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艺理论从形成走向发展的一个时代转折是在魏晋南北朝。“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今带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跟以前“助人伦,成教化”的功利艺术观有所区别,文艺开始从理论向感性转化,此时期品人、品诗文的理论陆续出现,如曹丕的《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等等。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就是产生在“魏晋风度”这样一个时代,第一次对绘画品评提出了气韵标准。
曹丕的《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谢赫提出的气,实质和曹丕的立论是一致的。按照《黄帝内经》提出的元气说来理解,气是贯于宇宙问的一种物质。人、自然和画都要有气贯于其中,画中之气,就如人之有气,气是一种生命的本质,有了气,画才有生命。《黄帝内经》又运用阴阳五行说来解释气的运行要合乎阴阳四时之法。一幅画,一张字,通过笔贯气于其中,也要合乎天地阴阳变化之理,其中一点、一划、正反、刚柔、疏密、动静,完全自然天成地组合为一个大干世界,这才是称得上韵。所以古人云“画有阴阳”,“书画兼备阴阳二气”。所谓墨分五色,也是黑白阴阳之分,其中阳中含阴,阴中含阳,阴惨阳舒,以无穷尽的层次,来表现宇宙万物变化之理。《后书品》评王羲之书“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就是说明王羲之的字能穷性尽理,血气贯于字中,如自然界寒暑调畅,如人体内周身充养,血脉和畅。书画跟自然界,更人体一样,“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以通过书画也可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清代翁方纲之语“世间万物非草书”,也是同样说明通过一幅字画可以包孕世界万物之理。宇宙、书画家、书画三者均以气来交流,因而书画也能如大千世界一样,千变万化,生生不息。
中国书画中的一张纸,可以看作未开天地之前的“太朴浑沌”,一笔下去,定乾坤,出天地,然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笔生万物,而万物尽出于一笔。天地之间是一个宇宙,胸中是一个宇宙,书画又是一宇宙,通过笔,把气传给墨,让墨化生出天地之间的大千世界,纸上的宇宙世界就产生了,胸中的天地大小,决定纸上的宇宙大小,书画家就是通过笔抒写胸中的浩然之气的。故曰:笔传气,墨化气,纸受气。
中国书画家是用笔墨来创造一个宇宙,一个画中的宇宙,所以余绍宋指出,绘画“以水墨为雅,以设色为俗,又或以淡笔简笔为雅,涉笔浓重或繁缛者为俗,皆是皮相之论”。品评书画要以书画家能否穷万物之理,以创造书画中宇宙的大小来论之,绘画不是单纯的笔墨色彩问题,而是一个心悟万物之理的思想境界的问题。
书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天然去雕琢,清水出芙蓉”的境界,就像宇宙那样,组织得那么自然,在不经意问,而一切法度却尽在其中,使天地之气和宇宙万物之理融合在一起,化之于笔墨,穷性尽理于书画,才称得上神明之迹,才有气韵生动的效果。
把胸中的浩然之气运之于笔端,这个过程就是聚气。唐代张彦远提出“意在笔先”,就是聚集平时所养的浩然之气。郭熙在其《林泉高致》中讲到“凡落笔之日,逼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精笔妙墨,盥手涤砚,如见大宾,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此处所述落笔之前的焚香涤砚,就是排除杂念,运气聚气于笔端,“神闲意定”,气聚足了,即可挥毫,一泻而成。宋代“华光每写时,必分项禅定,意适则一扫而成”。华光的禅定和意适,就是运气的过程。汉代蔡邕在论及书法时,也谈到作书前的运气:“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唐代虞世南谈到书法时更明确:“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这“心正气和”就是意向和气而运之于笔端,一旦第一笔下去,气就在纸上一泻千里,通过墨,化出气象万千的大千世界。所以中国书画跟佛教的禅定,以及太极拳有异曲同工之妙,书画也有静养炼气的功能,一个书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心胸开阔,寄情于笔墨,达到养身修性,自然精盛气足,“子久九十而貌如童颜”就是以书画为乐,烟云供养,才能如此高龄。
气格又有高雅、粗俗之分。唐司空图《诗品》中二十四种诗格,如雄浑、冲澹、疏野、飘逸等,实是二十四气格,请黄钺“仿司空表圣之例,著画品二十有四篇”,以二十四种气格来品评画。古人认为“笔墨问宁有稚气,毋有滞气,宁有霸气,毋有市气,滞则不生,市则多俗”。清代沈宗骞在《芥周学画编》里说得更明确:“作画气体浑朴为贵。”清代钱杜也认为画“以士气为贵。”元代倪云林画中的“逸气”,更是难得的气格。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以金石气贯于书画之中。格调高雅浑朴,开创了大写意的一代之风。
(作者单位:山东省曲阜市文化馆美术部)
曹丕的《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谢赫提出的气,实质和曹丕的立论是一致的。按照《黄帝内经》提出的元气说来理解,气是贯于宇宙问的一种物质。人、自然和画都要有气贯于其中,画中之气,就如人之有气,气是一种生命的本质,有了气,画才有生命。《黄帝内经》又运用阴阳五行说来解释气的运行要合乎阴阳四时之法。一幅画,一张字,通过笔贯气于其中,也要合乎天地阴阳变化之理,其中一点、一划、正反、刚柔、疏密、动静,完全自然天成地组合为一个大干世界,这才是称得上韵。所以古人云“画有阴阳”,“书画兼备阴阳二气”。所谓墨分五色,也是黑白阴阳之分,其中阳中含阴,阴中含阳,阴惨阳舒,以无穷尽的层次,来表现宇宙万物变化之理。《后书品》评王羲之书“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就是说明王羲之的字能穷性尽理,血气贯于字中,如自然界寒暑调畅,如人体内周身充养,血脉和畅。书画跟自然界,更人体一样,“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以通过书画也可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清代翁方纲之语“世间万物非草书”,也是同样说明通过一幅字画可以包孕世界万物之理。宇宙、书画家、书画三者均以气来交流,因而书画也能如大千世界一样,千变万化,生生不息。
中国书画中的一张纸,可以看作未开天地之前的“太朴浑沌”,一笔下去,定乾坤,出天地,然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笔生万物,而万物尽出于一笔。天地之间是一个宇宙,胸中是一个宇宙,书画又是一宇宙,通过笔,把气传给墨,让墨化生出天地之间的大千世界,纸上的宇宙世界就产生了,胸中的天地大小,决定纸上的宇宙大小,书画家就是通过笔抒写胸中的浩然之气的。故曰:笔传气,墨化气,纸受气。
中国书画家是用笔墨来创造一个宇宙,一个画中的宇宙,所以余绍宋指出,绘画“以水墨为雅,以设色为俗,又或以淡笔简笔为雅,涉笔浓重或繁缛者为俗,皆是皮相之论”。品评书画要以书画家能否穷万物之理,以创造书画中宇宙的大小来论之,绘画不是单纯的笔墨色彩问题,而是一个心悟万物之理的思想境界的问题。
书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天然去雕琢,清水出芙蓉”的境界,就像宇宙那样,组织得那么自然,在不经意问,而一切法度却尽在其中,使天地之气和宇宙万物之理融合在一起,化之于笔墨,穷性尽理于书画,才称得上神明之迹,才有气韵生动的效果。
把胸中的浩然之气运之于笔端,这个过程就是聚气。唐代张彦远提出“意在笔先”,就是聚集平时所养的浩然之气。郭熙在其《林泉高致》中讲到“凡落笔之日,逼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精笔妙墨,盥手涤砚,如见大宾,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此处所述落笔之前的焚香涤砚,就是排除杂念,运气聚气于笔端,“神闲意定”,气聚足了,即可挥毫,一泻而成。宋代“华光每写时,必分项禅定,意适则一扫而成”。华光的禅定和意适,就是运气的过程。汉代蔡邕在论及书法时,也谈到作书前的运气:“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唐代虞世南谈到书法时更明确:“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这“心正气和”就是意向和气而运之于笔端,一旦第一笔下去,气就在纸上一泻千里,通过墨,化出气象万千的大千世界。所以中国书画跟佛教的禅定,以及太极拳有异曲同工之妙,书画也有静养炼气的功能,一个书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心胸开阔,寄情于笔墨,达到养身修性,自然精盛气足,“子久九十而貌如童颜”就是以书画为乐,烟云供养,才能如此高龄。
气格又有高雅、粗俗之分。唐司空图《诗品》中二十四种诗格,如雄浑、冲澹、疏野、飘逸等,实是二十四气格,请黄钺“仿司空表圣之例,著画品二十有四篇”,以二十四种气格来品评画。古人认为“笔墨问宁有稚气,毋有滞气,宁有霸气,毋有市气,滞则不生,市则多俗”。清代沈宗骞在《芥周学画编》里说得更明确:“作画气体浑朴为贵。”清代钱杜也认为画“以士气为贵。”元代倪云林画中的“逸气”,更是难得的气格。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以金石气贯于书画之中。格调高雅浑朴,开创了大写意的一代之风。
(作者单位:山东省曲阜市文化馆美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