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入门课程,化学教学不仅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要训练科学思维和方法,还要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教师应尽的责任。本文就浅谈了几点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力求在不懈努力和探索下取得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农村初中;化学教学;德育教育;渗透方法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育人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农村初中化学教师,面对的是大部分完成初中学业就面临就业的学生,因此德育教育较之于智育更为紧迫!为此,我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中蕴含的德育素材,有机地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思想品质教育和环保意识教育等,以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现就我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情况与大家共勉:
1.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義教育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人类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在绪言部分教学中,介绍我国陶器的制造早在六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就已开始,而瓷器的制造则不晚于三千年前的商代。中国瓷器的制造技术于十五世纪传入西欧,欧洲人称之为“CHINA”(中国)。这是西方人对中国人民发明瓷器的永不忘怀的纪念。
总之通过学习能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2.在化学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学习物理变化概念时,列举水的三态变化、汽油的挥发都是揭示了物质内部分子运动,水三态的变化与外界的温度有关系的,在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中,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内因与外因(如碳与氧气生成 CO 和 CO2)的辩证关系,从而逐步树立事物永恒运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核电荷数引起元素种类的改变、由相同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或单质中、由于相互作用的原子个数不同使物质性质各异(如金刚石、石墨),通过H2—H2O—H2、 CO—CO2—CO 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融入在教学中,可使学生学会正确思维方法,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抓住事物的本质,用变化、发展、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也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引导学生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充分考虑教育对象,利用教材结合周围环境,在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及食品安全教育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例如在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教学中;第六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第十一单元:盐和化肥;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法》等相关内容,增强学生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关注与化学有关的某些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增强学生法制意识,初步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尤其是在第十一单元的教学要考虑我校生源基本是农村学生的事实,应有所侧重的讲解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并使他们能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能发挥积极作用。
在第十一、十二单元的教学中,结合亚硝酸钠常被人们作食盐使用引起中毒事件;用甲醛作为防腐剂浸泡海产品,一些不法商贩用来做泡鸡爪影响人体健康;食用霉变的食品引起癌变;用工业酒精兑使白酒出售使人中毒以及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苏丹红”、“三聚氰胺”事件等,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教育。
4.利用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德育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是认识的源泉,是直观教学的最有效的方法。通过教师演示实验,使学生观察到正确、清晰的实验现象,指导学生准确记录实验现象,然后把实验现象作为引导学生思维的“导游者”,深入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在讲氧气的性质时,先在课堂上演示物质与氧气反应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树立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此外,在学生实验时,要求学生遵守操作规程,注意节约药品、爱护仪器、保持卫生,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和勤俭节约教育,通过实验后对部分物质的回收和利用,渗透商品经济观念教育。
化学试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做法一: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例如我通过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环境污染活动调查。做法二: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可以切身实地的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对实验结束后的试验废液、废物应 放入指定地点,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做法三:由于农村学校教学仪器短缺,我教育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从身边寻找代用品,譬如用一次性塑料杯代替烧杯,矿泉水瓶可以用来制取二氧化碳等等,既可以解决教学仪器短缺的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勤俭节约,勇于创新的品质,还能环保。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分析、改进等过程,使学生在很多方面都受到很好的教育。
5.在课外活动中的渗透德育教育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创造学生自我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启迪,受到熏陶。如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丰富多彩的趣味化学小实验,组织化学知识竞赛和化学晚会等,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爱家乡的教育;通过对地区的水资源及大气、水域、土壤的污染进行调查并研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6.结束语
总之,要有意识的、主动自觉挖掘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将化学教学与思想教育一体化,就能在“授业、解惑” 中“传道”,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我们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伏铃林.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考试 周刊,2014(63).
关键词:农村初中;化学教学;德育教育;渗透方法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育人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农村初中化学教师,面对的是大部分完成初中学业就面临就业的学生,因此德育教育较之于智育更为紧迫!为此,我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中蕴含的德育素材,有机地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思想品质教育和环保意识教育等,以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现就我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情况与大家共勉:
1.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義教育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人类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在绪言部分教学中,介绍我国陶器的制造早在六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就已开始,而瓷器的制造则不晚于三千年前的商代。中国瓷器的制造技术于十五世纪传入西欧,欧洲人称之为“CHINA”(中国)。这是西方人对中国人民发明瓷器的永不忘怀的纪念。
总之通过学习能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2.在化学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学习物理变化概念时,列举水的三态变化、汽油的挥发都是揭示了物质内部分子运动,水三态的变化与外界的温度有关系的,在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中,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内因与外因(如碳与氧气生成 CO 和 CO2)的辩证关系,从而逐步树立事物永恒运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核电荷数引起元素种类的改变、由相同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或单质中、由于相互作用的原子个数不同使物质性质各异(如金刚石、石墨),通过H2—H2O—H2、 CO—CO2—CO 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融入在教学中,可使学生学会正确思维方法,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抓住事物的本质,用变化、发展、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也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引导学生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充分考虑教育对象,利用教材结合周围环境,在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及食品安全教育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例如在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教学中;第六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第十一单元:盐和化肥;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法》等相关内容,增强学生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关注与化学有关的某些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增强学生法制意识,初步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尤其是在第十一单元的教学要考虑我校生源基本是农村学生的事实,应有所侧重的讲解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并使他们能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能发挥积极作用。
在第十一、十二单元的教学中,结合亚硝酸钠常被人们作食盐使用引起中毒事件;用甲醛作为防腐剂浸泡海产品,一些不法商贩用来做泡鸡爪影响人体健康;食用霉变的食品引起癌变;用工业酒精兑使白酒出售使人中毒以及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苏丹红”、“三聚氰胺”事件等,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教育。
4.利用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德育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是认识的源泉,是直观教学的最有效的方法。通过教师演示实验,使学生观察到正确、清晰的实验现象,指导学生准确记录实验现象,然后把实验现象作为引导学生思维的“导游者”,深入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在讲氧气的性质时,先在课堂上演示物质与氧气反应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树立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此外,在学生实验时,要求学生遵守操作规程,注意节约药品、爱护仪器、保持卫生,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和勤俭节约教育,通过实验后对部分物质的回收和利用,渗透商品经济观念教育。
化学试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做法一: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例如我通过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环境污染活动调查。做法二: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可以切身实地的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对实验结束后的试验废液、废物应 放入指定地点,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做法三:由于农村学校教学仪器短缺,我教育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从身边寻找代用品,譬如用一次性塑料杯代替烧杯,矿泉水瓶可以用来制取二氧化碳等等,既可以解决教学仪器短缺的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勤俭节约,勇于创新的品质,还能环保。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分析、改进等过程,使学生在很多方面都受到很好的教育。
5.在课外活动中的渗透德育教育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创造学生自我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启迪,受到熏陶。如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丰富多彩的趣味化学小实验,组织化学知识竞赛和化学晚会等,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爱家乡的教育;通过对地区的水资源及大气、水域、土壤的污染进行调查并研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6.结束语
总之,要有意识的、主动自觉挖掘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将化学教学与思想教育一体化,就能在“授业、解惑” 中“传道”,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我们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伏铃林.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考试 周刊,201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