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名
周鹏、古奇志 完成马特洪峰北壁斯密德线路
时间:2017年10月8日
路线:斯密德线路
难度:TD /WI4 /M5/1100m
提名理由
马特洪峰是阿尔卑斯山区著名的三大北壁之一,中国攀登者也一直向往着去完成三大北壁。中国攀登者古奇志,于2016年6月成为首位通过阿式攀登的方式成功登顶马特洪峰的中国人,但并非北壁路线。2017年10月,古奇志与周鹏搭档,两人终于完成马特洪峰北壁斯密德线路,通过大风中的艰苦攀登,成为第一对完成马特洪峰北壁路线的中国攀登者,为国内攀登者出国远征,探索国外知名山峰做出了新的尝试和表率。
2017年10月8日,我和古古沿北壁斯密德线路登顶马特洪峰。其过程也可以说一波三折,算不上顺利,下山之后却一直没有写攀登报告的意愿。转眼两个月过去了,毕竟这是一座如此有名的山,又是三大北壁之一,还是一条非常经典的线路。应该写点东西出来,以让更多的阿式攀登爱好者了解这座山和这条线路。
馬特洪(Matterhorn)峰海拔4478米,位于瑞士和意大利国境线上。瑞士一侧是著名的旅游小镇采尔马特(Zermatt)。1865年7月14日,7人沿着瑞士山脊登顶了马特洪峰,至此,阿尔卑斯山区主要山峰全部被登顶。不过这次首登却以惨剧收场,下山途中4人滑坠身亡。直到1931年,Toni 和 Franz Schmid兄弟俩从慕尼黑骑自行车到山脚下,完成了北壁的首登,这条路线也成了北壁的经典。2009年,Ueli Steck 以 1小时56分完成了该线路。Dani Arnold 在2015年打破了Ueli Steck的纪录,用时1小时46分完成该线路。马特洪峰北壁比较狭小,线路不多,而首登线路可以说最为经典,难度也不算太高。我和古古自然也就选了这条线路。
10月6日,阿尔卑斯户外俱乐部的林仕盛开车带我们从霞慕尼前往采尔马特,考虑到环境因素,这里禁止机动车驶入,因此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汽车可停在中途站塔什(Taesch)的大停车场,并从那里乘登山铁路进入采尔马特。
从镇上乘缆车上山之后再走2个小时,大约17点30分到达海拔3260米的Hornli Hutte(马特洪峰山脚下的山屋)。徒步这一段路路况很好,一路上都可以看见马特洪峰。不过这个季节,上半段有些积雪,稍微危险点的路段都有永久固定的钢缆或路绳做保护,下山建议还是穿上冰爪。
Hornli Hutte这个季节已经关闭,只给登山客留了一个小门。有小屋住,暖和太多,也休息得更好。没有人管理的期间是免费的,这是在阿尔卑斯登山最大的福利。我们到达时,小屋内还有另外一对登山者,他们准备第二天一早出发去爬马特洪峰的传统路线。
10月7日夜里3点,闹钟如约响起,迅速而轻巧地起床,避免影响到其他攀登者。烧水吃东西后,4点准时出发离开小木屋。外面依然是如昨夜呼啸的大风,听声音估计有六七十公里每小时的风速。因为天气预报说今天是好天气,我们也就毫不怀疑地走出去。
走上山脊后下一点小坡,到一处小雪原换上冰爪,向右下侧行进,有一行脚印,我们的行进速度很快。到一处大冰裂缝前,脚印没了,我们也被脚印带偏了路。这个人应该只是来看路线的。
我和古古在冰裂缝上方开始结组,绕过冰裂缝,横切一段之后,再往上走一小段,就来到一处断崖。这是我之前看路线最不喜欢的一个地方,路线介绍不是很难,但需要爬段,而又是在接近路线上,可能很浪费时间。不过,古古2016年到过北壁底下,走过这段路,应该不是问题。此处在一个凹陷处,此时感觉风小了一些。我和古古在这里的路线有一点小分歧,我们并没在争论路线上浪费太多时间,两处来回查看之后还是决定从一处雪比较多的地方斜切过去。古古领攀。起步在山前裂缝的口子上,暴露感很强,保护也不太好放,石头看起来很光,表面有些浮雪。从下面看,起步之后就应该横切。不过,古古在上面很难横切,就继续沿着右斜上方切上去。在接近冰川的石头处,古古找到了以前留下的岩锥,做保护站保护我上去。这一段浪费了我们一个小时以上。之后就进入上面的冰川部分,地形也变得越来越简单。换我领攀,由爬段直接切换成行进间保护,直到冰川的正上部,我们再切换成短绳结组模式。
走到真正技术部分的路线起步时,天已蒙蒙亮。
按照之前商量的策略,我们调整了一下绳长(约12米), 继续行进间保护,我把所有的冰锥都给古古(我们一共带了6个BD的冰锥,1个19厘米,2个16厘米,3个13厘米,2个10厘米),他走前面。这一段如我们预料的一样,冰发黑、很硬,小腿很累。我们基本始终有两个冰锥做保护。很快,古古身上的冰锥用完了,换我领攀。越往上,雪开始越多起来,但这雪并不是理想的硬雪,比较松,做保护需要挖很深的雪,非常浪费时间。于是我俩大部分路段中间一个保护都没有。
当那段标志性的小石头脊出现时,我知道路线已经进入正轨。这段雪坡(冰坡)我们的速度还算挺快,开始爬Mix的时候,太阳刚刚照到对面的山尖。
第1段50米 M3,这段Mix很简单,我觉得没有Topo图中说的M4难度,也就M3的样子;第2段60米 M3,古古领攀,石头比较碎,保护点不好找,石灰岩的特质显露无疑;第3~4段也比较简单60米 M2/3,不过石头依然很碎,冰雪很少,保护点只能在破碎的石头中间慢慢找,这种状况非常影响速度。 第5段60米 M3,完全不在原来的线路上,只能爬右侧的冰槽,不过难度也没有增加,当然也没有路书上标的M5这么难。这一段的终点就到了那个不能直上的大冰槽。这个冰槽现在全是黑冰,很硬。
第6段开始横切,出现浮雪盖冰槽和光板石头的状况。不难,但比较麻烦,影响速度,也考验心脏。因为脚点手点判断不清楚,很容易滑腳和脱镐。
第7段60米 M5,看地形应该向右横切过去,再直上。古古看了一下手机里存的路书,说应该直上,也应该到了那段WI4 80°的冰壁,但怎么也看不见冰壁。我退回来再次确认路线后,确定该直上。于是硬着头皮爬接近80度的石头。爬到开阔处,看见了上面被遗弃的废绳子,也就再次确认了路线没有走错。不过,WI4 80°的冰瀑一点影子都没有,石头也越爬越难。地形上主要是粉雪盖着石头或者粉雪盖着约1厘米厚的薄冰,保护点很难设置,保护点之间距离很远,平均十来米一个。爬这60米大概花了40分钟,也是整个北壁线路里花时间最长的一段,当然也是最心惊肉跳的一段,难度在M5的样子。
第8段60米 M4,大横切,暴露感超强。因为是粉雪盖着石头,感觉比M4略难一点。在终点并没有找到原来岩锥做的保护站,我打了一颗岩锥,再放了两个岩塞组成保护站。观光直升机多次飞来,离我们很近,我能清楚看到机舱里的人,偶尔也招个手和他们互动一下。
第9段60米 WI3 /4-,开始和原来的路线出现偏移。从这里开始路线变得简单,我就没花太多心思去记这一段线路。但这一段右切之后到一个冰槽里,还需要爬十几米约80度的冰壁,难度WI3 或4-,冰况还挺不错。第一次全用冰锥做保护站。
第10段40米 WI2,继续沿着冰槽直上,爬了十来米之后,右上方就像山脊一样,我以为切上去就到山脊了。爬上去之后看到了一个破旧的绳套套在大石头上,但这只是一个小石头脊,并不是大山脊。这么爬显然不对,远不如在冰槽里爬。于是古古跟攀时在冰槽里做了一个保护站,我从上面降下来再继续沿冰槽爬。不过在下降时,我把主绳直接套在大石头上,还拿原来的旧绳套垫了一下,但抽绳时,绳子在接近中点的地方被完全切开了,这让我很郁闷。而此时夜幕降临。气温也越来越低,这时我们看到传统路线上一架直升机过来救援,分两次拉走了两个人。
周鹏、古奇志 完成马特洪峰北壁斯密德线路
时间:2017年10月8日
路线:斯密德线路
难度:TD /WI4 /M5/1100m
提名理由
马特洪峰是阿尔卑斯山区著名的三大北壁之一,中国攀登者也一直向往着去完成三大北壁。中国攀登者古奇志,于2016年6月成为首位通过阿式攀登的方式成功登顶马特洪峰的中国人,但并非北壁路线。2017年10月,古奇志与周鹏搭档,两人终于完成马特洪峰北壁斯密德线路,通过大风中的艰苦攀登,成为第一对完成马特洪峰北壁路线的中国攀登者,为国内攀登者出国远征,探索国外知名山峰做出了新的尝试和表率。
2017年10月8日,我和古古沿北壁斯密德线路登顶马特洪峰。其过程也可以说一波三折,算不上顺利,下山之后却一直没有写攀登报告的意愿。转眼两个月过去了,毕竟这是一座如此有名的山,又是三大北壁之一,还是一条非常经典的线路。应该写点东西出来,以让更多的阿式攀登爱好者了解这座山和这条线路。
抵达马特洪峰
馬特洪(Matterhorn)峰海拔4478米,位于瑞士和意大利国境线上。瑞士一侧是著名的旅游小镇采尔马特(Zermatt)。1865年7月14日,7人沿着瑞士山脊登顶了马特洪峰,至此,阿尔卑斯山区主要山峰全部被登顶。不过这次首登却以惨剧收场,下山途中4人滑坠身亡。直到1931年,Toni 和 Franz Schmid兄弟俩从慕尼黑骑自行车到山脚下,完成了北壁的首登,这条路线也成了北壁的经典。2009年,Ueli Steck 以 1小时56分完成了该线路。Dani Arnold 在2015年打破了Ueli Steck的纪录,用时1小时46分完成该线路。马特洪峰北壁比较狭小,线路不多,而首登线路可以说最为经典,难度也不算太高。我和古古自然也就选了这条线路。
10月6日,阿尔卑斯户外俱乐部的林仕盛开车带我们从霞慕尼前往采尔马特,考虑到环境因素,这里禁止机动车驶入,因此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汽车可停在中途站塔什(Taesch)的大停车场,并从那里乘登山铁路进入采尔马特。
从镇上乘缆车上山之后再走2个小时,大约17点30分到达海拔3260米的Hornli Hutte(马特洪峰山脚下的山屋)。徒步这一段路路况很好,一路上都可以看见马特洪峰。不过这个季节,上半段有些积雪,稍微危险点的路段都有永久固定的钢缆或路绳做保护,下山建议还是穿上冰爪。
Hornli Hutte这个季节已经关闭,只给登山客留了一个小门。有小屋住,暖和太多,也休息得更好。没有人管理的期间是免费的,这是在阿尔卑斯登山最大的福利。我们到达时,小屋内还有另外一对登山者,他们准备第二天一早出发去爬马特洪峰的传统路线。
冲击北壁
10月7日夜里3点,闹钟如约响起,迅速而轻巧地起床,避免影响到其他攀登者。烧水吃东西后,4点准时出发离开小木屋。外面依然是如昨夜呼啸的大风,听声音估计有六七十公里每小时的风速。因为天气预报说今天是好天气,我们也就毫不怀疑地走出去。
走上山脊后下一点小坡,到一处小雪原换上冰爪,向右下侧行进,有一行脚印,我们的行进速度很快。到一处大冰裂缝前,脚印没了,我们也被脚印带偏了路。这个人应该只是来看路线的。
我和古古在冰裂缝上方开始结组,绕过冰裂缝,横切一段之后,再往上走一小段,就来到一处断崖。这是我之前看路线最不喜欢的一个地方,路线介绍不是很难,但需要爬段,而又是在接近路线上,可能很浪费时间。不过,古古2016年到过北壁底下,走过这段路,应该不是问题。此处在一个凹陷处,此时感觉风小了一些。我和古古在这里的路线有一点小分歧,我们并没在争论路线上浪费太多时间,两处来回查看之后还是决定从一处雪比较多的地方斜切过去。古古领攀。起步在山前裂缝的口子上,暴露感很强,保护也不太好放,石头看起来很光,表面有些浮雪。从下面看,起步之后就应该横切。不过,古古在上面很难横切,就继续沿着右斜上方切上去。在接近冰川的石头处,古古找到了以前留下的岩锥,做保护站保护我上去。这一段浪费了我们一个小时以上。之后就进入上面的冰川部分,地形也变得越来越简单。换我领攀,由爬段直接切换成行进间保护,直到冰川的正上部,我们再切换成短绳结组模式。
走到真正技术部分的路线起步时,天已蒙蒙亮。
按照之前商量的策略,我们调整了一下绳长(约12米), 继续行进间保护,我把所有的冰锥都给古古(我们一共带了6个BD的冰锥,1个19厘米,2个16厘米,3个13厘米,2个10厘米),他走前面。这一段如我们预料的一样,冰发黑、很硬,小腿很累。我们基本始终有两个冰锥做保护。很快,古古身上的冰锥用完了,换我领攀。越往上,雪开始越多起来,但这雪并不是理想的硬雪,比较松,做保护需要挖很深的雪,非常浪费时间。于是我俩大部分路段中间一个保护都没有。
当那段标志性的小石头脊出现时,我知道路线已经进入正轨。这段雪坡(冰坡)我们的速度还算挺快,开始爬Mix的时候,太阳刚刚照到对面的山尖。
第1段50米 M3,这段Mix很简单,我觉得没有Topo图中说的M4难度,也就M3的样子;第2段60米 M3,古古领攀,石头比较碎,保护点不好找,石灰岩的特质显露无疑;第3~4段也比较简单60米 M2/3,不过石头依然很碎,冰雪很少,保护点只能在破碎的石头中间慢慢找,这种状况非常影响速度。 第5段60米 M3,完全不在原来的线路上,只能爬右侧的冰槽,不过难度也没有增加,当然也没有路书上标的M5这么难。这一段的终点就到了那个不能直上的大冰槽。这个冰槽现在全是黑冰,很硬。
第6段开始横切,出现浮雪盖冰槽和光板石头的状况。不难,但比较麻烦,影响速度,也考验心脏。因为脚点手点判断不清楚,很容易滑腳和脱镐。
第7段60米 M5,看地形应该向右横切过去,再直上。古古看了一下手机里存的路书,说应该直上,也应该到了那段WI4 80°的冰壁,但怎么也看不见冰壁。我退回来再次确认路线后,确定该直上。于是硬着头皮爬接近80度的石头。爬到开阔处,看见了上面被遗弃的废绳子,也就再次确认了路线没有走错。不过,WI4 80°的冰瀑一点影子都没有,石头也越爬越难。地形上主要是粉雪盖着石头或者粉雪盖着约1厘米厚的薄冰,保护点很难设置,保护点之间距离很远,平均十来米一个。爬这60米大概花了40分钟,也是整个北壁线路里花时间最长的一段,当然也是最心惊肉跳的一段,难度在M5的样子。
第8段60米 M4,大横切,暴露感超强。因为是粉雪盖着石头,感觉比M4略难一点。在终点并没有找到原来岩锥做的保护站,我打了一颗岩锥,再放了两个岩塞组成保护站。观光直升机多次飞来,离我们很近,我能清楚看到机舱里的人,偶尔也招个手和他们互动一下。
第9段60米 WI3 /4-,开始和原来的路线出现偏移。从这里开始路线变得简单,我就没花太多心思去记这一段线路。但这一段右切之后到一个冰槽里,还需要爬十几米约80度的冰壁,难度WI3 或4-,冰况还挺不错。第一次全用冰锥做保护站。
第10段40米 WI2,继续沿着冰槽直上,爬了十来米之后,右上方就像山脊一样,我以为切上去就到山脊了。爬上去之后看到了一个破旧的绳套套在大石头上,但这只是一个小石头脊,并不是大山脊。这么爬显然不对,远不如在冰槽里爬。于是古古跟攀时在冰槽里做了一个保护站,我从上面降下来再继续沿冰槽爬。不过在下降时,我把主绳直接套在大石头上,还拿原来的旧绳套垫了一下,但抽绳时,绳子在接近中点的地方被完全切开了,这让我很郁闷。而此时夜幕降临。气温也越来越低,这时我们看到传统路线上一架直升机过来救援,分两次拉走了两个人。