏州网吧现状的社会调查报告”在江苏省科技创新大赛获奖。我带领地理学习小组对灵白(灵岩山-白马涧)线沿线的地形、地貌、植被等进行调查时拍摄的照片和视频素材,不仅为我开设的公开课“等高线的运用”锦上添花,也给参与的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于若干年后还在津津乐道。可视化能让地理在学生的眼里变得更加生动可爱,可视化的素材功不可没。
3.身临其境的旅游推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人教版选修六《旅游地理》的教学中,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我试用了旅游推介的教学活动形式。在课堂上,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旅游实际,分享自己旅游中最有趣的见闻,说明旅游线路的设计思路、旅游资源的欣赏方法,呈现独特的旅游攻略,分析旅游地地貌的成因,核算旅游花销,分享对当地旅游发展的建议。通过旅游推介,呈现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生活化的素材,建立地理科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朝夕相处的校园环境。师生都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环境及其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学楼南、北侧不同的植物、日晷、学校装饰用的岩石类型等等既是校园环境的组成部分,又是随手可得的教学资源。教学楼南、北两侧接受的光照不同,石榴开花日期就不同;学校道路两旁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冬季绿意还在是对常绿很好的诠释;在每个晴天傍晚从教室门口观测的月相记录,成为月相的教学难点突破素材。
5.基于兴趣的素材分享。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是真实的、鲜活的、客观存在的,有些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遵循着《中国国家地理》的专业引导,跟随着《航拍中国》的俯视视角,学习地理的兴趣越来越高。爱好足球的学生滔滔不绝地讲到:天气如何影响足球成绩;足球集训为什么会选择在云南等高原地区?会分享可视化的足球视频、明星签名的足球、球衣、球鞋等。喜好美食的学生头头是道地推荐美食,对自己喜欢的苏州美食具体分布位置一清二楚,会分享美食照片、美食分布手绘地图等。有的学生为《航拍中国》江苏苏州部分视频重写解说词;有的学生模拟向《舌尖上的中国》剧组推荐新的苏州美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分享了基于兴趣的素材,也完成了表现性评价任务。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案例,源于生活的地理可视化素材利于表现性评价的实施。借助可视化的生活途径,地理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地理素养得到培养、地理实践力明显提高。
作者简介:张先根(1979.9-),男,汉族,安徽桐城人,本科,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教师。研究方向:地理教学、德育研究
【课题项目】本文为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表现性评价的中学地理逆向教学策略与实践研究》(编号191010079)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生活;地理;可视化;素材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应该是学生基于自己以往的相关经验来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因此教学要关注源于生活的素材。地理可视化教学是一种运用可视化素材,呈现地理现象、表征地理概念和验证地理规律的地理教学方式。地理可视化素材包括源于生活、来自现实的照片、图片、地图、视频等情景、实例。基于表现性评价的生活地理可视化教学,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明确要求。
1.推陈出新的研学活动。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对于春季、秋季研学活动,学生往往只是开心玩耍、放松心情,大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教师可以改变传统做法,根据研学活动设计表现性任务,让学生亲自观察、亲身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并进行表现性评价,确定研学活动的学分。研学前,教师可提醒学生关注天气预报、了解研学的表现性任务、列好任务清单、设计研学路线、查阅相关资料等,有助于学生将气象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養,让研学活动目的更明确,形式更新颖,内容更充实。如在学习地图的相关知识后,我要求学生用手机拍下研学地点的地图、照片、视频等素材,用于研学活动后的路线设计、手绘地图、活动展示、讨论分析等。学生已有地理知识可以作为研学活动的知识铺垫,学生在研学活动中搜集和整理的可视化素材可以为今后的地理教学服务,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通过学生亲身的生活体验,研学活动增加了地理的立体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得到了表现性评价;来自研学活动的可视化素材使学生获得鲜活的视觉感受、也让传统的研学活动方式不断创新,呈现新意。
2.与时俱进的社会调查。在周末、寒暑假,学生可以走出家门、深入一线、关注社会,学以致用。对于社会调查,设计方案要注重贴近学生生活,过程评价要注重行动和体验,结果呈现要有素材、报告、交流等。去苏州高新区浒墅关九图村支教,了解该村因地制宜地精准施策振兴农村后,我建议学生可以调查某个乡镇的实际情况,关注社区垃圾分类回收的现状,探寻建设美丽乡村的具体途径。通过建立微信群,学生可以及时获得指导和帮助,得到解释和答疑,增强地理实践力,也能获得源于生活的地理可视化教学素材,实现离校不离教。我指导学生完成的社会调查报告、科技论文“苏州市旅游线路的探讨与设计”、“关于苏州网吧现状的社会调查报告”在江苏省科技创新大赛获奖。我带领地理学习小组对灵白(灵岩山-白马涧)线沿线的地形、地貌、植被等进行调查时拍摄的照片和视频素材,不仅为我开设的公开课“等高线的运用”锦上添花,也给参与的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于若干年后还在津津乐道。可视化能让地理在学生的眼里变得更加生动可爱,可视化的素材功不可没。
3.身临其境的旅游推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人教版选修六《旅游地理》的教学中,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我试用了旅游推介的教学活动形式。在课堂上,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旅游实际,分享自己旅游中最有趣的见闻,说明旅游线路的设计思路、旅游资源的欣赏方法,呈现独特的旅游攻略,分析旅游地地貌的成因,核算旅游花销,分享对当地旅游发展的建议。通过旅游推介,呈现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生活化的素材,建立地理科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朝夕相处的校园环境。师生都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环境及其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学楼南、北侧不同的植物、日晷、学校装饰用的岩石类型等等既是校园环境的组成部分,又是随手可得的教学资源。教学楼南、北两侧接受的光照不同,石榴开花日期就不同;学校道路两旁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冬季绿意还在是对常绿很好的诠释;在每个晴天傍晚从教室门口观测的月相记录,成为月相的教学难点突破素材。
5.基于兴趣的素材分享。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是真实的、鲜活的、客观存在的,有些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遵循着《中国国家地理》的专业引导,跟随着《航拍中国》的俯视视角,学习地理的兴趣越来越高。爱好足球的学生滔滔不绝地讲到:天气如何影响足球成绩;足球集训为什么会选择在云南等高原地区?会分享可视化的足球视频、明星签名的足球、球衣、球鞋等。喜好美食的学生头头是道地推荐美食,对自己喜欢的苏州美食具体分布位置一清二楚,会分享美食照片、美食分布手绘地图等。有的学生为《航拍中国》江苏苏州部分视频重写解说词;有的学生模拟向《舌尖上的中国》剧组推荐新的苏州美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分享了基于兴趣的素材,也完成了表现性评价任务。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案例,源于生活的地理可视化素材利于表现性评价的实施。借助可视化的生活途径,地理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地理素养得到培养、地理实践力明显提高。
作者简介:张先根(1979.9-),男,汉族,安徽桐城人,本科,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教师。研究方向:地理教学、德育研究
【课题项目】本文为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表现性评价的中学地理逆向教学策略与实践研究》(编号191010079)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